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作用机制研究
高鑫
【摘要】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提出“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需遵循以下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话语的有效性;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构建完整的话语体系。依据“八个相统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归纳为:理论引导、价值引导、教育规训、实践参照、情感共鸣、激发兴趣、启发思考、树立远大理想。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作用机制
【作者简介】高鑫,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9.8.56~5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自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CKS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性。这决定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研究不仅关涉表达方式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对其所蕴含的思想、理论、价值观等进行深入剖析,厘清教学话语体系的内涵结构。话语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载体贯穿“三全育人”的全过程,对其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进行分析,掌握其对教学双方的作用机制,是引领教学创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环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内涵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内涵,目前学界有以下三类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从形式与意义相统一的角度概括。如张雷声教授认为对于教学话语应该从教学的语言形式与思想控制的语义相统一上来把握[1],教学话语既包括表层的语言形式,又包含深层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邱柏生教授也认为教学话语体系应该包括基本概念、术语、原理,可理解为术语、意义和言说方式三个要素及其联系样式[2]的统一。二是从话语权的角度概括。如陈平认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分布在部门话语体系、课堂话语体系、校园话语体系三个层面,包括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特征三个基本要素,综合表现为话语能力。[3]吴艳东认为教学话语体系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和实现自身的功能而建构的一整套语言形式,其核心任务是在一定的语境之下如何表达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表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推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4]此类观点突出了教学话语体系的功能与作用,对揭示其基本内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概括。如郭凤志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由教师主导的,包含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质量等中介性要素,以追求实现获得话语权为标志的复杂体系。[5]吴海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学科话语体系、教材话语体系和教学话语体系。其中,教学话语体系特指教学中包括肢体语言在内的课堂教学话语体系。[6]此类观点着眼于教学内容,对话语体系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分析。
综上,我们比较赞同第一类观点,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由参与各方主导的既包括话语形式又包含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话语集合。具体来说,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并构成教学话语体系的是教材话语、学科话语、课堂交流话语和社会舆论话语。其中,教材话语是由教材中的基本概念、范畴、理论观点、结论等构成的话语集合,表现出逻辑严谨、层次清晰、内容全面、章节均衡、前后呼应等特点。学科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话语集合,它承载着学者们在科研活动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具有学术权威性、理论前沿性、结论科学性、表述准确性等特点。课堂交流话语是教学双方在参与课堂活动时,进行讲授、提问、回答、讨论、辩论等行为所使用的话语集合,它具有表达方式口语化、表述方法灵活性、呈现方式多样性等特点。社会舆论话语是指社会环境中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产生影响的话语集合。教材话语是教学活动的“脚本”,学科话语为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支撑,课堂交流话语直接承载着教学活动,社会舆论话语对教学活动的效果产生综合影响。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要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育新人”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这是继培养“四有新人”、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其核心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任务的与时俱进要求教学话语体系吐故纳新。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这一论述既表达了党中央对当代青年的期望,更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创新教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首要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一次又一次地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证明了自身无可争辩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全面性。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是一个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要作为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教育素材。建构与创新教学话语体系,不仅要在话语内容中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双向互动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看待世界、改变世界的观点与方法,培养当代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只有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大学生才能够理解、领会并自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建构和创新教学话语体系时必须遵循“立德”与“树人”相统一的原则。所谓“立德”,即在教学话语体系的思想层面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培养其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怀。所谓“树人”,即在教学话语体系的内容层面要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帮助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但认识、把握甚至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哲学态度、观点和方法并没有改变。只有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传递的知识、理念与教学话语体系融为一体,才能够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话语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教学主体以话语为载体,就相关问题进行陈述、质疑、批判、辩护和讨论,最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研究人的交往互动时曾经提出,话语载体必须满足可理解性、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要求,才能在主体间实现有效沟通。可理解性是指教学双方应该基于对方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使用互相都能理解的话语,它要求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是可理解的。真实性是指对客观事实的陈述要具有可靠性。只有科学的理论才具有说服力,只有真实的案例才具有感染力。因此,教学话语的真实性是指教师讲的原理、观点、案例都应该是真实可靠、有现实依据的。所谓真诚性是指教学双方的话语交流要以真心实意为基础,通过坦诚相待,从心底感动他人并获得对方信任。习近平要求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质上就是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具备真诚性。所谓正当性是指教学双方的陈述要符合人们所遵守的普遍规则,即所承载的内容必须具备合法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教学话语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自由主义、新老左派观点等不良社会思潮的时候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规范,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第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构建完整的教学话语体系。教学话语体系建设应该遵循系统、完整的原则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体现,更是增强教学话语说服力的关键。在内容设计上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学生的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事实阐明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在规律;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这五门课程虽然承载不同的内容,但依据的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一块“整钢”。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受专业出身、教学任务、研究兴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过于专注一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而对其他课程有所忽略。因此,建构系统、完整的教学话语体系是发挥课程协同效应、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基本原则。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作用机制
习近平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在发挥教育功能时也必须遵循“八个相统一”原则,对学生起到理论引导、价值引导、教育规训、实践参照、情感共鸣、激发兴趣、启发思考、树立远大理想的作用。
第一,理论引导,体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不仅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还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前者帮助我们从人类过去的经验中归纳提炼出知识,后者帮助我们将知识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并用来解释和改变现实世界。仅靠学生群体自身是无法产生科学理论的,必须借助于教学话语体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才能够让学生理解、接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同时,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新时代之所以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进行理论引导的时候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凸显政治智慧、强化政治担当,体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价值引导,体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从教学三维目标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其中重点在价值观上的引导。教学话语在“主阵地”上必须发挥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在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基础上,依据教育本身的规律,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蕴含在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对各种价值观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会让他们乐于接受。因此,教学话语不仅要承载知识,更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体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第三,教育规训,体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话语是具有权力的。从语用学的角度考察教学话语体系,它具有教育规训的作用,即教师以教学话语为载体,通过对课内外活动实施议程设置、空间分配、测量与评价等管理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校正与训练。首先,教学话语规范了教学的内容与范围,即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次,教学话语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并对其进行批判,具有校正与训练的作用。教学双方可借助教学话语,通过案例分析、综合探究、话题辩论等多样化的方式与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否定改革开放的思潮进行斗争。在教育规训的过程中要体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做到有破有立。在分析、批判一种错误观点后,不能任其形成“价值真空”,必须立即旗帜鲜明地用逻辑清晰、一针见血的正确观点进行补充,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话语的规训作用。
第四,实践参照,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发挥实践参照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实践充实教学内容,二是用实践印证理论观点,三是用实践引导学生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教育活动这种特殊的交往场域中,教学话语体系担负着将社会实践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是一门以意识形态灌输为主的课程,教学话语首先要把中国故事讲好,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向学生进行全方位展示。其次在组织教学话语的时候,纯粹思辨的理论阐释与分析当然必不可少,但我们同时要真实案例、数据、榜样的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用“中国成绩”印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不仅如此,教学话语的实践参照作用,更在于引导学生立志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五,激发情感共鸣,体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塑造“三观”的课程,教学话语体系必须直击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只有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才能够在把握课程方向的同时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习近平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改革,实现了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但是,在实践层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教育资源的分布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均衡的状态,各地不同高校的大学生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当教学话语作用于不同教育对象的时候,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体现多样性,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六,激发学习兴趣,体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关键。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教学话语往往比照本宣科、机械死板的讲授更具有吸引力。每个优秀教师都有自成一体的话语风格,有的旁征博引内涵丰富,有的娓娓道来亲切感人,有的逻辑严谨极具说服力。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教学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相对较少。教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话语体系原本就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沟通的话语构成,二者不能有所偏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表达真实的想法,提出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更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释疑解惑”。同时,通过教学话语的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借助价值澄清、两难辨析等方法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将更加牢固。
第七,启发学生思考,体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国家精品课、各级优质课之所以广受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课中和课后能够启发思想的火花,留有思考的余地。思想的火花不能凭空创造,它是基于特定的知识背景和理论体系而产生的,可以说灌输性引进“种子”,启发性催生“发芽”。[7]教学话语首先通过承载知识进而通过呈现理论,引导学生对理论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并结合生活实践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解释社会矛盾。在这个过程中灌输是基础,启发思想的火花是目的。因此,教学话语还需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为出发点,一方面通过教学话语把握学生思考的方向,另一方面在不断启发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探索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第八,树立远大理想,体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本身是由多层话语集合构建起来的系统,至少包含教材话语集合、学科话语集合、课堂交流话语集合、社会舆论话语集合。这些话语集合中有些具有显性特征,有些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特征。单一集合的作用效果是有限的,只有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逻辑严谨、观点明确的话语体系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开设的其他课程及其教学话语中同样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还需要与其他课程教学话语相协同,通过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张雷声.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转换[J].北京教育(德育),2015,(11).
[2]邱柏生.试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话语体系支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3]陈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前提、基础和关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
[4]吴艳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
[5]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6]吴海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7]卢黎歌,隋牧蓉“.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遵循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

2019年 第五期

2019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