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如何研究学生
张润枝 梁瑶
【摘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重要经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研究有明确的研究边界和独特属性,应重点把握学生学习动机、掌握学生预存立场、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关注相关社会性要素,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将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研究学生的方式方法,主动接触学生、倾听学生、融入学生,并将反思意识贯穿研究学生的始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润枝,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瑶,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9.9.68~73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资助项目。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通过知识传输、理论引导,帮助学生建构正确价值体系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关注和关照是教学得以展开、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话题,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视教学设计中的“备学生”环节,重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但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备学生”还普遍停留在单纯的教学准备上,个体的经验多于系统的知识,也就是说,还缺乏研究学生的意识,没有将学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深入地探讨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研究学生有哪些特点,应当包括哪些内容,研究的理念和方法是怎样的,等等。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做一初步的讨论,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的科学性,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对象,体现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质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的价值意义
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在于“人”,在于人才的培养,在于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认知,还要有稳固的信念养成,更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能够自觉融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奋斗。这样的人才培养过程,绝不是由教育者单方面就能够实现的,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本身的学习和自我教育、主动实践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思考、自由选择和自我建构的能力,他们是否接受课堂教学中的理论阐释和价值观传输,在某种程度上说属于他们的自由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这深刻阐明了研究学生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入研究学生,才能把握学生思想层面的精神状态,从而因事而化,在教学目的上契合“围绕学生”的基本原则;才能明确学生的当前实际与时代所需人才的差距,从而因时而进,在教学内容上符合“关照学生”的基本逻辑;才能与时俱进地了解学生动态,从而因势而新,在教学方法上围绕“服务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不断强化对学生的关注,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才能深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
强化对学生的研究,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教学质量问题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高质量的教学意味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优化。教育部将2017年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指出要“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大学生获得感这一核心指标”;2019年,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着眼于高等教育“质量革命”,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还是与学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息息相关。如果学生不认可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参与课堂教学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将无从谈起。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这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学生实际、关照学生生活,深入学生心灵;要针对学生困惑、直面学生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达成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科学、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明确学生的心理需求,感知学生情绪,对接学生思维,让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有发力点,亲和力、针对性有落脚处。
研究学生是“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经验。“05方案”实施以来,各地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成果丰硕,其中问题链教学法、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模式、运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的教学方法等的形成与应用,均具有鲜明的学生指向;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向,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都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基于对学生的总体性特征认识、群体性特点把握以及个体性差异分析。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彰显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理念。可见,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日益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注,这既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研究学生提供了经验支撑和实践支持。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研究应进一步深挖探索,形成具有科学性、规律性、可应用性的成果,以助力教学实践的展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有明确的研究边界和特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一门课程,具有课程教学的普遍性规律;同时又是一门关涉价值生成的课程,有着鲜明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它对学生的研究一定要符合其独特的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不能过分窄化,只局限于对学生知识学习的了解,也不能过分泛化,把学生的所有情况都归入研究范围,模糊其教学属性。
与其他课程对学生的研究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都属于课堂教学活动,都需要研究学情,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然而它们在教学目标上是不尽相同的,其他课程更多期待学生达到知识层面的认识和理解,偏重于研究学生的认知性要素,如学生的知识起点、知识结构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认知层面之外,直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旨在引导学生将知识的积累升华为情感的体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更偏重于研究学生的非认知性要素,即思想性要素,如学生的思想起点,思想政治品德的变化,等等。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重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更具有政治性,教师必须在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倾向下引导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这个过程带有明显的政治指向。
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研判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知识性和理论性。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旨在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增强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然而在工作范围和方式方法上,二者有明显的差异。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过党团组织、班集体、社团、校园文化等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通过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理论认知、形成理论思维,最终实现理论认同。对学生的研究应当凸显其知识性和理论性:一方面,要侧重于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探讨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悟和贯彻,更容易理解党史和国史,更容易理 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另一方面,要侧重于研究学生的认同规律和思维特点,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如何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历史重任;如何指导学生通过理论认知形成理论思维,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四个自信”。
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对受众的研究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研究体现着明确的教学属性和对象边界。宣传思想工作也是做人的工作,旨在“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着鲜明的受众指向,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宣传思想工作面向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运用多种方式、多样内容、多重角度实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研究对象更加广泛,研究内容更多关注社会发展、时代变化下受众对典型事件的群体反应、舆论环境,研究方向更注重受众的普遍性特点,以求解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公约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教学活动,拥有完整的课程内容和科学的课程体系,主要通过课堂渠道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要突出其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的属性,紧密围绕教学展开,以能否有效服务于教学来设定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着重考虑有利于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信息。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要突出学生的群体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是有着不同代际特征的青年学生。时代洪流奔腾不息,社会变革飞速发展,学情变化速度加快,表现形式也越发复杂,这要求教师要高度关注每一代学生的特点,在时代发展的大环境下开展与时俱进的学生研究。当前,要特别注重对“95后”、“00后”学生的研究,研究他们的思想特点及其生成条件,为课程建设提供整体性参考,为教师的教学策略提供侧重方向。还需说明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特点的研究不能止步于对学生的总体性认识,更需要依据具体的课堂把握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以及个体的学生差异,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不能简单套用其他领域和学科对于学生和受众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而应当突出自身教育教学的本质,明确自身独有的研究属性,把握有限的研究边界,重点研究能够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生因素,并以此为依据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的基本要领
关注对学生的研究虽然日益成为一个共识性、重点性的问题,但每一名学生有其个性特征,如性格、情绪、需要、兴趣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研究学生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为切入点,从认知心理活动的起点、基础、调节和发生背景等角度,深化对学生的群体性把握和个体性分析,以及对学生正在面临或可能面临的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的研究。
把握学生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认知和接受的起点,有助于指引注意的方向,影响信息加工的方式。学习动机包括学习期待和学习需要。“在学生发生某一学习行为之前,会对这一学习行为是否有可能导致相应的学习结果形成期待。”[3]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期待,更多地外化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由于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很容易误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教师有必要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始态度,分析态度形成的原因,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积极的价值期待,并在这种期待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学习需要,进而形成学习的主观动力。毛泽东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指出:“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方法是不行的。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现在我看要有个制度,叫做三七开。就是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4]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了解学生需要对教学的重要作用。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学习需要既包含自身实现价值的需要,还包含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将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满足学生合理的学习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掌握学生预存立场。“预存立场是指个人对外界事物原有的态度、意见、经验、价值判断等心理倾向。”[5]学生的预存立场是认知和接受的基础,“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包含着大量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和心灵的碰撞。只有了解学生的预存立场,基于学生的预存立场鉴别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教师才能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定、教学环节的安排贴近学生。掌握学生的预存立场也有利于教师立足于学生现有发展区,发现学生的发展可能,合理有效地设置最近发展区,指导和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对于一个社会事件,学生支持、反对或是冷漠的态度决定了教师引导学生的切入点:如果学生的预存立场与社会价值观相符,教师可以多加肯定以鼓励学生良好的道德判断;如果学生的预存立场与社会价值观相悖,教师则要采取措施加以干预;如果学生对此表示冷漠,教师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升学生的社会使命感。
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认知和接受的调节因素。这里的学习状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出的临场状态,具有即时性,表现为学生的情绪、心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具体的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是现实的学生,学生的学习状态对课堂信息加工起着组织和协调的作用,是给予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最直接信号。教师在课前无论进行了多么充分的教学设计,都需要根据学生临场的学习状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学生的情绪情感为例,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可能表现出愉悦、顺应、逆反等情绪,积极的情绪带来良好的接受心态,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有利于认知的发展和道德的内化。反之,消极的情绪可能导致接受心态封闭,弱化学生的学习意志,不利于认知的有效形成,成为价值认同的阻碍,而这些心态的形成都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念,以及教师的教学教法密切相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感知学生的课堂即时状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研究更为具体和有效。
关注社会性要素。认知过程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的,反映着人与环境的关系。社会性要素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感染和熏陶既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又是学生发展的条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前,一是要关注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要研究社会思潮是否对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解构,具体造成了哪些影响,以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中进行解读和回应,对错误的社会思潮进行批驳。二是要关注网络传播对学生的影响。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已经浸润在大量信息之中,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鲜明的网络烙印。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信息,也就是间接了解了学生的兴趣所在、思想特点、政治倾向等。三是要关注朋辈群体对学生的影响。多数情况下,基于信任感或压力感,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其所属的群体存在着一致性。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的社会交往,研究学生的群体性状况,特别是研究学生群体中影响力相对较大的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政治认同情况等,加以实时引导,保证朋辈群体正向影响力的发挥。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学生的方式方法
研究学生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测试、访谈、问卷调查、资料分析等,然而每一位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不同,自身的能力、学识、学科背景各异,对研究学生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不尽相同。因此,相比于讨论具体的方式方法,掌握方法论原则、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的上位方法更为重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学生的科学化和系统化,要求教师从研究学生的一般性方法入手,走向理论、方法、实践和反思的有机贯穿。
第一,从理论到方法,善于将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研究学生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效地研究学生。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系统学习,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形成有体系的知识结构,科学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然而,研究学生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还需要教师将习得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方法。一方面,要将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为研究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规律性认知,充分挖掘有助于研究学生的可操作信息,形成研究学生的基本思路和可行方案;另一方面,要将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方法自觉,为研究学生的方式方法提供依据和启发,用理论反观方式方法的匹配性、科学性和应用性。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谨防过分依赖经验式研究,不盲目相信自身的教学经验,更不简单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要始终结合课程特点、教学能力和学生情况,将教育教学理论融入具体的研究学生实践之中,努力实现对学生研究的具体化、个性化和精细化。
第二,从方法到实践,主动接触学生、倾听学生、融入学生。研究学生的具体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无论何种方式方法,都只有作用于学生才能取得教学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7]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学生、与学生交往提供了方向指导。首先,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接触学生。“怎样接触学习的对象呢?事实上,语言不可能把握对象,而是要经过长时间与对象进行科学的交往,并在相应的生活团体中,真理才突然出现在灵魂中,犹如一盏被跳起来的火星点燃的油灯,然后再靠自己供给燃料。”[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合作,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学生团体组织,在生活中和组织中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在目前的情形下我们能做的,或者我们无论如何能够学习的,就是:仔细地倾听。学会倾听也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事情。”[9]教师倾听学生的思想情感,从中捕捉学生的思想情况、理论功底和政治认同,是在实践中研究学生的重要方法。再次,教师要努力融入学生。无论接触学生,还是在接触学生的过程中重点倾听学生声音,都要致力于达到能够融入学生的境界。融入学生让一切研究学生的具体方式方法都变得水到渠成,师生会在一种和谐、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思想的沟通交流,进而求得价值的一致。当然,这种境界的达成较为困难,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不懈的情感付出和实践探索。
第三,从实践到反思,将反思意识贯穿研究学生的始终。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研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反思我们对学生的研究是否适宜、充分、及时、有效,是否真正发现了问题、切实解决了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新学生观念,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审视教学效果,建构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教学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而要将教学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相结合,形成反思性教学概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实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后即时评价学生的获得感。二是努力拓展反思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研究学生过程中的反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后反馈,以及学生潜在发展方向的判断,是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全流程、多环节的教学反思。同时,教师要深度思考是否将获得的关于研究学生的信息切实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是否切实回应了学生的思想困惑,是否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纳认可,等等。三是在反思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教师要不断追问自己对学生的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课程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通过进一步对学生的研究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反复的理性思考和剖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研究才能逐步深化,其成果才能为教学提供切实的支持,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杨心德,试论学生的学习期待[J].应用心理学,1993(1).
[4]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6.
[5]李春玉.学生、教师与教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23.
[6]莫雷,张卫等.学习心理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84.
[7]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8][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译者:邹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8.
[9][德]海德格尔文集·什么叫思想?[M].译者:孙周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4.

2019年 第五期

2019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