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综合创新
许慎
【摘要】用好全媒体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举措。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融合发展格局既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也不可避免地带来问题与挑战。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教师要利用好全媒体的优势与特点,实现教学方法的综合创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变革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入脑、入心。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许慎,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9.12.69~7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研究”(项目批准号:19YJC710002)。
创新教学方法是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格局与思维方式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综合创新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全媒体不断发展,已然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发展格局。[1]在这种情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继续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创新思维,推动课堂革命,也要坚守课堂教学阵地,有的放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全媒体技术与理念具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综合优势
全媒体与全媒体时代,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只是将较长一个时期不断积累的技术与理念以较为成熟的方式呈现出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传播媒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计算机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共同构建起数字虚拟空间和传播平台,与传统媒体共存,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传播格局逐步形成。随着4G、5G网络的高速发展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全媒体时代正式来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互动的手段与方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用好全媒体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而全媒体本身也具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综合优势。
全媒体作为一种全息立体式信息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可持续的文化环境支持。全媒体首先依然是信息传播的平台,目前形成了集图、文、声、像、动画等于一体的综合媒体平台,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信息存储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加之媒体数量特别是自媒体的井喷,信息容量之大、检索之便捷前所未有,其所涵纳的思想文化资源更是海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信息获取、资源整理、议题设置等方面改革提供了可持续的文化环境支持。
全媒体能够实现高效率的传播在于其掌握精准的受众分析大数据,这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大数据作为一种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热点研判等提供技术支持。基于网络海量数据的系统性评价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系统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如何获取真实数据或信息,在过去和现在其实都是极其困难的。全效媒体对大数据的运用成果,部分高校对大数据的应用,无疑为建设合理适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启发。从理论上来说,一旦掌握精准的受众分析大数据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可以基本实现对学生思想现状与兴趣点、行为习惯与成长规律、学习实效与真实情感的有效把握,从而更顺利地实施个性化教育,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式编排,对授课深度进行适度调整。
全媒体具有舆情监测与评估功能,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导引。全媒体的舆情监测与评估是基于搜索引擎技术构建的支持跨平台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协同处理平台。这一任务是通过对热点问题和重点领域比较集中的网页(论坛、博客等)、社交工具(微博、微信、抖音等)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响应,并以图形化、数据化的呈现方式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决策参考。全媒体这一功能的运用,不仅能够及时处理舆情,还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舆论引导的热点话题、辨明舆情传播的主要规律、总结舆情危机处理的主要经验等,化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时抓不住学生思想问题关键和切入点的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更好地结合起来。
全媒体推动了传播手段的创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开拓了一个新视野。全媒体频频推出爆款乃至现象级短视频产品,运用网络直播在现场报道上凭借快速互动的优势抢占信息制高点,以广播电视报道扩大声势,通过反响报道推进影响,利用传统纸媒再度深化,再以全网协作分发信息催生裂变传播,实现热点、爆款、现象级产品持续发酵,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借力全媒体传播,使教学效果传播最大化,聚焦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深度融合、优势集聚、资源共享,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扩展到更大的平台乃至社交平台,渗透到学生的媒体生活中去,从而在全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二、全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的问题与挑战
目前,全媒体己构成高等教育的重要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从多媒体运用、教学资源库建设到精品视频资源建设、易班建设,从微视频、微电影、微课程到MOOC、SPOC平台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教学空间也从课堂教学拓展到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上来,具体教学方法日益呈现出多层、多向、多样的发展态势。当下,媒体融合发展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环节、手段,以及师生互动、效果评价等提出了诸多问题与挑战,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全程媒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海量信息的存续时空做到最大延展,信息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面对相关网络课程的冲击,也要应对网络信息“不断线”的挑战。具体来说,一是亲其师与信其道孰先孰后的问题。“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拥有专业知识、教学能力、高尚人格才能够在课堂上树立稳固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更容易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然而,全媒体时代信息竞争的局面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一般逻辑,学生沉浸于对信息的索取,特别是MOOC的广泛传播,原来“只有一个老师”的局面被打破,学生往往在与同质课程的比较中、与教师的信息竞争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与作用被淡化了。媒体世界中的“教师”比比皆是,那些有故事、有趣的,打破传统认知、论断另辟蹊径的“教师”,往往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关注、喜爱乃至仰慕。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信息竞争,不能简单地“投其所好”,而是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的理论课程,潜在的“信其道”在先的思维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信”大过“可亲”,“可信”才能“可亲”。二是一次教育与立体覆盖,合力如何不离心的问题。相比于全媒体的立体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往往是一次性的教育,尽管学生在四年大学阶段学习生涯中基本可以做到“不断线”地学习,但是基于不同课程在教授内容上的差异,它们对学生来说还是一次性的,而媒体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谓真正做到了“不断线”。与此同时,媒体本身大多数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追求点击量的上升、关注度的提升,如何在“大思政”格局中壮大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的主流媒体,如共青团中央的“靠谱青年”、各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等,也成为全媒体格局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重点问题。
全息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形式实现了多种转换,不仅重新定义了信息的内容与风格,也重塑、迎合了用户更趋感性、快捷的心理体验,这一趋势日渐倒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变革。近年来,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就是典型例证。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问题。一是用户体验备受追崇,用户需求是否是真需求的问题。从营销领域引入的“用户体验”概念,近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中优势明显。在MOOC教学中,每个学习视频基本维持10—15分钟的播放时长,考虑的就是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度和碎片学习的生态模式;在智慧课堂中,手机不再是课堂的干扰项,反而是人人必备的用于投票、表达观点的工具;在翻转课堂中,教学信息的传递在课前由学生自主完成,理论讲授在课堂上由教师来完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得到了有效化解;在实践课堂和第二课堂中,走向社会生活第一线的体验式教育深受学生喜爱。这些教学改革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辨识两种情况。第一,学生的需求是否是真实需求,多样化的课堂呈现形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来说是增量还是减量等。第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是否会面临滑入“唯学生为本”的困境。有学者对长期以来“以学生为本”在学理上造成的似是而非的认识误区和价值观错误进行了批判,认为它“颠倒了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以育人为本’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2]二是感性快捷心理体验瞬时有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深入思考这种感性化、感官化的信息素材在教学中的比重与作用,以及它们在形成学生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上的影响力。
全员媒体意味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各种主体(个人、各类机构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媒体进入到社会信息交互的过程中。这是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社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结果,也顺应了普通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需要,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舆论引导和凝聚共识上的难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全媒体时代所要应对的是受各种各样的媒体影响的学生,在媒体与课程的竞争中,教师对于学生在某个具体问题上习惯于选择谁、相信谁、挑战谁,必须摸清、排查清楚。与此同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网上”、“课下”发挥作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参与到媒体言说中来,选择什么样的议题与形式,都需要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管理与网络育人方法进行深度研究。另外,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协同如何保证实效的问题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来都是与社会发展大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专题设置、素材整理到学生实践、理论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学生知行合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学生在全媒体智能化终端的影响下,花费在网络上的精力越来越多了,由此导致学生对于实体课堂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致不足。
全效媒体要求媒体更加注重传播效果、提升传播精准度,全面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与实效性提出新挑战。一是媒体善于进行分众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如果无法完成学情分析的新发展,个性化教学则道阻且长。媒体为提升传播效果会把握受众的阅读习惯,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用户推送精准信息。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受众既是个体、也是群体,媒体有计划地向其推送不同类型的信息,信息的风格、主题、形式都可以进行个性化裁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课堂教学是群体性的,对于学情的分析势必没有媒体数据那样清晰。近年来,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学生画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阅读偏好、生活喜好、性格、知识基础、思想观念等都可以通过画像的方式予以呈现,对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有裨益,但即使做到这种程度,也无法实现像全媒体那样的“个性化推送”,思想政治工作依然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生活教师等多群体的辅助。二是媒体善于将信息进行分众,受众的思维“舒适区”已然形成。媒体一方面善于找准具有不同阅读习惯的受众向其推送特定的信息,另一方面向受众持续推送特定信息,长此以往,除非受众阅读偏好发生重大改变,信息推送的选题与风格一般不会有较大变动。“懂人”的媒体也在传播中“溺爱”个体,使受众陷入“信息茧房”。正是如此,我们发现个体的思维、认知“舒适区”一旦形成,就会极其稳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也不应该像媒体那样“宠溺受众”,只给他喜欢的信息,而是应该打破这种“信息茧房”。[3]打破学生的“信息茧房”,一方面,会触碰学生思想盲区、认知盲区,导致师生之间思想难以碰撞或出现学生认为的强灌现象;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找准学生的“认知症结”也绝非易事。
三、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综合创新的思路
“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止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播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4]全媒体时代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真实地推动着课堂革命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5]当前,在全媒体视角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综合创新,也要善于将“八个相统一”贯穿其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顺应媒体化、数字化发展趋势,把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教学内容的传播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相结合,不仅生产主流舆论价值观,也要做好主流舆论价值观的传播。
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的、双向的,既是“人找信息”,也是“信息找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吸收借鉴全媒体时代信息与人的互动关系,利用好“人找信息、信息找人”的技术平台,不仅要生产具有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的教育内容,更要使教学方法变得智能,增加科技含量,将教学内容精准讲授给学生,改变“有理说不出,说了没人听,听了传不开”的现象,同时推进新媒体阵地转型升级,解决“校园媒体小环境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效度。具体来说,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突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要能够根据学生思想动态进行调整,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成长规律,填补学生思想认知中的空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突出教育引导的潜隐性,媒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将信息传播与渗透做到了极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要优化教学传播方法,将教学内容渗透到不同媒体平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突出教育引导与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信息接受方式的契合性,将全息媒体、全员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既以技术为支撑,也要给学生更多人文关怀,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并适时加以引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积极应对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统筹各类主体各类方法,打造出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产品”与“氛围”,将全程媒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受众多元化、信息多元化、阅读习惯与时间碎片化,是网络时代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通常说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人是怎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怎么变,但是这种变不是迎合教育对象,而是要坚持“硬核”,即要始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包装课程、包装教学产品,做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超强IP,做好全校、全省(区、市)、全国一盘棋,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享资源库,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不平衡问题,同时还要避免怠惰思维养成。坚持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积极、正面的思想舆论发展壮大。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在被动回应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自主产出,深度开发课堂教学,利用好媒体平台,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产品,将其渗透到网络生活中来,广泛调动各种主体力量,作出“活动”、形成“氛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顺应分众化、一体化的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在教学方法上把握个体化教学与普遍化教学的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特别是行业类高校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与反馈评价体系。全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受关系发生了巨大变迁:一是对群体性的建构让位于对个体的意义协商,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重要性日益提升的一个问题。二是从宏大叙事转向关于现实生活、大众消费的日常叙事,接地气、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必须作出调整。三是封闭、单一、无可置疑的传播秩序让位于开放、多元、多重解读的传播语境,话语主体的多样化已经势不可挡,“堵”与“塞”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先说出来、早说出来、真正说出来他们思想中的困惑与价值问题上的观点,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议题设置上及时调整,在教学方法上因时、因事而行。因此,在顺应媒体分众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既要做好普遍化、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切实做好立足专业、学院、学校、区域的教学探索,在具体方法上,既要大水漫灌,观察浸润程度,也要精准滴灌,提高所有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2]钱广荣.“以学生为本”还是“以育人为本”——澄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
[3]彭兰.假象、算法囚徒与权利让渡:数据与算法时代的新风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4][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译者:吴燕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9.
[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020年 第三期

2020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学理意涵刍议
重构“历史坐标系”:中共党史教育的新时代演进
思政课要讲透中国抗疫的制度优势
将增强“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性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
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革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构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协同建设机制探究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综合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纲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的思想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理、力三要素——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广度:“课堂革命”与视角转换
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深度:“课堂革命”与文献利用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国家”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抓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教师科研能力提高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高校自然科学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功能发挥
“历史神圣”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二题
理想信念是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理论性资源供给研究
牢牢抓住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纲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方向和体系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论纲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