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将增强“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性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
赵淑梅 徐天承
【摘要】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与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性课程、发挥培养“时代新人”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将“坚持党的领导”命题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全过程。在上编部分讲清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在中编讲清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实践的科学性;在下编讲清“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制度优势。通过全书的讲授,阐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史最大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党的领导
【作者简介】赵淑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天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0.1.55~59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项目“新中国70年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与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19GJJB011)的阶段性成果。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1](P20)放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首位。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进了宪法总纲领之中。[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将“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定位为教育的根本性问题。[3]同年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首要显著优势。[4]2018年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更是明确地将“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的自觉性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与要求。[5](P3)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自觉认同“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关键要将“坚持党的领导”命题贯穿“纲要”课教学的全过程。
一、在上编部分讲清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2018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上编聚焦“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的中国历史,共分为三个章节,描绘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于中国社会的冲击,以及在这种冲击下几代爱国志士前赴后继地寻求救亡图存、变革国家之路的艰辛努力。由于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无产阶级也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所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多会偏重救国道路的选择,而对领导力量的重要性关注不够。实际上,1919年之前近80年的探索失败恰恰可以从反面表明一个先进的领导力量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性。“坚持党的领导”的命题不仅应该,而且可以与道路选择一同贯穿于上编三章的讲授之中。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讲清楚近代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其一,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缺乏一个能够提出彻底性革命纲领且自身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在讲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和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时要有意识地分析,清王朝作为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在国家陷入危亡之际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更没有深入考虑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发展道路,虽然开展了洋务运动、实施了“清末新政”,但只是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被迫选择,而非形成科学认识后的主动探索。在讲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要有意识地分析民国初年300多个政治派别特别是主要政党政纲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而不是单纯分析孙中山个人的思想。另外,在讲授第三章时可以提前铺垫当时主要政党的组织松散和党纪不严的问题,让学生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所需要的领导力量,是不仅要能够提出明确的纲领,而且要有能力让这个纲领落地的坚强有力的政党组织。
其二,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缺乏一个有能力组织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民族复兴大业的领导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根本途径,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各种政治势力都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讲解第一章和第二章时要有意识地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在国家危亡之际清王朝作为统治者不仅没有想办法聚集全国人民的力量与智慧,反而进一步压榨人民;而在讲解第三章时也要阐明资产阶级政党对于人民群众的智慧以及群众所蕴含的力量认识不足。其中孙中山是一个典型人物,可以分析他尽管提出了“三民主义”,但没有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人民比作“阿斗”,需要作为“诸葛亮”的党员们去呵护去拯救,[6](P112)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国民党在推动革命时更多地走“上层路线”,而不愿意做艰苦的群众动员工作。这就为中编的讲授做好了铺垫。
其三,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缺乏一个在事业低谷时依然能坚定理想信念、应对复杂局面的领导力量。在上编的讲授中,应当在“大历史”视野下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面临着一个“千年未有之变局”,其革新的困难程度与复杂状况是巨大的。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领导力量必须具备革命理想的坚定性与斗争策略灵活性的双重特点。在讲解不同政治力量救国主张的同时,可以适当补充它们在实践中特别是遇到挫折时的各类表现,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领导核心,不是“无往不胜”的,而是无论处于顺境还是低潮都能始终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
“纲要”课引导学生认同党的领导地位,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坚持“显性”阐释与“隐性”分析相结合。在上编的讲授中把上述三个问题铺垫好,中编和下编的讲解就有了很好的参照,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更加自然。
二、在中编讲清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实践的科学性
2018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中编聚焦“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的中国历史,共分为四个章节,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探索新道路、领导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史。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多会关注三种政治力量提出的三种建国方案及最终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民共和国。在教学中还应讲清的是,一个创建时只有50多人的小党之所以能用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过去80多年没有完成的目标——民族独立,赢得了全体人民的认可,与党的领导的科学性密切相关。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讲解:
其一,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纲领和正确的路线确保了党的领导方向的科学性。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并做出正确决策是对一个政党领导能力的关键性要求。在具体讲授中可以重点分析几个案例,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科学决策能力的党。一是对比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时就把共产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意识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在党的“二大”上制定了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最低纲领。二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及时作出了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并在全面抗战阶段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三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不仅着眼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设想,而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领导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整体规划了一个新型国家的建设。只要和前面试图领导中国发展的各方力量对比,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都有能力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领导制定出正确的纲领与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显著优势。
其二,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和群众性组织确保了党的领导机制的科学性。在进入中编讲授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诞生之时仅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能够完成前面300多个政治派别做不成的事情?它通过什么组织领导中国革命?它实施领导的体制机制有哪些特点?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四章至第七章的讲解,就可以通过案例和数据等分析中国共产党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和众多群众性组织对于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性。尤其在讲解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以从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对统一战线和各类抗日群众组织的领导,最大范围地调动全国人民的抗日力量,在军事力量明显落后的情况下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引导学生辩证全面地看待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在全编讲授之后,带领学生一起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组建工会、农会、妇女联合会以及其他进步性群众组织,分析通过领导统一战线和各类群众性组织将广大群众聚集到党的周围这种领导机制的科学性。
其三,中国共产党通过调整自身的组织体系、培养大批优秀干部确保了党的领导组织的科学性。1945年党的七大上刘少奇曾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时讲道:“我们党之所以是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就是我们不仅在思想上、政治上从来不受任何死的公式所束缚,而且从来不把党的组织形式以至任何组织形式,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死的公式”。[7](P375)在讲解中编时可以在每一章中适当穿插党的组织灵活性的内容,比如设立北方局、长江局等中央派出机构的原因,根据地、国统区、游击区、敌占区党组织形态的不同,从支部建在团上到支部建在连上的转变以及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培养各类干部学校的建立,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党的了解,进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可以领导中国革命,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建立了科学的组织体系,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对党忠诚且有能力的优秀干部,为实施正确的领导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三、在下编讲清“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制度优势
2018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下编聚焦“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的中国历史,包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部分内容。由于这个时间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党,教师往往会讲解党的执政效果特别是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对于为什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最大制度优势可能关注较少。事实上,讲清这一问题对于增强学生认识“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其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国家始终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前两编内容表明,“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无数革命前辈努力探索出的、真正有利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抉择。在下编,不仅要在第八章中从正面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立即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模式,顺利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意义,而且要在第九章中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曲折挫折讲清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也不动摇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而且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在讲解第十章时可以同苏联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正是因为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致使国家最终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国家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停滞,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确立和坚持的关键。
其二,坚持党的领导,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要有意识地分析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成就,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最大限度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例的方法讲解改革开放4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在举例过程中,不仅要举我国发展的正面事例,还要列举其他国家由于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应对国家发展风险考验中的失败案例。另外,可以把近年来一些国外媒体制作的关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视频资料,以及国外学者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的著述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下延伸观看和阅读。
其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关键所在。第十一章是2018版教材新增的一章,也是与现实距离最近的一章。在讲解这一章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十八大以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实践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之间的关系;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考虑“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的意义;三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地位。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不仅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国家的历史性变革,而且能够理解这种变革与党的十八大之后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密切相关,进而明白为什么要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进宪法总纲领之中。
四、通过全书讲授阐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史最大的历史经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称之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是基于1840年以来80余年的曲折探索和中国共产党创立后的近百年历史得出的重要结论。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中国历史的差异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历程充分说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史最大的历史经验。在课程全部讲完之后,要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历史、深入总结这一经验,并联系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要求,引导学生明白继续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优势的必要性。为了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经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可以选择以国情入手展开,具体以三个方面的分析为例。
第一,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这样有明确纲领且自身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难以避免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状况。首先带学生一起回顾1840年以来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粉墨登场,尝试寻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的历史,强调它们或反帝不反封,或反封而不愿彻底反帝,特别是对于如何使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现代化没有提出明确的方向与有效的路径。随后分析,除了缺乏明确的纲领,无论是偏居一隅的军阀,还是曾经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国民党,自身的组织力与动员力都较为薄弱,不仅无法凝聚各族民众、调动各方资源,保证自己的纲领全面落地;而且没有能力让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回到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当前虽然中国已经不再是落后的农业国,也不再是被动挨打的弱国,但多民族、人口多的特点没有改变,国情的复杂性没有改变,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国家很可能会再次陷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状况。
第二,中国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这样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能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共产主义政党,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新中国70年历史,强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中国如果不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虽独立却难以富强。但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海外殖民掠夺获取财富的方式完成工业化所需的“原始积累”,只能依靠内部积累获得工业化所需的国家资本。因此,新中国建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就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让学生意识到,改革开放的40多年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提升国家现代化水平的40多年。回到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当前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只有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里可以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予以讲解。
第三,中国这样一个低收入群体还占一定比例的国家,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这样坚持人民立场的执政党,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将难以保证。首先分析近代以来,各方力量或是为了维系地主阶级的统治、或是为了建立农民阶级的幻想天国、或是为了争取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尽管也偶尔打出为了人民的旗号,但实际上都仅仅是为了一小部分人的私利而奋斗。进而阐明中国共产党将自己定位为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性。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将解决人民的“吃饭”和健康问题放在首位。1949年到1976年中国粮食产量从2263.6亿市斤增加到5726.1亿市斤,医院数量从2600家增加到7850家,人均寿命从35岁提高到68.8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将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尺,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8年到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元增加到14617元。最后回到现实,分析目前我国还有3000万人尚未脱贫,社会上还有一些弱势群体,只有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改革开放的成果才能惠及最广大人民。
“纲要”是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任务不仅仅要讲清楚历史事实,更要通过对历史进程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选择”不是简单递进的关系,而是叠加递进,在讲解后一个选择时不能忽略前面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持续到现在。在认同“四个选择”基础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有更高的要求,应当探索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作为“时代新人”应有的基本素养。基于此,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把中国近现代史最大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课程始终,讲清楚讲透彻,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更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N].人民日报,2018-03-22(1).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9-11-01(1).
[5]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孙中山文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020年 第三期

2020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学理意涵刍议
重构“历史坐标系”:中共党史教育的新时代演进
思政课要讲透中国抗疫的制度优势
将增强“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性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
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革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构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协同建设机制探究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综合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纲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的思想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理、力三要素——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广度:“课堂革命”与视角转换
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深度:“课堂革命”与文献利用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国家”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抓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教师科研能力提高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高校自然科学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功能发挥
“历史神圣”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二题
理想信念是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理论性资源供给研究
牢牢抓住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纲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方向和体系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论纲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