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革新
余华 涂雪莲
【摘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是顺应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实践,而直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优化思维方式,是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尤其需要由局部思维转向整体思维,制定统一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标准;由并列思维转向进阶思维,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的逐级进阶;由多点思维转向重点思维,构建与各学段层次相契合的学习方式;由自我思维转向协同思维,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思维革新
【作者简介】余华,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涂雪莲,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0.2.68~72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基础’课教育教学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有机融合研究”(项目批准号:17JDSZK089)。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优化思维方式、破解思维瓶颈的制约成为全面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和使命,勇于认识自己在思维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现思维方式的革新和价值释放,是增强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的基础和前提。
一、由局部思维转向整体思维,制定统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课程标准的修订,各学段相继完善了反映学生身心特点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课程标准及相关指导性文件,包括《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综观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及相关指导性文件的编制,均是分学段设计,适应学生阶段性成长的需要,有其合理性。但这些指导性文件的制定未能体现各学段的统筹规划、相互协调,在实施过程中也是“花开几朵”、“各行其是”。这样把一个整体事物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来认识、运作的局部思维方式,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每个学段都在努力把本学段的工作做到极致,却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初衷和本意相悖,很容易使各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自我封闭,也不利于相邻学段思政课的有效衔接,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整体发挥。
恩格斯指出:“我们抓不住整体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规定性必然要求运用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把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从全面视角把握整体的各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整体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但每个部分不能取代他者或整体,都要通过普遍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整体的性质、功能并不等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功能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新特征的整体,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思政课课程标准是指导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在整体思维指导下,着眼于“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如何立德树人”,统一的思政课课程标准横向囊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要素,纵向建构各要素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阶段的特色和特质,横向和纵向交汇于各学段的教学实施与衔接建议。相较于分段制定的思政课课程标准,统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具有以下优势:一是顶层设计站位高。教育部等机构从整体上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以系统论的思维来处理各学段的界分和衔接,顺应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大势,对推进时代新人的培养大有裨益。二是具体修订精细化。借鉴原有的思政课课程标准及指导性文件中行之有效的理念和经验,认真分析当前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精细化的改进意见和实施策略。三是教学衔接具体化。科学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实施策略,对相邻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衔接的内容、思路和方式予以明确和规范,使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得以真正落地。
总之,走出狭隘的局部思维,整体规划、统筹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既可系统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体系及配套方案,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一以贯之和自然衔接,又能科学把握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的学科定位,厘清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整体目标与分项要求,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而使统一的思政课课程标准成为统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灵魂。
二、由并列思维转向进阶思维,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的逐级进阶
梳理大中小学思政课现有教材体系,不难发现,不同学段教材内容的多样性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之间存在矛盾,一些教材内容设置上存在着重复和交叉。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与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生活需要法律”关于法律就在身边、法律调整社会关系、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多有近似;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建设法治中国”与高中《政治与法治》“法治中国建设”都包含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容;高中《政治与法治》“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都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主体内容;等等。这些重复内容的存在,表明教学知识内容体系与学生认知发展体系不契合,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传授获得感不强和价值升华缺乏感受度,甚至对思政课教育教学产生厌倦感和消极心态。如果我们采用事物从低级向高级逐步提升的进阶思维,就可以把教材体系中的相同或相似主题看作是不同学段学生系统连贯、逐步深入学习的必然和必需,一方面可以为教材内容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和操作的标尺,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材建设,不能片面追求各学段教材体系内部的自洽与完备,而应客观看待各学段设置相同或相似主题的教材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体现分层递进、逐级进阶的原则,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因此,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分段育人目标,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的难易度、区分度显得尤为重要。“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4]具体到教材内容,既要避免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和不必要的交叉,又要在教材相同或相似教学主题的衔接上,做好“起承转合”,正所谓“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应确定本学段的内容基调,“承”则衔接相邻低学段的内容,“转”即从低学段自然过渡到本学段内容,“合”需做好本学段内容的升华,引出相邻高学段所学内容。针对教材内容的反复性,“承”需落实不同学段相同或相似教学主题的衔接,提升教材体系层层递进的质量。针对教材内容的上升性,“合”需重视划分各学段教材内容要求的难易度,明确各学段教材内容的总体难易区间,避免升华不到位或过分拔高,逐级提升教材体系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每个学段教材体系的编排应深浅得当,“承”不宜过浅,“合”则不宜过深,给下一学段教材编排留足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盘活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及其育人价值,恰如其分促进学生从低学段到高学段的接续发展。
以法治内容为例,小学、初高中和大学的法治教育应从点滴知识、生动体验、一般常识到理论深化、树立信仰依次进阶、层层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应以小学生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呈现与小学生生活实际相一致的情境,关注小学生真实的生活问题,聚焦小学生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真情实感,给予他们必要的法治启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衔接小学教材中“生活需要法律”的基础上,着重从“法律保障生活”的角度,立足于初中生相较于小学生对生活的诠释更为宽广,让初中生体验法律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和具体功能,引导他们初步形成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维护自身权益的思想基础。高中《政治与法治》教材以法治意识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心系国家、展望世界,深刻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掌握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夯实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以自觉守法和法治信仰的教育为重点,在承接高中教材对全面依法治国解读的基础上,以深化对法治的学理分析为着力点,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实践知识,引导他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需要指出的是,再周延、缜密的教材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因而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应适时澄清学生对教材的误读和误解,按照逐级进阶的原则解读教材、讲好思政课。
三、由多点思维转向重点思维,构建与各学段层次契合的学习方式
思政课教育教学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教的一体化和学的一体化同样重要。教师引导、督促学生正确进行学习,对于凸显学生作为思政课学习者和受益者的主体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朱熹认为,学生“初年入小学”,教师“教之以事”,学生“学其事”;学生“十六七入大学”,教师“教之以理”,学生“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也就是说,小学注重“学其事”,通过亲身参与,体会学习基本知识;大学注重“学理”,通过研究性学习,探求事物的根本。在新时代大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各学段师生遵循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原则,对思政课学习方式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探索,其中不乏可示范、可推广的经验成果。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有部分教师和学生运用发散性的多点思维,多角度盲目开发、尝试多种不同样态的学习方式,各个学段都有体验性学习、生活化学习、常识性学习、理论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这又走进了另一个“窠臼”,从表面上看教学形式多有翻新,似乎有利于因材施教,而实质上是在学习方式的选择和使用上盲目追求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反而削弱了真正体现课程理念和学生诉求的学习方式。不仅如此,超越或低于某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学习方式,如对低学段学生运用理论性强、探究要求高的学习方法,往往是徒有其形,名不副实;而高学段学生还在以规范日常行为习惯、进行体验性学习为主,这就好比成年人玩儿童的游戏,虽然轻松但达不到高阶学习的目的。凡此种种,或在现实中不便于实际操作,或难以取得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
学习方式的价值不在于量多,而在于精准。我们要从多点思维转向重点思维,着重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抓关键因素,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发挥作用的前提,因而我们应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即同一学段学生有共同的学习目标,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若非必要的学习方式,果断舍弃,可以给学生适当减轻负担。换言之,应按照学生的学段逐级改变学习方式,以增强各学段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5]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启蒙性学习,教师应组织适当的道德与法治的启蒙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促进思想净化和行为养成。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体验性学习,应让学生从亲历某件事、或身临其境的体验以及换位思考等真切的内心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和经验,打牢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基础。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常识性学习,重在回归常识,实现“个体心理、意识、话语向社会心理、社会公共意识和社会日常语言(话语)转化”,[6]将思想政治的常识性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本专科学生思政课的理论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将感性认识进一步转化为理性认知,增强使命担当,并深化相关知识的学理逻辑,提升理论对现实问题指导的深度与广度。研究生思政课的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所在学科专业的思想方法,深入理解和探究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国际国内现实问题的能力。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小学、初高中和大学皆需积极探索切近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阶段可开展“班级生活放大镜”的道德启蒙活动,引导小学生与同学友善相处,增强对班级管理中蕴含的平等、公正、法治、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小学生爱同学、懂分享、守规则、会奉献的意识。初中阶段可通过诚信考试、职业体验、模拟法庭等让学生直接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运用,或通过讲述发生在身边的鲜活故事让学生间接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以打通初中生获取知识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之间的价值通道。高中阶段从事实观感走向常识认知,要求具有一定的知识积淀,表现为学生能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能鉴别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明的精华与糟粕,对社会生活中符合或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行为具有初步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让“常识学习成为知识发现之旅、意义追寻之旅”。[7]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好比小麦的灌浆期,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滋养,引导他们深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道义力量,坚定价值观自信和践行的思想政治定力与行为自觉。研究生已具备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可以在专业导师或思政课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逻辑、现实影响力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拓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重要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群体中,不同学段都存在主体部分学习能力相当而少量学生明显拔尖或落后的情况,因而某一学段以某一学习方式为主,并不排斥因人、因事、因势而采用其他学习方式。
四、由自我思维转向协同思维,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仅凭学校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力量。但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接受较长时间的正面教育,却在较短时间内被家庭成员消极、悲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以及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舆论导向抵消了。客观地讲,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已经逐步摆脱全然不顾他者、单维度看待问题的自我思维,逐步走向三方的互助性交流,协同育人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8]学校、家庭、社会还没有形成协调平衡、协同发展的共赢态势。因此,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个有机系统,以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合作来推动系统有序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家庭、社会多方面资源联动来配合和支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积极构建同向同行、优势互补的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和全党全社会协调互动、努力办好思政课的新格局,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营造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寓思政课教育教学于校园文化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坚持“大思政”理念,“课堂思政”发挥好主力作用,“校园思政”发挥好合力作用,“积极探索‘课堂思政’向‘校园思政’的拓展,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高质量的‘第二课堂’,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9]
其次,让家庭和家长成为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坚定支持者。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大多数家庭和家长都期望子女能全面发展、有所建树,自会长期关注子女学业的进步,但家长更应该重视子女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变化,要形成家校办好思政课的合力。大中小学应建立包括思政课教师参与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让思政课教师了解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成效和在校的品德操行表现。同时,家庭应注重家教家风,父母子女之间应彼此尊重、平等沟通、和睦相处;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以言传说理,以身教示范,引导子女明辨社会万象中的是非善恶荣辱,为子女播撒阳光和温暖的种子。
再次,学校与社会相互配合,为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积极探索‘学校思政’向‘社会思政’的拓展,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10]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来自社会的教育更接近实际、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主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借助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等途径,共同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负面现象,自觉抵制和消除社会负面影响,并在实践中体悟社会的真善美和正能量。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劳动实践活动、职业体验活动,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锻炼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并注重过程反馈,保障社会大课堂服务于各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在学校主动联合社会力量的同时,社会也要积极履行自身所担负的责任,特别是新闻宣传、文化普及、教育培训、文艺创作、网络媒体、理论出版、公共管理等单位,针对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的目标和要求,为家庭教育树典型、立榜样,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增添教学资源、增加教育素材,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4][5][8]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6.
[6]任平.常识分析:与后现代哲学对话[J].天津社会科学,1999(1).
[7]王静慧.选修课程的常识教学之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0).
[9][10]石云霞.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9(9).
 

2020年 第三期

2020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学理意涵刍议
重构“历史坐标系”:中共党史教育的新时代演进
思政课要讲透中国抗疫的制度优势
将增强“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性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
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革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构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协同建设机制探究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综合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纲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的思想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理、力三要素——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广度:“课堂革命”与视角转换
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深度:“课堂革命”与文献利用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国家”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抓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教师科研能力提高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高校自然科学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功能发挥
“历史神圣”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二题
理想信念是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理论性资源供给研究
牢牢抓住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纲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方向和体系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论纲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