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张雷声
【摘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大事,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的大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提高教学实效,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键在于强化质量,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党史国史的研究,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加强现实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上,绝不是各自的单打独斗,需要二者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真正做到“办好”和“建强”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作者简介】张雷声,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延安大学“张雷声社科名家工作室”首席专家(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42~49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1]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高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实效提供思想性、理论性资源。《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学科支撑。”[1]12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辅相成,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举措。
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提高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加强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性、不可替代性,不仅是政治要求,更重要的是,这种政治要求是以教学的实效为依托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提高教学实效。
(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实效,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
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事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高度的政治站位,首先是要有政治站位,要把能否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来认识,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是要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上站稳立场。如果培养人的目标没有搞清楚,培养了半天,培养出来的是吃里爬外、吃哪家饭砸哪家锅的人,甚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掘墓人,那就失败了。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2]1其次是政治站位要有高度,能否从培养人的高度、从千秋伟业建设的高度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承担起教育的历史责任、政治责任,意义重大。这就要求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实效中,各高校要破除本位主义,防止“屁股指挥脑袋”;要破解思想束缚,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党忠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要有政治上的敏感性和鉴别力,既敢于亮剑又能明察秋毫。第三是实践政治站位。“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实践政治站位的关键就在于“知行合一”。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高度的政治站位,是衡量任何一位高校领导、任何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对于高校党委,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2]2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首先“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2]2。高度的政治站位会让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及地位认识更清晰,并坚定着我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心。
(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实效,要加强课程内容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实效,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增强课程内容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学研究力度还需加大、教学思路还需拓展。课程内容建设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就必须统筹推进课程内容建设。
在课程内容建设中,首先必须系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它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的思想基础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它引领我们找到了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对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主要在于让他们掌握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科学思维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成为既能脚踏实地又有远大抱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必须系统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高尚品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对大学生系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主要在于让他们把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自觉地用这一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必须系统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进行探索形成的伟大成果,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和信心。对大学生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教育,主要在于让他们“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3]。第四,系统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也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蕴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契合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要引导他们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特征和实践要求,还必须强化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对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形成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等,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三)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实效,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实效,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增强自身理论修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提到的“六个素养”,即“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2]2。这“六个素养”蕴含着“四个统一”,也就是政治、情怀与理论功底的统一,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统一,理论研究与思维方法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做到“六个素养”,关键是打好“六个素养”的“组合拳”,即体现“四个统一”。把政治自信、理论自信传递给大学生,让他们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和智慧力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要求,因而只有信仰坚定、情怀高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才能受到大学生欢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能够修身立德、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赢得学生敬仰和尊重的教师,才能把真善美的种子真正播撒到大学生的心中。潜心研究学问、专注教书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好课的前提,只有直面社会现实、正视实际问题,并能潜心研究问题、强化透彻的学理分析,在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的教师,才是大学生真心喜爱的教师。理论研究视野的广博和思维方法的科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关键,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通过创造性思维,在具备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明辨是非,在历史的大视野中透彻说理,这样的教师才是能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好教师。
二、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在强化质量
《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学科支撑。”[1]1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2005年年底增设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尽管在学科体系、研究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特别是学科学位授权点数量快速增加,但是,学科的现有质量与学科所具有的领航地位、引领作用还不相适应,学科的内涵建设与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要求还不相适应,学科的队伍建设与学科的发展速度、质量要求还不相适应,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势在必行。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其所需的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了多角度的学术支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是一个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学科。当前,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键在于强化质量。
(一)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4]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本于思,刻苦钻研,如恩格斯所说:“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5]还必须解决真懂真信问题。真懂真信是建立在真学基础上的。只有真学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才能掌握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一系列的范畴、论断和原理,这是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实践,经过非常严密的理论论证,用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的实践加以检验,从而得出的科学结论。研究经典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使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遇到错综复杂的情况和纷至沓来的谬说时不会产生困惑。恩格斯曾经强调过:“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指马克思主义——引者注)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6]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必须“在马研马”“在马言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学科体系及学科方向之中,在学科建设和学科内容研究中,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实际总结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提升,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上下功夫,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产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标志性成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实效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党史国史的研究,开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视野
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先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任何理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在解决历史发展的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历史性。要能自觉地以学科视角观照和研究问题,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优势,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中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怎么产生的、在历史上是怎么经受挑战、开展交锋并得到发展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回答各个不同时代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又是如何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的,等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真谛,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党史国史的研究。2013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7]党史国史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蕴涵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思考和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加强党史国史的研究,可以以深远的历史眼光、深厚的历史智慧和深邃的历史思维,研究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借鉴和启示,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大学生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引导大学生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坚定“四个自信”。
(三)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指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开启和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随着社会实践进一步生动展开、不断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持续发展、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融会贯通并讲好这一思想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必须深入领会、准确把握,完整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阐释;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诠释和研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思想和理论资源,使学生从“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中,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他们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
(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加强现实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生命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4]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无论如何是要直面实际问题,及时回应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关切和疑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照搬理论,更不能不顾实际讲理论,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局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联系实际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也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研究的特色和优势;还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创造力,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提炼标识性概念,提出新观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理上的建强,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育才方面,其意义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
三、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组成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正因为如此,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上,绝不是各自的单打独斗,需要二者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真正做到“办好”和“建强”的紧密结合。
(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办好”和“建强”的关系
对学科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是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增设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学科定位的特殊性,即遵循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这一定位,既源于这一学科体系建构的特殊性,也源于这一学科功能发挥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所属的7个二级学科的划分界限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上,不仅要根据各二级学科的研究范式建构体系,而且还必须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要求建构体系,不仅反映的是各二级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还必须在各二级学科的逻辑关系中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功能发挥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所具有的引领作用上。除了在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外,就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通过科学研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着引领作用。科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性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高的根本所在,因而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根本所在。在科学研究中,一方面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新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抓住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进行理论的高度概括,以此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是不管现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不能变,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研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只有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行深层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认识难点,理解并掌握好有关的重大理论问题,才能打破教师照本宣科,讲解材料空而枯燥无味的教学局面,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建构体系和学科功能发挥方面的定位,不仅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明确了建强自身的方向,而且也通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明确了如何建强自身的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和功能发挥的这种特殊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也说明了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如何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来看“办好”和“建强”的关系
学科目标是要达到的水平、程度或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目标是适应国家的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规律,优化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条件,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这一目标,除了专业课的教育教学外,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的实施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根本目标的契合,说明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服务和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新时代,面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面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更为艰巨。它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学生,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而且要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史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艰巨性表明,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形式,强化师资队伍和完善教材教法,必须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保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内容、教材教法、体制机制的创新,而这一创新的主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够高质量地进行教学,增强课程的说服力、感染力,就必须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必须能够面对社会发展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必须使课程始终具有新鲜的内容,始终充满时代感,始终具有现实性,必须使教学方法始终具有创新性,始终切合大学生的实际。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建立在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当然,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又会促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支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功底深厚,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师德修养好、富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保障,也是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中坚力量。
(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来看“办好”和“建强”的关系
学科特征是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优势和特色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这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块整钢”,既对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进行其相互联系着的理论的研究,也对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研究。这种整体还要求我们强化学科意识,培养和树立起学科研究和建设的综合意识,要求我们在强化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理支撑中,从宏观角度通盘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建设。整体性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必然要求。
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上来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研究,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整体性。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的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之间形成了内在联系。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科和课程之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内在的整体联系。“05课程方案”中的四门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二级学科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因此,这些二级学科的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课程的建设提供着学科资源是必然的。从整体性角度看,仅有此认识是绝对不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任何一门课程所需要的思想材料和资源素材,如果只来自某个二级学科,这门课程是不可能产生实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办不好的。那么,反过来说,一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如果只是为一门课程服务的话,这个学科也无法成为一个高质量的学科,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都需要进行整体性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性建设,是需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建设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性建设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同时也可以在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综合性要求中不断发展。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不断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5.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