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研究
刘晓玲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良好制度环境的保障,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制度环境建设,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开展,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着力从法律制度环境、政策制度环境、文化制度环境三个重点方面完善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要坚持德法兼治的制度建设理念,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强化网络道德环境的制度建设,从而营造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制度环境
【作者简介】刘晓玲,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四川  成都  611756)。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20.6.2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与边疆地区基金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8XJC710005)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完善一系列制度机制,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出新要求和新部署。大学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对象和重点群体,要着力抓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把握其发展的特殊规律。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制度环境的保障,要加强制度体系与长效机制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1](P7)。这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同时,完善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制度环境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一、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制度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不仅要进行大力教育引导,还要强化坚实有力、运行有效的制度保障。《实施纲要》第六条强调“发挥制度保障作用”,明确要求从强化法律法规保障、彰显公共政策价值导向、发挥社会规范的引导约束作用、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四个方面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2](P22-24)深刻认识制度环境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制度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保障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序运行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环境。制度一般指的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即制度包括正式的制度,也包括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和约束。由制度、机制、规范等要素所构成的制度环境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发挥着保障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包括高校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现实存在。作为环绕在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制度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广泛影响。首先,制度环境是规训功能的提供者,良好的制度环境对行为体系具有规范约束作用,可以保持行为的持续性,并有助于促进良好的制度与观念、方法的扩散与传播。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做人的工作,在现代复杂社会,简单的规则系统难以妥善解决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制度环境提供了解决矛盾的规则系统和运作机制,有利于维护良好的道德秩序,并且可以限制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人为性,减少不同规则系统复杂交错面临的混沌效应。其次,制度环境是稳定性、持续性和扩散性的保障者,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观念认知的保持与代际传承,有助于思想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扩散传播,并且容易保持稳定性,长久发挥保障功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推进有效运转机制的制度化,人员的配置、活动方式、职业操守、管理纪律等各项安排,以及运行过程的管理、评价、监督等各个环节,都要有章可循,避免随意性和临时性。
(二)促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树人先要立德,德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灵魂。[4]当前,由于政策法规、社会治理、制度机制还不够健全,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大学生存在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见利忘义,不守诚信等道德失范现象。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缺乏制度性保障,“立德树人”被视为“软”的、“虚”的,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性被现实利益的工具性所取代、淹没。因此,必须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到基本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当中,强化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各领域的联动和集成,需要在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中形成总体效应,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5](P17)这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根据不同层面的问题,把脉开方,对症下药,创新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凝聚价值理念、完善制度机制、凸显科学制度的道德导向,满足学生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制度机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制度环境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制定制度,形成各方面的制度覆盖。一系列的制度建立起来,是完善制度环境的必由之路,但是单项制度的建立还需要与其他制度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制度环境的建设不仅是制度的数量堆积,还要形成协调的制度体系,注重各项制度的匹配和衔接、耦合。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制度环境建设,推动时代新人的培育顺利开展,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抓手。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制度环境的重点内容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我国有着坚实的制度支撑和良好的制度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进行制度安排和贯彻落实。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德育体系,健全德育工作的制度体系,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法律制度环境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是法律体系形成的制度性环境,本文将其称为法律制度环境。个体对道德生活的选择往往是被一定的法律制度“预先设计”的。法律制度不仅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还具有诱导性。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6](P333)法律制度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是一种硬约束。这种硬性制度环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一方面,强制性意味着限制人为性。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管理、评价、监督等各个环节,都要依法运行,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强制性意味着“刚性”。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展现需要有“柔性”,但是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机制必须有“刚性”来支持,这种“刚性”指的是法律制度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具有强大的限制力,法律划定了“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为大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为准则。
要发挥法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的制度体系。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将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之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制度环境。具体而言,要把道德导向贯穿依法治校的全过程,在法治的各环节都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完善法治建设工作机制,及时总结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熟悉、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促使其转化为法律规范,积极推动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老爱亲等方面的立法。健全大学生守法普法教育机制,营造讲法治、重道德的良好环境,引导大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守住道德底线。
(二)政策制度环境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能够持续发展,得益于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政策。通过政策设计与实施,将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及教育引导规律以规则、模式、秩序等形式科学地固化下来,并且稳健有效地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继承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着眼民族振兴、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大局,立足高校实际,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进入新时代,立足时代要求和发展实际,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确保政策的科学有效,树立开放的视野格局,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环境,为大学生道德建设立标准、建机制,确保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进一步提升。
具体实践方面,改革开放以后,高校在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基础上,增设思想品德课,通过必修课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人生观、道德品质教育。伴随着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此外,宏观(国家层面)、中观(社会层面)、微观(高校层面)不同层次的各项政策安排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制度涉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学校德育工作、大学生行为准则、不同时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模范的学习宣传等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党中央颁布《实施纲要》,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制度建设指引。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8月),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制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队伍建设方面,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年9月)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2020年1月),通过政策的贯彻落实,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质量。
(三)文化制度环境
广义的制度环境将文化期待、社会规范、思想观念等非正式制度纳入制度要素。校园文化作为非正式制度环境,对大学生的文化期待、文化品位、文化行为等产生重要影响。校风、校训、学风等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和隐性教育的作用,有助于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扩散与传播,是一种“软约束”。从丰富青年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到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效用,从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到积极培育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再到文化育人重要机制的建设,高校的文化制度环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不断发展和完善。文化制度环境具有人文性、潜移默化性、可塑性的特点。在文化育人的制度建设作用下,帮助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文化活动、文化氛围的感染、熏陶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缩小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完善的文化制度环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校园文化的科学方向,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期待。“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类型,从凝聚价值理念、完善制度安排、注重日常养成、丰富文化载体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优势,通过科学的机制、丰富的活动、多样的载体,提升学生的成长体验,着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7]此外,加强高校文化育人制度环境的建设,还需注重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文化制度环境的建设涉及高校众多职能部门和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各个组织在学生中的组织力和影响力,同向同行,不断完善文化育人的体制机制,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协同。同时,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引领作用。
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制度环境的优化路径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其制度环境的优化要注重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坚持正确的建设理念,抓住重点和薄弱环节,把握规律,积极探索优化路径。
(一)坚持德法兼治的制度建设理念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首先,要加强高校的法治建设,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提高公民道德治理能力,需要发挥好道德和法律各自特有的功能而实现德法共治,不能因强调法治在当代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忽视或否认道德对法治的价值指导性和法治实现的道德基础性,同时,社会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也不能离开法治的保障。对于个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生活来说,法治是一种预设的前提,具有支配和先决的意义。其次,在大学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制度环境的建设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把社会主义道德体现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
在实践过程中,制度环境的建设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于法有据。一方面,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意味着道德建设要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法治思维是受规范和程序约束、指引的思维,在价值追求上是一种趋于实现公平、正义,保护权力、自由的思维。大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需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法治思维的确立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还能助力大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意味着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的道德融入道德建设体系,为道德建设提供稳定性。法治是个人被公正合理对待的前提,是个人获得道德尊重从而选择有道德生活的前提。法治的正当性不只在于其尊重人权和自由的精神内蕴,更在于过程本身的正当性,在于通过过程本身的正当来实现结果的正当。大学生道德实践中利益和矛盾冲突的调节,往往还需运用法治的制度性准则。
(二)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之“小德”,也是国家之“大德”。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化建设,推动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凝聚价值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引领,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文化,在完善制度安排中凸显科学制度的价值导向。”[8](P27)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从根本上解答了制度保障的问题。在新时代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还要加强制度保障,使其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发展事业中。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育总体规划,提出目标要求和制度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制度的设计和安排直接关系其实际效果和工作的连续性。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就是要创造一种文化制度环境,进而形成可以长期坚守、传承延续的文化力量,以此影响人、塑造人。面对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要结合高校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规范大学章程、行为准则、校风校训等制度体系。
(三)加强网络道德环境的制度建设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是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最大变量。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习近平强调:“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9]网络空间里“鱼龙混杂”的信息资讯、舆论宣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判断和思想品质。这些影响往往具有复杂性与深刻性,并且不易被个体察觉。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必须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增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从而构建系统完备的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制度机制。
加强高校互联网管理的制度建设,严格依法管网治网,强化网络综合治理的管理制度。高校各职能部门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增强新媒体管理能力。健全网络的基础技术、内容管理、意识形态工作等联动机制,健全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治理机制。尤其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内容监管制度,对大学生的网上错误思想,对违反社会道德、背离公序良俗的网络言行,及时进行批评、驳斥,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此外,要完善网络突出问题的治理机制,加大对大学生网上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反对网络暴力行为,建立惩戒网上不良行为的常态化机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道德养成提供日益清朗的网络空间。
构建高校网络道德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探索和构建高校网络道德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健康、常态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分析与研判机制。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言行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及时进行信息研判,提高预测、预警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的舆情动向,增强网络综合治理的指导与应变能力,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屏蔽网上的道德失范信息,降低负面影响。二是建立宣传与引导机制。加强高校“微平台”的建设,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及其他融媒体的平台,加强网上道德实践的活动策划和组织,提高对社会热点关注度、议题设置主导权与价值引领话语权,扩大宣传引导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三是建立反馈与调适机制。要注重大学生对网络宣传信息的反应和变化,及时掌握和评估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工作,增强思想疏导和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建立协同与整合机制。把相关职能部门的专兼人员整合起来,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将线上线下的资源充分融合,协同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各方力量,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形成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冯刚.习近平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理论蕴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冯刚.新时代文化育人的理论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
[8]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9]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