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思路
肖贵清
【摘要】新时代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统筹规划,实现大中小学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站稳政治立场,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切实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一体化
【作者简介】肖贵清,男,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4~4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16JJD710008)。
从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到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都展现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要统筹规划,实现大中小学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师培训的有机衔接和一体化。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求思政课教师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切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一、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目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处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建设好学校思政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从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2]当今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世界格局重新洗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孕育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这种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多。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仍有广泛市场,威胁世界的和平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形成了巨大挑战,大国之间的博弈和较量日渐增多,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日趋激烈;国际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治理问题仍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立于世界之外,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世界大变局对于中国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给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也给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于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社会思潮难以进行有效辨别,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新时代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在国际风云变幻的格局中准确认清世界发展大势,认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关系,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明是非,准确分析并抵制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意识形态的堤坝,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二)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认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接续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引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伟大精神力量。因此,“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4]。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政课作为主要阵地,讲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并能够自觉运用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去认识世界、指导实践。
思政课是以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推进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为增强青少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把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推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使对这一思想的掌握成为一种理论自觉,使之真正入脑入心。
(三)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是否能够如期实现这一任务,关键还要看广大青少年能否担当起历史重任。培养和教育好青少年“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决定了新时代必须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7]。思政课可以通过系统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引领学生自觉把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结合起来,自觉担当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思政课能够发挥凝聚民心,聚合民力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思政课可以引导广大青少年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思政课可以培育青少年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厚植理想信念,使学生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思政课还可以融入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引导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树立家国情怀,把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统一起来,勇担历史使命,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时代青少年必须增强使命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民族振兴联系起来,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学好思政课。
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思政课作为大中小学各学段均开设的课程,如何进行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政课的课程目标?统筹规划各学段思政课建设,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的一体化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文本依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有效衔接是实现一体化的基础。
一是要有统一的组织保障。《意见》明确提出:“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科学制定教材建设规划”[8]7,并规定“国家统一开设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全部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统审统用”[8]7。明确负责统筹规划思政课教材的责任单位和“三统”的工作职责,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实施和顺利推进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二是要实现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8]6-7。将这一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的内容之中,在教学编写时需要整体把握不同学段教材的内在逻辑、内容重点、叙述风格,形成内容连贯而又层次鲜明的教学体系。小学阶段的教材应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重点来设置内容;初中阶段的教材应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内容,进行科学设计;高中阶段的教材应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目标,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讲述好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阶段的教材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各学段教材要充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内容设计,形成一体化的思政课教材体系。
三是要合理配置教材编写团队。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一体化,需要充分吸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大中小学一线思政课教师、不同学段政治学科的教学研究专家等加入教材编写课题组。来自不同学段的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对于各自阶段的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入的了解,对于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体会也更加深刻。吸收这些人员加入教材编写队伍,对于更加合理地进行内容设置、结构编排、版式设计,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避免交叉重复,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一体化
将一体化的思政课教材体系有机转化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是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构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需要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
一是整体把握各学段思政课课程目标。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的名称以及教材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思政课总体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对此,《意见》明确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8]4-5这是对思政课提出的总的目标要求,不同学段开展的教学活动都要以这一总目标为指导。但是如何将总体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不同学段中去呢?这就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各学段的具体目标。《意见》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8]5"也就是说,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都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心,分别以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增强使命担当为重点,引导学生从具备美好愿望到强化思想意识进而形成政治认同并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接续完成党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二是统筹定位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各学段教学内容在设置上,要贯彻整体构建、有序衔接、依次递进的思路。在统筹规划的思政课程整体框架中,定位不同学段教学的内容。小学阶段教学内容重点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进行品德和社会认知的教育,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初中阶段教学内容重点是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高中阶段教学内容重点是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大学阶段教学内容重点是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总之,教学内容要从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现“步步高”。
三是合理呈现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需要教师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阶段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合理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对此,《意见》也明确指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8]7小学阶段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获得对自然和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进而获取知识与经验。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初中阶段,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尤其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强化思想认识。高中阶段,主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增强师生互动,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获取思想知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大学阶段,主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著解读、理论阐释、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专题式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的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应着眼于整体筹划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建立起优势互补的交流平台。从目前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来看,基本上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状态。大学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很少邀请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加,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培训除了邀请高校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报告外,也很少邀请大学一线思政课教师研讨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互不关心、鲜有了解的局面。2019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一是高校要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提供资源平台,助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储备人才。为提升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清华大学2019年首次开设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教育博士项目,面向中小学思政课一线优秀教师招收攻读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是贯彻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团队建设。通过定期遴选涵盖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优秀教学团队,形成示范效应,推动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将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拓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鼓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为充分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政课开展的教学情况,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研究会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各课程教研室在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时,应充分吸纳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参与其中。针对不同学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集体研讨,了解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真正让学生在不同学段均获得知识的收获和能力素养的提升,提高思政课的效果和整体水平。
三、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在教师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9]思政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师、教材、学科、管理等许多因素,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关键还是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六个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这六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规定了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这六个方面又可归属于政治、理论和道德素养三个方面,即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讲,唯有坚定信仰,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要做到“六个要求”当中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把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这是由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决定的。思政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理想信念的问题,也就是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于中国共产党。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信仰,对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要有坚定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还体现在对党忠诚上,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带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民族复兴的先进政党,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作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对党忠诚,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反党和反社会主义言论要坚决予以斗争。
思政课教师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最重要的政治立场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用这一思想来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规范我们的言行,指导我们的实践。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传授这一思想的重任,自身要自觉学习,自觉把这一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情怀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之上,正是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才能有献身教育、热爱思政课教学、为国家立德树人的情怀。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内化为情怀,外化为行动,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情怀要深,即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要有深深的热爱,愿意为之奉献自己的一切,而不能仅仅作为谋生的饭碗。思政课教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深深的情怀,把它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立志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自己的情怀在学生和真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引导学生走向真理的彼岸,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政课教师还要有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指对国家和民族有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0]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统一的,在当今中国,国家的兴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把家国情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基本的一条原则是教师的政治立场必须坚定。为此,相关学校必须严把选聘关,对于政治立场不坚定的教师坚决不聘任。要让理想信念坚定的教师去讲理想,让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去讲信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师进行从严处理,不得使其再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
(二)思政课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扎实的理论功底方面。唯有不断锤炼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才能促进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大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是一门科学,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的科学体系。要想讲好思政课,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需要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终生进行学习,要读原著、悟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同世界发展的大势相结合。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深入的领悟,认识到其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广泛涉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国际关系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宽广的国际视野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知晓国内形势,而且要了解国际形势,树立国际意识,要在国际和国内的对比过程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要敢于比较,在对比中进行互鉴,在比较中增强自信,这是一名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胸怀。历史视野是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当中去认识,放到新中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去认识,放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去认识,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去认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熟悉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要熟悉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而且要从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汲取知识和营养,从中教育引导学生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创新思维来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需要不断吸收人民群众在实践当中取得的成果。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的思维不能僵化,要紧跟时代脚步,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传递给学生。创新思维还体现在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材体系创造性转换为教学体系,以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来传递教学内容,从而解决课堂中学生抬头率不高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具有辩证思维,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要向学生传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传授给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要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可以举办各种思政课教师研修班,实施思政课教师培养计划,建设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等,全面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可以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外考察调研,拓宽视野。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加强学术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理论基础、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三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定吃透教材、理解教材。做好科研,可以解教师之惑,通晓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这样才能真正通俗易懂地讲解教学内容。在课堂讲授中会碰到各种问题,特别是学生会更加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作为支撑。
(三)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要达到“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11]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注重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师德修养和道德水平,以高尚的人格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塑造灵魂的职业,自身充满“正能量”,才能吸引和教育学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12]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思政课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首先体现在完善的人格上。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其自身必须要有完善的人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13]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品质修养。人格要正是指为人正派,能够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正与邪、苦与乐的关系。思政课是净化人心灵的课程,是传播价值观的场所,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以身作则,用高尚的人格吸引、感染学生。人格正才能形成人格魅力。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自觉感召学生,才能增强思政课课堂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才能弘扬主旋律和传递正能量。思政课教师人格正不仅指道德品质高洁,而且也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把思政课教学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能力,为培养好下一代作出应有的贡献。
良好的道德修养要求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自律要严,指师德的养成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没有严格的自律,难以形成高尚的品格。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严于修身,严于律己,要用“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精神去严格要求自己。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不仅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而且在生活当中能够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绝不能成为课上一套、课后一套的两面人。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道德品质的传播者,也应该是积极的践行者,不仅在课堂上讲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在工作生活当中要自觉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样才能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习近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0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9.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10]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2).
[1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1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2).
[13]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