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
刘吕红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动力,“八个统一”是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遵循,蕴含了科学的认识论,指明了改革创新的认知性前提,明晰了何以来的问题;展现了核心的主题论,指明了改革创新的规定性要求,明晰了何以是的问题;内含了系统的方法论,指明了改革创新的方法论基础,明晰了何以用的问题;彰显了具体的实践论,指明了改革创新的引领性路向,明晰了何以为的问题。“八个统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教育初心、彰显教育本质、实现教育目标的依据和遵循。
【关键词】“八个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论;主题论;方法论;实践论
【作者简介】刘吕红,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0.6.91~97
【基金项目】本文系“刘吕红名师工作室”承担的“高校四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问题的理论阐释及教学运用研究”的阶段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推进根本任务实现的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基本要求与目标指向,并凝练概括为坚持“八个统一”,阐明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然之困与应然之义,是指导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科学认识论、核心主题论、系统方法论和具体实践论的思想原则。全面理解和总体阐释“八个统一”何以来、何以是、何以用及何以为的内容意涵,是确保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题中之义与基本遵循。
一、“八个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科学认识论
1.明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规定性
“八个统一”遵循了认识的本质,即科学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八个统一”的科学认知,来源于课堂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对于教学问题的能动反映,形成了关于思政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认知与判断,如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摆位、教学内容转化、教学方法选择等科学认知;来源于教学管理中教务人员对于思政工作的能动反映,形成了关于思政课教学管理重难点的认知与判断,如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育资源挖掘等科学认知;来源于教育实践中党对于思政工作的能动反映,形成了关于思政工作特点规律的认知与判断,如教育教学中意识形态的塑造、立场与价值观的引领等科学认知。总体上来说,“八个统一”是思政课不同主体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认识和主动分析问题得出的科学判断。
“八个统一”的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由实践决定并由实践推动。“八个统一”来源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历史实践,是对思政课改革和建设历史经验的凝练总结;来源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实践,是对思政课教学难题的聚焦和困惑的解答;来源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趋势研判,是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诉求、新问题与新任务的科学把握。同时,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中面临诸多困境与难题,如教师能力问题、教学成效问题、人才培养问题、课程改革问题等,又是激发和促使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动力源泉,规定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本质要求。
2.阐明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趋势规律性
“八个统一”是在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中不断累积和凝练而成,是对于思政课教学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感性的、片面的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的、全面认识的过程,是逐步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体现了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特点从现象到本质的把握。在理性认识与本质把握之后,需要将理性认识付诸实践,根据新的实践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现认识的提升,达到新的认识高度。“八个统一”是经由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检验和论证,进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补充和优化形成的科学趋势性把握,实现了对已有教学经验、方法和理念的超越,是合乎实际和成熟的理性认识。
“八个统一”是在循环往复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形成的规律性总结,体现的是“八个统一”保持科学性的过程。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历经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过程。“八个统一”遵循了认识的轨迹,是基于对思政课建设和发展规律的长期性总结,是基于对思政课建设难题和困境的反复解答与克服,是在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论证中形成的科学结论。按照“八个统一”的要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根据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实践、新问题,进行再实践、再认识,得以反复检验和实践论证,坚持“围绕全局、变局、布局、格局等做好研判,综合各方信息,深化认识过程,进行科学决策”。[1]进而在循环往复中继续深化规律性总结,保持“八个统一”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3.指明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方向性
“八个统一”凸显了认识的改造主观世界目的,具体指向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改造主观世界是认识的重要目的,一是认识主体知识的增进,认识能力与方法的提升;二是旧有观念与意识不断摒弃和改造。对于教师来说,“八个统一”指向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改变只注重一味硬性灌输、教学方法僵化运用、忽视学生主动性的传统理念,实现以科学的教法和“以人为本”理念武装头脑之目的;指向的是学生的固有学习方式转变,改变单一知识接收、积极主动性不够、缺乏与教师交流互动的惰性思维,实现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武装头脑之目的。“八个统一”是促使思政课教与学的主体深刻理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原则,摒弃传统固有思维方式的新方法,是实现教学相长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新理念。
“八个统一”凸显了认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目的,具体指向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八个统一”凸显了学生成长规律,明晰了培养人的基本原则,旨在改变学生尚未实现全面发展的现状,指向的是以人才培养和智力输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凸显了教书育人规律,明晰了教学的基本遵循,旨在改变教师尚未实现高效教学的现状,指向的是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支撑;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明晰了教育的核心要义,旨在改变教育尚未实现以文化人的现状,指向的是以科学的原则为实现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提供保障。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136)“八个统一”正是坚持了认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蕴含了鲜明的实践特征。
二、“八个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核心主题论
核心主题是主要内容与基本思想的展现。“八个统一”彰显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改革创新的方式三个核心主题,规定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容基础和实践依据,是深层次理解和把握“八个统一”内在要求和本质内涵的三维向度。
1.规定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理念
规定了开放性教学理念。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显性教育,强调的是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在方向上注重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在方式上体现的是旗帜鲜明和理直气壮,在方法上体现为系统性,在目标上体现的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彰显思政课鲜明特质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强调的是对其他课程及教育方式中的资源挖掘,注重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在方式上体现的是润物无声,是间接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是寻求两者之间的渗透融合路径,充分挖掘整合和运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和拓展思政课的显性教学效果;实现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开放,学校向家庭、社会开放,拓展教学理念的视域范围。
规定了多样性教学理念。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体现了这一理念。统一性,指的是思政课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的统一性,充分展现了思政课教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多样性,强调的是思政课教学的区域差异性、发展更替性、教材多样性,是实现思政课多样化、差异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所产生了统一性要求下的多样性问题。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求在总体教学任务和目标设定、统编教材的选用、教学课程的设置前提下,聚焦区域教学实际,构建特色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因地制宜;聚焦教学发展实际,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到因时制宜;构建符合区域、时代和学生的教材体系,做到因材施教。
规定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八个统一”的目标指向在于明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原则、路径和方法,聚焦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因此“八个统一”总体彰显出来的是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教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挖掘和领会“八个统一”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理解坚持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现学生中心和学生立场;深入理解坚持实践性的内涵,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素养;深入理解坚持价值性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深入理解坚持启发性的内涵,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挖掘学生潜质,进而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外化为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
2.规定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
规定了政治方向与学理话语的凸显,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政治性,即思政课教学内容要明确政治立场,即人民立场,最终指向和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政治性是思政课的灵魂和底色,首先体现在教师自身的政治性要强,才能真正引领示范,在教学内容上要提高政治站位,明晰政治立场,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上的旗帜鲜明。坚持学理性,即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学理话语阐释,教学内容不能只是单纯的政治宣讲,需要透彻性和逻辑性的学理阐释和分析,真正讲清楚内在逻辑、理清楚理论根基,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说服力。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就是实现政治学理化,学理政治性,筑牢思政课政治与学理兼具的基础本色。
规定了价值传导与知识传授的融合,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强调的是价值观塑造的问题。思政课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课程,要注重深挖思政课中的真、善、美因素,引领学生以正其品行。坚持知识性,强调的是知识武装问题,指向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奠定,注重丰富其学识。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充分把握思政课的特点,发挥思政课价值传导和价值教育作用,充分挖掘思政课的价值教育资源,在知识传授中将价值观寓于其中,塑造学生品行,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念,以知识传授和价值传导的合力,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做人和做学问相统一的平台,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规定了正向激励与反面批驳的互恰,需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强调的是传播真理、弘扬主旋律,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保持教学内容的正面、积极和正能量,注重以正向激励强化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接受和心理认同。坚持批判性,强调的是批驳各种错误价值观念和思潮,注重用好用对批判的武器,直面学生中存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问题,进行科学引导和指正。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即实现在建设中批判,以批判强化建设,始终保持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正向性。
3.规定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式
规定了灌输性与启发性相融合,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是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长期形成的教学方法,是知识供给的有效形式,注重的是直接的、显性的知识讲授,是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效传授与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方法。坚持启发性,强调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对思政课教学规律认识而形成的有效教学方法,注重的是间接的、隐性的知识传授和思维能力提升,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就是以灌输性为启发性提供基础前提,以启发性提升灌输性效果,实现教学方法的相得益彰。
规定了引领性和对话性相契合,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强调的是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处于主导性地位,以教师主导确保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以保障思政课的有序开展。坚持主体性,强调的是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研究之下,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就是将单向性、一维式的教学方法转向双向性、多维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师的个人独自,变成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对话,逐步实现从形式上的参与到思想上的交流。
规定了认知性与应用性相结合,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对基本理论、核心概念与思维方法的讲深说透,提高学生的理论武装,培养学生的理论自信。坚持实践性,对于学生来说,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内化问题,目标在于素质提升和能力教育,提高实践能力,激发潜能。对于教师来说,强调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就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延伸第一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对接,将认知性学习与应用性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让所学知识有地方检验、有方式验证,提升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和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能力。
三、“八个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系统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八个统一”是对辩证唯物主义正确灵活运用的前提下,聚焦思政课改革创新实际所形成的方法论体系。“八个统一”彰显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以及辩证统一方法,构成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法论支撑。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明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客观基点
“八个统一”是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已有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方法,聚焦解决老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思政课改革发展进程中诸多棘手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由来已久的深层次难题尚需破解,在教学管理上,缺乏有效联动以及教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政治性不强、学理性不够,缺乏转化的有效形式;价值传导与知识传授相脱节,融合度欠缺;教学方法方式上,灌输性教学仍处于主要地位,第一、二课堂疏离割裂,学生主体性作用亟待激发。“八个统一”基于以上问题与困境出发,找出了问题破解的原则与方法,明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点、难点与实践基点。
“八个统一”是从思政课改革创新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方法,聚焦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P250)这说明了要坚持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八个统一”坚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聚焦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学生的认知特点、话语风格、现实诉求、接受偏好的变化问题;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问题;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问题;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潮的冲击问题;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更新问题;人民对教育质量的需求问题等,聚焦新矛盾、把握新特点,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客观基点。
2.抓住主要矛盾,聚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问题导向
“八个统一”抓住了意识形态和科学性的主要矛盾,指出了思政课教学立场问题。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泛意识形态化,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非科学的现象。“八个统一”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与坚持细致深入的学理阐释相统一,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指出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即革除知识传授遮蔽价值导向的弊端,注重意识形态输出与构建,提升思政课的底气、硬气与正气,化解了意识形态方向性与科学性的矛盾。
“八个统一”抓住了教师与学生的主要矛盾,指出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问题。思政课教学中,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关系和内在矛盾解决。教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学生的角色在于知识和能力汲取,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于传授内容、方式与有效接收、内化问题。“八个统一”抓住了思政课教学主导与主体之间的矛盾,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指向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有效对话,化解了知识传授与接收内化的矛盾,实现教学中教师满足感与学生获得感的统一。
“八个统一”抓住了教学统一要求与具体实践的主要矛盾,指出了思政课教学内容问题。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要求中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具体实践中,存在教案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八个统一”抓住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指出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即坚持统一基础上的多样,以多样优化统一,化解了统一要求与实践操作的矛盾。同时,思政课教学总体目标任务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构筑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正向传授,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针对当前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需要增强鉴别分辨能力,着力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注重教学内容的反向批驳。“八个统一”指出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指向的是教学内容上的激浊扬清,化解了正向传导和反向批驳的矛盾。
“八个统一”抓住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式的主要矛盾,指出了思政课教学方式融合问题。思政课教学方式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基础性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之间迫需贯通融合,即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八个统一”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化解知识传授与行动转化的矛盾;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化解硬性教学和软性教学的矛盾;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化解主渠道教学和全方位教学的矛盾,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有机融合。
3.坚持辩证统一,注重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整体协同
“八个统一”从总体上来说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彰显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注重强化的是协调推进,整体协同。“八个统一”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解决的是总体问题、把方向的问题。从整体上来看,“八个统一”指明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总依据、总遵循,是指导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法论系统;从部分上看,“八个统一”中的每个“统一”都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具体要求,是指导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具体方法。因此“八个统一”彰显出来的方法论要求是大处着眼、从全局出发、坚持整体思维,以整体合力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协同发展。
“八个统一”从具体上来说是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彰显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针对性,注重解决的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八个统一”中的每个统一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对立上来看,每个统一分别指向了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主要矛盾;从统一上来看,每个统一分别指向了思政课改革创新中主要矛盾的解决方法,既指明了怎么看,也指明了怎么办的问题。坚持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就是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找寻破解矛盾的方法。因此,“八个统一”彰显出来的方法论要求是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抓住核心,以矛盾解决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协同推进。
四、“八个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具体实践论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八个统一”是原则方法,也是具体实践指向。明晰了“八个统一”的认知性前提、核心内容主题、方法论基础的前提下,需要探寻“八个统一”指明的实践路向,将“八个统一”由理论原则化为具体行动,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明确导向、抓住关键、找准痛点和明晰原则,促进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实现。
1.贯彻“立德树人”:明确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导向
明晰培养什么人,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明确了思政课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根本,即要培养政治方向明确的人、政治立场坚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思政课要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核心,在教学管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上突出政治性和价值性,注重彰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价值观导向上,注重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个人素养提升上,注重对人格、品德和学识的教育培养,探寻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的优化。
明晰怎样培养人,解决人才培养的方法问题。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需要明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确保思想和方向的正确性;要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坚持经验总结和规律运用,提升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要把握教书育人规律,教务人员及教师要把握教书育人的内在依据和核心,提升教学成效的系统性;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从学生需求、心理和实际出发,提升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进而以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和“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明晰培养人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明晰为谁培养人,解决人才培养的使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解决这一人才培养的目的使命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强大的感召力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学生思想中的内化,塑造心灵,提升境界,确保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筑牢学生的深沉责任感和强大使命感。
2.发挥教师“三性”:抓住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积极性。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是关涉教学效果的直接动因。首先,学校要关爱教师、尊重教师,切实解决影响教师积极性发挥的因素和问题。其次,教师本身要体现精神上的积极向上,在课上课下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饱满热情的精神风貌展现给学生,实现引领示范。最后,教师要自我加压,主动学习,积极备课,为保障教学效果提供支撑。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发挥教师主动性是增强思政课活力的重要动因。发挥主动性,对教师本身来说,要主动进行知识储备,主动进行自我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解决本领恐慌,为主动性发挥提供实践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要主动接近学生,教师不能远在讲台之上,要真正走到学生中间,主动作为,以教师的主动化解学生的被动,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主动找寻学生的兴趣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激发思政课堂的活力。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创造性。发挥教师创造性是保证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关键动因。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要坚持破立并举,就教师本身而言,“破”体现在对教学惯性和教学惰性的革除,要敢于打破传统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寻求适合课堂和学生的教学方式。“立”,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要给予教师一定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发挥空间,实现规定动作做准与自选动作出新。对于教师而言,要寻求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实现智慧教学,如微信、微博和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同时要拥有广阔的视野,聚焦教学和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与思政课进行深度融合,创造个性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3.增强“三性一力”: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
凸显思政课的思想性。思想性是思政课最突出的特征。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强化科学的思想引领,从正面来说,要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教学内容之中,突出对思想理论的传授和灌输,传播弘扬主旋律;从反面来说,教师要对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观点进行引导纠正,站稳立场,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守住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思政课对于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以科学的理论引领学生,提升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奠定学生科学的思想基础。
彰显思政课的理论性。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知识性和理论性的关系,在知识传授中,要突出对理论的阐释,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吸引学生、说服学生,进而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行。彰显理论性还要处理好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关系,教学内容要凸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的正确性,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需要以学理的方式进行阐释,注重用学术讲政治,在两者的统一中实现以政治性为学理性提供正确的方法论基础,以学理性为政治性提供科学的知识性基础。
展现思政课的亲和力。将抽象的知识教学具象化,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选取与讲授知识相关的案例、事件、现实问题等,以直观的实践分析去除知识本身的空洞化,实现学习内容的亲和力;将单一的教学方式多样化,随着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推进以及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需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去除单一灌输式教学的枯燥化,结合教学实际借力新媒体,创造体验性和直观性教学,真正激发学生实现愿意学、乐意学,增强思政课的鲜活性,实现学习方式的亲和力;将严肃的教学模式柔和化,需要教师做到从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转向与学生的亲近互动交流,在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情感等问题的关照,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教学方式的亲和力。
强化思政课的针对性。针对学生需要,处理好教师的供给侧与学生的需求侧之间的关系。思政课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一味灌输,而是要从学生的需求侧出发,了解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存在的知识短板,增强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学生差异,处理好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基础的个体差异。思政课是公共课,要注重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内容贴近专业,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敏锐性和内化程度,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4.打通“一二课堂”,构筑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战线
转变理念,树立“一二课堂”打通融合的思想认识。就学校领导而言,认识要到位,旗帜要鲜明,要注重转变育人理念和提高育人要求,强化对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的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师对于一二课堂协同育人的认识;就思政课教师而言,要转变固有的注重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的思维方式,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对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互补互促作用,实现教学重心的合理倾斜;就学生而言,要摒弃单纯从第一课堂进行知识接纳的方式,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寻求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第二课堂,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
整体思维,统筹“一二课堂”打通融合的整体规划。思政课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要坚持整体性思维,在总体顶层设计上凸显系统性,注重对一二课堂的打通融合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使一二课堂的打通融合有章可循。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要凸显整体思维,注重对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和考量,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成效的有效对接和相得益彰。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的已有经验方法的总结,结合具体实践进行丰富和优化,体现思政课的整体性。
强化联动,汇聚“一二课堂”打通融合的多方力量。从纵向上来说,要加强学校、学院和党支部的联动,注重党委的引领导向作用,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融通提供多方位资源支撑,实现全校育人。从横向上来说,首先是实现教务部门与学工部门、团委的分工与融合、衔接,注重在教学安排上的融合协同,为一二课堂打通提供资源、人员和地点保障,实现横向联动。同时,还需要联动教师和学生,思政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找寻或搭建第二课堂平台,强调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要主动诉求,向教师及时反馈第二课堂的实践问题,为第二课堂的打造提供优化方案。进而以上述三维联动实现综合联动效应,促进一二课堂的衔接、融合,构筑协同育人模式。
“八个统一”是一个有机整体,蕴含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内在统一,彰显了认识论、主题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逻辑统一。科学认识论是正确理解“八个统一”的出发点,系统方法论是正确运用“八个统一”的切入点,核心主题论是准确把握“八个统一”的关键点,具体实践论是有效践行“八个统一”的落脚点,共同构筑了“八个统一”的科学内涵。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全面把握其精髓要义,明确改革创新的原则、道路与方向。
参考文献:
[1]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N].中国教育报,2019-01-1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