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孙武安 蒯正明
【摘要】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是壮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确保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根本大计,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新时代要加快建设本硕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最大限度地培养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就业问题,确保专业人才学有所用;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人才的成长和使用,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手里,从而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形态安全;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孙武安,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蒯正明,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温州  325035)。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20.2.165~173
【基金项目】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研究”(17JDSZK040)阶段性成果。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一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人才队伍建设不仅事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也事关民族复兴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不仅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高层次优秀人才。这就要求各级党委理直气壮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优先重视和解决,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本硕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专业人才的就业、成长和使用,形成梯次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从整体上加快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吸引力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空间。但也必须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可能会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愈益接近而更加疯狂。“在当今世界经济互惠、政治交流、文化交融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思维方式的差异、价值观的对立仍然存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空间格局仍未改变。”[1]国内各种错误思潮虽有所收敛,但依然在交织传播,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进一步向网络延伸,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P105)在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3](P9)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P41)“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3](P23)
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最根本的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掌握媒体平台,并通过媒体平台占领阵地,扩大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二是拥有科学理论,凝聚人心,掌握群众。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4](P554)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理论体系,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也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民众认同的重要原因之所在。三是建立强大队伍,能够通过媒体平台坚持不懈传播科学理论,与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进行必要的斗争。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媒体平台是充分表达话语、传播科学理论的工具和手段;科学理论是赢得群众、保卫阵地的武器、弹药和话语;强大队伍是掌握话语工具并有效传播话语、捍卫自身利益的人。媒体平台、科学理论,都是服务强大队伍的,没有强大队伍,再好的媒体平台和科学理论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队伍建设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关键和根本,关系全局。所谓“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靠队伍、靠人才”。[5]
就队伍组成来看,意识形态工作基本队伍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二是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三是理论研究、宣传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三支队伍的关系是:前两支队伍均源自第三支队伍及其教育和培养。合格可靠、有战斗力的队伍,必须经过深入系统的真学,才能达到真懂真信,进而真讲真用真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只有深入、广泛、持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育,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才能有坚强的力量来源,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日益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但总的看来,与维护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要求,与强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要求依然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队伍整体数量不足,学历分布不平衡。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马克思主义学科队伍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但是从现有社会需求来看,总量依然不足。如现有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1∶350或1∶400师生比的最低配置,辅导员数量也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师生比的基本要求。各高校虽然都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的引进力度,但总的看来,高学历的人才明显匮乏,很多学校往往不得不引进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教师来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二是学历职称不协调,后备力量不足。从现有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具有高学历的大都是年轻人,但职称较低,讲师和副教授居多,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较为缺乏。三是抵制批判错误思潮的力度不足、效果有限。毋庸置疑,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抹黑、消解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各种错误思潮,手段方法不断变换,其隐蔽性和迷惑性越来越强,能不能及时、彻底揭露各类错误思潮产生的背景、本质危害、表现手法,不仅要有敢于批判的勇气,还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从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形势看,失语失声失踪、反应迟钝、火力不足、效果不佳的问题依然存在,勇于并善于揭露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总量上仍显不足。
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6](P533)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的基本事实,面对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队伍依然短缺的现实状况,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确保党的事业永续发展,必须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以便培养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强调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7](P27)2016年12月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他再次强调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8]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9]可见,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已成为当前非常迫切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加快建设本硕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最大限度地培养专业人才
相比其他学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起步较晚,从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主干,七个二级学科为依托的独立的学科体系,应该说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还不够连贯、人才结构还不合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较为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加强并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对应的本科专业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但其招生规模较小。本科教育规模的有限必然在整体上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硕博阶段学生专业背景复杂、“半路出家”比例较高,高质量生源相对匮乏。因此,新时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硕博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
就实践探索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本科、硕士、博士三阶段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始于2018年,[10]也就是说,本硕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硕博不同培养阶段难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新时代加强加快本硕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培养专业人才,仍须做到:第一,加快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大学本科教育。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初级人才,扩大大学本科教育规模。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校在学科建设上要大力扶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应该看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所存在的不完善环节,如“个别学校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马克思主义类的课程偏少偏弱,甚至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都不设”。[11]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现有本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比如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使本科生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二是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目前,有些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等8所高校已经教育部批准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新时代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力度,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快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步伐。教育部可以考虑在招生就业、培养方式、经费划拨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保障,为加快推进本硕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适时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点数量。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力度的加大,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博士点确有明显增长。但是,如上所述,大中小学校、党政机关及农村、社区和企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应该说这是好事,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信仰的人,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人,就是掌握了科学理论的人,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我们只嫌少,不怕多。近年来,愿意报考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青年大学生呈显著增加态势,但是,现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点的师资力量有限,即便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其师资数量也往往较为短缺,其所承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本科、硕士、博士生教育任务大多不堪重负。不少研究生抱怨一年也难得与导师见面深入交流一次。就人才培养而言,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与其让这些高校盲目增加招生计划和培养任务,不如进一步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硕博士点数量,允许更多有条件有能力,也有迫切要求的高校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士生的培养单位之中。有人担心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实际上,只要我们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现有大批高校的师资及其专业能力,远比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博士生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高得多,更不用说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较。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看,青年学生愿意深入学习、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如何都应该得到党和政府、得到社会主义大学的大力支持。
第三,努力提高本硕博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增加,也要重视质量的提升。应该看到,近年来有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完善、课程考核不严格、毕业论文偏离方向、研究生导师队伍参差不齐,或者教师投入时间精力明显不足等问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尤其要做到:一是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为导向,通过规范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管理、严格课程考核等措施,改变当前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不规范、课程考核不严格等问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二是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落实相关规定。三是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尤其要健全导师评价机制,对于未能切实履行职责的导师,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措施。同时,要逐步增加导师数量,分流学生,避免现有导师带研究生数量过多、难以应付、无法履职的现象长期存在。
三、有计划地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就业问题,确保专业人才学有所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出来之后,如何使其发挥专业优势和作用?只靠市场行不行?如何统筹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上升趋势,不少学校甚至连续达到100%。但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专业对口率总体不高。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生到工厂、公司或机关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硕士毕业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以高校辅导员为例,按照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的职责主要包括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服务育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很明显,辅导员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素养,实际情况却是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大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毕业生,其从事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知识储备、能力和效果一般不可高估。相关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几乎涵盖高校所有专业,“专职不专”的问题很突出。这里的问题是,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仍然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高校领导在选人用人的导向上还存在认识误区。有关组织和领导明显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使用,单靠人才市场的自由调节是不行的,需要党和国家自上而下提出相应要求。
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自己的切实利益,关系到学生和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认可,更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大战略之举。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领导党,党的领导地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如何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呢?从事党建、领导、理论宣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工作者,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背景和素养,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事实上,不仅政府、国家机关、大中小学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中也需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人才从事思想政治和党建工作。没有一批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人才队伍,就难以做到“真用”,必然影响工作效果、弱化意识形态建设效应。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广泛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没有条件培养人才,没有足够的理论人才可用。今天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没有理由不重视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用,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在学有所成之后,能人尽其才。新时代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就业,一方面高校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本学科各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各级党委要站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站在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高度,优先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对口就业。
四、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成长和优秀人才的使用,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对口就业,还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人才的提拔和使用,构建梯次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使优秀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
第一,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成长的扶持政策。如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同时采取“专、转、提、学、出”等措施拓展辅导员发展渠道。“专”就是选留一批辅导员留岗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转”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分流,转往校内其他工作岗位;“提”就是把部分辅导员选拔为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学”就是通过支持辅导员攻读学位或进修等途径提高辅导员素质;“出”就是积极向有关部门推荐、输送辅导员。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进一步拓展思政课教师学习和培训渠道,而且要修订完善相关制度,消除思政课教师成长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尤其是职称评审等方面要考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特点,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此外,还需要积极支持和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学科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第二,努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离不开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的带动作用。近年来,教育部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进行了有效探索。如教育部每年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实施“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等。但总的来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仍需拓宽渠道、加大力度。如国家和各地区在拔尖或杰出人才的选拔中,可单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指标,择优遴选,以确保一定数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12]同样,在相关教学和科研评优活动中也要保证一定数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选。各地区都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注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后备人才、拔尖人才,通过发挥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的示范和引领效应,进一步带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
第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成长和使用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育、成长和使用,始终离不开各级党委的支持。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9]“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9]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尤其需要做到:一是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领导体制。通过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等措施,保证校领导了解思政课教师需求和愿望,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切实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为人才发展创造条件。二是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使用。尤其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要不拘一格,注重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同志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使各级领导岗位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2]不难想象,一所高校、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如果领导核心之中没有一位干部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崇高理想,还有多少感情、还有多少初心、信心和使命感,所谓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就很可能出大问题。因此,各级党委不仅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不仅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大力培养,还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人才的积极选拔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吕峰.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三重维度[J].理论探讨,2018,(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5]邓卓明,费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三大途径[J].探索,2016,(4).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9]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0]靳诺.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2).
[11]张耀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7).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