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守正创新
白洁
【摘要】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仍需守正,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需坚持正本清源、凸显守好底线、保持理直气壮。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需要创新,全程媒体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凸显时代性和实效性,全息媒体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体现技术性和移动性,全员媒体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注重互动性和导向性,全效媒体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体现综合性和针对性。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守正创新的着力点包括树立道术相济、知行合一的理念,以主流价值驾驭新兴技术;树立内容为王、创意先行的理念,以质量思维引领综合创新;树立科学引导、正面宣传的理念,以价值认同凝聚思想共识;树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念,以生动形式弘扬主旋律。
【关键词】全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守正创新
【作者简介】白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38)。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0.4.125~129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研究”(项目编号:19YJC710002)、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6KDC033)阶段成果。
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具有“相对稳定性”“动态发展性”等特点。[1]37-38社会发展必然会推动教育变革,接着会具体化到教学理念的变革,经过教学实践的探索和磨合,确立出新的更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再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这便是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其教学理念能否与时俱进,关系到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关系到能否成为关键课程,关系到能否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3],习近平这一论断指明了信息技术变革对人类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的深刻影响。在这一大背景下,因势利导地推动思政课教学理念变革也非常重要,既要守正,也要创新。
一、全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理念仍需守正
思政课教学理念的相对稳定,不是指面对新形势故步自封,也不是指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而是指在思政课指导思想、根本任务、重要作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必须一以贯之的理念,即“守正”。守正便是要坚守正道,做到正本清源、守好底线、理直气壮。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没有变,思政课教学理念要坚持正本清源。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早已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了全球性的传播和交流。积极正面的消息能够得到迅速传播,但负面、虚假、错误的消息也接踵而来,也极易被有心之人利用。部分西方国家利用大众传播渠道积极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从价值观到日常生活无疑不在宣扬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粉墨登场、摇旗呐喊;而国内某些“精英人士”“意见领袖”也成了西方价值观念的代言人,用自己的社会影响为之推波助澜。思政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153。批判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自产生起,就在与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作斗争,不仅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潮,还批判了各种派别的社会主义思潮,以及各种唯心主义思潮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思潮。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和较量是不可避免的,在思政课教学中也是必须积极正面应对的。思政课教学理念要始终坚持正本清源,教育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全媒体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没有变,思政课教学理念要凸显守好底线。进入全媒体时代,媒体版图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流媒体亟待转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影响力巨大,咨询整合平台颇受关注,直播平台多如牛毛。学生们接触的信息纷繁复杂,思想极其活跃,对矛盾焦点问题尤为关注。面对海量信息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少数思政课教师陷入了“本领恐慌”或精神懈怠,在教学中避重就轻,淡化、弱化关键问题,这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5]尽管整个社会迎来了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的大发展大变革,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不会变。在思政课教学中,主张“中立”教育、培养“世界公民”,而不树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正如列宁所说,“谁自愿让出权力,谁就不仅‘应该’失去权力,而且‘应该’失去生存的权利……接受这种自愿让出的权力的人甚至必然会夺走让出者的权利”[6]285。当前,我们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也越发凸显,也就越需要凝心聚力。因此,思政课教学理念要凸显守好底线,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敢于“亮剑”,解决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问题。
全媒体时代,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没有变,思政课教学理念要保持理直气壮。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转型升级给受众带来了海量信息和丰富多元的感官体验。面对着即时更新的各类新闻,多种多样的数据来源,图文并茂的内容传递,精彩纷呈的视觉感受,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要求也不断提高。相比之下,思政课教学的传统方式显得有些“单调”。少数思政课教师为抓住学生眼球,提升课堂“抬头率”,强行讲段子、玩调侃;甚至有教师认为只有讲段子才能保持课堂热度,索性就完全脱离教材和教学主题,只讲学生“想听的”“爱听的”;也有的教师自认为思政课是“水课”,是不受学生重视的边缘课程,所以糊弄了事,久而久之便真成了水课;这显然都是不恰当的。实际上,精心备课、内容优质的思政课程是广受学生好评的,也有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成了正能量“网红”,其前提和基础就是把思政课好好讲、讲得好。强行讲段子只能暂时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刻意“博眼球”反而很尴尬;而充分准备、内容优质的思政课即便没有“植入”,也可以叩击心灵。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学生期待能解决思想困惑的重要课程。因此,思政课教学理念要保持理直气壮,既不能哗众取宠,也不能敷衍了事,只有认真对待、充满信心,才能真正用优质教学去强信心、筑同心。
二、全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理念需要创新
全媒体时代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革命性改变,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多维化、网络化、大数据格局。所谓“全媒体”,并不是指媒体种类的“全”,而是指当前信息传播过程中从时空维度、技术维度、主体维度、效能维度,所体现出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等新特点。“四全媒体”既对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条件。
全程媒体使信息传播打破时空界限,这要求思政课教学理念凸显时代性和焦点性。所谓全程媒体,是指从时空维度来看,媒体传播呈现出无界化状态。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有着无可比拟的惊人速度和传播范围,实现了零时差直播、全球性推送。这对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提出了新要求。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极具时代气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群体,对新媒体运用广泛且极其熟练,接收信息和知识的信号源非常多,很可能比教师还广泛、还超前。如果教师总是老调重弹,学生肯定不感兴趣。同时,青年学生对监督公权力抱有极大的热情。对于当前出现的矛盾焦点问题,虽然在理论上有研究解读的难度,但不能完全避而不谈,把学生当透明人,或是用“常识”和“定论”搪塞学生。全媒体时代前所未有地缩短了信息的传播周期,扩展了传播范围,丰富了传播内容,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政课教学理念要适应这种新形势,就要体现出时代性和焦点性,及时更新,聚焦热点,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与时俱进、有理有据地为学生解疑释惑。
全息媒体展现出了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这要求思政课教学理念体现技术性和移动性。所谓全息媒体,是指从技术升级的维度来看,传播载体和形式愈加丰富、日益多元。就信息格式而言,形态立体多样,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应有尽有。就传播介质而言,一部智能手机,功能已足够强大。这为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提供了新条件。由互联网数据研究机构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共同发布的《数字2020全球概览报告》[7]显示,截至2020年1月,世界网民总数超45亿,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已突破38亿大关。(“More than 4.5 billion people now use the internet, while social media users have passed the 3.8 billion mark.”)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都拥有互联网身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通信技术实现了从“2G”到“4G”的突破,正朝着“5G领跑”迈进。就全球范围来看,在这一波互联网热潮中,中国没有掉队,而且大有科技引领发展之势。报告中还指出,手机互联网用户和活跃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不可小觑。通过对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社交平台广泛分析,各国都有相对热门的社交媒体软件,在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是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2019年微信用户已超10亿(“WeChat joins the ‘billion users club’”)。思政课教学理念要充分适应这种新潮流,跟上信息革命的步伐,就要体现出技术性和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创新技术表达,借用事说、数说、评说、图说,采用图片、音频、视频、VR、H5等多种形式,打造正能量短视频、微动漫,如介绍马克思生平和思想的《领风者》;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以新技术新媒体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充分重视移动平台,既要运用好在线课堂APP,如“学习通”“雨课堂”“中成智慧课堂”“腾讯课堂”等客户端;也要充分利用现有优质互联网APP,如“学习强国”等,借助移动传播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的先锋点。
全员媒体形成了多对多的交互式传播,这要求思政课教学理念注重互动性和导向性。所谓全员媒体,是指从参与主体的维度来看,范围极广。信息传播已经从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的单向式传播,变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多对多交互式传播。只要具备网络通信条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环境中的一分子,信息传播主体显著增加,信息参与成本大大降低。这对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造成了新挑战。与传统媒介单向传播信息的方式不同,全员媒体呈现出普遍分散的结构,无中心无圆点。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在信息链条中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只要接触媒体,就可以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各种信息唾手可得,又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分享着自己制造的或接受到的信息。这使得个体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有很强的发声意愿。如果思政课教学理念还是以“我讲你听”为主,一方面可能不适应学生的接受习惯;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从学生中获得反馈的可能性。此外,当人人都是媒体,都可以表达观点时,还可能出现一种现象,即谁的“嗓门大”,谁就是正确的;谁被转发的次数多,谁就说得对。这就可能导致真正科学正确的声音淹没在人群之中,而那些是非未定的声音却传播甚广。全媒体时代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交往渠道,但目前并未实现实名“发声”。在实名情况下,人们会相对理性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注重个人形象;而在匿名情况下,虚拟身份隐藏了社会角色,因此也降低了约束性,容易发表哗众取宠、随意编造的言论。大学生也可能在媒介交往中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谈吐方式。思政课教学理念要适应这种新形势,就要体现出互动性和导向性;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既给予学生空间,又引导学生在媒介交往中也要客观理性,避免成为网络和现实完全背离的“双面人”。
全效媒体增强了信息传播效能,这要求思政课教学理念体现综合性和针对性。所谓全效媒体,是指从效能维度来看,综合度和精准度大大提升。媒体传播集多功能于一体,既有信息传递,同时也兼具社交、服务、购物等多种功能;同时媒体传播的精准度也大大提升,以大数据为基础,清晰掌握受众用户,传播更加精准高效。这对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媒体传播通过大数据对受众用户精准画像,已经了解了个人的喜好、兴趣点,所以总会进行相关内容的推送,让受众用户有一种正合我意的感觉。思政课有自己的目标任务,相比之下不可能百分百地合学生胃口。此外,一些新媒体传播平台,提供了跨越地域和职业的组织资源,日益成为汇聚新闻信息、探讨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舆论的“超级舆论集散地”,大学生也是其中的常客。面对这场由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传媒生态深刻变革,思政课教学理念要适应这种新形势,就要体现出综合性和针对性。一方面,要汇聚资源,打造有影响力的平台终端,抢抓机遇,提供优质内容产品;通过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品网站,交流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设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平台,开展教师学生在线交流,使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传播矩阵,培养主流“网红”,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也要利用新技术手段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把握千人千面、特色有效的信息,也要全面提高教学的精确制导能力,符合学生需求和习惯,注重个性化表达。
三、全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理念守正创新的着力点
守正创新充分体现了全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理念改革应遵循的“不变”与“变”。守正是基础、是前提、是保障,是第一位的,解决的是去哪里的问题。创新是动力、是能力、是守正的实现路径,解决的是怎么去的问题。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正确方向;不断创新,守正才能固本强基。当然,思政课教学理念是极其丰富的,笔者这里只是管中窥豹,列出其中几点,目的在于说明守正创新、不变与变的结合。
树立道术相济、知行合一的理念,以主流价值驾驭新兴技术。全媒体时代,曾经主流媒体独大的局面,变成了各类媒体“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场面。信息技术和传播渠道是中性的,但传递的内容却是有导向性的。面对信息革命对思想政治教学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利用媒体传播的新技术新形式,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尽管我们重视思政课教学技术变革,着力用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推动思政课教学效果,但不能以技术为中心;而是要让技术更好地为思想服务,以主流价值驾驭新兴技术。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有“术”,即增强科学性和说服力之术、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之术、增强趣味性和感染力之术;需“技近乎道”,要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创新创造;需有“道”,即明立德树人之道、信马克思主义之道、传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之道;新时代还需“道术相济”,贯彻知行合一。[8]
树立内容为王、创意先行的理念,以质量思维引领综合创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思政课教学的关键问题。无论传播技术、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如何变化,“内容为王”是始终不变的“恒量”。全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创新势在必行,形式、手段创新很重要,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内容创新。技术转型升级必然带动着思政课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升,但决不意味着只有形式而无内容,只有热度而无深度,在追逐形式的过程中失去目标方向。要树立“质量思维”,把内容建设作为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核心环节,在社会现象中寻找创意,敢设话题、敢于发声;在热点问题上敢于发声、敢于探讨。要坚持供给侧改革,与时俱进地创造丰富、多样、生动、理性的内容,不断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扎根深厚土壤,汲取肥沃养分,努力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让“有意思”的内容更“有意义”;要保持“内容定力”,尊重学生而不刻意迎合,重视听课质量而不唯“抬头率”,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树立科学引导、正面宣传的理念,以价值认同凝聚思想共识。全媒体时代,充斥着海量信息,包含着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往往同一个新闻会展现出多种审视立场和角度,很容易使人在价值判断中迷失方向。在思政课教学中,不能仅着眼于树立一种声音,关键寻找学生价值观念的契合点,作为凝聚共识的突破口。众声喧哗中,最忌空洞说教。在思政课教学中,不仅仅需要正面灌输,更需要对于负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不回避,给予学生探讨启发的空间。通过理性透彻的分析之后再重新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建构和塑造。根据事件性质,在教学中什么案例可以拿来集中讨论,认真分析;什么案例还在发展过程之中,真相仍待揭开,在教学中不能信口开河。当然,解读热点焦点问题绝不是要掩盖事件真相,而是要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之上解疑释惑。总之,思政课教学要把握好度,灵活而不偏离主题,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
树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念,以生动形式弘扬主旋律。全媒体时代,一则消息很短时间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引起社会关注,掀起巨大能量。信息传播多元化、载体移动化、内容碎片化、传播社交化特征,导致舆论场“人声鼎沸”。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如果舆论源头不通畅,小道消息就会沸沸扬扬。妄想遮遮掩掩、堵塞舆论是不可能的,只有说清楚、说明白才能解除公众质疑,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更应当如此。大学生接触的信息纷繁复杂,思想更加活跃,且处于三观未完全定型的年龄,因此难免出现不满足书本和前人的已有结论,而乐于接受网络上的一些比较新奇甚至较为偏激观念的现象。例如,当某种社会思潮“看似能给青年思想困惑以合理的解答,就容易引起青年的思想共鸣,可以迅速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传播”[9]195-196。如果思政课不能对这种现象进行规范和引导,对青少年群体、甚至社会和国家都有危害。大众媒体是引导舆论的基本途径,而高校思政课是在青年学生中引导舆论的重要渠道。青年学生对热点问题、矛盾焦点问题的关注度极高,要帮助学生培养理性分析的能力,对舆情走势作出透彻分析。要不断提升教学艺术,转换教学话语,“用学术话语讲政治,用生活话语讲理论”[10],针对当代大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习惯,把书本上抽象死板的“大道理”讲成有趣的“小故事”,把不能理解的“抽象理论”转变为生活中的“日常事儿”。总之,运用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增强亲和力和贴近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方能取得思政课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段作章.教学理念如何走向教学行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生师生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6]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7]We Are Social. DIGITAL 2020 Global Overview Report[EB/OL]. We Are Social UK, https://wearesocial.com/uk/,2020-01-31.
[8]白洁.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道与术”[J].北京教育·德育,2018,(5).
[9]万美容.青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0]刘建军.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N].北京日报,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