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深度整合:“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马福运 侯艳娜
【摘要】探索科学高效、规范长效、常态实效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健康发展、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频互促的重要课题。在汲取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实践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功能的深度整合,探索形成的课堂叙事式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和网络延展式教学“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比较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惑。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整合。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立体化;整合
【作者简介】马福运,男,博士(后),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侯艳娜,女,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河南  新乡  453007)。
【原文出处】《河南社会科学》(郑州),2020.5.118~12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口述史的红旗渠精神生成逻辑与当代价值研究”(18AKS019);教育部2017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研究”(17JDSZK021);2018年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018-CXTD-0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以学生的亲自参与和深度体验为核心,对课堂教学内容真理性进行验证,对教材知识体系价值性进行还原的实践指向性和教学意向性活动。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则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固化下来的,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感悟和认同的运行机制、教学方式、活动流程等的标准样式。在吸收借鉴现有模式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度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实践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功能,探索形成了课堂叙事式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和网络延展式教学“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困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许多问题。“四位一体”是一个开放式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整合。
一、思政课“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于场所的不同,从教学场域上与课堂教学相区分,也就是指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教学。广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于功能的不同,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①,可以是课堂内,也可以是课堂外。充分利用丰富的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四维空间,探索形成的“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无疑属于广义上的理解。
(一)课堂叙事式教学
利用课堂主阵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即通过增强课堂教学的叙事性和实践性,把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主题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师讲授和师生互动实现课外或校外实践教学效果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由于该形式具有场域便利、贴近教材、涉及面广、对话快捷等优势,逐渐得到一些高校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视。“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②在全国各地分布着的大量红色文化资源中,包含许多令学生敬仰、认可和感动的“红色故事”,为思政课叙事式实践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思政课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教育主题,精心提炼不同“红色故事”的“知识点”,通过课堂上的生动讲述,将大道理寓于小故事中,更容易把略显枯燥的理论知识讲“彻底”,更容易“说服”信息来源多样的大学生,从而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河南高校可以利用区域红色教育资源,凝练出“大别山精神与理想信念”“红旗渠工程与群众自觉”“南水北调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焦裕禄精神与党的工作作风”等不同教学主题。坚持“小故事大主题、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按照“抓重点、有研究、讲故事、在主流”的要求开展叙事式教学,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趋势。此外,一些高校还可以聘请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担任思政课特聘教授,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叙事性和实践性。
(二)平台情景式教学
为吸引大学生全程参与、深刻体验思政课教育教学,不少高校在整合校史馆、荣誉馆、科技馆等校内固有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已经或正在建设集开发、移植、整合、展览、演出、制作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微格教学系统、“口袋”博物馆、影视楼梯、理论回廊等校内设施,根据思政课的具体课程内容和特点,把相关红色文化资源涉及的人物、故事、事件及调研报告、采访内容等,通过鉴赏型、活动型、研究型、模拟型、仿真型等教学形式,把教师的“教”演化在实践活动的策划之中;通过学生的文艺表演、情景剧、辩论赛、焦点访谈等实践形式,可以将学生的“学”转换在探究与体验的行动之中;通过“寓教于策、寓学于做”,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所表达的精神和信念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外,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自主查阅资料以拓展和丰富书本知识,将理论知识融入艺术以还原历史,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投资大,必须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精准设计。如果像目前有的高校那样,仅仅建设成为一个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创新或者某一个专题的展览室,而不是大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和实时展示的舞台,就违背了通过校内平台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此外,平台情景式教学目前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协调平台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例分成问题,如何激发思政课教师主动策划、组织实施平台情景式教学的积极性问题等。
(三)基地体验式教学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③思政课教学内容或许会让一些学生感到枯燥晦涩,但事实上并不神秘,都是一些简单、朴素的道理。通过实践教学特别是教育教学基地的切身体验,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思想性和理论性。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基地、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明星村镇或文明社区等校外教育资源,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是目前高校拓展校外思政课教学资源最常见的途径。比如,河南师范大学每学期选派学生代表,利用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10余种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结集出版实践成果并由学生代表在班上进行朋辈讲授,从而把实践成果传递和辐射给每一位同学。通过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诞生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深度体验,同学们明显加深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上好思政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均有明显提升。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挖掘、开发、整理校外教学资源的课程内涵,打造与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互补整合的基地课程。此外,对于组织学生代表进行校外实践教学的大多数高校来说,需要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而部分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基地体验式教学的高校,则需要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四)网络延展式教学
“只有赢得互联网,才能赢得青年;只有过好网络关,才能过好时代关。”④作为课堂叙事性教学的重要补充,网络延展式教学指借助思政课公众微信号、学院官方微信和微博、超星学习通APP、网上精品课程和慕课、学院官网红色版块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在把完整教材体系推送给学生的同时,大大延伸教学空间、拓展教学资源、实现即时互动的实践教学形式。一方面,通过网络延展式教学,可以及时获取最具代表性和前沿性的教学资源,跟踪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理论需求,即时开展网络互动、网上答疑、网上调查等超时空教学,并最终实现课堂考察和网络考核的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和虚拟仿真技术,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实现基地教学资源的空间转换,推动课堂教学与基地教学的有效整合。比如,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依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桌面式虚拟仿真技术建设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虚拟实践教学”项目,一经运行就吸引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上线体验。实践证明,这种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当前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主要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下项目只供本校学生使用,而线上项目则可以辐射到全国高校甚至其他领域;采取桌面式、沉浸式、分布式等不同虚拟仿真技术,带来的体验便捷程度和立体交互感觉也不相同。
二、“四位一体”实现了对现有实践教学要素的深度整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素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主体、机制、资源、功能等多个方面。与采取单一模式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同,“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之所以效果明显,正是在对机制、资源、功能等现有实践教学要素深度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主体的互动互换,教学内容和实践重点的适当分工,以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互促。
(一)实现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的深度整合
明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实践教学做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改变目前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单兵作战、思政课教师随意安排的状况,是构建“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也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实现长效规范运行的重要保证。其一,明确目标管理机制,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按照相关文件精神,由学校教务部门主导,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相应学时,设置相应学分,确立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由学校思政课指导委员会宏观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实行精细化目标管理,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克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中,关于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是否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及比例,目前全国高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教务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各学校实际协商解决。其二,完善教学运行机制,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改变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校内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师、团学政工干部等纳入实践教学团队,校外吸收实践教学基地和党校、干部学院的相关教师。具体来说,由思政课任课教师统一安排,辅导员或班主任协助组织,带队教师和基地教师组织教学,任课教师负责成果考核和课堂展示。与此同时,鼓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担任大学生社会实践或社团活动指导教师,以及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其三,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实践过程占比。“四位一体”的思政课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增加对学生调研报告、心得体会、师生互动等实践教学效果的过程化考核,打破以往对学生期末成绩的单向结果性考试,实现思政课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统一。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创造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进行评价,也可以间接反映出教师驾驭实践教学的能力、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利用网络空间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实时交流、解疑释惑的水平。
(二)实现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
整合区域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教育教学资源,统筹运用于不同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构建“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一是对校内资源进行归类整合,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三大类:一类是校史馆、荣誉馆、文物馆、民俗馆、自然资源馆等校内固有的文化设施或教育基地;二类是专门建设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场所,如具有“历史场景再现”“舞台实景模拟”“革命精神展示”等功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国情国史体验馆等;三类是大学生理论社团活动、红色电影节、“阅享经典”读书交流会、“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对三类校内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形式或具体形态在不同课程中的精准定位,不断发掘其课程属性和教育内涵。二是对校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达到社会力量同向化。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包括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先进典型地区或城市,以及先进典型单位、模范先进人物等。其中,整合校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发展先进地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课题合作、协同育人等,是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通常做法。但是,对于校外优秀教育人力资源的挖掘和整合,还需要多方统筹、共同发力。“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牺牲精神的人讲牺牲精神,具有诚信品质的人讲诚信,榜样示范就会产生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更能打动人心,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⑤三是对线上资源进行创新整合,促使实践教学超时空化。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网络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形式,是改变思政课“内容陈旧”“工艺落后”“包装粗糙”状况的重要途径。“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⑥整合网络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适应大学生群体这个中国网民主力军和生力军的需要,不仅应该乘势而上而且必须有所作为。而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则需要高校或相关部门提供网络信息技术和经费支持。
(三)实现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功能的深度整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深化认知、增进情感、锻炼能力的功能。这种基于功能的概括和定位,超越了功能和场域的争论,正是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质的揭示。“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在不同场域进行教学指向的实践活动,不仅实现了教学各场域的有机融合、功能互补,而且实现了对实践教学功能的深度整合。首先,“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能够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现行的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虽然紧随党的理论创新不断与时俱进,但基于概念辩证理论表达的部分内容难免枯燥难懂,加之许多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单向灌输阶段,导致学生往往“入耳”不“入脑”,只能停留在浅层的机械记忆局面。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感觉“不对胃口”果断选择放弃,等到考试前通过死记硬背应付了事。而通过不同场域的生动讲授、亲身体验和双向交流,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体系,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其次,“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能够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全程参与体验式教学或情景式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切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深切体会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理论和现实的交互作用中,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往往会油然而生,并自觉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到一起。有过类似的经历,才能够感同身受。比如,有些大学生在亲自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或者与抗疫英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更能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加认同加强党对各项事业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生全程参与立体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比如自编自导自演、组织展示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参观访问、开展科学研究等,不仅需要加强师生合作、团队协作,还要学会与不同阶层的群众打交道,特别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当代中国、解读现实问题、指导社会服务。从中获得的各种锻炼、经验、方法和能力,都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在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的锻炼,以及获得的各种能力和阅历,对大学生成长的帮助是校内锻炼无法比拟的。
三、“四位一体”有效解决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惑
随着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攻坚战的打响,全国各高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探索中形成了一些具有学校和区域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是这些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参与程度、效果反馈方式、长期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解决这些现实困惑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一)克服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与其他专业课不同,“高校思政课是四门课的总称,其内容涵盖哲学、思教、法律、历史、经济、政治与文化各个领域”⑦。思政课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由于认识和场域的限制,目前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往往只局限于考察、调研和参观等校外实践活动,或者与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互换概念,把一些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地移植到校园活动中,交由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组织实施。而“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则打破了课堂、校园、社会和网络的界限,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实现了不同场域的优势互补。比如,课堂叙事式教学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讲述红色故事、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师生易位教学等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感染力;平台情景式教学则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演出、鉴赏、辩论、抢答、分享等活动中,以及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基地体验式教学通过现场体验、口述史收集、参观红色遗存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体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网络延展式教学通过资料共享、时事论坛、成果展示、师生线上互动交流、虚拟仿真实验等方法,增强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即时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二)克服了大学生不能全员参与实践教学的局限
顾名思义,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组织形式上仍然属于教学范畴,其对象当然应该是全体大学生。然而,由于目前高校普遍学生数量太多、班级规模过大,且受制于出行安全、经费保障、基地接待能力等因素,大部分高校很难保证以班级为建制,组织全体学生走出校门的“现场体验”,从而使实践教学成为“精英”实践活动。此外,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则不是他们的需要而是党和国家的需要”⑧,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就是浪费时间。更有甚者,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当成了变相的观光旅游。而在“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中,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思政课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其中,平台情景式教学与课堂叙事性教学“混搭”进行,从第一节课开始布置到最后几节课在校内平台展示,全体学生分组确定展示内容,从写剧本、做道具,到现场展示等全程参与充分讨论;基地体验式教学把课程主题与时代主题结合起来,每次在全校不同院系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生代表,要求他们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上交心得体会,并通过PPT、微视频等为全班同学展示实践教学成果;网络延展式教学更是与课堂教学及其他实践教学形式同步,并且随时可以进行师生交流与互动,随时根据学生表现进行随堂测试和过程考核。
(三)克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难以呈现的难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呈现和认定,始终是困扰高校教务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个现实问题。事实上,由于以往一些实践活动不能很好地呈现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思政课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一方面,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少、组织实施随意性大、不能保证全员参与等,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说走就走的教学”,没有详细策划、精准组织和后效持续的机制保证,大学生的实践体验往往很难持久。另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为了应付实践教学这个“规定动作”,只好在假期布置一项返乡社会调查作业,事实上并未给大学生具体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偏离了“教”和“学”。而在“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常态化的课堂叙事性教学,可以掌握系统的教材知识体系,并接受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顶层设计和任务安排;通过平台情景式教学可以展示课堂叙事性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基地体验式教学后的课堂展示,以及每年编印成册的心得体会,直接呈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通过网络延展式教学中的即时答疑、话题引领、效果调查、作业检查、随堂考试等,可以现场呈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克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长效运行的弊端
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并且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互补互促,是中央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的“初心”。但是,实践教学在不少高校并没有实现常态化,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学时和学分没有保证、实践教学没有抓手等,但归根结底还在于学校和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这项工作,甚至习惯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付差事。这也正是一些学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上热热闹闹,但深入分析并没有多大效果,只不过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而已。而“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打通了长效运行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其一,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实现了对校内教学管理机构、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团学工作系统的深度整合,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提供了组织保障。其二,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效果倒逼的“强大气场”,已经得到了校内师生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提供了思想保障。其三,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校内资源、社会资源以及线上资源的深度整合,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提供了条件保障。其四,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实践化”和“实践教学课堂化”,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提供了理论保障。
四、“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再整合和新趋势
实践证明,通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资源和功能的深度整合,“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解决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惑。但放在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大背景下考量,这一模式还需要继续提高整合度,把大学生第二课堂、社团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等整合起来,切实构建实践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一)实现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整合
“第一课堂在传统上是指学校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所进行的班级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则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⑨第二课堂的活动有很多类型,比如,与专业学习对应的学术研究型,与兴趣爱好对应的文学艺术型,与人生发展对应的人生探讨型,与素质提升对应的社会实践型等。所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必要拓展和重要延伸。第二课堂的活动虽然有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但基本属于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范畴。与其他专业的第二课堂相比,思政课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具有功能和场所的内在耦合性。把二者整合起来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强活动的设计整合,增强第二课堂活动的思想性,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红线”贯穿活动始终,把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变成具有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向的活动;二是加强教学的主体整合,把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团学工作干部整合到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要做好这两点,必须取得学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人事部门和教务部门的支持,通过工作量确认、工作成果认可等形式,调动相关部门和全校教师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实现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的整合
与大学生第二课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相比,大学生社团则是在学校共青团组织领导下,由不同专业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组建的学生组织,因此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每年新生入校后各社团招新活动的“百团大战”,已经成为各高校每年一度的独特风景线。在尊重各社团特色的前提下,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社团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品位和内涵,而且有助于保证社团活动的正确方向。但在大多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学生社团活动往往是“井水不犯河水”,即使大学生社团活动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重复,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导致一些社团活动因缺少“灵魂”而索然无味,而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失去一个可靠便捷的平台。比如,同样是到先进模范人物那里学习考察,如果增加思政课教师的活动设计和现场指导,并且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思想性、政治性、价值性都将大大增强,也可避免目前许多学生社团处于“散养”状态的窘况。而实现二者深度整合的最直接路径,就是由大学生社团负责部门聘请思政课老师担任某一社团的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根据社团性质和思政课内容,设计合适的社团章程和具体活动,从而把二者做成有规划、有奖励、有责任、有考核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三)实现教学内容与校园文化的整合
发挥文化最深沉、最持久、最基本的育人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没有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持续起效的文化氛围,是我国与国外特别是欧美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差距之一。“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⑩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内容,融入具有隐形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能够消除个别学生的抵触情绪,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效果。一方面,通过打造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环境文化等在内的良好校园文化,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涵育出良好的校风、师风、教风和学风,有效构筑抵制错误思潮和校园亚文化的“防火墙”,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可靠的环境保证。另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性,把一些活动开发成具有思政课教学指向的活动,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力”和思想性,提升对学生理想、道德和纪律的重塑能力,以及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能力。
(四)实现专业实践与专业实习的整合
高校思政课作为专业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塑造大学生“三观”的课程,其“专业”实践与数学、生物、化工、法律、文学等专业的实习,遵循着基本相同的逻辑和范式。如果能够打通教育功能和实践场所,实现二者的深度整合,就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那样,大家都能管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不仅可以节约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放大教育效应。然而目前,大学生进入专业实习阶段后,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和约束基本局限于联系单位、安全提醒和实习鉴定的层面,甚至有很多学生的实习单位都是自己“灵活”联系的,从而造成思想引导和理论提升在全方位育人中的“阶段性缺失”。事实上,在大学生专业实习的区域和单位,也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学校的先进教师典型、企业的优秀党建文化、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等。甚至在一些技术性岗位进行实习时,比如在一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领域,或者一些高度依赖外国先进技术的企业,仍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实现二者深度整合的最大困难,还在于打破其他专业对思政课的偏见,破除思政课“专业”实践与其他专业实习之间的壁垒,由学校相关部门统筹安排、思政课教师参与其他专业的实习设计,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专业实习的自然融合。
注释:
①张国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含义和基本方式》,《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136页。
④李明:《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获得感》,《人民日报》2019年1月25日,第9版。
⑤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25页。
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⑦刘艳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案例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⑧刘建军:《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⑨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⑩王雪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