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的基本思路
孙熙国
【作者简介】孙熙国,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21.7/8.33~36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新时代的伟大宣言和伟大号召,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这一重要文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在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七一”重要讲话从头到尾贯穿其中的一条理论主线,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论述这一思想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通过马克思主义“行”,来说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这是一个基本的思路。围绕这一总的思路,具体地说,又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讲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时,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还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对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出的伟大号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用“九个必须”论证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九个必须”是中国共产党过去能够成功的原因,也是未来我们继续走向成功的秘密。在“原理”课教学中,要把我们党能够成功的这些秘密或密码融入进来,阐释出来。
其中在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既要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科学,也要讲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学科。要对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门学科,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还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对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发出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说:“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党中央号召你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体共产党人的伟大号召,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理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
第二,在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一问题时,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论述。
这是“九个必须”中的第三个必须。2021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的回信中说:“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读懂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政党,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所以,要读懂中国共产党,必须读懂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读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的学问和学科,也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思考和研究世界问题和世界实践的学问和学科。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一问题时,应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两个结合”的重要观点,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怎样实现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认为这是实现两个结合的根本和关键。“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实质上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时代的问题,完成时代的任务,形成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就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第三,在讲“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时,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关系,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我们在讲“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这一问题时,应该联系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四个鲜明特征紧紧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是因为它是科学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因为它是人民的理论,它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就是因为它是实践的理论,它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就是因为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始终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上。
第四,在讲“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时,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意义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我们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讲授教材的这一内容,应该联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意义的论述,即“三个深刻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三个深刻改变”是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最有力证明和最生动诠释。
第五,在讲“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时,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
“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谈的第七个必须。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所讲的“斗争”是最一般最普遍层面上讲的哲学意义上的斗争,我们不能把斗争仅仅理解为政治层面的狭义的斗争。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做出很好的阐释,他说:“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衡量党员、干部有没有斗争精神、是不是敢于担当,就要看面对大是大非敢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不敢坚决斗争。”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第六,在讲“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时,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重要论述。
“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谈的第八个必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把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作为“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重要经验,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第七,在讲“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一原理时,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用八句话32个字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建党精神,这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在讲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时,要讲清楚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讲清楚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结果,讲清楚伟大的建党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第八,在讲“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时,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
社会形态的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找到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找到这条道路不容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一百年来我们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两个创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重大观点,这一重大观点应该深度融入“社会形态理论”的教学中。
第九,在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时,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发展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理论,同时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应该深度融入唯物史观的教学中去。
第十,在讲“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这一原理时,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要论述。
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是中华民族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由之路。这一思想应深度融入“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教学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党的最高纲领。共同理想是我们党的最低纲领,是远大理想在当下的呈现形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由一个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构成的。一个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中就蕴含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或者说共产主义理想存在于我们当下的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之中。所以,我们正在进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就是共产主义事业在今天的实现形式,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今天的伟大实践。
以上我从十个方面谈了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初步想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思想,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不断寻找和探索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