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解读
孟宪生
【摘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出台,体现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始终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基本要求。系统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与以往高校思政课建设方案相比,新方案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突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有序衔接和依次递进。贯彻落实该实施方案,关键要在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坚持大思政工作理念、加强专题教学体系建设和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孟宪生,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1.6.12~18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批准号:20JZD003)。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标志着学校思政课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系统把握《实施方案》的基本精神、特点和要求,是当前全面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和依据。
一、深刻把握《实施方案》的基本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状况、意识形态建设新要求、思想理论领域新样态、教育对象发展新特征,先后出台了高校思政课建设“85方案”“98方案”“05方案”以及当前的新的实施方案,而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武装学生头脑。《实施方案》制订和实施的要旨,就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进行,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
1.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
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础性环节。思政课教材建设对明确国家意识形态立场,反映高校培养目标,彰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基于此,《实施方案》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行了系统部署。
在教材内容方面,《实施方案》提出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在厘清本科、硕士、博士思政课教材间的层次性和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进展融入教材,把握本科、硕士、博士不同阶段教材的主要侧重点和基本内容,构建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系列教材体系,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融入。
在教材编写方面,《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教材编审制度,规定“大学阶段必修课教材实行‘一纲一本’。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本科、高等职业学校专科、研究生必修课教材”。在厘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以“概论”课为主,“原理”课、“纲要”课、“德法”课等多门课程相互渗透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体系,坚持集中教育与分散渗透、显性呈现与隐性融入相结合的思路,尊重不同课程认同机制的差异性,形成以理念、认知、活动认同机制为主导的说理立信式、讲史明事式、体悟力行式的进教材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材和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料编写使用,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的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体系。
2.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
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巩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实施方案》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行了全面规划。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整体水平直接决定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关系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实施方案》提出要“培训好教师”,着力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后备力量,推动思政课教师整体内涵式发展,形成以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服务于实践教学的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针对教材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培训、讨论和集体备课,为新形势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提供队伍保障。
二是尊重学生主体需求。《实施方案》在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需求与期待,明确提出“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研究生课程重在探究式教育学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不同学段课堂的侧重点和方式提出了基本要求。
三是提升课程内容质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根本环节。《实施方案》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要求把课堂理论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巩固和深化进课堂的效果。
3.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政治方向。《实施方案》通过对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规划,目的是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方面,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维度进学生头脑教育体系。《实施方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实践目标进行系统规划,着力构建知识教育体系、认同教育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有效转化。通过课堂教学的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又通过规范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融入社会实践,促进教育对象从理论认知向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信仰认同转变,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另一方面,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层次进学生头脑推进策略。为实现学生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实施方案》规划和部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层次进学生头脑的推进策略。具体来说,一是满足学生需求。通过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适应各学段学生不同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发展需要,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二是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使理论由抽象变为生动、教材由有形变为无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增强课程实效。根据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层次培养要求,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专业实际、就业实际,明确具体教学内容,达到讲学生之所想、答学生之所疑、解学生之所难的实际效果。
二、《实施方案》的特点与创新
《实施方案》作为新阶段学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部署,始终把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延续和继承过去方案优点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布局以及教材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作出了重大改进,体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与创新,充分体现了思政课改革“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推进理路。
1.课程目标规定突出一体化和层次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为深入贯彻这一重要精神,2020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成立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旨在统筹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在以往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生、研究生各学段都在课程目标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如要实现的情感态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基本素养目标等由负责各学段的相关部门进行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段差异而忽视了全程培育以及学段间的有序衔接。《实施方案》在“85方案”和“98方案”提出各学段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强调要注重课程衔接和结构合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设计。《实施方案》强调大中小学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目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因而在课程目标体系的设计上要突出一体化,对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各学段思政课所要实现的目标和依托的重点作出了明确规定,有针对性地破解了过去大中小学在课程目标设计方面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的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2]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大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的问题。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重在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强化使命担当,这需要从娃娃抓起。基于此,《实施方案》着眼于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强调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在突出整体性和衔接性的同时也兼顾了差异性和层次性,遵循了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是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工程的重要体现。
2.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历史性和全面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思政课课程设置经历了多次调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改进中逐步趋于稳定,为促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课程设置要相对稳定,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3]《实施方案》充分吸收了以往课程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优势,既保持了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又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增设了新的内容。《实施方案》对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必修课的部分课程名称作了调整,并且要求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明确了课程建设的主线是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导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施方案》对“纲要”课的学分设置由原来的“2学分”增加为“3学分”,要求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宪法法律等开设选修课,并且要确保学生从“四史”中选修一门课程,这继承了“85方案”注重社会发展史教育和“95方案”强调理论发展史教育的传统,又更加突出“四史”学习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深刻领悟党的思想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此外,《实施方案》在课程设置中还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作了全面安排,并规定了各学段要达到的学时学分,从而对大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作出了系统规划,对各学段的内在关系作了明确阐释。
3.课程内容布局彰显丰富性和系统性
《实施方案》在课程内容的布局上既要求保持原有基本格局,又突出强调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融入,注重课程内容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实施方案》在课程内容方面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课程要讲授的重点作了系统性规定,并且有效区别了各学段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为基础,循序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化和拓展,旨在实现学段纵向衔接、内容逐次推进。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内容来看,《实施方案》在小学和初中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围绕学生与自我、社会、自然关系这三条线索展开讲授,并教会学生在生活和体验中,把握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认识社会规则、社会责任、宪法和法律、国家利益等内容。在高中阶段则以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为主题,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理论意义,引导学生把握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内容,对于中小学课程内容设计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在避免内容重复、强化课程体系衔接的同时,也为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从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的布局看则更加注重丰富性。例如,“原理”课在“05方案”中注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施方案》则在此基础上注重让学生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的能力,并且特别强调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意味着《实施方案》不仅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而且还要做到真信、真用;“概论”课不仅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什么”的讲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的问题;“纲要”课则从强调讲授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讲授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以及为什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德法”课则由原来的注重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拓展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教育,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形势与政策”课则从强调讲述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以及在世界重大事件中我国立场态度的基础上,注重讲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引导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
4.教材体系建设强化生动性和针对性
编写、审核和选用高质量教材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教材的事情不是小事情,而是关乎青少年精神塑造、关乎培养什么人的大问题。《实施方案》把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部署,在教材的编审、研究以及突出立体化和一体化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在教材的性质方面,更加强调权威性和生动性的结合。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实施方案》强调要注重教材的话语方式、呈现形式,把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与生动性、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体系的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在教材研究方面,《实施方案》要求重点关注思政课教材建设的基础性问题,如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这表明未来重视和加强对教材建设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共识。扎实推进对建材建设中的重大基础性理论问题的研究和阐释,有助于解决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材的编写、审核和选用方面,则强调针对性和立体化。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首次对大中小学建材建设作了全面部署。为全面贯彻落实这一部署,进一步强化国家事权,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而且适时组织编写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的系列教材,这不仅总体上指明了大中小学教材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施要求,而且明确了中小学、职业学校以及普通高校的教材建设标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保证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建设部署的有效落实,《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大中小学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统编统审统用,并提出建立健全一体化教材编审专家库和检测反馈机制,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的关键环节
《实施方案》的出台,明确规定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指向。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关键要从顶层统筹、理念引领、体系整合、队伍支撑等维度瞄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质量发展。
1.强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规划指导和全面保障
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委承担着主体责任,要强化政治领导、做好规划指导、落实全面保障工作。一是将党的政治领导落实在对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方向的把控上。提升政治站位,要把思政课改革创新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深刻认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坚定政治立场,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政治方向;坚守政治目标,要切实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上的不可替代作用,不断巩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课程地位。二是将党和国家的规划指导体现在对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细节的把握上。坚持总体推进,遵循铸魂育人、一体化体系建设、创新引领的总体思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整体落实;坚持分类指导,要根据思政课改革创新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各个环节的具体目标与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与规划;坚持分步实施,要切实根据《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规划具体路径,有步骤、分阶段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三是将党的全面保障体现在对思政课改革创新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上。各级党委要出台相关政策,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树立和坚持大思政工作理念
以什么样的理念落实《实施方案》,决定着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主要原则与重要方法,也深刻影响着立德树人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程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任务目标的艰巨性,决定了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必须秉持大思政工作理念。
一是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靠思政课在学生成长和学校教育的时空格局中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立德树人目标的同向性、功能的耦合性和内容的契合性决定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二者之间同向同行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示范性与引领性作用,同时要充分彰显课程思政对思政课程的拓展性功能,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构筑成熟稳定、志同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拓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视野与渠道。
二是巩固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格局。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始终坚持主渠道与主阵地同频共振,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深入推动主渠道与主阵地价值旨归相通、教育方式互鉴和教育内容贯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借助思政课理论性强的特点,以理论为指引和基础,积极开辟实践教学阵地,同时顺应信息化趋势,积极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充分利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实践成果丰富理论内涵,促进理论教育内容贯穿于实践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三是促进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互协调。坚持主导性理念,建立严格的管理体制与考核机制,确保学生扎实完成必修课程,奠定坚实学理基础。坚持主体性理念,围绕学生的兴趣点、疑点、难点,结合时代热点,系统部署满足学生成长成才个性化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选修课程,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程,提升政治素养。重视必修课程对选修课程的引领与基础作用的同时,也要科学把握选修课程对必修课程的辐射与深化作用,推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协调发展,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
3.加强专题教学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在遵循教材体系指导和课程体系引领下解决好向学生“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实践表明,专题教学体系是实现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知识和信仰体系的有效方式,能够切实解决思政课内容多与课时少、教材内容重复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专题教学体系建设要遵循课程与教材的指导思想,围绕核心问题与学生诉求,以教材内容为基本遵循,按照一体化教学的思路整合、归纳、分析与讲授相关内容,形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覆盖全课程体系的一体化专题教学体系。
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维度来看,要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总体要求,坚持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基本方针,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研修,通过对不同学段教材文献资料、学术话语、表述方式、呈现形式的深入研究,以预设的专题设计为基本依据,结合已有内容和各学段学生认知特点进行内容分配与整合,科学处理重复内容,构建逐级递进的一体化专题教学体系。
从高校本科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维度来看,一要构建以思政课总目标为轴线的一体化教学专题群。要紧紧围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总目标与总要求这一轴线,明确五门思政课的整体定位,吃透教材,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个人与社会等不同维度全面展开,构建一体化教学专题群。二要紧扣课程特性建立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块。在一体化教学专题群建立之后,要依据课程特性,确定单一课程与整体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不同课程教学专题与一体化教学专题群的逻辑支撑关系,围绕不同课程主题确立不同专题模块的层次和内容。比如,以塑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为主题确立“原理”课教学专题的层次和内容,以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为主题确立“概论”课教学专题的层次和内容,以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和历史规律的认知为主题确立“纲要”课教学专题的层次和内容,以筑牢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为主题确立“德法”课教学专题的层次和内容,以深化学生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认知为主题确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专题的层次和内容。三要根据专题教学体系设计教学方法。专题教学体系的建立解决了“讲什么”的问题,“怎么讲”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设计来呈现。要从课上与课下衔接、理论提升与实践创新联动的维度,深化对一体化专题教学方法的认识与探索。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深度解读与解决,形成以点带面的“集成式”、“一体化”的专题教学方法。
4.全面加强教师职业素养建设
职业素养是职业发展的持久内在动力,是从业者职业品质的综合反映,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专业水平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也影响着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进展。加强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建设,要深刻把握教师职业一般属性和思政课教师特殊属性的关系。一要提升政治素养。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更为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与政治理想。要在深刻认识思政课教师职业特质、抵制错误思潮中提升政治方向素养,在深刻领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提升精神素养,在深刻认识我们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等历史与现实问题中提升政治理想与信仰素养,增强政治坚定性。二要提升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在具有理解教育过程基本规律和本质特点、教育教学主要方法和优秀经验基本素养的基础上,要有更高的理论觉悟和更广的理论视野。要通过经典著作学习、实践锻炼、多元学习等渠道积淀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素养,厚植职业理论根基。三要提升道德素养。思政课教师作为道德教育的施教者,应当具备更为深厚的道德素养和更高的道德境界。要做到课上与课下一致、网上与网下一致、隐蔽处与细微处一致,在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中铸就高尚的人格品质、深邃高雅的行为魅力、严谨廉洁的教学风气、无怨无悔的精神境界。四要提升实践能力素养。紧紧围绕思政课“知行合一”的课程特色,遵循理论阐释与实践锻炼并举的思路,形成完备的实践能力素养。在课前教学设计中培育预测应变素养,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提升教学教导素养,在课后教学反思中提升科研创新素养,在内外教学实践设计与开展中提升管理组织素养,拓宽教育教学的实践宽度。五要提升发展性素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决定了思政课需要不断更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满足这些要求的根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适应时代环境不断变化的发展性素养,其中的信息素养、心理素养、审美素养尤为重要。这些素养的形成,是教师面对思政课发展新挑战的自我观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综合素养的高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2][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