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四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硬核力量
刘建华
【摘要】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有赖于信仰力量、精神力量、动能力量和道义力量的有力彰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鲜明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理论导引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信仰、精神、动能和道义。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精神硬核和文化资源,从中汲取信仰、精神、动能和道义的硬核力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作者简介】刘建华,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意识形态,E-mail:tjljh2012@126.com(天津  300222)。
【原文出处】《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泉州),2021.3.5~14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①全党同志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励志史、创业史、奋斗史和精神塑造史,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教育资源。将“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在信仰、精神、动能和道义方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核力量③,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苦难辉煌:党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信仰力量
信仰是最深刻、最核心的理想信念。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仰史、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它展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历程,内蕴了中国共产党人保家卫国、奋发图强的坚定信仰和精神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致力于融入党史所蕴含的信仰和追求,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信仰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党史内蕴了崇高的精神信仰
信仰是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行为之钥。“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1.中国共产党党史蕴涵了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党之本和发展之魂。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经过长期努力,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4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社会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综合实力与日俱增。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④实践也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⑤
2.中国共产党党史烙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着信念。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一个党有了执着的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非凡的事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曾经走了不少弯路,苏东剧变又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成败,深刻汲取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旗帜鲜明地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⑥当然,40年来的成就不是轻而易举获得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推动下依靠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3.中国共产党党史含蕴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夙愿。然而,由于旧式阶级及其思想的局限,始终没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社会和苦难岁月催逼仁人志士接力探索救亡图存的中国方案,但是,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初就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历经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牺牲,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从民族独立到民族伟大复兴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把一个积弱积贫的旧中国发展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⑦可以说,在厚重的党史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所有答案就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筑牢信仰之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传承于领导亿万人民胼手胝足的百年奋斗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故事、奋斗历程和斗争精神的讲述,来唤起大学生的历史记忆,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蕴含的信仰力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铸就信仰之基。
1.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党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涌现出无数“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无论是革命时期的刘胡兰、江姐、杨开慧、董存瑞、黄继光,还是建设时期的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等,抑或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黄大年、南仁东、杨善洲……无不生动地展现了以天下兴亡、人民安康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是青年一代勠力同心奋斗不息的精神旗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激活党史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在厚重的党史教育中,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通过激活党史中的英雄人物,生动再现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此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切实感受历史之痛和现实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2.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党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理想信念塑造史。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最低纲领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这一理想的激励下,从领导工人运动到城市武装暴动,从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从结束“文革”到改革开放,从加入WTO到“一带一路”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在失败中前行,在挫折中奋起,在苦难中辉煌,在砥砺中奋进,通过伟大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使得昔日风雨飘摇、积弱积贫的旧中国,如今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型大国,这些成就的取得无疑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指引。习近平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⑧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更要确立学生的理想信念。作为肩负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大学生就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熏陶下,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关系,深刻领悟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就的作用,让理想信念成为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
3.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党史铸就大学生的崇高信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一部信仰教育史。翻开世界历史,“中国革命从来不是一场被看好的革命,中国共产党也从来不是被看好的政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从来不是一条两边鲜花盛开、中间铺上红地毯的道路。过去如此,今天如此,今后恐怕也如此。”⑨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在世界革命史上创造了奇迹,这种奇迹的发生从根本上源于信仰的力量。换言之,“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为了胸中的主义和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奋斗者。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主义,只为信仰。”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实践证明,政党以信仰立足,党员因信仰而崇高。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1)百年奋斗历程中,许多共产党员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比忠贞,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临危不惧,气度从容。坚定的信仰,成为他们追求真理、勇于斗争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指出,“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地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12)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叙事的方式生动再现共产党苦难中的辉煌,以及苦难中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不移,并以此唤醒大学生对于历史的记忆,通过洞悉历史坚定信仰,通过铭记历史铸就辉煌。
二、精神洗礼:新中国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提供精神力量
精神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长期生活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观念、生活特质和价值追求,是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其生存、发展的灵魂。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建设史,是一部探索和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励志史。在这个过程中,曾经走过弯路,遭遇过挫折,但仍然砥砺前行,凸显了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努力和精神气概。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新中国史所负载的探索精神,为大学生立德树人提供精神力量。
(一)新中国史蕴含了伟大的奋斗精神
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史,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顽强的奋斗意志和伟大的奋斗精神。
1.新中国史蕴含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由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尚未稳定,反革命势力疯狂破坏,反华势力进行全面封锁,旧中国留下一穷二白的烂摊子,这就决定了建设过程要比革命过程更为长期、更为艰巨。正如毛泽东所说:“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13)邓小平也指出:“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14)当然,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优良传统,并赋予了这些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地形成了大庆精神、劳模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这些精神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
2.新中国史蕴含了团结奋斗的精神。团结就是力量,这是新中国70多年奋斗的经验总结。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手挽手、肩并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一举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捍卫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自由,共同书写了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壮丽革命史诗。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勠力同心、同甘共苦,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肃清了国内反革命势力,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并一举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出现过失误,甚至遭受过挫折,但是经过自觉革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正昂首阔步于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的集中体现。
3.新中国史蕴含了接续奋斗的精神。接续奋斗是对新中国史的精准把握,是从历史高度、历史进程、历史阶段和历史规律对奋斗精神的科学认识。如前所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但是实现这个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需要各族人民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如同中国民主革命中经历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接续奋斗的过程一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同样也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的接续奋斗历程,必然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的努力。
(二)新中国史教育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夯实立德树人之魂
新中国史不是上天的馈赠,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难探索的奋斗史,来之不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清楚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来之不易,要让大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支撑新中国继续前行的力量在哪里,以此建构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接续奋斗精神建构大学生的世界观。接续奋斗既是奋斗目标的昭示,也是对奋斗精神的坚持。在中华民族有记载的历史中,奋斗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尽管曾经出现过曲折、波澜甚至是短暂的倒退,但奋斗是中国历史的总趋势。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不断将目标演化为现实,又在新的基础上接续奋斗书写出新的历史,创造出不同于既往历史中新的辉煌。同样,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历史,这个历史超越了以往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史,使得中国劳苦大众摆脱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后70年成就的取得不仅深深改变了世界发展趋势,而且也深刻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认识,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不是神创造的;人的命运不是上帝或神的主宰,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建构学生世界观的关键课程,新中国史生动再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接续奋斗开创新世界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深入挖掘新中国建设中众多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创造新世界的事例,以此激发学生接下历史的接力棒,建构起正确的世界观,传承好前辈们奋斗的精神,自觉承担责任,担当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艰苦奋斗精神涵养大学生的人生观。“看似寻常最奇崛,诚如容易却艰辛。”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顺境也有逆境。同样,人生的幸福不可能唾手可得,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体现的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励人们乐观对待人生的苦与乐、荣与辱、顺境与逆境,在失败中不气馁,在逆境中不动摇,在压力下不放弃,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诚然,新中国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艰苦奋斗史,艰苦奋斗精神是新中国史的靓丽底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人生观塑造的关键课程,通过深入挖掘和讲述新中国建设中一桩桩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诸如绿化塞罕坝、研制两弹一星、开挖红旗渠、建设北大荒等艰苦奋斗的事例,将一代代共产党人最为艰苦的实践和奋斗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让大学生明晰“新中国是靠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艰苦奋斗换来的”“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称得上幸福的人生”。(15)要让艰苦奋斗精神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凝聚成一股力量流淌在学生的精神血液中,化为学生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3.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团结奋斗精神形塑大学生的价值观。团结奋斗的本质反映的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愿望采取的共同的行动,体现了共同的意志,揭示了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彰显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团结奋斗精神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而且也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是正确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恩格斯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合力,就是历史。”(16)恩格斯的“合力论”凸显了推动和创造历史的并不是依靠单一的个体力量的结果,而是无数个体汇聚而成的集体合力的结果。新中国历史的书写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书写的历史。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正是党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共同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任务,新中国史中的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等英雄人物以其感人的英雄事迹生动诠释了一个人应有的价值观,同时也生动再现了他们为了人民利益和集体荣誉团结奋斗、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挖掘新中国史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团结奋斗精神滋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其精神境界的提升。
三、时代宣言:改革开放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唱响时代主旋律提供动能力量
动能,属于物理学术语,是指运动着的物体所产生的能量。改革开放是一种触及社会各领域深层次变革的动能力量,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融入改革开放史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和创新创造力量,让改革开放精神激扬大学生创新创造的志向,必将激发出一股创新创造力量。
(一)改革开放史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史,是顺应时代潮流并体现时代气息的社会大变革史,内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特色和实践过程,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价值追求。
1.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史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17)在这种环境下,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冲破了“左”的错误的束缚,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文化、从物质到精神等的巨大变革,并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时代特色,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最鲜明的精神标识!”(18)
2.促进发展是改革开放史的价值追求。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政党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价值追求。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好坏、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9)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20)历史反复证明,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就是依靠发展。正是基于对发展社会生产力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和精准把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通过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21)由此看来,促进发展是改革开放史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
(二)改革开放史教育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唱响时代主旋律
改革开放史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促进发展的价值追求,体现为:敢于突破陈规、大胆创造的思想观念,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敢啃硬骨头”的闯劲、韧劲、拼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唱响时代主旋律,要讲好中国改革开放故事,阐释好中国发展价值,让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浸润大学生的心田,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动能。
1.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改革开放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当代中国,改革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赢得未来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越来越集中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正所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2)青年是改革创新的生力军,青年时期是创新创造的黄金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通过对改革开放史的深度挖掘,阐释好40多年改革开放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动能,通过生动再现改革开放过程中所涌现的“当代愚公”黄大发、“天眼巨匠”南仁东、“心系群众”廖俊波、爱生如子曲建武、“医者仁心”钟南山等时代楷模,形象再现用群体智慧、汗水甚至生命谱写的“女排精神”“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疫精神”等榜样群体。他们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责任面前、生死时刻,用爱心善行、坚守与执着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他们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动能。学生们可以从中汲取精神的动能,自觉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把握好时代的脉搏,练就创新创造的本领,成为改革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2.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改革开放史激发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使命自觉。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之所以没有在历史的灰飞烟灭中被淘汰,而且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根本的原因就是谋发展促进步的动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把一个积弱积贫的旧中国发展为欣欣向荣的新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以昂首阔步的姿态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安排。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正逢其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生动阐释并深刻再现4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作为,以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锐气,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托举起民族的重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要全面诠释好每一位大学生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诠释好新时代的中国仍将是广大青年贡献聪明才智、书写青春篇章的热土福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进而激励“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23)
四、德融人心:社会主义发展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真理提供道义力量
道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指用来调整和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塑造人的行为品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之所以整体有序向前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道义的力量驱使和作用。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稳致远。社会主义以科学性、人民性和真实性居于人类历史的价值制高点,展现出强大的道义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道义资源,并进行合理阐释和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学生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道义力量。
(一)社会主义发展史内蕴了丰富的道义资源
社会主义是谋求人类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迄今为止人类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蕴含着丰富的道义资源。
1.社会主义发展史内蕴的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其科学性的体现。在人类历史演变中,社会发展规律的走向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并预示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同样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换言之,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必然的过程,尽管这一过程比较曲折和复杂,期间出现过巴黎公社失败、苏东剧变等,但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再次验证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这一科学性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压迫制度,使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真正主人,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中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
2.社会主义发展史内蕴的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揭示是其人民性的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共产党全部政治活动的根本遵循,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好这一执政规律,直接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成败。然而,透视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巴黎公社的失败在于人民武装的缺失,苏联解体在于党的领导地位动摇和严重脱离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在于党的理论自觉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发展史也证明,人民性并以人民为中心基础上的党的领导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24)由此可知,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也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根本属性。
3.社会主义发展史内蕴的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揭示是其真实性的体现。“名非天造,必从其实。”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在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真实性。诚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也出现了苏联解体的悲剧,其根本原因在于无视自身实际,造成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面对经济发展受阻,试图通过“休克疗法”重振经济,其结果是物价飞涨,社会失业严重,最终因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危机致使国家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毛泽东就指出,要根据波匈事件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总结“文革”教训,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立足中国实际,实行了从农村到城市、由沿海到内地、由先行试点到逐步扩大开放的过程,最后逐步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跨越,人民真正成了国家主人。
(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真理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真理的关键课程,这就要充分发掘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道义精神,并与培养有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发展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道义力量。
1.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社会主义发展史所内蕴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涵养大学生的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指对指导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认同、肯定的心理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国情使然,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驱使。自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救亡图存,从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到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到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中国救亡图存的重任落在了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战斗组织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立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出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我国正式确立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证明封建制度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制度也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基于对社会主义规律的科学认识,对翻身获得解放的人民尊重,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课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课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课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先进性的科学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所内蕴的社会规律所体现的科学性目标和追求,剖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及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关系,阐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性、实践性、科学性,深刻再现这一一脉相承思想体系中科学性的道义力量,以此涵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自信。
2.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社会主义发展史所内蕴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人民性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中走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意愿的道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执政好和执好政的规律探索。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解放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穷二白”积弱积贫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了坚实保障,物质文化生活获得了极大改善,国家综合实力获得了显著提高,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生动再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艰辛,社会主义制度的来之不易,要深刻阐释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所展现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理念、执政实践、执政目标的取向,并在这一取向下对人民利益的维护、对人民权益的保障、对人民美好生活的保障,以及人民对于共产党的信任,这是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群众基础,也是实现这一制度的保证。
3.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社会主义发展史内蕴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真实性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真实性毫不怀疑充满信心,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精神去弘扬这一文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是滋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形影相随,相互依存,真实再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思想、行动和实践活动,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并不断汲取革命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又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的物质文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道德、法制等无形的精神文明,这是滋养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同时也以其实事求是的底色、与时俱进的神蕴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深入发掘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内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讲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革的场景、魅力、神韵,以及求真务实的行动、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与时俱进的速度效率,成为砥砺学生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力量源泉。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3页。
②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第18页。
③硬核,是2019年十大网络流行词,是英语“hardcore”的汉译词汇,原指朋克摇滚里最猛的一种风格,后来引申为“很厉害”“很刚硬”。“四史”的硬核力量是指四史蕴含的思想、精神和文化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和很深刻的影响。
④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4页。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5页。
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7页。
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35-36页。
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414页。
⑨金一南:《苦难辉煌》,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年,第1页。
⑩金一南:《苦难辉煌》,第1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页。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0页。
(14)《邓小平文选》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7页。
(15)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2月15日。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页。
(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页。
(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3页。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9页。
(2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4页。
(2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1-12页。
(22)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50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