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建设的历史演变与基本经验
赵春玲
【摘要】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教材建设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建设在实践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材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和显著加强,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原理教材建设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脉络,系统梳理不同时期原理教材主要版本的内容体系和鲜明特色,认真总结教材建设的重要成果和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持续推进原理教材建设的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鲜活性和可读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建设;历史演变;基本经验
【作者简介】赵春玲,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津),2021.2.146~156
一、原理教材建设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建设在实践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以改革开放为线可划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在这两个大的历史时期里,又以特定的时间节点划分成若干小的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建设的历史演变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高校按照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基本理论分别设置课程、编写教材,“马克思主义原理”涉及的内容分别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等课程承担。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高校没有统编教材,主要是翻译苏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或参照苏联教材自编提纲和讲义。进入20世纪60年代,教材建设开始带有“去苏联化”和突出“中国化”的色彩,开始强调编写中国自己的通用教材。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起步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汲取解放区经验和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设置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1953年增设)等课程。①随着课程的设立,教材建设开始起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在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编写统一教科书的主客观条件尚不具备,翻译、出版苏联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讲义、教科书成为教材建设的中心工作。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翻译苏联高等学校教材的暂行规定》,要求各高等学校制定翻译苏联教材的计划,对翻译苏联教材的原则、组织、规划等也作了规定。同时邀请了苏联专家进入高校,指导编译政治课教科书。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也参照苏联教材、大纲自编了提纲和讲义,自编教材内容体系受苏联教材影响比较大,框架结构基本上沿袭、模仿了苏联教材,在数量和影响上不及苏联教材。
1950秋季学期的政治课教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规定的基本教材为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该书内容结构包括导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四个部分。同时规定的参考书为艾思奇《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1950年新华书店发行)②。该书以社会发展史为骨干,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论点,包括劳动创造世界、阶级斗争、阶级分析、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等观点。5章结构依次为:从猿到人——劳动创造世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五种生产方式——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与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与政治;社会的思想意识。该书在体系方面,承袭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院的体系。③“政治经济学”讲授提纲参照苏联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解放社1947年),该书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与新民主主义经济三大部分,以资本主义经济占较大比重。④参考教科书为奥斯特洛维强诺夫著《政治经济学讲授提纲》(北京三联书店1950年)以及《政治经济学课程各分册》(北京三联书店1951年)。《政治经济学讲授提纲》包括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3编共计33章。《政治经济学课程各分册》内容依次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资本主义以前的诸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商品生产及货币;资本与剩余价值;工资与劳动日;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化;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借贷资本与信用;地租与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资本主义再生产与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总危机,共计16个分册。
1953年高等教育部发布通知规定高校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主要教科书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3年版)。⑤目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国际工人运动经验,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该《教程》(正文12章)叙述了联共(布尔什维克)成立和发展,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内战争的胜利,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进行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总结了联共(布)建党、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三方面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对马列主义的基本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阐释。“书有许多地方反映了个人崇拜,有些史实不一定很确切,有些论点也还值得研究”⑥。
到1956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参考苏联高等教育部社会科学教学司编、卡尔塔赫羌主编《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初稿)》(人民出版社1956年)。教材由教师自编讲稿,其内容实际上是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专家克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论讲课计划与课题讨论计划》讲稿(1953年)。有些高校采用苏联康斯坦丁诺夫主编《历史唯物主义》(苏联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集体创作,人民出版社1954年)⑦,该书体系结构的12章依次为:唯物主义是一门科学;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和法权;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解放;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社会意识及其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规律性。“政治经济学”通用教材是《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斯大林主持和指导,1955年在中国翻译出版),全书共设3编42章,3编依次是资本主义前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垄断前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论述了掌握政治经济资源的国家能够认识和利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科学地组织与指导国民经济的运行,推动一国率先建成社会主义乃至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书中的“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部分,分析了新中国经济制度及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的示范作用。⑧该书在此后一个相当长时期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的“经典”范本。“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教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教学大纲》,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教师根据高等教育部对本课程的指示精神,参照苏联高等教育部《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全书内容体系包括“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时期和第二国际初期的国际工人运动;为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而斗争;为奠定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基础而斗争;为制定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策略路线而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布尔什维克党关于战争、和平与革命问题的理论和策略;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国际意义;布尔什维克党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和列宁的和平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第三国际的建立以及反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左派幼稚病;新经济政策及其国际意义;苏联共产党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苏联共产党为实现农业集体化而斗争;苏联共产党为实现文化革命而斗争;苏联共产党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和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而斗争,共计16题。⑨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66)的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阶段教材建设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教育特点,注重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教材内容改革开始带有“去苏联化”和突出“中国化”的色彩,开始强调编写中国自己的通用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本书)。
195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⑩根据毛泽东的此项指示,1957-1960年,高校原有的四门政治课一律停开,只开设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中心教材为毛泽东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同时阅读一些必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和文献。(11)这一时期,由于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马列主义基础”课教学中关于“苏共党史”的内容逐渐淡出,毛泽东的政治学说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越来越多的人对苏联教科书进行了反思。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许多意见,既肯定其正确的方面,同时也指出其缺点和错误,表达了对苏联教科书的不满。“经济理论界越来越多的人对苏联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理论体系及其存在的严重缺陷提出了批评”(12)。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中国自己的教科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被提出来。1959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指出苏联教科书未能包括中国经验,决定编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本书,作为高校文科通用教材,由中宣部和高等教育部负责落实教材编写。(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艾思奇主编,政治经济学由于光远、苏星任主编,采取集体编写的方式成书。
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61年人民出版社,1962年修订再版)一书,比较系统、准确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该著中有许多中国的例子。全书由“绪论”、上编“辩证唯物主义”和下编“历史唯物主义”三部分构成,共16章。上编包括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意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认识和实践、真理共8章;下编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国家、社会革命、社会意识及其形式、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共7章。于光远、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1961年人民出版社)一书,内容涵盖“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最高阶段——帝国主义”三部分,共10章,包括: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商品和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剩余价值的分配;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资本主义总危机。
1961年,鉴于取消政治理论课后,很多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知识贫乏,不能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不利于思想觉悟的提高,教育部下发通知(“61方案”),恢复文科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主要学习毛泽东的政治学说)、“政治经济学”、“哲学”(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工科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4)随着相关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196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教学安排的几点意见》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材作了规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教科书短期内不能编出,各院校可暂开哲学、政治经济学课程。哲学教科书可用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用于光远、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15)这个《意见》下发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有了基本统一的、理论水平比较高的教材。(16)
1964年,教育部颁布改进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见提出,高校政治理论课必须将毛泽东著作作为最基本的教材。“哲学”以《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为主要教材。现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可以选用其中的某些章节作为参考读物或补充教材。“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社会主义部分,可选讲其中的几个专题,现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资本主义部分,可只选用其中有关剩余价值学说、帝国主义本性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部分做教材。(17)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的“曲折”发展阶段
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指导思想一度混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遭受了严重冲击。随着高等学校停止招生,所有课程停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失去了对象和场所,课程及其教材建设陷入停滞。1972年复课后,高校政治理论课被“四人帮”利用作为他们篡党夺权的工具,以致名存实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成为政治运动的附属物和阶级斗争的工具,教材的使用均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违反了教育教学规律。例如:1972年上海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以阶级斗争为反映形式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重点是“分析资产阶级特别是党内资产阶级形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18)这部教材直接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文化大革命”服务,导致理论上的严重倒退。
回顾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建设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原理相关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较为科学的总体教学计划,有了理论水平较高、比较成型的配套教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这一发展历程中存在的不足也需给予关注:
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基本上是学习苏联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设置教学内容,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科学的整体性,不利于学生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上去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第二,教材内容体系受苏联教材影响比较大,框架结构基本上沿袭、模仿了苏联教材,在一些概念的提法上也是如此。例如:艾思奇在1955年《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的编写声明中指出:“这本教材在1953年6月做过一次较大的修改,修改的目的主要是使内容更符合斯大林同志的著作中有关历史唯物论的许多观点的提法。比如,把以前讲到五种生产方式的地方都改为五种生产关系或五种基本生产关系。”(19)第三,教材的时代感、实践性、现实针对性不足。受苏联教科书的束缚,过分重视教材体系和逻辑结构,忽视了理论本身的鲜活意义。学习苏联经验,强调“三基四性”,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及学生思想的实际很不够(20),学生关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能在教材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比较准确的解答。第四,教材编写过于分散、缺乏规范、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教材结构不够合理、内容表述不够科学、说服力不强,有些教材中有大量的理论和政治上的问题尚待解决。1979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各校自行编写或几校协作编写教材,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腾不出手来搞科学研究,编写出的教材,基本上大同小异,质量不高。(21)
(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建设的历史演变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原理课教材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和显著加强,经历了从“统编示范性教学要点和通用教材试用本,加强教材编写指导和管理工作”,到“编写示范性教材,向全国推荐使用,教材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发展”,再到教材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重大项目组织全国教学科研力量编写,实行“一纲一本”,教材体系走向系列化、数字化、立体化的演进过程。这一历史进程主要包括“85方案”“98方案”“05方案”三次较大的改革和调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条战线开始全面的拨乱反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恢复正常教学秩序。重新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文科另加开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程,史称“78方案”。课程恢复之初,基本上使用的是自编教材,部分学校采用“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教材;或由部分院校教师协作编写。从1978年到1984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纠正了“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学内容,突出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伴随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
1.实施“85方案”,统编示范性教学要点和通用教材试用本,供各高校使用
1985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和1986年教政字005号《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的意见》,标志着“85方案”的形成与实施。这是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首次大改革。该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所做的一个重大改革,是将原来按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开设的课程合并为一门,即“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教材建设上,《通知》提出组织编写或推荐一些示范性的教材或教学大纲。为落实《通知》精神,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国家教委提出有组织地进行教材编写:组织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力量,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出几套供理、工、农、医和文科等不同类型院校使用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教材。在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省市,由高教厅(局)统一组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为骨干的编写组进行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编写的具体步骤做了详细的规定。(22)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的研讨工作始于1986年在武汉召开的研讨会,经过一年的酝酿准备,1987年6月在长沙召开的研讨会后期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要点》草案,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于同年11月在石家庄进行《教学要点》的定稿工作,1988年夏正式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要点》(试用本)(1991年、1993年进行了修订),供全国各高校使用。《教学要点》第一章综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及其本质特征,论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历史使命和历史命运。使学生了解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应当以什么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二章至第四章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联系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史的发展,具体说明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五章至第八章的第一节,着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原理,具体地剖析资本主义,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历史命运。这一部分的讲述不是简单套用过去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除了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经济分析之外,它还包括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及其运行规律,包括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理以及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剖析。第八章至第十章阐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趋势,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论。这几章的论述没有局限于过去“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课的有关内容。除针对当时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作较为深入的分析之外,还包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讨,以及现实社会主义的各种模式的比较等等。总之,《教学要点》的几个部分的论述,都尽可能地避免把原有的几门课程内容简单搬用或机械拼凑,其中每一部分的论述都尽可能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有关学科的知识熔于一炉。力求突出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批判性、反思性、求索性等特点。(23)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要点》定稿之后,国家教委政教司组织高校教师开始集体编写《马克思主义原理》(适用本)教材。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任编写组召集人,国家教委政教司蔡次明司长对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见,王茂根副司长和徐维凡同志参加了该书的编写以及书稿的修改和定稿讨论。1988年6月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通用教材试用本。全书由马克思主义总论、世界观和方法论、资本主义论和社会主义论四部分构成,共10章,依次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认识的实践基础和辩证运动;社会认识论和历史辩证法;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的现今形式;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多种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未来发展。1993年6月又推出修订版,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全面系统地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依据和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新发展。(24)在体系结构上的变化是:把原教材中合在一章的内容调整为单独成章,即“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石;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灵魂;社会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阶级实质;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变为现实,这样,就由原来的10章增加为14章,理论内容和理论分析上也做了调整、充实和展开。该书的辅助教材《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指导》也于1995年出版,由许征帆担任顾问,刘道镛任主编。《学习指导》提炼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探讨,结构设置包括内容与方法提示、基本观点简释、习题解答、专题论述四个部分。
除国家教委社科司统一组织编写的通用教材外,一些省市和一些高校也自行编写或联合编写了一些教材。根据1987年年底不完全统计,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约11种以上,这一方面反映了各地各校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编写新教材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显然也出现了盲目编写、重复出版的现象,致使有些教材质量不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也给教材质量方面带来了许多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委在1988年4月提出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编写、出版的指导和管理,避免盲目编写、重复出版,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保证教材质量。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出版审批工作由国家教委政教司统一规划管理,政教司组织编写全国通用教材,组织对省级部门主编的教材进行评选,并向全国推荐其中质量高的教材。(25)
2.实施“98方案”,统编示范教材向全国推荐使用
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98方案”),调整了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别开设。同时,进一步规范了教材建设工作,规定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各门课程的示范教材,向全国推荐使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门课程可以编写一本推荐教材;教材的编写计划与大纲要报教育部“两课”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备案。除经教育部批准进行教材编写改革的试点学校外,各高校都不再自行编写“两课”教材,所需教材从教育部或本省推荐教材中选用。(26)
“98方案”确定以后,在教育部社政司的主持下,制定了各门课程的教学要点,并组织专家、学者及科研院校编写出示范性教材,推荐各高校使用。
陈先达、杨耕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被列为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示范教材。全书共7章,依次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27)该书重在运用当代科学的新成果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挖掘以往教材所忽视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有所论述但又未详尽展开,同时又成为当代“热点”问题的观点,使之上升为基本观点。(28)
叶敦平、张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被列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示范教材。该书借鉴和吸收了近年来哲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全面、深入地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其突出特点在于探索了一种新的哲学公共课教学体系。全书共8章:第一章现时代精神的凝炼——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章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第三章辩证法魅力的诠释——联系、发展的规律及其范畴;第四章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五章人类历史之谜的研究——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本质特征;第六章社会系统结构的解析——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第七章历史演进规律的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第八章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武汉大学陈恕祥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本科试用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被列为全国普通高校“两课”示范教材。教材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原理,并运用该原理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关系的新变化、新特点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全书共7章:商品和货币;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的分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卫兴华、林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经教育部社政司组织有关专家审阅通过,列为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推荐教材。全书共8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商品与货币;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积累及其历史趋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该教材兼顾到内容涵盖的全面性,理论阐释上更求准确、切合实际,文字叙述上更加明确通达。此后又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了多次修订,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完善、更科学。
3.实施“05方案”,教材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全国教学科研力量编写,实行“一纲一本”,教材体系走向系列化、数字化、立体化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标志着“05方案”的正式启动。方案确定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从总体上讲解马克思主义,让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同时明确提出:为确保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将包括原理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重大项目组织全国教学科研力量编写。(29)中宣部、教育部负责教材编写的领导和组织工作,通过各省市自治区组成课题组申报、专家评审公平竞争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首席专家召集人、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组成教材编写组,集中编写教材,初稿要广泛听取一线师生和相关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由“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多次审议,最后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组由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任首席专家召集人,联合其他14位专家承担编写任务。编写工作历时两年,期间大幅修改就达20余次,2007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共26万字,除绪论外共设7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从总体上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二、三章主要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认识论,集中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第四、五章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发展变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基本矛盾、经济规律,以及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阐述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回答了大学生们关心以及一些感到困惑的问题。第六、七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人类社会,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般特征,以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社会主义必定胜利、共产主义一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30)
“马工程”教材与以往的同类教材相比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特色:(1)主题鲜明、主线突出。新教材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旨在培养大学生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2)教材内容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在绪论中从基本立场、世界观方法论、理论品质和崇高理想四个方面论证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教材采取了狭义和广义两种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在内容和逻辑的安排上突出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点,合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3)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教材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有针对性地回答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遇到的、大学生所关注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有说服力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4)史论结合、深入浅出。教材的重点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特别注重了基本原理发展的历史逻辑,充分体现这些原理与时俱进的品格,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31)
二、原理教材建设的重要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有如下几条应该特别强调:
(一)教材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和显著加强
“05方案”将包括原理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重大项目组织全国教学科研力量编写,自始至终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编写和修订。这种教材编写的做法不论就编写组成员的遴选方式而言,还是就教材的严格编审程序而言,抑或就教材编写的经费支持力度而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个重要成果,体现了党中央对原理教材编写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关心。
(二)从整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
“05方案”致力于从总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让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这样的要求,教材从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整体性的概括。从上述四个方面出发,全书进一步梳理出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基本观点进行阐述。突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一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三)对理论重点、难点阐释的加强
教材编写中遇到的较多理论难题在专家们的帮助指导下,编写组都尽最大努力作了比较好的处理。例如:对马克思主义定义进行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应该说是一种前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非常重要的,其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还会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深刻理解和认识”。(32)再比如: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对“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这一哲学界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等等,新教材都作出了进一步回答,给出了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四)“四个分清”与“四个结合”
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理论体系的把握上,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哪些是必须破除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33)教材编写过程中还注意突出了“四个结合”: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阐发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论述相结合,体现了理论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的介绍与理论观点的阐述相结合,增强说服力和可读性;三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增强时代感和现实性;四是注重正文的逻辑展开与每章后思考提示相结合,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34)
(五)教材建设立体化、系列化、数字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为适应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需要,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和制作了“学生辅学读本”“教师参考用书”“重点难点解析”和“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一课”、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性教材系列,形成包括基本教材、配套教材和电子音像类教材等在内的立体化、系列化教材体系。
三、原理教材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原理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可以为新时代持续推进原理教材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一)加强领导,中央统管
实施“05方案”,原理教材编写纳入中央“马工程”,作为重大项目组织全国教学科研力量编写,由20多位资深专家学者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在理论上帮助把关,而且审定制度严格。教材出版发行之后的历次修订,都是在中央马工程的统一部署下完成的,这样就从根本上确保了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从根本上克服了之前教材分散给各省市自治区甚至各高校自行组织编写带来的质量参差不齐、科学性不够、说服力不强、效果不佳等问题。此外,新教材编写是一种创新性的工作,纳入“马工程”可以更好地解决教材编写中的诸多困难,可以进一步形成合力,加大工作力度,保证该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新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积累的鲜活的实践经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用“与时俱进地发展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与此同时,教材编写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回应时代关切,有针对性地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要与期待,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重大理论问题,使教材内容更加具有鲜活性、时代性、实践性。
(三)与时俱进,适时修订
“05方案”实施以来,原理教材编写组按照中央马工程的统一部署,对教材适时修订,并充实和增加新内容,使教材不断完善,理论性、现实性、鲜活性、可读性明显增强。从2007年出版第一版以来,相继出版了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5年、2018年六个修订版,其中2013年、2015年和2018年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教材修订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与时俱进地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反映到教材中,致力于从基本原理的高度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层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三是进一步贴近实际,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实践性、现实针对性;四是根据教材使用过程中,一些专家学者尤其是原理课一线教师包括课题组成员和学生对教材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内容和文字修改,以使教材表述更加准确,理论阐述更加深入。(35)
(四)汇聚队伍集体智慧
教材编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汲取了理论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了一线教师和相关专家意见和建议,并在教材编写组进一步学习经典著作基础上进行集体研究和讨论,经过“马工程”咨询委员会的多次审议并经中央最后审定。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十分注重集体智慧的发挥,编写组全体成员及时交流意见,字斟句酌,对教材各个章节中有关问题的论点、论据、提法,以及引文是否正确或确切,都认真查找文献,反复进行推敲。大家共同努力,形成了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良好风气,成为一个团结奋进、忘我工作的集体。(36)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原理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参加了本课题的讨论,提供了大力支持,并对该文的提纲和初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在此深表感谢!)
注释: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写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15页。
②段忠桥:《建国以来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历史沿革资料汇编》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③张法:《试论共和国前期哲学的话语方式——以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例》,《东吴学术》2011年第42期。
④段忠桥:《建国以来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历史沿革资料汇编》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⑤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此书不再重印。苏联解体后,2004年7月,俄罗斯教育部再版发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⑥云光:《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教学新任务中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研究》1956年第增Z1期。
⑦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⑧吴起民,耿化敏:《苏联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理论课程的建立(1949-1957年)》,《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4期。
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教学大纲》,《教学与研究》1956年第增Z1期。
⑩《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79页。
(1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12)张旭:《建国以来高校政治理论课“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历史沿革》,《天府新论》2016年第4期。
(13)张法:《试论共和国前期哲学的话语方式——以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例》,《东吴学术》2011年第42期。
(1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写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15)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写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16)闫治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17)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写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18)上海政治经济学编写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91页。
(19)艾思奇:《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编者说明。
(20)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写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2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写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2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写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111页。
(23)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要点编写组:《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要点〉的编写说明》,《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
(24)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91页。
(2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89页。
(2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181页。
(27)陈先达、杨耕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编者说明。
(28)杨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示范教材)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9)《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访中宣部理论局局长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主任路建平》,《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1期。
(30)《“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系列访谈之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逄锦聚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
(3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系列访谈之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逄锦聚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
(3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系列访谈之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逄锦聚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
(3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系列访谈之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逄锦聚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
(3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系列访谈之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逄锦聚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
(35)逄锦聚:《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修订中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6期。
(36)逄锦聚、沙健孙、吴树青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工作启动三周年笔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