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质量思政课建设的四个突出问题
刘书林
【摘要】习近平“3·18”讲话的主体内容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题于2020年在《求是》杂志第17期发表。这一重要讲话是建设高质量思政课的行动指南,向我们展示了思政课建设的四个突出问题:一是从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高度认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推动全社会形成重视思政课的风尚;三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四是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内涵深刻丰富,为人们提供了系统、详细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全面指导,值得思政课教师及有关领导干部重新认真学习。
【关键词】思政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3·18讲话”
【作者简介】刘书林,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京),2021.3.182~187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3·18讲话”)。当时,报刊公开发表了这个讲话的摘要,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的积极性。2020年9月1日,《求是》杂志第17期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题,发表了“3·18讲话”的主要部分。如果说最初“3·18讲话”的摘要报道传达了主要精神的话,那么这次讲话主要内容的发表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系统、详细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全面指导,值得从事思政课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及有关领导干部重新认真学习。根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3·18讲话”正是指导建设高质量思政课的重要文献。
“3·18讲话”主要内容的发表,向我们展示了思政课建设的四个突出问题,这是高质量思政课建设的标准和指南。本文将按照习近平讲话中强调的四个突出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从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高度认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①习近平论证思政课地位的逻辑起点是党一贯重视思政课的光荣传统。他指出,从革命根据地时期首创的红军大学到延安年代的陕北公学,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都重视开设系列思政课程。他还特别讲道:“我上中学时,学的政治课本叫《做革命的接班人》,书上讲的‘热爱生产劳动,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等,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②这些都是历史上的客观事实。在这个基础上,习近平特别强调,思政课建设显然是继往开来的必然举措。
自2014年以来,无论是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召开的会议和在各地大中小学校视察时,习近平都多次强调思政课建设,而且“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③为什么要特别多地强调思政课建设?因为他是站在意识形态斗争的高度看待思政课的。他指出,“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我提出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④。在我国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求发展的情况下,更需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的高度看待思政课。他指出,“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⑤。
办好思政课,守好思政课这块前沿阵地,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解决一个信心问题,应该信心百倍地办好思政课。今天办好思政课具有比较充分的基础条件。一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二是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支撑;三是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积累的先进文化成果;四是有思政课长期建设、改革的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办好思政课的条件和基础。
二、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习近平对于如何全面推进思政课建设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⑥习近平对各级教育战线的党的领导干部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发挥好领导作用;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三是设计好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的思政课;四是推动全员参与、各方配合。
第一,党的领导是关键。习近平号召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要做政治家。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实现统一领导;要经常到学生课堂和思政课教师中走一走,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在政治上要做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不做两面人。一段时期以来,有些学校领导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庄重场合信口开河、随意宣泄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如果在师生面前的演说、讲话总是这样,就会丧失威信,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第二,要运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的问题、思政课的问题,最终还是教师的问题。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干正事、务正业,认真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讲授能力和水平。要尊重长期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深受学生敬重的教师,在工作中公道地评价教师,搞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否则搞形式主义、宗派主义、圈子文化,颠倒黑白,肯定会把教师队伍搞乱。
第三,要把贯穿大中小学校的思政课一体化设计好。思政教材要循序渐进、设置要相对稳定。这是一项传代的事业,整个体系要科学,方向要正确,目标设计要有时代性,教材要面向学生,还要有可读性。这种上层的设计工作应该具有丰厚的基层实践的支撑,注重规则和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四,要推动各类课程配合思政课,社会各方面都要支持思政课。这是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在学校内部,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保持同行同向,在社会上,家庭、家长、家风建设和各部门的领导干部都要介入思政课、参与思政课事业。全社会形成重视思政课的风尚,思政课就会走进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而取得优异成绩。
三、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党的教育事业的历史证明,学校教学改革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教师自身的素质如何,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得如何,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习近平在福建和浙江工作期间都联系一所大学,并亲自去讲授思政课。因此他深知:“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⑦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思政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一般高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要具有包含各方的综合性知识;二是国内外形势变化很快,党的要求和任务变化也很快,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变革适应能力;三是我国正处于不断调整完善的发展时期,许多事情需要在摸索中前进,教师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仅就知识的综合性而言,就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⑧所以,作为思政课教师,不读书是不行的,读书少、读书慢、读书不求甚解,也是不行的。
对于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习近平提出了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政治要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⑨教师的政治素质,首先是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了这一条才能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具有政治上的高度清醒,才能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心明眼亮,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解疑释惑。这就需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以武装头脑,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世界观的改造是根本的改造,只有从世界观上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是可靠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思政课教师终生的基本功,这是一个思政课教师成败的关键。
情怀要深。“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要有传道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执着追求。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⑩一个成功的思政课教师,平时要培育和保持对学生的真情实感,讲课时要全心全意地投入真情实感。没有这份情感和情怀,就撞不响学生思想这口钟。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学生一听就知道真假,学生一看就懂得教师的心思。学生要的就是真情实感。这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前提。真情见真情,就能够产生信任和认同的思想火花,就能够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和亲切感。这不是唯心主义,这是笃信真理的、真善美的力量。
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情怀还有极其特殊的一面,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辩证地看待青年学生的不足和一时的缺点弱点,青年应该享有较多的思想意识上的“试错权”和“被豁免权”。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被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原谅是必要的,也是科学的。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相信孩子们会改好。一定要有重复教育和反复教育的耐心。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必须坚定不移,较多的理解、宽容和原谅是完全必要的。这是全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要求。
思维要新。习近平指出:“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11)这也是教育家蒋南翔常常说的,不仅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教给他们猎取食物的手段和方法。在思想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猎枪,就是科学方法论的武器。达到这一境界,教师不改造和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行的。这是思想建设上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工程,是绕不开的基本问题。这不但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还要延伸吸收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学会把抽象的理论思维变成生动的案例或故事,并能够信手捻来、运用自如。这就会取得学生的高度认同。
视野要广。习近平提出,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视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这三个方面的视野,既涉及知识的全面性,也涉及思想方法的纵横宽度,直接影响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只要是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领域,思政课教师就绝不能是低能儿或门外汉,也不能处于似是而非的“万金油”水平,在相关的知识领域内应该与其他专业教师不相上下才行。不然,作为教师,说话就不硬气,没底气,就会导致学生不服气。
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是相连的,就是要了解整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两大社会制度共存的世界上,对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认识,知己不知彼,是很危险的。有的人在国内环境中还不错,思想能够行进在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但是由于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到西方一看,很新鲜,很刺激,看不清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搞不懂花花绿绿现象背后的本质,就会导致心旌动摇、魂不守舍,甚至自愧不如、甘拜下风、精神崩溃,正面教育的基础就会被冲垮。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特别忌讳简单地回避问题?原因就是回避而不是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早晚还要遇到。没有应有的对现实外部世界的了解,就像在传染病面前拒绝疫苗一样。况且,在当今世界,不了解世情,就不了解国情和中国自己的处境。当今世界,一度以全球化要挟别国的国家,今日竞一反常态,高举“逆全球化”的旗帜,对这些情况如果没有了解,肯定要吃亏。我们没有必要丑化对方,但是更不能动摇“两个必然”的大趋势。在横向上掌握世界视野,在纵向上掌握历史视野,世界发展规律、社会运转趋势,就会尽备于我,就能够“究中外天人之际,通古今世界之变”,就会受到学生的尊重。
自律要严。习近平提出,思政课教师“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12),在不同场合不要做“两面人”。其实这里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方面要有纪律观念和高度的责任心;二是管理者方面要信任思政课教师,严格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为思政课教师创造勇敢研究和探索问题的氛围。
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的人格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和标杆。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学生喜爱的人、理解的人、佩服的人。思政课教师如果能成为青年毛泽东眼中的杨昌济先生、徐特立先生那样的人,学生就不可能不佩服。
总之,习近平给我们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这“六个要”,是提升教师水平、建设高质量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必须持续努力,才能达到。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出现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思政课。
四、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习近平提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此他提出了“八个统一”的方法论。这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指导思政课提升实效性的系统方法论,也是对几十年来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面概括。
关于习近平提出的这“八个统一”,笔者曾经于2019年年底专门发文探讨过。(13)为了避免重复,这里结合个人的体会简要谈一下贯彻“八个统一”的思路。
关于“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一定要强调政治导向性,但是这种政治导向性绝不应该成为简单的政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本身就包含着政治导向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14)所以,共产党人办的党的教育事业和思政课,强调政治导向性也是天经地义的。我们的优势是在学理上更有利于讲清政治性的合理性,运用学理性的阐释体现政治导向性。
关于“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这里的“统一”要求以学生需要的知识为载体,输送较深层次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里选择的知识是渗透着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知识,这里的人生价值观是由科学知识支撑的价值观。这样的教育过程既有针对性,又有很强的亲和力。这样的思政课教学才能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关于“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这里的“统一”要求把坚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教育内容作为根本不动摇,同时要注重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推进正面教育的内容。不破不立,不塞不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来不忽视反面教材的作用。批判错误思潮是思政课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是回应学生需求的焦点和热点,这都是很容易产生针对性和亲和力的途径。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参加思政课的积极性,就会促进学生政治鉴别力的提高。
关于“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教育要着眼于各个学段学生的思想实际;二是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把大小不同的实践课堂安排好。思政课既不能把学生训练成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也不能任由学生走出去、一走了之,撒手不管。所以,一定要做到既能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大课堂开眼界,又能及时收回来,提高理性认识的层次。
关于“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这里的“统一”就是要求“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15)。统一性是为了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而绝不是让教师照本宣科。在遵守统一性的基础上,就要鼓励八仙过海,鼓励新思路、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这就是多样性的要求。当然,如果有人借多样性把思政课讲得根本就不成其为思政课了,甚至使用的话语体系都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格格不入,那就丧失了统一性的根本,就不是我们讲的多样性了。应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关于“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6)这里的“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显然指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或放弃;这里的“主体性作用”是指学生认知和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动摇或忽视。这里绝不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当成主体,因为在任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中,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地位绝不会出现“两个并列主体的情况”,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总是存在的,这是由矛盾特殊性的绝对性决定的。比如“教师要做好画龙点睛工作,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17),这里的“做好画龙点睛工作”,受教育者是做不来的。还有许多工作,例如“教育引导学生多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开出书单、指出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避免一知半解误读马克思主义”等,都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神圣使命。这些主导性的教育内容都是属于教师的责任而不是学生的责任。教师与学生的差异,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角色,不宜抹杀混淆,这是我们分辨事物不同的质的根据。同时,也不能将师生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的平等,误解为教育过程中角色的雷同。总之,将师生两个方面都混淆为“主体”,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所以,这里的“主导性”是指组织者、教育者主体的基本作用;“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某些教育环节上、某种程度的“主体性作用”。当然,教学改革应该注意发挥主客体两个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绝不是说可以抹杀任何教育过程的教育主客体的基本区别。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个区别是既不可能消失,也不可能颠倒的。
关于“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习近平首先引用了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的灌输论的论断。列宁的论断是这样说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当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笔者注)。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8)习近平明确坚持运用列宁的灌输论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本质,并指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19)同时,习近平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灌输不是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这就说明,我们绝不能动摇或怀疑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和方向,并且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的“启发性”,增强教育的亲和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不宣布教育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启发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灌输论”的原则,创新“启发式”的机制和方法,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共识。
关于“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作为不同门类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其作用是辩证的,也是有重点的。重点就是理直气壮地开好显性的思政课,同时要求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甚至部分自然科学课程也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党对其他非思政课中隐性存在的思政功能的重视和开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指引思政教育主渠道的旗帜仍然在思政课方面。显性的思政课,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它走在主渠道的最前列,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具有隐性教育的其他课程配合渗透支持,这样才能奏成一曲具有震撼力的大型交响乐章。
习近平总结指出,这八个统一是一套“组合拳”,“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20)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思政课教师就得发扬白求恩精神,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对自己的业务精益求精,以高度的责任心提高对这八个科学方法论原则的认识和运用,使自己讲授的思政课成为高质量的课程。
注释:
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
②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⑦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
⑧同上。
⑨同上。
⑩同上。
(1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
(12)同上。
(13)参见刘书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纲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的思想》,载《文化软实力》2019年第4期。
(14)《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69页。
(1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
(16)同上。
(17)同上。
(18)《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第274页。
(1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
(20)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