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挑战与对策
李东坡 王学俭
【摘要】新时代思政课要充分发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必须按照党和国家要求统筹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使命和新要求,既需要深刻领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明晰其背后的建设实质、达致目标、系统内容;又需要全面贯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推进其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优化、资源供给、交流互动、领导保障等方面的协同创新;还需要深入探究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复杂挑战,系统审视和剖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树立思政课教学的复杂性思维,建构开放性格局、形成整体性合力、推进协同性创新、突出主体性作用和强调发展性态势。在强化内涵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立体化和时代化,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李东坡,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兰州大学)副主任;王学俭,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兰州大学)主任(甘肃  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乌鲁木齐),2021.3.60~6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情与对策研究”(2019jbkyjd002)、2019年甘肃省高校党的建设研究项目“网络社会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研究”(甘教工委党建[2020]2号)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既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政工作的重大使命。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事业,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①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②如何在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既需要深刻领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明晰其背后的建设实质、达致目标、系统内容,还需要全面贯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推进其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优化、资源供给、交流互动、领导保障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更需要深入探究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复杂挑战,在系统审视和剖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强化思政课内涵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立体化和时代化,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的总体目标。
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一体化”作为一个被普遍使用的概念,在思政课建设工作中具有特殊指向性,主要是指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铸魂育人的系统工程,将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学段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思政课,从立德树人的整体性视角出发,统筹设计与安排、协同教学与育人、调和部分与整体、优化衔接与融合、规范内容与运行,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打造大中小学各学段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有机融合、不可分割的立体化、协同性、链条式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③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站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总体目标的战略高度,系统考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深刻领悟党和国家提出和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质指向、根本目标、系统内容和总体布局,从而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学校目标明确、步调一致、有的放矢、富有特色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质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从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一根本问题入手,明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和精神实质。思政课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和突出的重要性,既有一般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知识性等特点,又有自身建设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和价值性等特征,更有涵盖学生学习全周期、融入学生生活全领域、指导学生人生全过程等特性,是一门集思想性与理论性相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相一致、历史性与时代性相融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配合、阶段性与长期性相衔接的系统性育人课程,承担着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虽然其他各类课程也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实现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着价值引领和思想育人的作用,但是思政课更加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深入浅出地讲理论、拨云见雾地讲信仰、与时俱进地讲理想、春风化雨地讲道德、循循善诱地讲担当,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思政课贯穿大中小学全过程,其长期性、相伴性和系统性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比拟的,这也决定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突出地位,决定了思政课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效果。面对新时代大中小学由于具体学段教学任务不同、对思政课认识程度不同,导致教学目标不一致、教材内容重复交叉、教师队伍良莠不齐、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领导保障有待健全、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任务对可堪大用、能担大任、具备大德的有用人才的迫切需求,思政课建设必须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解决好当前客观存在的各学段脱节错位、模块分割、结构断层、内容交叉、沟通不畅、协同不足等突出问题,改变思政课教学在各学段未有效衔接的现实局面,在明确目标、规范课程、优化内容、强化协同、创新方法、强化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质增效、系统化铸魂育人。
(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意见》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⑤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思政课,要系统化、有序化、规范化地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和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⑥。这构成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和共同性价值追求,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符合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文化、知识和理想诉求。各学段思政课都必须以这一根本性目标作为课程建设的总方向、总依据和总遵循,并结合各学段不同定位、不同特点、具体实际以及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具体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落实落细落小思政课建设根本目标,形成阶段性目标彰显特色、根本性目标指明方向,阶段性目标体现层次、根本性目标指向整体,阶段性目标注重需求、根本性目标强调指引,形成二者同向同行、整体深化的良好局面。从内容构成上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一个立场明确、内容丰富、涵括性广、时代性强的科学系统的目标体系。它既包含政治要求和价值引领,强调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蕴含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强调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科学信仰、坚持共同理想、坚信中国梦,还突出道德规范和责任担当,强调教育引导学生自觉立德成人、积极立志成才、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更体现理论教育和实践养成,强调教育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其根本目标是检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各学段思政课建设要始终把根本目标贯彻落实在课程设计、内容优化、教材建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内容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育人工程,有其内在科学的内容规定性。《意见》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⑦。强调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重点在于突出思政课建设的闭环式改革创新,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为主阵地,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为主力军,形成教学链条的闭环发展;以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资源供给、工作机制、领导保障为主模块,形成课程改革创新的闭环发展,力求打造循序式渐进的授课形态、螺旋式上升的授课内容、阶梯式深入的价值引领、有序式配合的工作格局。因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要以厘清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系统性内容构成为前提。一是主阵地的系统性构成。不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都是思政课开展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任何一个环节的缺位、越位、失位,都会导致思政课整体育人链条的失序、紊乱和失效。要从整体性视角统筹思政课主阵地建设,每一学段的学校都要注重和强化思政课所在学段课程群中的主阵地地位,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提到突出位置、建在关键环节;各学段思政课要从整体上合力构成我国教育系统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任何学段都要树立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科学审视本学段思政课的具体任务、阶段目标和学段内容,并与其他学段相配合,积极构建能够伴随学生成长、引导学生进步、影响学生一生的思政课主阵地。二是主力军的系统性构成。思政课教师是改革思政课、创新思政课、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性力量,无论身处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思政课教师都要深刻体悟自身肩负的教学责任和育人使命,既要在本学段夯实基础知识、开展理论研究、推进教学创新、彰显教书育人魅力,发挥铸魂育人的示范作用,又要立足于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工作部署,与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动、协同备课、合作上课、协作开展教研工作,共同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团队。三是主模块的系统性构成。思政课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其改革创新的内在模块必须形成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建设体制。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要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资源供给、工作机制、领导保障等建设模块,深入探索和合理建构有层次、可衔接、相贯通、能配套、具融合的综合体系,打通学段、打破隔阂、打穿内容、打透过程,切实将各学段的思政课都建设成为精品课、热门课、示范课。
(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意见》强调:“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⑧围绕如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意见》在突出强调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核心理念的同时,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优化、资源供给、交流互动、领导保障等八个方面构建了一个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要素合理、思路缜密的总体布局。一是要整体性规划教学目标。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指引下,大中小学各学段要结合具体实际,科学设置本学段教学目标。小学阶段以启蒙教育为目标,重在引导其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以思想教育为目标。重在引导其强化契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以素养教育为目标,重在引导其形成制度认同和政治认同;大学阶段以使命教育为目标,重在引导其形成崇高理想和责任担当。二是要创新性调整课程体系。将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作为主要任务,在保持各学段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加强具有选修性的思政课建设,突出强化思政课课程群的科学性、系统性、涵括性和开放性。初中、小学阶段可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和当地实际等开设选修课;高中阶段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设选择性必修课;大学阶段可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模块开设思政选修课和思政公开课。三是要统筹性优化教学内容。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都必须突出主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化重点,在提高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上下功夫;聚焦主线,教育引导学生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相统一;优化内容,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四是要科学性规划教材建设。以提升思政课教材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读性为目标,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思政课教材建设,形成以统编教材为主,以选修教材、教材指南、教材图谱、教学指南、示范教案、优秀讲义为辅,建立具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时代向度、情感温度的立体化和系统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和教材资源库。五是要建齐配强教师队伍。按照思政课教师选聘标准,统筹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重点加强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选聘和配备工作,确保教师队伍在数量上充足、成规模;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为突破口,确保教师队伍在质量上有提升、有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研修、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考核评价、奖励激励等工作,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获得感、教学荣誉感和责任感。六是要系统性推进资源供给。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统领,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重点、以思政课教学课题研究为要点,充分发挥其领航作用、示范作用、带动功能和辐射功能,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提供学术支撑和学理支持;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以大中小学一体化备课、发展思政课网络备课服务系统、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索打造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出大中小学思政精品示范课、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等为载体,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为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提供交流、切磋、借鉴的平台。七是要立体化促进交流互动。打造纵向贯通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理论学习、交流研讨、观摩课程、培训访学的一体化体制机制,探索横向贯穿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互动交流、教学竞技、方法借鉴的合理化载体模式,形成齐心协力上好思政课的立体化交流大平台。八是要总体性加强领导保障。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形成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针对不同类型思政课实行分类指导、合理规划、科学统筹;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的工作理念,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二、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复杂挑战
思政课作为一门贯穿大中小学教育过程始终的必修课程、公共课程和育人课程,在新时代推动其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要在客观上形成一个规模巨大、队伍庞大、内容宏大的复杂系统工程。从系统性建构和一体化建设的角度而言,存在多要素构成、多部分融合、多内容统一、多层次互动的组织系统,都会凸显其内在的复杂性特征和复杂性问题。“复杂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复杂性是贯穿事物始终并客观存在的,能够为人的认识所捕捉并不为人的意识所左右的,以突出事物整体性存在、动态式平衡、非线性发展的一种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是催生事物存在、推进事物演化、促动事物发展的综合动力系统。”⑨目前,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复杂性挑战。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本质复杂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⑩不论大学、中学、小学,培养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能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11)因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本质意义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新思想铸魂育人,坚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的栋梁,不论其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路口抉择期”,抑或“固本培元期”,他们不仅需要科学知识的滋养,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涵养、坚定信仰的助养、正确价值观的植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成长为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及社会建设要求的有用人才。这意味着思政课需要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将科学理论、崇高理想、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正确价值观念,通过恰当和稳妥的方式,讲授、传播给学生,进而形成“传输—接受—内化—外化”的效果。如何有效传播和讲授一般性的科学知识,如何有效传播和讲授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于教育而言是充满复杂性挑战的难题。列宁曾经指出,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12)。这意味着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意识的科学信仰和先进思想要被学生所认同、掌握和践履,需要思政课充分科学地开展灌输教育,这是思政课的本质性特征。但是灌输不能等同于硬灌、强灌、倒灌、乱灌,需要在理论创新中进行大水漫灌、在内容整合中进行科学渗灌、在方法择取中进行精准施灌、在实践养成中进行细水滴灌。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中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应用何种模式,如何准确掌握其过程、把握其形式、形成其效度,尤其是涉及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性、心理成熟度、知识积累度和社会经验性等问题,由此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一系列复杂性挑战。
(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复杂性
《意见》指出,要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13)。由此可以看出,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知识性课程,其融合了大中小学学生的基本特征,使教育目标既有统一性的整体要求,又有阶段性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特点。一方面思政课要在每一阶段完成和实现一个根本性目标,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是思政课建设的总要求。另一方面在根本目标已经确立的前提下,思政课建设又要针对不同学段,通过科学设置具体阶段性目标去承载、凸显和实现根本性目标,即需要针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程度、成长特点、发展规律,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教育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是开展教育的具体行动指南,目标越明确,教育行动越有章可循;目标系统内部层次越鲜明,教育行动越需要协同配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统领和指挥棒,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体化,保证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14)但仅仅坚持或过分强调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容易忽略或掩盖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甚至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全链条的枯燥、单一和乏味,由此引发教育内容的重复、交叉和倒置。这就意味着在思政课目标系统之中,需要科学寻找根本目标和阶段目标的结合点与张合度,实现二者的和谐共鸣。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不断发展的人,其思想观念、心理特点、成长过程并不能完全按照学段予以划分,因此现有课程目标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层次性,彰显了思政课教育行动的协同性和复杂性。如何既能充分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要求,又能兼顾各层次教育目标的过渡性、配套性和衔接性,对于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出了一系列复杂性挑战。
(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容复杂性
作为一门灵魂塑造和价值引领的特殊课程,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点是整合和优化教育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对思政课内容建设提出了系统性的任务和复杂性的问题。思政课教学具有自身特殊性,其既是传授科学理论知识的公共课,又是传播真理和信仰的思想课,更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课,要用信仰培育信仰、用思想启迪思想、用心灵赢得心灵。“思政课的任务和目标都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来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学内容的衔接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衔接贯通就不可能实现。”(15)因此,及时调整、整合、优化思政课课程内容,成为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意见》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16)。内容建设涉及思政课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优化和教材体系建设,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这三方面的建设需要协同推进,既要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的相对稳定,又要针对教学实际设置选修课程,实现内容全覆盖和全辐射;既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不同学段突出重点内容,又要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进而引导研究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生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生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生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生开展启蒙性学习。这一系列要求,对思政课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由此凸显思政课内容建设的复杂性。按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思政课教育内容应该是统一、一致、协调和相互衔接的,但是由于其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优化和教材体系建设方面客观存在的学段性特征,导致内容方面存在重复、断层、倒置等问题。因此,如何在保持教学内容内在统一性和外在衔接性的基础上,凸显阶段性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切实做到符合学段特点、遵循教学规律、体现衔接贯通,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转入课堂、化入教学,阐释好新时代中国声音、讲述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弘扬好新时代中国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铸牢梦想信仰,是一个需要系统深入研究的复杂性课题。
(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复杂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个动态延伸、持续运行、有效整合的发展过程,亟须构建与之相适应且行之有效的运行整合机制。”(17)思政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其教学过程贯穿学生成长始终、涵盖学生人生全程,其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书本内和考试中,更体现在学生的思想上、行为上和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反射弧特别长、辐射度特别广、影响力特别深的特殊教学过程。因此,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心理状态,基本素质和知识基础,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载体的创新和整合、教学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学段的联通互动程度、教学运行效果、相互配合程度,更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由此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意见》提出,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18)。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始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始终做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大中小学各学段、课程教学各方面、实践育人各环节。因此,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是一时之举,而是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贯穿全程。面对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客观存在的时段分割、条块分离、衔接不畅等现实问题,思政课教学过程必须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把准教学过程的反射弧、辐射度和影响力,既要注重学段特色,在不同学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载体、创新优良的教学环境,又要注重学段衔接,注意方法的可持续性、载体的可延伸性、环境的可转换性,这就对思政课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队伍复杂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程,其授课内容的政治性、授课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授课群体的广泛性等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诸多挑战。”(19)《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20)。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涵盖面较广,是一支融合了大中小学教育全学段教师的庞大队伍,队伍的数量、布局、结构和能力,在客观上形成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复杂性问题。一是师资结构的复杂性问题。不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的数量规模、学历结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符合时代要求,客观上存在人员结构复杂、学科背景复杂、综合素养欠缺、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受到影响。二是队伍建设的复杂性问题。不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阶段,有些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教学使命感,客观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三是沟通交流的复杂性问题。由于思政课教师广布于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日常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繁重,不同学段教学体制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导致思政课教师在相同学段交流互动频繁、在不同学段交流沟通欠缺,客观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树牢铸魂育人的思政自信,理直气壮讲思政、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浅出讲理论、拨云见雾讲信仰。思政自信源自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需要思政课教师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学新时代思想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教学。因此,如何建设、培养、激励思政课教师队伍,尤其是要结合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根据各个学校不同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科学化、有序化的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问题。
三、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复杂的事物及由此引发的复杂性问题,必须要在复杂性视野下才能得到有效化解。承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复杂性,是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应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复杂性。在复杂性视阈下审视和剖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树立思政课教学复杂性思维,建构开放性格局、形成整体性合力、推进协同性创新、突出主体性作用和强调发展性态势,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意见》提出的要求和任务是刚性的,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结合具体实际和学段特色,在保持和完成《意见》“规定动作”的同时,积极推进“创新动作”和“自选动作”,在“落实、落细、落地”上下功夫。
(一)针对教育理念,树立复杂思维,拓展建设格局
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前提。面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复杂性挑战、现实性问题,必须打破传统的简单性思维和分散性思维,树立复杂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复杂性蕴含着开放态,即任何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事物都必然会产生一种开放包容的场域,通过吸纳、融入和汇聚各种要素,一方面维持复杂性的持续和发展,一方面赋予复杂性发展的内容性动力。”(21)因此,要从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宏观角度、培育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向度,积极拓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格局。一是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的整体合力。地方党委积极主动承担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性工程,作为为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培育有用人才的系统性工程,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做实工、干实事、出实效;学校积极主动承担思政课建设的直接责任,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亮点工程、一号工程、督办工程,学校领导示范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集中研思政课、跨校备思政课,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推动思政课内涵建设;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思政课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就近联系、有效对接的原则,为思政课教学实践、研修研学、学生实习、社会考察提供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思政课理论和实践资源。二是形成协同性创新、特色鲜明的思政课发展格局。思政课建设是系统的,更是动态的、发展的。要从与时俱进发展思政课的立场和角度,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从领导体制上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集中力量专门研究和制定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实现分类指导、集中规划和科学发展;从工作体制上强化思政课在中考、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指挥棒作用,探索形成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的档案制度、追踪制度、查询制度,在全社会形成思政课很重要、有必要、急需要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积极参与、协同推进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
(二)针对教学目标,统筹学段衔接,实现无缝对接
思政课伴随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跨学段、全周期的有机整体,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就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和内涵,树立系统思维,打破学段区隔,坚持分层分类,统筹好教育目标一致性和内容梯度衔接性的关系,统筹好教育主体整体性和不同学段教学规律性的关系,统筹好教育对象发展性与教学方法持续性的关系,采取有效对策切实实现无缝对接。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要遵循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思政课建设规律,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地开展思政课教学,不能一股脑全灌输、一阵风硬灌输、一着急倒灌输,而是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学习实际,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采用他们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做到的方式、语言、形式,讲授思政课的内容、要求、目标,实现潜灌输、隐灌输、导灌输。所谓螺旋上升,就是要结合学生成长发展实际和思想心理需求,逐渐提高思政课教学目标,逐步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逐级提升思政课教学要求,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步步升、节节高。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突出强调以情感人,注重渗透教育和心理共鸣,为学生播下爱国主义和真善美的种子;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突出强调体验教学,注重常识讲授和行为规范,帮学生扣好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的扣子;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突出强调知识普及,注重系统讲授和理性提升,教育学生校好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调子;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突出强调以理服人,注重理论讲授和实践践行,引导学生迈好矢志不渝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步子。
(三)针对课程内容,凸显一体化建设,注重立体式建构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思政课要真正感染学生,就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善于运用学生喜爱并接受的话语体系、方式方法和平台载体,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打造思政“金课”、思政“好课”、思政“亮课”。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严格按照《意见》要求做好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优化和教材体系建设,同时还要注意一体化建设的用意和实质,既不能导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又要在富有差异性的基础上相互配合、衔接贯通,实现思政课内涵建设的立体化呈现,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得学、喜欢学、主动学,有得做、愿意做、积极做。因此,小学、初中阶段在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创新开设《新时代英雄模范》《我的祖国和我》《日常生活里的好少年》等思政选修课,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切实将思政课讲进学生生活、讲进学生头脑、讲进学生心中;高中阶段在开放“思想政治”必修课的基础上,针对青少年特点和学校特色,积极开设《青年习近平》《青春梦与中国梦》《共和国与青年人》等思政选修课,激励青少年以青春梦激扬中国梦,励志为国作贡献,切实把思政课讲成梦想课、追求课、价值课;大学阶段在开设规定的一系列思政必修课的基础上,应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考虑青年成长发展需要,探索开设《社会主义在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修养》《大国崛起与青年担当》等思政公开课,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用透彻的理论说服学生、用深邃的思想启发学生、用高尚的情怀感染学生,切实把思政课讲成理论大课、思想大课、人生大课。同时要注重在统一使用规定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积极编撰具有特色和创新意识的思政课辅修教材、辅修读本,创新话语形式和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针对教学过程,贯穿全程思维,强化融入渗透
《意见》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22)。思政课教学本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维,把思政课教学过程予以充分扩大、延伸和辐射,在坚持上好思政“金课”、站稳思政课堂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思政育人的“综合花园”,强化思政课教学过程的融入和渗透作用。一是牢固确立“开门办思政”的教学理念。思政课要联合其他各类课程,针对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中秉承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在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加强课程联动和互动,更加注重课堂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认识认同。二是始终坚持“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理念。将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过程融入思政工作全领域,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思政课堂教学融入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融入各类社会实践过程之中;更加注重网络阵地建设,思政课堂教学融入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更加注重学生日常生活教育,加强思政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结合,确保思政课深入学生群体、融入学生生活、植入学生内心。尤其要注重开展日常生活教育,将思政课的反射弧、辐射度和影响力渗透在生活之中,积极开展思政课网络APP研发、思政课短视频软件开发、思政课网络主播培训等工作,注重思政课进家庭、进社区、进日常活动工作的创新,使其达到学生日用而不知、深学而笃用的效果。
(五)针对教师队伍,落实协同意识,布局宏观架构
《意见》指出,要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为这支队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23)。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牢记: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要全力站稳立德树人的思政讲台,要努力争做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种子的播种者、为学生成长扣好第一粒扣子的引路人、帮学生筑牢逐梦圆梦根基的工程师。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要真会、真用、真教思政课,俯下身子认真研究教学规律、投入真情扎实提升教学技能、倾入全力不断优化知识储备,将“四有好老师”真正贯彻落实在思政课教学之中,成长为传播科学理论、筑牢坚定信仰的思政教师;成长为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能手;成长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人生导师。同时,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为重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反映在理想信念、理论功底、知识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等方面,要从协同培养、系统教育、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架构宏观的教师队伍建设布局。地方政府和学校要注重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针对新时代新要求,要在建强队伍的基础上,做好专职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扩充工作,让能够讲好思政课的教师站上思政课堂的讲台。要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协同创新的工作格局,建立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展集体备课、相互讲课、观摩评课工作,共同推进内容统筹配套、方法研讨创新、教材编写转化工作,共同深化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政策研究工作。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设立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班,启动全员培训、加强职后培养,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等教学能力,切实推进思政课教师争做学生心目中优秀的人生导师、理论导师、行为导师。
注释:
①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
③④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⑤《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
⑥⑦《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
⑧《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
⑨李东坡:《“复杂社会”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7期。
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1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6页。
(1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
(14)赵静:《新时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3期。
(15)石书臣:《以问题导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5期。
(16)《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
(17)郑敬斌、李鑫:《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设初探》,《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1期。
(18)(20)《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
(19)王学俭、许斯诺:《“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战略意义、力量来源、基本要求和实践举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21)李东坡:《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及其创新发展》,《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2期。
(22)(2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