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关于扎实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陈占安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体力量,扎实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其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扎实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坚决落实《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重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作用,适时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情况督查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扎实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作者简介]陈占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教材概论课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文科基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21.19.4~1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于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扎实推动内涵式发展,强化政策保障,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持。该文件为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体力量,扎实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其建设水平,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任务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宣传的管理机构,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生事物。自北京大学于1992年4月成立全国高校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来,它在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逐渐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具体表现在它有利于高举一面鲜艳的马克思主义旗帜,有利于凝聚一支专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宣传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开好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建好一个注重整体性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党的十八大以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校基本上处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一家到百家的积累过程。当然,它的出现并不是一种自发现象,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在各个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创建的,而且得到了校长的支持。我国高校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就是通过北京大学党发[1992]16号文、校发[1992]37号文共同决定的。后来陆续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也都是学校党政一致的意见。应该承认,在1992年之后的20年时间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虽然站住了阵脚,逐渐积累了经验,扩大了影响,但它的发展的确是比较缓慢的,历经20年才发展到100家。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国际环境下,社会上的一些人冷眼相待,很多高校领导也处于犹豫和观望状态,以至于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这件事迟迟不能落实。而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倡导下,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学院被纳入党的理论工作平台战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被认定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全力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校获得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各方面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但是毋庸讳言,同新时代新要求相比,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研究宣传、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在《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我们应该把这两句话联系在一起来理解。如果说前一句讲的是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的重要任务,那么后一句则讲的是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的指导原则。
就词义来讲,“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外延”是指对象的范围,即事物量的规定性。所谓“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指的是受事物外部需求所驱动而表现的量的扩张。“内涵”是指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事物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实力增强,主要指的是受事物内在需求所驱动而表现的质的提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数量与质量总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无数量的质量,也没有无质量的数量。从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一个事物的发展初期往往是先从数量上努力,取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突破;但到了一定规模,有了一定数量发展之后,必须往质量上提高转化,强调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转化。
党的十八大之后特别是2015年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了迅猛发展:2016年发展到454家;2017年达到653家;2018年达到834家;2019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数量上突破了1000家,达到1012家,2020年又增加到1 161家。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把主要的工作从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转移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来,从外延式发展调整到内涵式发展上来。如果说,之前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实现的是从少到多的发展,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实现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发展。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四个方面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最新文件精神,当前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下大气力。
1.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2005年设立的,至今已经有了16年的历史。自2005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科点规模快速拓展,仅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就已经过了百家;学科的科研成果显著增加,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归属得到调整,为这支队伍提供了直接的学科学术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所改善,明显增加了教育教学中的科学研究含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党和国家输送了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
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目前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相当严重:学科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学科点本应发挥的示范作用没有完全到位;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术影响力不大;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两张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学科学术研究成果支撑教育教学的效果还不够理想。
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进一步加强建设,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突破性发展,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开展科学研究,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要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加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研究,注重掌握贯穿于党的创新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及时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要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深入研究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问题;要紧紧围绕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其中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就是《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这一中共中央办公厅最新文件中强调的“把准学科定位方向”。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就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的附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它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1](P181-182)2012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中又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P204)这里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言外之意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但并非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学科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且包括原先就有的在哲学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政治经济学二级学科、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的科学社会主义二级学科等。但是迄今为止,还是有一些学科点和研究生导师弄不清楚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他们往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其中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称为“马学科”的做法就是证明。本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只是“马学科”体系中的一部分,把这一部分简称为“马学科”显然是不妥当的。如果需要用简称,我们不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称为“马理论学科”,或者“马理学科”。
我们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其他相关学科联动发展,也需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但是首先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阐释,紧紧围绕新思想学术化、学理化,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并规范和完善二级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成果必须合乎自身学科的规定性,而不能是干着别家活、荒了自家地,不能拿其他学科的成果(包括自己为其他学科作出的贡献)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门面。
再有,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及二级学科设置的相关规定,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需要明确自己的二级学科归属,学科研究成果应该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和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应该有明确的二级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努力促成所在的二级学科同所主讲的课程在学科属性上一致。而这一点在一些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没有落实或者说是没有完全落实的。有的学科点长期保留着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制,甚至至今还有高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划归至其他院系。有的学科带头人笼统地称自己的长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没有明确二级学科归属,他们的学科研究成果往往不合乎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规范。尤其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不明确自己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哪个二级学科,所主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申报的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呈现一种互不关联的状态。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么“学科站位不准”,要么“学科站位不稳”,仔细调查发现,他们的二级学科是填表时临时加上去的。
有学科点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尽快将二级学科厘清,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站位,在此基础上还要明确其属于哪个二级学科,并且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工作业绩占据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领先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学科引领责任。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除了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的任务,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社会服务。这里讲的社会服务首先体现在决策咨询上。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调研,总结实践经验,提交咨询和研究报告。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文件、报告等的起草工作,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其次体现在理论宣讲上。应该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各级宣讲团,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讲;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主流媒体上刊发有说服力的理论文章,创作通俗理论读物、音像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对各种错误思潮要敢于亮剑、批判要有战斗力。
2.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我国高校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党历来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之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一个讲“主阵地”,一个讲“主渠道”,二者相互关联在一起,都服从和服务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业。这种关联告诉我们,之所以要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先是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为了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批准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样地,为了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全国高校都要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管理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是中央认定并提倡设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彰显中国大学社会主义底色的主阵地。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部在2018年4月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从明确指导思想、坚持基本原则、严格落实学分、合理安排教务、规范建设教研室(组)、统一实行集体备课、创新集体备课形式、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改进完善考核方式、强化科研支撑教学、健全听课指导制度、综合评价教学质量、落实高校主体责任、强化地方统筹管理、加强全国宏观指导等多个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进行了既有原则又细致的规定。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同年8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材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等方面,都提出了指导意见。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又印发了这个文件的实施方案。这两个文件的要求涉及大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其中最主要讲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均使用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一编写的教材。各教材编写和修订课题组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领导下,认真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贯彻、有机融入各门课程,切实提升了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在可读性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新教材受到了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各门课程自学和听课的重要参考,为任课教师提供了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的主要遵循。但是也要注意,课堂教学是不能照本宣科的,完全照着教材讲课是不可能形成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可能让学生得到启示的。实际上,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应该在把握教材重点即核心观点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切实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即热点难点,然后在教材的重点与学生的关注点之间找到结合点,形成科研专题,进而采取个体攻关或集体分工协作的方式,形成对这些科研专题的研究成果,教师到课堂上讲授的就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教学既不离开教材,又不照讲教材,学生通过这种教学受到的则是遵循教材又超出教材的指导,它是教学与科研深相结合的产物。
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应该引起警惕,即有的单位和教师不想下气力去研究和阐释课程内容,只想搞方法上的所谓“创新”,这是不可取的。从道理上讲,内容是最重要的,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离开内容的方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来说,不仅需要加强课堂教学,还要开展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等。但是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在这几个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无疑应该处于主要的地位,而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是辅助性环节。教育部在2018年4月印发的文件中表述得很明确: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把课讲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主要渠道和主要环节。
还应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并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而有的单位以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为由,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搞成“娱乐式”“趣味式”教学,以至于有的教师避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转而给学生“喂鸡汤”。这种课当时听起来很热闹,冷静下来之后,就会知道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3.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党中央在2008年7月召开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将这个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提出过。同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继续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该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3](P194)正是在这个文件中,党中央提出,各高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该机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其职责是: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十分重视,而且抓工作非常具体。2019年3月18日,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P330)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做到“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政策规定,其中包括加快壮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切实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机制、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激励力度、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等等。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又从总则、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加强和改进措施,其中关于尽快落实师生比1:350的要求,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体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更加显著。但是,从新时代新征程的高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总体状况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情况。教师队伍虽然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增加,但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学术影响力不够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还不太理想。如何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还是一个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的大问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践行高校教师的师德规范,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以用好讲好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认真参加教材使用培训和集体备课,深入开展教材内容研究,吃准吃透教材的基本精神,全面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认真做好教材转化工作,切实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加强科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主体,要按照“一岗双能”“一身二任”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不断强化学科意识,积极参与学科建设。要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科研导向,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开展科学研究,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用学科研究成果去支撑教育教学,用教育教学促进学科研究,把教学与科研都搞好,才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完整形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要求的那样,坚持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
尽管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它离党中央的要求、离大学生成长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这种改革创新依然在路上。
4.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特别是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项任务是分内之事,那就是专业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初期,人才培养主要指的是研究生培养,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文件讲的也是研究生的培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前曾经有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在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曾有一条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不办本科专业,不招收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除外)。[5](P203)2014年,教育部社科司曾组织专家讨论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事宜。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提出,“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工作,探索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6](P325)。这里讲的本科生培养已经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教育部在2015年9月印发了修订后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在学科点建设中提出:“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属的本科专业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不办其他本科专业。”[7](P336)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从2018年开始,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部分有一级学科点的院校经过备案和审批,陆续创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就具有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面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一个重大变化。
适应新时代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应积极探索建设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条件的高校经审批后可以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已设置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高校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提高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其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矢志奋斗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应符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本学科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应解决各个学科点开设课程各行其是的状况,统一开设本学科所要求的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带有本学科点特色的选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应该严格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期综合考试,注重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要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论文选题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严格学位论文的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诸多任务中,规范导师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其中又以规范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最为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除了应该模范遵守国家对高校教师的一般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之外,还必须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同时也应该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博士生导师理应是有关学科领域中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博士生导师岗位上的人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以科研成果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用科研项目支撑研究生的培养,用科研水平树立自己的导师形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来讲,就是要使自己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成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特殊见地的学者。就操作层面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应该主持有省部级以上(含)的重大科研项目。现在,省部级以上的课题设置逐渐多起来了,经费支持力度也在加大,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条件。对于那些在几年时间里,一直没有主持并完成过省部级以上(含)重大课题研究,而自己又没有发表重要科研成果的导师,应该认定考核不合格。
国家设置重大科研项目的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出重大科研成果。各个学科点应该根据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上的博士生导师必须达到的最低科研成果量作出规定,同时又不唯成果量论,凡是论著获得学校、省部级、国家级奖励的导师则可以准予免考核。为了促使博士生导师不断进步,应该要求并支持导师参加相关学科的学术会议,在学术交流与研讨中获取最新信息、激发灵感、提高水平。
其实,对博士生导师在课题申报和科研成果方面作出要求,不仅是为了导师本身的发展,也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需要。博士生的培养不是以开设多少课程为特点,而是以科学研究训练为主线。要提倡导师带领研究生一起完成科研项目的任务,在科研中帮助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三个抓手
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者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8](P139)我们要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不仅需要明确工作任务,而且还需要明确如何去实现这些工作目标。
1.坚决落实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规矩直接体现在建设标准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最早是2014年2月提出的,教育部社科司曾经以研究课题的方式委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制(后又委托山东大学、西南大学两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分别提出意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初稿在当年7月提出,并在当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四次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上征求意见。2014年12月在由清华大学承办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论坛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李卫红在讲话中强调要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之后,建设标准又经过多次文字打磨,在2015年11月基本定稿。由于其他原因,该建设标准在2017年9月才由教育部作为文件印发。
2019年4月,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又研制了《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这两个建设标准在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都分了“组织领导与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等5个一级指标,一共列有17个二级指标,只是具体要求方面,2017年本有56条,而2019年本增加了一条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讲话:“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9](P312)2019年本的标题由原先的“高等学校”改为“普通高等学校”,这是针对着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在高校有,在党校、社会科学院系统也有,而教育部制定的建设标准适用于普通高校系统。这个文本在2017年本文字基础上结合新的情况,特别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进行了改写。
这个建设标准的研制和印发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从自发建设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标志,是各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遵循和考核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是进一步建好建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指导,各地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理应坚决执行。但是,从现实的情况看,没有达到标准,甚至没有顾及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并非个别,有些马克思主义学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严格说来应该都算是“不合格的”或者“没达标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最新文件时,认真学习建设标准、坚决落实建设标准,无疑是各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当务之急。
2.重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作用。如果说建设标准是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理论上的表达,那么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则是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践上的标杆。
2015年7月,中央召开党的理论工作会议,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为党的理论“四大平台”,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位列第三位。接着,中宣部、教育部在9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在文件的附件中,提出了“关于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施方案”。根据这个实施方案,中宣部、教育部先后在2015年、2016年和2019年分三批在全国高校中评出了37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予以重点重视和资助。另外,2019年第三批评选还认定了4家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培育单位。
这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除了都在坚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未发生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违背师德师风的事件,都明确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之外,它们都走在本地区前列,专业较为齐全,都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它们的教学科研实力都比较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它们的教师队伍素质总体较高,拥有政治坚定、学养深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评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以此带动全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发展。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在提出要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的大题目下强调要“建好建强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在最新文件中提出要“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改革开放之后诞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管理的新机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系统中的领头雁、排头兵、顶梁柱。文件中从最初的“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到“建好建强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再到“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再到“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些提法上的变动,反映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视,其中特别强调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带动作用。
事情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建强建优,提升发展质量,不仅需要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所需要承担的任务,而且需要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强化示范辐射作用,还要对有些工作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能够在全国高校推广;另一方面,其他马克思主义学院都要从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那里学到抓好工作的经验,学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应该向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把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建好建强。这样,把两个方面相结合,努力形成一种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引,各类马克思主义学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3.适时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情况督查工作。从工作的角度,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应该主要靠自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仅仅靠自律还不够,很多经验证明,适时地开展专项督查无疑是一种必要的和重要的好办法。在这一点上,以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工作做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201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开始时,各个单位进行过自查,有些省市自治区还开展了学校间的相互学习和检查。当年暑假,教育部作出决定,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利用暑假对部分省区市进行督查。这种督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监督检查各个地方和各个学校贯彻落实建设标准的情况。教育部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对口两所本科院校、一所高职院校,除了听取学校领导汇报外,更重要的是现场查阅相关资料、召开教师座谈会,最后召开意见反馈会。这种监查从2011年开始连续进行了四年,发挥了重要的检查和指导作用。
虽然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建设了30年,但是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学院是2015年之后才成立的,加上建设标准印发有些滞后,仅仅靠自律解决不了问题,由各个省(市、区)和教育部组织专家督查势在必行。上级组织专家督查主要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督查各校党委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政治站位如何。需要搞清楚,学校党委书记是否处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位置上?校长是否负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二是督查各校从领导体制上是否落实了建设标准的要求。其中包括是否做到校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工作,会议形成的决议是否及时落实。三是督查各校是否真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来落实学校工作。四是督查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否明确自己的经验和不足,并制定有可行的整改方案?通过组织专家督查,获得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第一手资料,为推动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提供改进工作的决策依据。此项工作应该尽快提到议程上来并坚决落实。
参考文献:
[1][2][3][5]许东波,谭顺,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发展报告(2014)[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7]许东波,谭顺,等,编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发展报告(2015-201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