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两个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王增福
[摘要]“两个相结合”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探索的深刻总结,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理解。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重结合,才能实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和在中国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功能。新时代在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中,要更好地实现“两个相结合”,就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足当下和着眼未来,坚持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
[关键词]“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
[作者简介]王增福(1982-),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山东  济南  250358)。
[原文出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10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研究”(2020MZD012)和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山东模式研究”(20AWTJ2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进历程中之所以能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关键一点就在于我们党能够根据不同历史阶段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完成的重点任务、解决的主要矛盾,“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①,持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两个相结合”重要论断,全面总结了我们党百年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深刻揭示了致力于探索人类社会规律、引领人类社会进步、拥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时代化并由此推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内在机理,同时也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的是实践应用层面的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侧重的是思想文化层面的结合。“两个相结合”彼此支撑、互为一体、相得益彰,共同指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目标。为此,探讨“两个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有其理论那实践上的必要性。
一、“两个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史和道路探索史不断证明,唯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将理论一般转化为理论具体进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真正解决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推动事业向前发展。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融通到中国历史中并经由民族认同深度嵌入中国的“事情本身”,直面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本土的具体实践中实现民族化,完成自身的理论更新。从中国现代化之时代主题的变迁看,“两个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突显的,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鲜明品格,同时体现出“两个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历史逻辑。
(一)“站起来”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两个相结合”的初步探索
在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夺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站起来”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创立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主体的毛泽东思想。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②其中,“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就是要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等具体实际相结合,而“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则是结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精神特质和风土人情,在世界观养成、价值观锻造和思维方式培塑等方面找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对接点”,并采取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毛泽东还强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结晶,反映了中国人民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和改造环境的独特精神类型和生命情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矛盾和问题中,善于把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的有力武器,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发挥了典范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特别是其中关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深入阐述,就是在其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产生的光辉成果,这一成果充分彰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谋求国家独立的事业中对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深刻自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以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观,既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同时又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指明了道路。毛泽东在同文艺工作者的谈话中曾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④在这篇谈话中,毛泽东以中医与西医的辩证关系为例,深刻诠释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创作中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而间接地重申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他指出:“你们是‘西医’,但是要中国化,要学到一套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把学的东西中国化。”⑤此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断探索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具体路径、方式方法,在深度结合中国实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也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新。
(二)“富起来”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两个相结合”的丰富和发展
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取得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伟大成就的“富起来”阶段,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现实需求,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在“两个相结合”中依次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党和人民在现代化新阶段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发展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树立改革创新精神,自觉站在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立场上思考和把握“两个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方位、基本要求和时代内涵。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在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两个相结合”,所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以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自觉。
邓小平曾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⑥这里的“中国特色”,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另一种表达。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同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交相呼应。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⑦在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依然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法宝,将“两个相结合”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全过程,坚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渐进发展,取得了改革开放史上一个接一个的伟大成就,人民在整体上“富起来”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这一新的阶段性伟大成就,再次说明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党才能在人民支持下不断完成自身的执政使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夯实我们党执政的文化基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民族特性、体现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时代内涵,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⑧
(三)“强起来”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两个相结合”实现新飞跃
在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维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条件和任务,充分吸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丰厚营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看,它更加重视现代化的文化自主性和民族独立性,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传统文化渊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彰显理论高度、实践广度的同时又获得了新的文化深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这不仅反映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新特点和实践新要求,更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为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凸显出继承中国共产党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做法,既高度肯定了创造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和宝贵文化财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精神品质和时代价值,又科学谋划了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战略举措、推进路径和实施方案,为党和人民科学治国理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鲜明特色和优秀品质深深影响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全面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入推进、理论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发展、优势彰显,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学理支撑和实践保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之前“一个相结合”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相结合”的重要论断,由此开启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叙事。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焕发出巨大生机活力,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立足于时刻变化着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不断结合具有五千多年文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实际不断结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从“实事求是”到“小康社会”,从“以人为本”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结合,不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态,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时代感召力。历史充分表明,“两个相结合”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和经验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二、“两个相结合”是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两个相结合”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理解,它深刻揭示出,只有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结合,才能实现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双重效能。目前,我们正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须牢牢坚持“两个相结合”的原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凸显出“两个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者间的现实逻辑。
首先,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的中国实际相结合。进入新时代,我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就是新时代我们面对的基本实际。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实际突出表现为“两局交汇”下的“双期叠加”,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进入关键期的历史性相遇。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面临诸多矛盾与挑战。一方面,要有效应对世界格局新变化。百年变局下,世界的动荡性走势有所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势力以及单边主义、合围政治等有所抬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世界前景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如何有效应对各类重大风险挑战,如何坚持互利共赢、开放合作,如何推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如何推动构建新的世界秩序,等等,都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当前世界格局新变化是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各领域相互影响和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发展角度看,我们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去思考和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特征,才能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预判功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再上新台阶;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发展,我们才能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昂扬的主人翁精神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另一方面,要实现国内高质量发展。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的新历史征程上,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持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如何推动党的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如何更普遍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等,都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方法,通过分析新时代问题的具体实际,找到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并在此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新时代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⑨由此可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是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度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内在统一性,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课题,而且能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与制度认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其次,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文明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禀赋和精神面貌,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⑩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坚持辩证的和历史的传统文化观,既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又拒斥文化保守主义,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扬弃态度批判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其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淬炼下进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祟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髓,让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智慧在新时代发挥出巨大的资政育人作用,这种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挖掘新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精神要素并将其融入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传统文化养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新时代要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把适应我国国情、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满足人民群众期盼作为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全局和全程的大逻辑。这就要求我们,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局面,在持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伟大征程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再次,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将“两个相结合”原则全面贯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对上述时代课题的科学系统回答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形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就内在地要求将“两个相结合”原则贯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以“两个相结合”推进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方案,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完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机制和路径越来越成为党和人民更好地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只有从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中汲取营养,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才能把“两个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要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相契合的最大公约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同时也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只有把“两个相结合”的基本要求和战略任务系统、全面地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领域和发展阶段,才能在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肩负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从上述思路来看,持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确保党和人民在两个变局背景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保障,只有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推动“两个相结合”走深走实,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三、在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中更好实现“两个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2)马克思主义以其特有的真理力量、革命精神、人民立场、实践品格、创新特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当代中国的发展。我们党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彰显更大的优越性,就必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更加自觉地遵循“两个相结合”的原则,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征程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的结合中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两个相结合”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略。这要求我们应该把握好“两个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努力从以下4个层面推动“两个相结合”,在新的历史境遇和时代发展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局面。
(一)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结论。我们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实践路线。实事求是是党在同错误思潮作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是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3)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持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两个相结合”。在新时代,党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要秉持这一基本路线。坚持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就是要正确分析和动态把握新时代我国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形态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新世界秩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实践中,更好地实现“两个相结合”。
坚持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贯作风。面对世界形势深刻复杂变化、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做到初心不改、不畏艰险、不惧困难,都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态度密不可分。恩格斯说过:“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4)一百年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把坚持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指针,在坚持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过程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论指向和行动遵循。
(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
党和人民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力量。其中,党是领导核心,是理论创新的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推进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理论创新的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15)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最主动、最积极、最真诚地履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责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只有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走正、行稳、致远。同时,历史唯物主义又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要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去实现,无视人民利益、脱离群众实践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就只能是口号,无法现实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6)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化过程中贯彻“两个相结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凝聚人民力量、汲取人民智慧,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秉承人民至上理念,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确保在深入推进“两个相结合”中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更好地面向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两个相结合”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热情和活力。总之,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扎根生活、面向群众的主体条件。我们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前提下,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融入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中去,转化为执政理念、发展策略和工作目标,深刻揭示当今时代“两个相结合”深化技展的客观规律,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三)始终坚持立足当下和着眼未来
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现实条件和实践发展的创新创造,都是对时代变化的深刻反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两个相结合”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历史。紧密结合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以解决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着力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遵循,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当下和未来的理论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将19世纪和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带入21世纪,而其途径只能是以民族实践的方式、在“两个相结合”中加以展开。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回溯历史、不忘本来、明理增信,同时更要立足当下、基于现实、着眼未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将要做的事情为中心,强化问题意识和实践指向,科学研判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的特征、矛盾和突出问题,借助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在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新机,运用发展了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洞悉历史、观察时代、把握趋势、引领潮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而让“两个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在21世纪绽放更加夺目的思想光彩。
坚持立足当下和着眼未来相统一,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两个相结合”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在实践中作出新概括,使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具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坚持立足当下,最重要的是全面系统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矛盾新要求,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现实,为当代中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更为切近的理论指导。坚持着眼未来,要求我们必须把中国经验、东方智慧和人类理想融为一体,从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党和国家事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思考和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规划和时代要求,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动权。
(四)始终坚持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发展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17)这里所讲到的“本土化”,便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念。“两个相结合”进一步明确了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要激发理论创造和创新的活力,就必须坚持继承传统、坚守民族特色。因为人类思想史充分表明,所有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创新都是从捍卫传统、脚踩本土启程的。继承传统就是要立足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发展实际,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史上优秀的历史智慧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将其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开拓创新就是要在立足本国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吸取世界各民族文明成果,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先导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思想引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只有在理论创新创造中坚持不忘本来和面向未来、坚持从普遍性着眼和从特殊性着手,才能切实贯彻“两个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地而非虚假地、具体地而非抽象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坚持继承传统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坚守民族文化的立场,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虚无主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思想智慧、价值观念、精神追求、道德规范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更加自觉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坚持开拓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力、政治感召力和社会凝聚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18)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只有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辩证统一,才能使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绚烂理念之花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开出累累现实之果,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蓬勃生机。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③《毛泽东选集》这(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⑦《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⑧《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40-641页。
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3页。
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20页。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6页。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5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39页。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页。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页。
(1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3页。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