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聚焦
赵畅
[摘要]2020年高校思政课研究成果总体质量有了较大提升,研究不断深入发展,新的理论增长点和热点不断涌现。学界以党中央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深入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研究,大思政课建设问题成为新的理论增长点;教学方法研究更趋综合立体融通,线上教学成为研究热点;教学内容研究方面,疫情防控和讲好抗疫故事成为研究热点,但对其他思想理论热点回应的研究则相对不足;思政课教师基本素养问题仍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后备人才培养等问题则成为学界的新晋关注点。未来思政课研究应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扩充研究内容,加强研究转型升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述评;展望
[作者简介]赵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21.17.31~3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1XND009)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20年收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索引数据为基础,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高校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提供有益参考。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收录高校思政课研究相关学术性文章索引1810条,成果总量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略有上涨(2019年收录索引量为1712条)。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仍旧是思政课研究成果最为集中的主题。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研究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本年度学界就加强思政课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展开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相关主题研究约占本年度思政课研究论文成果的四分之一。具体来看,研究主要涉及思政课的地位作用、改革创新的原则遵循、大思政课建设等。
首先,关于思政课的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学界从世界大势、国家发展、立德树人等维度阐释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使命。如,有学者从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服务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把握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培养担当时代大任的接班人,讲好辉煌70年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影响力三个方面阐释了思政课的时代使命。[2]有学者从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道德观的角度论述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
其次,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原则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本年度学界继续深入对“八个统一”的阐释和研究。其中,有学者从总体视角对“八个统一”的意涵、地位作用、系统结构等方面展开研究。如,有学者认为“‘八个统一’是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遵循,蕴含了科学的认识论,指明了改革创新的认知性前提,明晰了何以来的问题;展现了核心的主题论,指明了改革创新的规定性要求,明晰了何以是的问题;内含了系统的方法论,指明了改革创新的方法论基础,明晰了何以用的问题;彰显了具体的实践论,指明了改革创新的引领性路向,明晰了何以为的问题。‘八个统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教育初心、彰显教育本质、实现教育目标的依据和遵循”[4]。也有学者对“八个统一”的具体矛盾展开深入分析,并挖掘其内涵实质和实现进路。如,有学者认为,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价值旨归是教师育人与学生成人相统一、生成过程是教师教化与学生内化相统一、实践指向是教师主动与学生能动相统一,但在其现实性上两者的统一仍存在边界如何廓清、张力如何平衡、效度如何评价等难题。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需要紧跟“一个遵循”“两对关系”“三个着力点”的实践进路。[5]
再次,关于大思政课建设。大思政课建设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上是指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6],形成广泛的协同育人效应。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问题,二是思政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问题、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问题。特别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问题研究,已成为思政课研究新的理论增长点。学界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两者协同发展的意义及路径问题展开了研究。如,有学者提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一种逻辑互构的关系,“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的政治方向、思想价值和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拓展“思政课程”的师资力量、课程载体和教育资源,二者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在办好“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健全“课程思政”制度建设,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逻辑互构的实现路径。[7]
纵向上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问题成为思政课研究新的增长点。有学者从整体角度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依据、思路、思维、策略等问题;也有学者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一体化、教学资源一体化等方面展开了专题研究。
总体来看,在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方面,学界以党中央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宣传阐释到深入挖掘,再到丰富拓展,研究视野不断开拓,研究质量不断提升。
二、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方式方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教学方法研究亦是思政课研究的长期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教学方法有时体现为教师的一种态度,有时体现为一种教学手段,有时则体现为一种教学模式”[8](P94)。因而,本研究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均归为大的教学方法类。据此,本年度收录的教学方法类相关文章有四百余篇,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首先,是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哲学层面的教学方法、一般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的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方法论层次上的方法。一般方法是介于哲学方法和具体方法的中间层次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教学方法的最低层次。[9](P42-44)本年度学界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方法层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而对于哲学方法和一般方法的研究则明显不足。
其次,是教学模式研究。其中研究最为集中的是实践教学方面。对于何为实践教学,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从广义来说,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又纳入了网络虚拟实践教学。从狭义上说,实践教学则专指社会实践教学。然而无论采取何种定义,总体来看,加强课堂、校园、社会、网络的多元互动,打造综合立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成为目前研究的主流趋向。如,有学者提出通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实践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功能的深度整合,探索形成课堂叙事式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和网络延展式教学“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惑;但放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背景下考量,这一模式还需要继续提高整合度,要把大学生第二课堂、社团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等整合起来,切实构建实践育人的“大思政”格局。[10]
除此之外,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是研究较为集中的选题。有学者对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了梳理,认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政课传统课堂,采取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的特点。[11]总体来看,强调教学模式的综合立体性是当前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强调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多维性和学院、教师、学生的多主体性。
再次,是教学手段研究。教学手段“主要是指教学活动借以展开的物质条件,特别是教学的物质技术方面,如黑板、粉笔、多媒体、网络技术等”[12](P94)。近年来,新兴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成为研究的一个“热话题”。不同于2019年相关选题“主要集中于包括慕课、SPOC、移动软件等网络教学平台(71篇),包括微信公众号等在内的自媒体(32篇),以及微课、微视频、微电影等‘微’技术(17篇)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13],本年度在线教学成为研究热点,而具体技术应用研究则相对减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教师停课不停教,学生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在线教学成为2020年春季学期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进一步倒逼了思政课线上教学的相关研究。学界围绕在线教学的特点、规律、问题和应对策略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如,有学者提出,教师充分利用网上优质课程资源尝试直播授课,并有效结合互动教学平台应用来开展线上教学,是解决当前困境与问题的最优策略。[14]
总体来看,思政课教学方法类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由经验总结不断向理论探讨跃迁,研究主题呈现出从关注单一技术方法到构建综合立体融通的教学模式的转换趋势,产出了一批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优秀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该主题研究成果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低水平重复问题。实现研究质量升级,要求研究者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入挖掘理论基础,在学懂弄通吃透的前提下,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思维;另一方面则要依据不同学情、不同具体教学内容,探索个性化的综合立体融通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研究的内涵式发展。
三、教学内容研究
尽管近些年来学界对思政课教学形式的关注逐渐增多,但教学内容研究始终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本年度收录的教学内容相关文章有三百余篇,主要涉及在思政课中讲好包括抗疫故事在内的中国故事,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问题。主题分布与上一年度大体相似,但疫情防控相关内容成为特殊背景下的突出关注点。“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5]面对突发疫情,如何发挥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成为思政课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总体来看,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疫情暴发初期,研究主要围绕思政课教学如何缓解学生的紧张焦虑心理、带领学生走出“认知偏差”、坚定战胜疫情“必胜信心”等几个方面,致力于发挥好思政课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统一行动的重要育人功能。[16]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研究则基本围绕如何讲好“抗疫故事”、讲透中国抗疫中的制度优势、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等。
除了对“抗疫”的关注外,思政课研究对其他思想理论热点的回应则相对较为不足。紧扣国家重要宣传节点、回应思想理论热点,既是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手段。2020年是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列宁诞辰15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根据相关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家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美关系、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和马克思主义是2020年备受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17],而这些内容实际上都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遗憾的是,除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较多地出现在思政课教学内容研究中,其他内容则较少甚至几乎没有涉及。
四、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本年度收录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研究成果约两百篇,主要涉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状况,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要求与提升路径、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责使命,以及培训培养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外部支撑和保障问题。
其中,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要求与提升路径研究方面的成果最为集中,成果量占到教师队伍主题研究总数的一半左右。学界针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求进行了丰富的探讨。其中有学者从整体视角考察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六要”特质的生成逻辑、时代蕴涵及现实进路[18];也有学者从具体素养要求出发,深入挖掘其内涵、要求及提升路径。如有学者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为例,探讨了“知识视野”的具体内涵和要求,认为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这包括“扎实的理论素养,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这是高校思政教师的‘鲜亮底色’;丰富的学科知识,熟悉学科相关的理论、历史及其发展前沿,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勇于直面问题、有效解决问题,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动力之源’[19]。
除此之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问题,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教师等的协同育人问题也受到了学界较多关注。有学者提出,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递进性、育人过程的衔接性、育人资源的共享性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主要体现在旗帜鲜明、信仰坚定,搭建平台、加强沟通,协同创新、形成合力,统一培养、优化结构等方面。[20]协同育人方面,有学者提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问题,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学既是自身使命所在,也是全员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遵循,更是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求的现实需要”,“正确的观念引导、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有效的载体创新是提升合力育人效果、增强课程同向效应的关键所在”[21]。
同时,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问题也受到了学界一定的关注。有学者提出,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如何整体设计贯通本硕博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连续性的培养体系,将成为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要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如何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又体现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队伍培养的特殊要求,既打好理论功底、严格学术训练,又强化教学实践,确保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是这支后备人才队伍培养的重中之重。[22]
五、研究展望
总体看来,2020年高校思政课研究成果总体质量有了较大提升,研究不断深入发展,新的理论增长点和热点不断涌现。但与此同时,研究视野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扩充,研究的转型升级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一,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对于思政课研究而言同样如此。第一,思政课研究要拓宽学科视野,不仅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进行,还要到交叉学科中进行。如关于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就需要一定的教育学理论支撑,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也会涉及相应的管理学内容等。第二,思政课研究要拓宽国际视野,不仅要着眼于本土问题进行探求,还要放眼到世界视域中去探求。一方面,“学生经常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些疑惑。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23],也就是思政课研究要重点关注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包括西方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关教育教学经验。第三,思政课研究要拓宽历史视野,不仅要专注于当下实际情况,还要求索于历史长河。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探索思政课建设与发展史可以为进一步改进思政课建设提供经验借鉴;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使其更好融入思政课,既是思政课教学的重点要求,也是思政课研究的题中之意。
第二,进一步扩充研究内容。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但同时也强调“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而实际上,当下思政课研究却是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多,学生状况研究的少;教学规律研究的多,学生成长规律研究的少。其次,要加强教材建设研究。“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其中凝聚和传承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24]目前,思政课教材还存在着“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25]等问题。本年度收录的思政课教材研究相关文章仅有十余篇。相较于思政课教材的重要地位和其现实发展需要而言,现有研究明显较为薄弱。除了教材本身的问题之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问题、教材与教辅用书建设问题、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问题等也都是教材研究中需要积极展开的。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大思政格局研究。这既包括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问题,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也包括家校社合作的问题,等等。目前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问题、课程思政问题已形成了研究的小热点。但是,课程思政如何与思政课配合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家校社合作问题等更需要展开讨论。
第三,进一步加强研究转型升级。当前,思政课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多,研究质量随之升级的要求日益迫切。突破低端重复的困境,实现成果由宣传阐释型和经验总结型向科学理论型的跃迁,是学界在未来思政课研究中应努力予以实现的目标。一方面,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抓问题、解问题,使研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支撑,进一步深入挖掘理论基础,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规律研究,并把思政课教学问题提升到学科研究层面,增强思政课研究的学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23][2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刘新玲,程莉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
[3]袁银传,史素花.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7).
[4]刘吕红.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6).
[5]柏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审思与探索[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6(3).
[6]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光明日报,2019-08-15(1).
[7]王景云.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6).
[8][12]王能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9]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0]马福运,侯艳娜.深度整合:“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5).
[11]李军刚.高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理论导刊,2019,(11).
[13]赵畅.2019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聚焦——基于《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索引及转载数据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6(3).
[14]沈震.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3).
[15]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2月23日)[N].人民日报,2020-02-24(2).
[16]刘鑫,李庆霞.重大疫情应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担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3).
[17]佘双好,汤桢子,汤婉丽,周伟,王军,李智伟.2020年思想理论热点变化发展特点及引导策略[J].高校辅导员,2021,(2).
[18]蔡清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六要”特质的生成逻辑、时代蕴涵及现实进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1).
[19]吴恒.高校思政课教师知识视野的内涵和要求——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3).
[20]石书臣.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21]王建新,赵耀.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理研究与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5).
[22]王易,岳凤兰.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J].思想理论教育,2020,(5).
[24]仲呈祥.用教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N].中国教育报,2021-0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