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处理好“五大关系”
赵义良
[摘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当前尤其需要通过“准确进”“多样进”和“深入进”,实现从理论研究向教学实践的转化。通过守正不移和与时俱进,解决好党的创新理论之间的延续和发展问题,通过立场原则、思维方法和精神境界三个层面,实现从“源头活水”中讲授精髓要义,通过课程性质、讲授内容及课程安排,实现整体思想的分课程融入,通过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设计指标体系,检验具体做法的实际效果,从而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教学中走深走实、取得实效。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简介]赵义良(1973-),男,山东滨州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重大实践问题研究、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0VSZ003)。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中之重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下简称“三进”)。当前,在持续推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三进”工作中,需要着重处理好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已有内容和与时俱进、“源头活水”和精髓要义、整体思想和分课程融入、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五大关系”。
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关系
准确把握“三进”之间的内在逻辑,是实现“三进”工作实践要求、不断推动“三进”工作走向深入的基础。近年来,中国学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什么是“三进”、为什么要推动“三进”以及如何实现“三进”等问题展开了理论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且普遍认识到“进教材”是逻辑起点、“进课堂”是关键环节、“进学生头脑”是最终目标。那么如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推进教学实践的“三进”,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以“进教材”为基础,坚持“准确进”。从底线思维出发,以教材保证“三进”过程中的方向、观点、内容等各方面不走偏、不走空、不走样。教材是“三进”的知识载体。“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1]。要区分本科生思政课四门主干教材(即“基础”课、“纲要”课、“概论”课、“原理”课)的逻辑体系、主要内容和价值引导,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和知识侧重,强化阵地意识,把好“进教材”的政治关。深入研究四门教材的“一纲一本”,分析教材涵盖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逻辑规律,确保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基础、时代背景、主题主线、精髓要义、根本立场、历史贡献等核心内容与四门教材中的章节精准衔接、合理对应,准确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要深入研究四门教材的逻辑体系,精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四门教材逻辑体系的对应关系,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观点和思想理念“进教材”的准确性、权威性、针对性。
二是以“进课堂”为路径,坚持“多样进”。从问题导向出发,依据不同课程特点,鼓励教师在“进课堂”方面改革创新,积极进行创造性探索。课堂是“三进”的主要阵地、空间存在和实现方式,“进课堂”就是要主动占领、合理用好课堂主阵地。要鼓励教师创新授课方式,合理利用微课堂、云课堂、雨课堂、翻转课堂、直播课堂等融入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精神,编写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活页,摘编相关重要论述、相关重要出访活动的动态跟进图表,及时跟进学习,及时融入课堂。教师要依据不同课程特点,差异化设计教案、全覆盖知识要点、专题化课堂讲授、不遗漏任何一名学生。
三是以“进学生头脑”为目的,坚持“深入进”。从目标导向出发,不断提升学生在“三进”过程中的获得感、共鸣感、认同感,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学生头脑”是“三进”的最深层次和根本目的,解决的是理论武装头脑的问题,即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学生头脑并指导实践的过程。“进学生头脑”的首要任务是增进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2]。这就需要以学理性、趣味性打开学生的观念、立场和感情通道,让理论入心入脑。要通过交流研讨、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有奖竞答等方法,激发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进行学、思、践、悟,以“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毅力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思想理论,实现心灵深处的自我革命,实现在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中坚定信仰。
二、已有内容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组织对高校思政课现行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充分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成为高校本科生思政课“三进”的文本依据。然而,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不断推进,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断演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材修订之后又有了许多新的创新发展。因此,要想提升“三进”工作的实效性,在文本载体方面必须做到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守正不移。以最新版的统编教材作为基本的文本遵循,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全面讲授,彰显“三进”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引导学生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要以教材原有的纲目和知识体系为文本依托,按照课程要求、知识目标和价值引导,精细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整理案例,在教案、课件和案例中集中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架构和逻辑体系。
二是与时俱进。在坚持以教材为依托的同时做到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在教学中及时融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最新决策部署,使其成为教材之外的必要补充文本,从而引导学生及时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不断感受其对最新现实问题做出的深刻论述。具体而言,要在“基础”课中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最新重要论述;融入“五四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中国精神;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正定、厦门、宁德、福州、福建、浙江、上海时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习近平总书记非凡的成长轨迹、鲜明的人格魅力和以身许党许国的担当精神、家国情怀等。要在“纲要”课中融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融入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节点、重大历史选择、重要历史会议、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活动的最新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要在“概论”课中全面融入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十九大以来若干重要问题的重要论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取得的重要成果。要在“原理”课中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发展方向、发展动力的最新论述,深度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新阐释和创新发展,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
三、“源头活水”和精髓要义的关系
认同来源于理解,深切的认同来源于深刻的理解。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不能仅仅局限于熟悉相关重要论述,而是要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相关论述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看待,作为体会其精髓要义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在理解“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为什么”和“怎么做”。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的重要论述、指示批示、回信贺信、问答致辞中,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体会其中蕴含的精髓要义:
一是立场原则。从文本中概括观点,从观点中领悟立场和原则。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透彻地理解相关观点提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例如,在推动习近平外交思想“三进”时,既要结合世情、党情、国情、社情,又要结合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从这些“源头活水”中提炼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要义”,包括“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坚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增强战略自信”“坚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10个方面[3],从中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秉持着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怀,秉持着为人类谋进步、谋和平、谋解放的立场,秉持着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作贡献的原则。
二是思维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对不同文本、不同观点的学习与领悟,分析其中蕴涵的科学思维方法,真正地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矛盾的观点、群众的观点、联系发展的观点解答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典范,在将之融入思政课时,需要凝练贯穿其中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历史分析、阶级分析、矛盾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将这些思维方法融入思政课,从而提高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是精神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伟大的理论创新,从中体现着崇高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境界,需要在“三进”的过程中加以阐发和弘扬,从而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深层共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事”背后的“理”、“理”背后的“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的信仰信念、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在推动“三进”工作中,既要以这一思想所蕴含的价值立场、人民情怀和精神基因感召学生,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政治信仰信念、亲民爱民的赤子情怀、艰苦的实践磨砺、丰富的文化积淀、非凡的政治胆略和高超的政治智慧鼓舞学生,讲实讲透讲活这个思想本身的精神境界和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忠于信仰的基因、忠于人民的情怀。
四、整体思想和分课程融入的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整体性,但当其落实到具体的“三进”工作中时却必须依托不同的具体课程来进行。这就要求在保持“三进”工作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以下三个方面制定出多样化的融入路径:
一是结合课程自身的基本性质。在高校本科生思政课之中,不同课程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三进”工作必须从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出发,构建差异化的路径设计,避免“千课一面,万人同语”。例如,“基础”课应侧重于从情感和价值维度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纲要”课应侧重于从大历史观维度融入,从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节点、重大历史选择、重要历史会议、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活动等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中提炼核心要义,全面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概论”课应侧重于从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维度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中诠释党的创新理论,坚定“四个自信”。“原理”课应侧重于从哲学基础、方法论依据和学理阐释维度融入,深入阐释这个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的历史意义。
二是结合课程教材的基本内容。在本科生各门思政课最新版的统编教材中,都已基本实现了“进教材”的要求,但是在“进”的方式、角度、程度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差异。这就使得不同课程在“三进”路径上的多样化不仅成为必然,而且具有了可能。“基础”课的“三进”应重点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贯通习近平总书记非凡的成长历程,贯通习近平法治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弘扬中国精神,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纲要”课的“三进”应重点贯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选择”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观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概论”课的“三进”应重点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其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之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集中融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原理”课的“三进”应重点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方法,如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尤其要突出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程中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是结合课程覆盖的基本学段。要在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本科阶段四门思政课必修课的一体化发展,通过“顶层设计”不断提高“三进”工作的整体性,避免相同学生群体在不同年级的思政课上由于同一内容的“单一‘进’”“重复‘进’”而可能引发的逆反心理和疲惫心态。通常来看,四门思政课按照“基础”课—“纲要”课—“概论”课—“原理”课的顺序有序衔接,“三进”工作也要以此为衔接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五、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的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实际效果如何,是调整“三进”实施路径的一个重要参考,这就需要构建一个评估指标体系。这个评估指标体系既是对“三进”效果的真实反馈和最终评判,也是对实际效果的总结和验证。这就需要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在信度方面。通过设计出认知度、认同度与践行力三大指标,形成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闭环考察。具体来说,这种考察从输入、沉淀、输出三个环节,切实评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被学生固化于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三个环节之间层层递进、相互关联而又交叉验证,从而有力地提高了所获取的主观陈述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确保该指标体系在信息收集的信度方面立得住。在实践操作层面,可以在四门思政课中针对不同的专题模块专设“三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认知度指标是第一层级的考评,主要通过设置知识要点考评、课堂小组展示、主题征文比赛、有奖知识竞答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观点的认知和理解;认同度指标是第二层级的考评,主要通过设置知识难点、问题焦点,深化理论阐释,引导学生自主开展问题探究、主题宣讲,参加重要会议,提高对难点焦点问题的理论认同;践行力是入脑入心的最终检验环节,即通过长期跟踪反馈学生思想动态、言行举止、社会实践等情况,考察和检验“三进”外化于行的成效。
二是在效度方面。通过全面指标、深度指标、归属指标、自觉指标、参与指标、反思指标六个二级指标的提炼,形成效度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领会落实情况,并对学生是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言行、政治认知和道德素养进行综合性量化考评。最后以此为基础,对各门思政课的“三进”实践进行评估和反思,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从而促进“三进”方案的不断迭代与持续完善。
总之,“五大关系”涉及到如何理解“三进”的整体内涵、文本载体、主要内容、融入方法以及如何评估五个方面,深入思考这五个方面的关系,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走深走实,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256.
[3]习近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