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若干论域
黄蓉生 胡红梅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处于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大学生人格素质、塑造大学生灵魂的至关重要地位。从时代之需、地位之基、蕴含之要、办好之策等论域,探讨关键课程若干论题,对于在新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根本任务
[作者简介]黄蓉生,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红梅,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1.8.137~14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9JH0001)、2021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关键课程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SKSZ098)阶段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377“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27。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3]2,立足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维度,思政课处于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大学生人格素质、塑造大学生灵魂的重要位置,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至关紧要所在。立足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维度,思政课具有加强大学生理论武装、强化大学生价值引领、规约大学生遵纪守法的重要功效,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价值显著。事实有力说明,必须正确认识办好思政课的战略性、重要性、必要性,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以及强化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政治性、坚定性、保障性,方能进一步办好思政课这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一、关键课程的时代之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义与时代要求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1]377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立德树人发表了一系列创新性论述,揭示了立德树人的本质要义,提出了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的时代要求。
(一)立德树人的本质要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通常是指人的“德性”“品行”。“立德”一词要追溯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突出德性的重要性。《管子·权修》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4]55。“树人”,强调培养人的长期性、艰巨性。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27,“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376,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5]7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要把握“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系。“立德”于“树人”而言具有决定性、统摄性。大学就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大学生就是要立社会主义之“大德”“公德”“私德”,从而真正成为教育所树之人;“树人”于“立德”而言具有目标性、归宿性。“树人”是在“立德”的引导下,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总之,“树人”是核心,“立德”为根本,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二是要把握“育才”与“育人”的辩证要求。“育才”与“育人”分别侧重于“立德”与“树人”,二者统一于人才培养同一实践过程。高校要将立德树人落实到“育才”“育人”各项具体工作中,这是对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深入把握的具体体现。
(二)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不同时期“立何种德、树何种人”的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曾指出,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226继而又提出“又红又专”。[6]309“红”就是要求“有社会主义的觉悟”、立社会主义的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四有”[7]90,其中,“有道德”,就是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8]92江泽民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的“德”集中指向“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8]92。胡锦涛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9]640,“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9]633。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45。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1]。由此可见,高校立德树人伴随时代前进步伐而有不同的要求。当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鲜明时代表达。
(三)立德树人的课程规定
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明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将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作为“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课程承载着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立德树人对课程有专门的规定。一是树立课程理念。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各门课程在进行知识传递的同时注重思想价值引领。要建设“大思政”课程体系,所有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考核都要凸显“立德为根本、树人为核心”的本质意蕴。二是优化课程结构。高校的课程一般分为两类,即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或者通识教育课程,各类课程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组成课程结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将立德课程置于课程体系的重要位置和关键部分,形成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格局。三是发挥课程功能。高校要按照人才培养规格设置课程,旨在发挥各类课程的整体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在发挥课程整体效用上做足文章,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时代新人的培养。
二、关键课程的地位之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至关紧要所在
所谓地位,通常是指事物在一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所占的地方及由此显示出事物的重要程度。具体而言,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位置就是确保高校办学方向、健全大学生素质、塑造大学生灵魂,集中反映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所处的位置、所占的地方和所显示的重要程度。
(一)确保高校办学方向
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的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培养的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旁观者”“反对派”或“掘墓人”。思政课对此责无旁贷,这是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首要位置。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思政课始终以其意识形态属性服务于高校办学方向。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要以“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3]1高校通过添设马克思列宁主义课程,突出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性质,以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始终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主线,系统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社会主义道德、法律、政策等意识形态本质内容,以此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的成长方向。与此同时,思政课作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材使用等均遵循国家统一标准,直接体现国家意志,反映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为其他课程提供同向同行的根本依据。
(二)健全大学生素质
素质,是指完成一定的活动所须的基本条件和应具备的能力。健全大学生素质,就是要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等得到全面提升。在此过程中,思政课不可或缺,这是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所处的位置。一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处于第一位,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等。思政课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塑造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通过政治教育,使得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通过道德教育,将社会主义道德理想、要求、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素养,最终提升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提升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这主要依靠各类知识的传授和涵育。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载体,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科学知识,因此,思政课必然助力于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三是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思政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价值观念,从而在大学生成长中发挥着持久的精神动力作用,使其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进取的心态对待人生发展。概言之,思政课引导“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14]104就越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三)塑造大学生灵魂
毛泽东曾多次强调:“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6]351。塑造大学生灵魂,主要是指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回答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根本问题,熔铸大学生的理想、价值、精神之魂。思政课在此过程中不可替代,这也是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要体现。一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思政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剖析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历史与现实观照、中国与世界比较中,引导大学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筑牢理想信念之魂。二是帮助大学生熔铸精神价值之魂。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认同,激励大学生将“小我”融入中国梦的“大我”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确立个人、社会、国家的价值观念;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滋养精神世界,让大学生明白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回答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追问。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思政课是以实现大学生精神价值的塑造为目的的课程,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这是思政课在塑造大学生灵魂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地位。
三、关键课程的蕴含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真作用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的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2对青年大学生最精心的引导和栽培就是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走正确的道路。作为高校关键课程的思政课,通过加强大学生理论武装、强化大学生价值引领和规约大学生遵纪守法,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理论武装
恩格斯曾说:“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理解。”[15]399思政课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是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大学生科学思想基础。思政课通过系统、整体的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奠定科学思想基础。例如,“85方案”规定,大学思政课要“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观点”[13]107。“98方案”要求,“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13]184。“05方案”明确,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3]219。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帮助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学习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6]可见,思政课通过全面、深刻的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思想基础。二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大学生掌握理论武器。思政课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理论武器。以本科思政课为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在引导大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在引导大学生体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着力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大学生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思政课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促进,“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相结合,善用“大思政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讲活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道理,使之成为大学生能懂会用的理论武器。
(二)强化大学生价值引领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11]9思政课的又一重要作用,就是强化价值引领,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一是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引领大学生价值追求。例如,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就是向大学生讲明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要求、展现世界意义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发展潮流的预测和判断至今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引导大学生确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价值追求。二是用“四个自信”凝聚大学生价值共识。例如,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就是使大学生懂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践、理论指导和制度优势,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三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大学生价值判断。例如,本科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是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帮助大学生掌握评判社会各类现象是非曲直的基本价值标准,科学分析社会现象、正确看待人生价值。
(三)规约大学生遵纪守法
“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5]5思政课以道德、法律、制度教育的独特优势,发挥规约大学生遵纪守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作用。一是思政课使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思政课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使大学生明确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明了政治信仰之“大德”;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的道德素养提升与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努力”[17],学会守公德、严私德。二是思政课使大学生懂法知法守法。思政课要讲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引导他们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努力做知法懂法守法的践行者。需要说明的是,除了道德法律对大学生具有明显的规约性之外,作为思政课重要内容的党和国家的制度、路线、方针、政策对大学生同样具有约束性,即有效帮助大学生认同和践行制度,努力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四、关键课程的办好之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建设路径
办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唯有选择正确看待办好思政课的战略性、重要性、必要性,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强化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政治性、坚定性、保障性等路径,方能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进而助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地落实。
(一)正确看待办好思政课的战略性、重要性、必要性
如何办好思政课?目前仍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例如有人认为:西方国家未开思政课,我国越来越走向国际社会的中心,教育就应当培养世界公民,不需要开设思政课。又如,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重智育轻德育,思政课被边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种种情况表明,思政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充分认识办好思政课的战略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当前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我们面临的新形势,任何国家都无一例外地需要培养为自身发展服务的人才。高校要从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认识和办好思政课。二是从“拔节孕穗期”的重要阶段来看待。大学阶段是青年成长的重要时期,需要阳光水分、精心呵护。对青年大学生最精心的呵护就是引导他们走正道,给予他们成长中所需要的充足的阳光水分。思政课就是针对这一需要,为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找准人生方位、奋斗目标。三是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要性看待。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思政课以国家课程形式在全国高校统一开设,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得到高度认可,但“轰轰烈烈走过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进入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形式化、表面化问题仍有出现。因此,迫切要求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强化内涵式发展,实现“提质增效”。
(二)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性[3]10。然而,目前在思政课教师队伍里,有的缺乏积极性,不主动研究教材,无学术、非学术;有的“照本宣科”“绕着矛盾”讲、“避开问题”说;有的缺乏学科自信,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的发挥。一是以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待遇,营造尊重思政课教师的良好氛围,增强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引导思政课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聚精会神搞好教学科研,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二是以立德树人责任感、使命感激发教师主动性。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了立德树人责任与使命的高度自觉,才会主动提升自身素养,自觉走近学生、培育学生,将培养时代新人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要在源头上把好思政课教师的入口关,把好政治关、师德关和业务关,真正让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和信仰的人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三是以思政课教学高标准、严要求激活教师创造性。思政课是用学术讲政治,用知识传递价值,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广阔视野,涉猎多门学科、比较古今中外;有懂得“盐溶于水”的技巧,在润物无声中传情达意。开展教师培训、备课“手拉手”、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助力教师创造性,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
办好思政课就是要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一段时间,有的思政课教师为提高课堂“到课率”“抬头率”,采用各种“哗众取宠”“心灵鸡汤”的方式迎合学生需求,看似“精彩纷呈”,实则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办好思政课,要把握思想灵魂、政治主旨和理论基础,真正满足大学生的期待。一是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思想性是思政课的灵魂,思政课教学要供给的是思想,交流的是思想,最终形成的也是思想。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上下苦功,形成可教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思想赢得对象,帮助大学生打牢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基础。二是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政课要通过透彻的讲解阐明理论、传递价值。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开展思政课教研活动,为讲准、讲透真理道理做足准备。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增加党的百年奋斗的理论资源,实现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以真理的力量打动人。三是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思政课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要回应大学生的现实关注点、理论困惑点、思想渴求点,必须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这就需要思政课将“漫灌”与“滴灌”相结合,实现统一教材体系向多样教学体系转化,将学生关注点、困惑点、渴求点当作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真正解学生思想之疑惑。
(四)强化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政治性、坚定性、保障性
事实一再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思政课才会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然而,目前有的高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政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有的将思政课作为课程育人的“唯一渠道”,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办好思政课要切实强化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政治性、坚定性和保障性,解决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一是强化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政治性,解决站位、方向问题。高校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提上重要议程,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把抓好思政课建设作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重要阵地,把牢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二是强化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坚定性,增强信心、解决问题。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提高认识,解决“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能将其取代”“思政课是承担高校课程育人的唯一渠道”等错误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在高质量思政课引领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局面。三是强化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保障性,解决制度、队伍问题。高校党委要健全各项制度,在财力投入、政策制定、资源供给上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配齐建强、精心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将思政课越办越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黎风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1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6]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Z].教材[2020]6号.
[17]黄蓉生,崔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J].中国高等教育,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