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几点思考
张士海
[摘要]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善用“大思政课”。“大思政课”建设具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重点的“四史”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百年历史大课堂,要加强当代青年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社会实践大课堂,要引导当代青年深切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创新理论大课堂,要运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头脑。新时代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成再现百年伟业的历史大课、彰显中国奇迹的实践大课、阐释中国之治的理论大课,由此推进“大思政课”在新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大思政课”;“四史”教育;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士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21.7.105~1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研究”(20FKSB020)阶段性成果。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打好组合拳”,充分调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通过学术引领、系统培训、典型示范、政策激励等方式,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大思政课”是历史大课、实践大课、理论大课。深刻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多方发力探索“大思政课”实践路径,对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思政课”是加强当代青年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历史大课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要加强当代青年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全面领导的自信,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历史逻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第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在百年历史进程中,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党始终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推进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坚强政治保障”。[1]新中国的成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也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并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开启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走向“富起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后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带领人民通过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是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重要标志。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生动记载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足迹,也充分展示了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融入思政课,清晰展现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讲好百年大党的辉煌历程、伟大功业,深刻揭示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引导青年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在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中,在切身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中深化对党的全面领导的信心,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勇担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重任。第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留下的精神谱系,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是宝贵的财富,需要弘扬。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同时铸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气质的革命精神,这是党在前进道路中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政治资源,是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崇高政治觉悟、坚强意志品质、高尚革命气节、为民工作作风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2]是我们党的精神之源。习近平强调,“有这样伟大的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3]不论是伟大建党精神,还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彰显,也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办好思政课,要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留下的精神谱系,用革命精神引领青年、感染青年、鼓舞青年,强化当代青年红色精神文化学习,传承红色基因,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和奋进的动力。
理直气壮讲好党史,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在战略上精心谋划党史学习教育系统工程。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4]开展青年党史学习教育,是一个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局性、长远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进行,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重在实效性的总体要求,既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也要完善党史学习教育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确保其落到实处;既要从教学方法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出实招,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党的创新理论,也要注意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创新,讲好党的百年奋斗故事,发挥党史育人作用;既要建好课堂主阵地,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也要积极拓展社会大课堂,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形成协同效应;既要组织党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开展主题讲座,增强学理阐释,也要抓在日常,常态化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使党史学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生活;既要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作用,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也要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二是在理论上深入阐释党史教学重难点内容。党史学习教育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完整过程”,[5]抓住“内容为王”这个关键,要通过课堂专题教学,针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准确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理直气壮地讲好党史事件与党史人物,对歪曲甚至诋毁党史的现象敢于亮剑、也要善于亮剑,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让青年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曲折历程,正确认识党因何而生、红色政权从何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能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真正汲取前行的动力、激发奋斗的激情。三是在制度上有力保障党史学习教育的落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落实,只有这样,党史学习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高等学校要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将党史学习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当中,明确对学生、教师的相关考核、检查要求,保障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四是在实践中有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党史学习教育要在“活”字上下功夫,注重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鲜活的载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二、“大思政课”是引导当代青年深切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实践大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了辉煌成就,这是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意志品质的生动诠释,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依托。要引导当代青年深切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逻辑。
实践是最好的教科书。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社会主义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准确把握历史新方位、时代新特征、发展新规律、实践新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进程,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脱贫成效,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成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进一步坚定我们听党话、跟党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直面疫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牢记性质宗旨、践行初心使命的伟大实践,是“大思政课”的社会大课堂。将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作为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引导当代青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夯实道路自信、砥砺青春梦想,在社会生活的“试验田”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形成的精神是宝贵的财富,需要弘扬。进入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且深入挖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不论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锻造的脱贫攻坚精神,还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抗疫精神,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其基本内涵,弘扬其时代价值。在中国人民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6]为基本内涵的脱贫攻坚精神,生动诠释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有效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极大激励鼓舞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士气,不仅为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劲的内驱动力,也更坚定了全球减贫的信心,为世界反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铸就的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2020年9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7]抗疫精神以抗疫斗争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为依托,生动勾画出全体抗疫者心怀家国情怀、勇担责任使命的靓丽人文风景,映射出他们的崇高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生成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既弘扬了英勇奋战、顽强不屈、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红色革命精神,又体现了不忘初心、甘于奉献、守望相助的新时代价值导向;既升华了爱国主义精神,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理直气壮讲好新时代故事,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在战略上统筹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系统教育。“大思政课”强调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现实观照,这就需要将办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8]引导学生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中,树立全球视野,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正确对待外部世界,将中国自身进步与世界发展紧密结合。同时,扎根中国大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和资源,通过剖析时政热点以及典型事例,以更开阔视野来综合分析问题,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与把握,“促进主渠道与主阵地有机结合”,[9]实现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紧密融合、与社会实践有效关联、与时代同频共振。二是引导学生到社会上实践。在亲身实践中更直观感受课堂理论知识的实践魅力,解开思想疑惑,提升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层面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三是模范人物进课堂,讲授新时代故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沛的源头活水。大思政课既要用好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讲好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故事,也要积极组织模范人物进课堂,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生动鲜活的经历讲好一堂思政大课。四是在制度上有力保障社会实践教育的落实。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教育的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考核、奖惩等方面一系列管理制度来保障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落到实处。高校要把青年社会实践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当中,“因地制宜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纳入培养方案、严格课时要求、规范教学手册,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10],使社会实践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使实践教育不流于形式,真正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推动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
三、“大思政课”是运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头脑的理论大课
认识大历史、把握大实践,更要掌握大历史、大实践背后的规律性认识,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理论逻辑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支柱。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坚定理论自信,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逻辑。
大理论是最好的教科书。第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高度重视青年理论武装,所以赢得了青年支持,取得了胜利。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理论武装的过程就是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理论武装,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结合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教育青年、凝聚青年,用奋斗历程和前进目标鼓舞青年、激励青年,把握青年思想动态,凝聚磅礴力量,在攻坚克难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党成立初期,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澄清理论是非,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积极组织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同时还创办《新青年》《向导》《前锋》等刊物,成为理论武装青年的重要阵地。革命时期,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盛行,毛泽东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头脑,《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反对本本主义》《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经典文献,对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同时,还通过到训练班讲课、开展整风运动、出版毛泽东著作选集和有关理论文章等方式,以满足战时对青年理论武装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等课程,在青年中系统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活动。同时,毛泽东还亲自主持《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出版、宣传普及的有关工作。这一时期更加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促使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政治立场上更加坚定。改革开放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成为党的工作重点,先后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并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总之,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青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遵循青年成长规律和身心特征,立足于社会实践和思想实际,运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青年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党高度重视青年理论武装,持之以恒地抓好理论武装,才赢得青年支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自觉行动。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用新思想武装青年是时代要求,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新时代,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历史交汇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其产生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历史方位、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旗帜,为新时代理论武装青年提供根本遵循。“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8]一方面,在理论武装青年的过程中,以大视野、大格局全面系统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有利于引导青年更好领悟其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筑强大精神支柱,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政治方向,实现全社会范围内青年思想的整合与引领;另一方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社会、中国问题、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相结合,用科学理论给青年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现、分析现实问题以及国内外形势,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系统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问题,使广大青年明确自身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将自身的发展目标融入国家发展总体规划中,在实践中努力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实际行动。
加强青年理论武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讲授能力。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8]思政课教师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融会贯通地给学生讲明白、讲透彻,首先要求强化自身的人格素养、学术素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学深悟透、弄懂做实,尤其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回应学生,做好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及时整理提炼学生普遍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与难点,深入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认知规律,创新课堂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让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多学科知识结合社会现实和时代全局来分析热点问题,直面西方的各种错误观点和社会思潮,自觉抵制外部腐朽思想的侵蚀,在思想解惑、理论答疑中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二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增强实效性,是思政课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紧跟时代步伐,对教学资源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完善,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使命担当。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理论武装青年的环境和技术条件。新时代,互联网开启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和青年理论武装的新局面,在全媒体时代,要通过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通过上下联通,网内网外相结合,将思政课内容体系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将理论武装的政治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真正发挥好高校作为理论武装青年的主阵地作用。
总之,“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依靠单方面的力量,需要多方面的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大思政课”的协同联动和融合贯通。习近平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2]要积极打造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充分调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在贯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中回应学生关切,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同时,“大思政课”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推进课程定位融入全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持之以恒地抓实、抓深、抓细,久久为功,真正把思政课办成再现百年伟业的历史大课、彰显中国奇迹的实践大课、阐释中国之治的理论大课。
参考文献:
[1]韩振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0).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3]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20,(10).
[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5]吴德刚.做善于学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党史工作重要论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7,(8).
[6]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2).
[7]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2).
[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9]杨晓慧.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J].思想教育研究,2020,(9).
[10]朱旭.“大思政课”理念: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5).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