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
杨晓慧
【摘要】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规律,蕴含着深刻的教学实践逻辑。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内在本质的深度契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价值观有效引领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理兼具政治性、科学性与价值性,只有讲出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价值的温度,才能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掌握系统的科学思维。在教学实践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的关键在于选择好“讲”的方法,运用好“讲”的艺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深刻的学理说服学生,以通透的思想回应学生,以生动的艺术感染学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杨晓慧,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22.6.36~4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度专项任务项目“立德树人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18JF036)阶段性成果。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现场观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这一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和规律,蕴含着深刻的教学实践逻辑,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依循。正确把握思政课讲道理的深刻意义、主要内涵和实践理路,对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为什么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思政课是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其目的在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思政课教学内容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的“道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理”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道理”等共同构成的系统化科学体系。这一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指向,同时关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深入理解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意义,需要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阐明思政课的独特性质和作用,把握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价值观的目的指向,探究思政课以讲道理的方式推动价值观引领入脑入心的内在机理。
第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全面把握思政课讲道理的重大意义,应当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进行认识和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要科学把握人才培养的辩证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以何立德,怎样树人”,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战略命题。在这一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对当代中国而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
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立德树人。正所谓“才者,德之姿也;德者,才之帅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蕴含着育人和育才两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育人是根本,立德是关键,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只有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才能真正培养造就既有坚定理想信念又有真才实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各项工作、各门课程都应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意识,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功能。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教学不仅传递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肩负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使命,承担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等重要任务。因此,在学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地位不可或缺,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
第二,思政课的目的是要实现价值观的引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学重在通过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实现以德领才、以德蕴才、以德润才。价值观承载着个人、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育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事业,教育内在地具有价值观引领的功能。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确保全体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既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2](P383)思政课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引领,内在遵循价值观形成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观是客观对象与主体需要双向互动的集中表征,生成于人们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反映着人们对是非、善恶、好坏等基本价值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由此,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就是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为载体,以价值引领为目的,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激活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体认价值真谛,在认识的进阶中实现价值升华。
第三,价值观的引领需要把道理入脑入心。如前所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仅仅靠知识传授是不够的,还必须诉诸价值引领。这是因为,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漫长且复杂的,既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会经历学校教育的引领,还与社会的氛围渲染息息相关。在这一过程中,影响改变一个人价值观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实践活动历练,也可以是艺术作品感染。与这些方式和途径相比,思政课的特殊性就在于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承载和传授马克思主义的“道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理”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道理”。这些“道理”是被理论和实践验证的科学真理,具有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和实践针对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政课是“有理可讲”“有理能讲”的,是能够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影响和塑造学生价值观的。
以讲道理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关键在于把道理讲得入脑入心。价值观引领是知、情、意、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必须遵循“先知之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的逻辑和规律。由此,讲好思政课的道理,引领塑造学生价值观,首先,要让学生“记住道理”,主要是记住“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记住“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道理,记住“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道理,等等。其次,要让学生“明白道理”,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思想深处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成长成才的道理,明白家国情怀的道理,明白社会发展的道理。只有真正从思想上弄明白道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端正方向,走好道路。最后,还要让学生“践行道理”,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记住道理、明白道理的基础上,把所学到的道理转化为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将自我成长成才与国家发展需要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大道理”与“小道理”的有机统一。总之,“讲道理”是一个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过程,也是一个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教育过程,既体现着党和国家对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的要求,也遵循着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既需要教师真学、真信、真懂,也需要学生听道理、懂道理、用道理,从而真正将思政课的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思政课讲的是什么样的道理
深入理解和贯彻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与要求,还应当准确把握思政课讲道理的基本内涵,明确思政课讲的是什么样的道理。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P388)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2](P383)这就是说,思政课所讲的道理不是单一维度或某一领域的道理,而是政治性道理、科学性道理与价值性道理的统一。只有讲出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和价值的温度,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念、系统的科学思维,才能切实发挥好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思政课道理的政治性。在思政课的诸多属性和功能中,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从内容来看,思政课教学主要传递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原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要求。从目的来看,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高度,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引导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正如习近平所言:“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2](P383)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政课教学就是要通过深入讲解和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向学生讲清楚政治上的“大道理”。
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属性。由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P411)因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政治道理,首先就体现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求解放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上。马克思主义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解放而服务的理论,旗帜鲜明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一边,把无产阶级看作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不代表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一坚定的阶级立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鲜明特点。
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意义。中国的历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政治道理,蕴含在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事实之中,体现在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逻辑之中,反映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之中。历史还将继续证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是应对和抵御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最有力的制度保证。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越性。道路问题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乎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是青少年必须深入理解并高度认同的政治道理。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出发,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政治道理,讲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道理,讲透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在国家治理体系、经济发展与财富分配、价值观念与道德文化等方面优于资本主义的道理,从而不断坚定广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二,思政课道理的科学性。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思政课教学内容是由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建构起来的。由此,思政课所讲的道理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更具有深刻的真理价值,体现了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思政课道理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致力于教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这些真理既具有彻底的理论说服力,也被实践所检验和证明。在这个意义上,思政课所讲的道理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的“真道理”。
讲好科学的“真道理”,首先就是讲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围绕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创造性揭示,讲好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意识与实践活动、物质世界发展基本规律的揭示,讲好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本质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彰显马克思主义超越于其他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围绕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讲好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讲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指引人类解放、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围绕马克思主义立足时代前沿、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品格,讲好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的真谛,讲好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奥秘,引导学生体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
讲好科学的“真道理”,需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生动实践和重大意义。透过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多重维度,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密切相关性,讲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如何在中国得以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如何在中国得以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如何在中国得以充分彰显。立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清楚新时代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关键策略,讲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在关系,讲透彻马克思主义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指导意义。
讲好科学的“真道理”,还需要讲好马克思主义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真理价值。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成长成才需要和认知发展特点,讲清楚如何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讲明白如何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的意义,讲透彻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发现思想的魅力、感受理论的力量、享受思考的乐趣、实现精神的影响。
第三,思政课道理的价值性。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由此,思政课所讲的道理,不仅是政治性的“大道理”、科学性的“真道理”,更是价值性的“好道理”。与自然科学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不同,思政课教学内容兼具知识性与价值性,既包括思想理论、历史事实、社会现象、法律规范等呈现为客观事实描述和规律揭示的知识形态,也包括价值判断、道德选择、精神关怀等具有主观意志导向的价值形态。同时,广大青少年也尤为关注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息息相关的价值性难题,亟需给予其正确的价值指引。当前,青少年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领域面临着一系列亟须解决的课题和挑战,包括如何弥合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导向的差距,怎样解决现代价值观念与传统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本质差异等。回应和解决好这些问题,也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导功能,讲好富有价值性的“好道理”。
新时代坚持思政课道理的价值性,关键是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从根本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等问题。新时代讲好富有价值性的“好道理”关键在于阐释好“为什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具体来说就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意涵出发,讲好社会主义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价值追求,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人民立场与中国力量,讲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道德文明创建、精神文化生产的引领作用。从坚定广大学生价值自信出发,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一脉相承性,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可信性的可靠检验,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蕴含的道义力量。从当代人类价值秩序深刻变革出发,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不同,讲清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的显著提升。从青少年成长成才需要出发,讲好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必须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思政课要如何讲道理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内在本质,蕴含和体现了丰富的教学实践逻辑,对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从根本上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深入挖掘“讲道理”的教学过程规律,才能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学生愿意听道理、听得懂道理、自觉践行道理。从教学实践层面来看,思政课讲道理的关键在于选择好“讲”的方法,运用好“讲”的艺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从而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第一,把思政课讲“深”:以深刻的学理说服学生。思政课的道理必须要讲“深”。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P9-10)可见,说服人的根本和关键,在于抓住事物的根本,在于系统全面地彰显和体认科学理论的彻底性。把思政课讲“深”,必须树立“以理服人”的教学品格,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对思政课所讲的道理真懂、真信、真用,通过深刻的学理说服学生,运用系统的论述征服学生,凭借深邃的思想触动学生,使学生真正从知识、价值、逻辑、情感等多个层面接受并认同思政课所讲的道理,从而借由思政课学习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系统,掌握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例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既要让学生“知其然”,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讲明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基础、时代背景、形成过程及其对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必然”,讲透彻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换言之,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精髓要义与思想内涵的深刻阐发,使学生自觉向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靠拢,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认知与认同。
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首先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和理论修养。作为“讲道理”的教学主体,思政课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报以深入理解、深切认同和深度研究,直接决定了思政课的道理能否讲“深”。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拓宽知识边界,深化专业研习,以真学、真信、真懂的态度对待思政课教学中的每个道理,以躬身笃行教导和影响学生。其次,还需要将思政课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相结合,发挥学术研究对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支撑作用,坚持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的高度统一,及时将学术研究中的权威性、共识性、前沿性成果及其观点融入思政课教学,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理论成果与教学实践双向转化机制。最后,要善于将思政课中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讲得“贴近生活”。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并不意味着要把道理讲“难”,也不是要把道理讲得复杂晦涩,而是要在学理上深入透彻,在逻辑上清晰明了,在话语上简明扼要,在问题上贴近生活,使学生既学得深又听得懂,最终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第二,把思政课讲“透”:以通透的思想回应学生。思政课的道理必须要讲“透”。“透”就是要把道理讲得透彻,讲得直抵人心,讲得直指要害;就是要充分回应学生的问题与疑惑,使学生意识到“熟知非真知”,产生“醍醐灌顶”和“豁然开朗”之感。要想把问题讲透,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有通透的思想。通透的思想不是口号化、教条化的简单论断,也不是命令式、说教式的苍白语言,而是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观点阐释、充分的实践检验且能够反映时代特点的科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无论从“术”的层面采取什么样的鲜活素材和灵活方法,最终还是要由“道”的层面的通透思想去引领和驾驭。由此,思政课讲道理既要注重教学素材与形式上的推陈出新,更要在思想的穿透力和理论高度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萌发一时的触动,更能在实践中体认永久的感动。例如,随着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当代中国价值观正在全世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与此同时,由西方国家建构而成的自由主义价值秩序却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深层困境。那么这种价值秩序及其困境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当代中国价值观如何为人类发展和社会变革贡献智慧?面向未来人类精神深化和价值取向将何去何从?通过这样具有思想高度的探讨,引导学生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领会“道理”之中蕴含的“真理”。
把思政课的道理讲“透”,首先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把思想阐释与问题分析结合起来,经由问题把思想讲透彻。要紧密结合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从学生现实生活的思想困惑入手,综合运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方式,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葆有思想高度、发起思想讨论、阐释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在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互动讨论中领会有思想的真道理和有境界的大学问,实现谈问题与讲道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享受思考问题的乐趣,洞察时代发展的大势,从而觉解中国智慧,提升理论自觉,追求崇高境界。其次,要进一步凸显思想的批判性与针对性。把道理讲“透”,就意味着对社会上的一些错误思潮与观点,不能模棱两可或点到为止,而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批驳。引导学生在中国与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比较中,辨明大是大非,坚定“四个自信”。正如习近平所言,思政课教师“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不能见学生提问就发怵。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2](P384-385)
第三,把思政课讲“活”:以生动的艺术感染学生。思政课的道理必须要讲“活”。所谓讲“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讲授方式,拓展讲授场景,丰富讲授语言,讲出思政课的生命力。把道理讲“活”,需要以生动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触动学生,使学生喜欢听道理、乐于接受道理。把道理讲“活”,需要打破刻板、沉闷、枯燥的教学模式,使授课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契合学生认知特点。把道理讲“活”,需要将形式的创新、授课的艺术与深刻的道理结合起来,在讲“深”和讲“透”的基础上讲“活”,做到形式活泼与内容充实的融会贯通,不断增进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启发性,不断破除学生对思政课讲道理的刻板印象与抵触心理,从而拉进学生与大道理、真道理、好道理之间的距离,实现润物无声、触动心灵。
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活”,首先要善于讲故事、选案例,借助故事的生动性、叙事性和趣味性把深刻的道理展示出来。习近平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2](P386)要广泛结合国内外历史与现实,以丰富的素材和鲜活的材料做支撑,深度挖掘那些最能够反映道理、最适合切入道理的人和事,使学生在故事与案例中深刻领会和体悟道理。其次,要巧于表达,运用既通俗朴素又风趣幽默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出来。要注重磨炼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升授课话语的亲和力、穿透力和感染力,努力将学术话语、教材话语、书面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和接受思政课的道理。最后,要选取多样化、适切性的教学方式来讲道理,把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理论讲授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积极探索智能化教学新场景,把讲道理的氛围活跃起来,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