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和可行路径
吴炜生
【摘要】对大学生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须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这既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其对青年学生的系统性教学优势的内在诉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要避免“硬灌输”倾向,慎防历史观误区。为此须坚持问题导向,讲深讲透“四点”交集的问题;坚持价值导向,批判分析社会矛盾和错误思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要善用“历史变焦镜”,引导学生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认识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从而坚定历史自信。一方面要用“长焦镜头”,避免简化叙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另一方面要用“广角镜头”,注重整体叙史,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百年成就经验;历史自信
【作者简介】吴炜生,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2.5.131~13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学理化学科化阐释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JDSZKZ0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DFY-LL-2020073)阶段成果。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百年奋斗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景叙事。正确认识党的百年成就经验,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之义。对此,习近平强调:“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1]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分类指导,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2]由此可见,对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宣传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群体。当前,各高校秉持“大思政”工作思路,既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也开创多种党史学习教育样态。如何在协同各方力量的同时思考思政课教学的独特优势,重视学理深度,既是避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同质化甚至形式化的关键,也可以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讲出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此,有必要深入思考思政课为何要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以及如何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自觉承担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任务,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具备独特优势。
(一)强化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学习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思政课的功能在于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增强“四个自信”,达到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党的百年成就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总结,内蕴着凝心聚力的意识形态功能。因此,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学习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强化这一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有利于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从党和国家培养人的目标来看,思政课和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学习教育的目标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课的使命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描绘历史坐标,引航青年与家国同向共进,离不开在课堂中对百年党史进行新时代阐释,以此导引青年看清来时的路,判断前行的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3]因此,挖掘党的百年成就经验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把握历史规律,统一学生奋进的意志,是思政课贯彻“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的时代要求。
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要求来看,思政课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是积极防范化解历史虚无主义等意识形态风险的必要举措。高校历来是各种意识形态竞相争夺的前沿阵地。当前,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惯于以反思党史为幌子,竭尽搞乱人心之能事,其根本意图是丑化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须警惕的是,这些错误思潮除了借助网络进行广泛传播外,还擅于披上“学术研究”的外衣,形成更具蛊惑力的学术思潮,这极易动摇高校学生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接续奋斗的信心。因此,提高学生理论辨析的能力,助其建构正确的历史认知,使其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是思政课承担培育学生历史自信的特殊任务。
(二)对青年学生系统开展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政课彰显优势的内在诉求
当前,高校除了保证思政课教学,还开设了包含中共党史学科的专业课及学工系统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另外还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等。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使各类党史资料得以快速进入学生的视野。这些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样态有利于广泛开展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学习教育。但思政课作为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教育的“显性”课程,在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方面有特殊的功能且不可替代。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面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所开展的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学习教育,其教育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历史思维,传授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得出对中国和世界的正确认识,这项任务须由思政课这一公共课来完成。思政课不同于以课程为载体的主题教育活动,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受时长限制,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有时难以避免出现“有主题”但“无问题”,“有感触”却“缺思辨”的情况。另外,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样态的更新在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受众普及度的同时,也带来了碎片化阅读的隐患,学生容易囿于党史的片面部分,错失其客观全貌。习近平指出,“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2],要重视故事背后的历史把握和理论理解。因此,纵然当下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也必须立足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充分利用思政课对党的百年成就经验进行系统性传授的优势。思政课要将理论阐释寓于历史叙事中来启迪学生,培育学生的历史自信,彰显引领学生思想的育人功能。
思政课之所以具备主渠道的独特优势,是因为遵循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其讲述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内在逻辑是“从理论切入,提升为思想,落实到政治”[4],也即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清楚党的成就经验“是什么”,进而提升到思想高度,回答学生关于党的成就经验“为什么”的追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演变机理,从而落实到政治认同,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习近平指出,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5],就是在重点强调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由此,思政课具备讲出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底气。
另外,思政课讲述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优势还在于其能通过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推动党史立德树人功能的实现。习近平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6]面对百年党史,学生有读懂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的需求,有找准历史坐标和发展定位的困惑,这需要思政课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帮助学生从党史中汲取经验,增强本领,这才是真正在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当然,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是内在统一的,教师要有能力展现思想理论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课堂上运用创新教学手段讲述党的百年成就经验时要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不能形成“讲理论就会失去亲和力”的片面观点。思政课讲党的百年成就经验之所以必要,就在于通过内涵式教学,教师能在讲明成就经验的脉络中,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树立大历史观,提升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问题研判
思政课要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既不能依赖“干巴巴”的照本宣科,削弱党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也不能追求“泛娱乐化”教学,以多元新奇的教育样态完全取代思政课,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相统一。
(一)坚持问题导向:讲深讲透“四点”交集的问题,避免“硬灌输”倾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7],要教育引导全党领会马克思主义如何深刻改变中国,须强化问题导向。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教学,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关键是要讲清“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历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回答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基本命题。因此要以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因此,思政课要抓住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不能逃避问题,只一味“硬灌输”,经不起学生的追问。面对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思政课需要分析学生困惑的根源,抓住主要矛盾讲深讲透,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政课讲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教学设计要避免概念和结论先行,忽略学理分析的过程。可用案例导入,继而提出问题。而所设计的案例或问题,须在教材规定的“教学重点”、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存在争议的“理论难点”和学生提出的“思想疑点”的交集中进行精选。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所统编的权威教材反映了党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要求,为思政课筛选教学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也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当然,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优质理论供给,也为了避免教材中的党史内容在大中小学各阶段的思政课和本科阶段的各门思政课中出现简单重复的问题,未来还需相关部门在教材体系的建设上统筹协调,也需要教师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时多下功夫。社会热点问题的背后往往关涉亟待阐明的理论难点问题,思政课有特定的话语对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叙述党史中的大事件和大论题的基础上,分析其对现实的历史启迪。当然,某些社会热点的萌发本身未必涉及理论问题,也可能只是政策有待完善的问题等。学生提出的深层次思想疑点问题,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这需要思政课针对这些困惑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避免问题由小积大,影响学生对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正确理解。但某些思想困惑的产生与学生个人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状况有关,并不一定都直接反映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此时思政课可让学生在学习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获取前进的力量。质言之,思政课的“答疑解惑”,需要抓住能反映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的思想疑点问题,以史为据,通过对问题的批判分析,帮助学生完成对教学重点问题的深刻理解。
(二)坚持价值导向:批判分析社会矛盾和错误思潮,慎防历史观误区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并提醒全党,“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2],这深刻指明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学习教育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是要在批判分析社会矛盾和错误思潮中达到“肯定”,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这种认同和自信是建立在历史自信基础上的,历史自信为坚定“四个自信”夯实深厚的实践底蕴。而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6]因此,学生的科学批判精神,要建基于理性基础之上,以追求真理为目标。[8]落实到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学习教育当中,则要求学生能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重大问题,不因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坚持追求真理,修正错误;也不因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以主观臆断来否定成就,肆意宣泄情绪,而是要发扬经验,吸取教训。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建立伟大功业,但不免走过弯路,有过坎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也仍存在一系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难免会引发学生群体的思考,形成学生的思想疑点问题。思政课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批判分析的应有思路是:讲好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历史,引导学生批判分析社会矛盾,深入审视思想困惑,认清历史发展的大势,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从而增强历史定力,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当前有两种错误倾向需要纠偏:一种是错误认识“批判性”的内涵,为了博眼球而信口开河,揪住党曾有过的失误不放,为否定而否定,质疑党领导和执政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理念会带偏学生,将其引向邪路;另一种是仅满足于宣扬党史中的伟大成就,过度追求多元新奇的手段,导致教学呈现“肤浅化”和“碎片化”的问题。有些教学刻意回避过去和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将其视为“反面教育”。殊不知,能引导学生正视矛盾,并在正确评价矛盾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进而担当起时代大任的教学,何尝不是一种“正面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思政课追求的重形式轻内容的“泛娱乐化”教学往往存在以上两种错误倾向,而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教学误区也应纠正。生动性只是吸引学生投入课堂的手段,并非目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发挥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性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当然,思政课“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需要什么,老师就讲什么”。思政课不能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更要发挥最核心的育人功能,也即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理论思维水平和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过度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把思政课上得“热热闹闹”,但热闹过后学生却“学而无思、学而难悟、学而不得”的情况需要规避。因为这曲解了增强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的深刻意蕴,从长远看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总之,思政课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相统一,才能避免“硬灌输”倾向,慎防历史观误区,入情入理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彰显党史这本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的理论魅力。
三、高校思政课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可行路径
面对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飞速演进,思政课对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讲授若未能紧随历史的变迁和学生思想的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取像镜头,则无法为学生绘制能观察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坐标,为学生发展助力引航。具体说来,就是要善用“长焦”与“广角”相统一的“历史变焦镜”,呈现历史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成像效果。
(一)坚持唯物辩证的思维,讲清历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若不能运用变焦镜头辩证把握历史兴替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人们或遭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疑团,或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思,总免不了“不识党史真面目”,即使死记硬背出历史人物和事件,怕也终究难悟其精髓。所谓善用“历史变焦镜”,就是能以唯物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洞察历史,认识世界。思政课作为旨在给予学生观察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课程,要求教师善用“历史变焦镜”,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历史纵横比较,以理服人,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在兼具精度和广度的坐标中,明确自我的社会定位,进而设定更长远的理想角色。而运用“历史变焦镜”,需要不断调节“长焦”和“广角”两个取像镜头来审视历史。
所谓“长焦镜头”,是指比标准镜头的焦距长的镜头,适用于拍摄远处物的细节。思政课运用“长焦镜头”讲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就是基于党史“共时性”的属性,认清党史中某一事件的发生是由无数矛盾产生历史合力的结果,从而反本溯源,还原事件的复杂面目,把学生从当下拉回过去,考察古今递变的规律。而“广角镜头”比标准镜头的焦距短,因其视角大而适用于拍摄较大面积的景物。思政课运用“广角镜头”讲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则是基于党史“历时性”的属性,认清党史是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动态发展史,从而以古鉴今,发掘过往历史的当代意义,把学生从过去拉回当下,增强以史明志的自觉。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教师在讲授“唯物辩证法”时,可引证党史中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带领学生明晰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艰难探索,同时也帮助学生觉察历史演进的连贯性,既不忽略历史曲折的支流,也能找准历史进步的主流,体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所深蕴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党史主题,以此加深对唯物史观和党史观的理解。
思政课运用“历史变焦镜”不断调整对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叙述,其实是在增强思政课讲党的百年成就经验所体现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一方面,能让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学习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党史普及宣传,不仅关注党的百年成就经验“是什么”,而且重视讲清党的百年成就经验“为什么”及“怎么样”;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跳出简单化甚至教条化理解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误区,从多维层面感受党史资源的思想伟力,使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塑造和洗礼。
(二)避免简化叙史的模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清本质
高校思政课对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叙事要在宏观论题和微观议题中把握张力。其重点应是讲清党史中一个个宏大命题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研判问题的未来走向,而不是将宏大命题的来龙去脉简单带过,或梳理为一条条考前识记的要点,导致宏大命题被平面化,使党史学习教育浮于表面。这种极度简化叙史的教学模式不应提倡,因其难以将党史中重要事件蕴含的大道理讲得让学生彻底信服。由此,思政课要用“长焦镜头”来讲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历史场域,再现党史图谱的复杂矛盾,抽丝剥茧阐释历史更替的秘密。
历史是接续演进的动态过程,“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9]540。思政课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在相连的历史脉络中将宏大命题所涉及的具体概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讲清说透,从简单的线性解释升华到多维的论证说理。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过程,针对“文化大革命”问题时,要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观因素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明确“文化大革命”本身的理论和实践必须彻底否定,因其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同时也看到“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党并没有被摧毁且还能维持统一,绝大多数的干部和群众依然顽强拼搏,没有动摇热爱祖国和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立场,从而理解“文化大革命”这10年的历史不能全盘否定,客观分析毛泽东的功过。
质言之,正确认识党的百年成就经验不仅要关注事件本身,而且要关注事件背后的复杂因素。而“长焦镜头”的运用就有益于以更多维立体的视角,理清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定,呈现思想发展的逻辑理路。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对党史资料的简单堆砌和对党史故事的单调描述,而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提升课堂教学的学理深度,带领学生探索党史背后的逻辑,让宏大的命题入情更入理。
(三)开拓整体叙史的视角,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避免简化叙史,呈现历史发展的复杂过程是思政课讲好党的百年成就经验的路径之一。但须警惕的是,如果拘泥于历史阶段的曲折性而无视历史演变的连续性,又会带来“一叶障目”的风险。由此,思政课还须开拓古今互动的视野,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证联系,让党史中蕴含的宝贵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而运用“广角镜头”就是在追溯社会矛盾发生机理的基础上,又观照当下的具体境况,为解决时代新问题提供历史启示。
总结党的百年成就经验,既要回顾过去,也要面向未来。正如习近平所说的,“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2]如果思政课未能带领学生对党的历史进行总结反思,进而观照现实,指引未来,许多党史事件的当代价值就无法真正彰显,学生也会形成“党史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的错觉,从而有可能产生与之疏离的情绪,这也是导致课堂“抬头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运用“长焦镜头”是避免简化叙史,重现党史的复杂性,那么运用“广角镜头”就是注重整体叙史,再现党史的联系性。运用“广角镜头”是将历史视角放大放长,洞察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突出以史鉴今的功能。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教师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融入党史叙述中,如设计“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青春册”教学案例,通过讲述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将自己的青春融入祖国和人民之中,领导人民为中国梦而奋进的成长轨迹,呈现支撑党百年芳华的一代代青春力量,让学生体悟到个人与国家、国家与世界的联系,从而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是把握大学生这一主体的接受需求,促使党的百年成就经验学习教育的要求与大学生的需要相结合的应有之策。[10]而今天某些学生将学习党史当成应付考试或者主题活动的“硬性任务”,恰恰就是忽略了特殊和普遍的辩证关系,未能挖掘党史中的思想和理论对自己切身诉求的观照作用,萌发了“历史无用论”的错误观点。
总之,高校思政课讲述党的百年成就经验既要关注细节,也要把握联系。而运用“广角镜头”则有益于以更广阔通透的视角,揭示历史与现实的承续关系。教师不能简单“就史论史”,满足于对历史事件“自说自话”的解读,而应引导学生在历史的贯通中看清来路,坚定去向,了解党和国家从何而来,明确自己未来与家国同往何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2022-01-12.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
[4]陈锡喜,张濠.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义和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6]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1-12-29.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8]陈锡喜,刘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2019,(5).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周苏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