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讲好首都高校疫情防控“大思政课”
吴轶婷
【摘要】讲好首都高校疫情防控“大思政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汇聚“大”合力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教育工作者、首都一线抗疫人员的主体作用;要阐释“大”道理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讲透宏大抗疫情景、重大抗疫经验、伟大抗疫精神;要善用“大”优势解决好“如何讲”的问题,积极发挥首都思政教育创新高地、宣传文化建设矩阵、首善标准治理实践优势,构筑起首都高校疫情防控思想和行动的双重防线。
【关键词】首都高校;疫情防控;“大思政课”
【作者简介】吴轶婷,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22.6.37~4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度专项课题重点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2020FDD01)的阶段性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两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仍在不断变异,抗疫斗争仍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首都高校作为全国教育的重镇,既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又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筑牢首都高校疫情防控思想和行为防线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具有凝聚共识、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作用。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讲好疫情防控这堂“大思政课”,激励引导青年学子筑牢理想信念、涵养责任担当,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首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战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应为之举、应尽之责。
一、汇聚“大”合力,讲好首都高校疫情防控“大思政课”
谁来讲好首都高校疫情防控“大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用之”的“我们”一词体现其主体之维,为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汇聚“大”合力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作为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群体的独唱,而是齐抓共管的大合唱,需要多元参与、协同发力,丰富育人主体和渠道,延展课堂“半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思政课教师、教育工作者、首都一线抗疫人员,都是讲授疫情防控“大思政课”的关键主体,应统筹发声,共同绘就一个大的思政育人“同心圆”。
(一)重视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上好“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亦是排头兵,应发挥好思政课教师在高校疫情防控中的“宣传队”和学生思想“稳定器”作用。
从课程属性审视,“大思政课”与思政课均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向广大学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理应是“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疫情防控这一现实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好思政主干课程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讲好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的抗疫故事,讲好大国领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为民情怀,特别要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时刻两次亲临北京指导疫情防控的动人瞬间,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讲好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让学生深刻领悟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等基本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同瘟疫、自然灾害作斗争等历史故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讲好伟大抗疫精神、防疫策略和法治思维等。
从课程实效审视,思政课教师有着更为扎实的理论功底,这是其能够讲好“大思政课”的优势。应发挥其在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以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信仰力量、深厚的理论功底、赤诚的育人情怀,在思政课讲授中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更以心化人,增强传道授业解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善于以理论之维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回答学生之惑,将理论思维与抗疫实践相结合,找准故事与理论的结合点,把抗疫斗争实践“活教材”转化为思政课程“新教材”,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在抗疫特殊时期的关键作用。
(二)重视教育工作者的同频作用
“大思政课”不仅是思政课一条线工作,也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相呼应、主渠道和微循环相交互的大场域。高校领导干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后勤管理人员等群体均是疫情防控“大思政课”的重要参与者。
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书记、校长要当好“领头雁”,及时宣讲传达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政策要求,介绍好学校落细落实的具体做法,引领广大学子心怀“国之大者”,坚定抗疫必胜信念,维护好疫情防控期间校园和谐稳定。在疫情防控期间,首都高校党员干部纷纷主动向前一步,全方位夯实疫情防控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中国人民大学把“防疫思政课”开到宿舍一线,组织领导干部全员深入宿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点对点解惑;中国农业大学领导班子主动下沉到分管部门、联系学院,以“全覆盖、双提升”指导的方式进入党支部开展宣讲。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建设主体,要增强大局意识,承担起“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职责,自觉将抗疫精神、抗疫素材融入课程教学,从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出发,做好多学科、多视角研究阐释,找准授课的切入点、结合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特别将生命教育、科学家精神、价值塑造等融入教学,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与亲和力,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设“生动中国”跨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邀请院士专家担任主讲,融学术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促进专业知识与疫情防控相融合;首都医科大学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特点和抗击疫情一线工作,将专业课教育与抗疫斗争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专业课教学。[2]
辅导员既是学生的“贴心人”,更是疫情防控期间的“娘家人”。特别是在校园疫情防控提级管控期,辅导员往往与学生“同吃同住”,是名副其实的全天候守护者。辅导员要化身“管闲事”的勤务员,以实际行动解决管控期间学生面临的衣食住行学等方面的困难;要做好“会唠嗑”的讲解员,关注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度解答学生关于校园疫情防控的思想困惑,回应好学生的关切需求;要当好“守底线”的守门员,引导学生理解支持防控政策,自觉落实好个人防控责任,确保不发生违反防疫规定等违纪违法行为。
后勤保障人员是校园疫情防控的坚实后盾。食堂师傅、宿管阿姨、门卫保安等服务保障人员坚守岗位、全力保障、默默奉献,党员教师、志愿服务者冲锋在前、逆行守护、挺身而出,他们以实际行动投身疫情防控前线,以行为世范为广大学生树立榜样,应在“大思政课”中与其他主体形成协同效应。身边战疫“小故事”,传递思政“大能量”,要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这种方式,生动、温暖、鲜活地讲好“同心战疫”的大思政课。
(三)重视一线抗疫人员的示范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社区、网络等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概而言之,社会亦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阵地。两年多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击退疫情的最大底气离不开首都一线抗疫人员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的硬核支撑。社会是“大思政课”的大教室,而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的抗疫人员就是大教室的“教师”代表。白衣为甲、闻令而动的抗疫医护人员,抽丝剥茧与时间赛跑的疾控流调人员,事无巨细与百姓同心的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危难时刻他们筑起了挡住病魔的防火墙。从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庞星火到重症“八仙”北京朝阳医院童朝晖;从2020年新发地疫情中准确回忆14天历史轨迹,为流调溯源赢取宝贵时间的“西城大爷”,到2022年疫情中教科书式自我隔离,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作出贡献的昌平市民“中国好邻居”;从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的站点值守到石景山老街坊、延庆乡亲的冬奥防疫,众多抗疫个体和集体以行动诠释了担当,用平凡铸就了伟大。一线抗疫人员的故事“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更易引发学生共鸣认同。
高校要善于深入挖掘首都一线抗疫的鲜活典型和感人案例,并有机嵌入课程,运用讨论式、案例式、访谈式等方法,以转述之法讲好故事,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采用访谈、视频连线等形式,邀请抗疫英雄模范和一线抗疫工作者进入课程,以“第一人称”“第一视角”之维讲故事、讲道理,以榜样示范提升教育实效。
二、阐释“大”道理,讲透首都高校疫情防控“大思政课”
首都高校疫情防控“大思政课”要讲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大思政课”之“大”一词体现其讲述主线之维。疫情防控过程中听党指挥、波澜壮阔的宏大抗疫场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优势的重大抗疫经验,以及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讲好首都高校疫情防控“大思政课”的重中之重。“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3],中国抗疫成功的背后是制度、理论、理念、策略的成功,疫情防控大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要讲深、讲透这个道理。
(一)讲透宏大抗疫情景
首先,要讲好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的宏大情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面对世纪疫情的跌宕反复,党中央始终坚持抗疫斗争集中统一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到局部歼灭战,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作出超前洞察的判断、审时度势的决策,彰显了巨大政治勇气和高超政治智慧。要以大历史观之维度向学生诠释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的领导是最关键的条件,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5]要把党领导抗疫斗争中付出的艰苦卓绝努力、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作为生动教材,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引导学生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毫不动摇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疫情防控的根本遵循,坚定取得疫情防控最终胜利的信心。
其次,要讲好举国上下同心、群防群控的宏大场景。群防群控是我国能够控制住疫情的独特优势。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6]正是依靠爱国卫生运动的社会防线构筑,依靠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组织动员工作,依靠党组织、群团组织、学生社团等联动起来的校园疫情防控,我们才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场人民战争。这其中有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援鄂援沪英雄,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党员干部,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自觉自律、守望相助的普通群众,以及能打硬仗、可堪大任的青年榜样……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案例再现了全党全国人民“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精神,再一次印证了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疫情面前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战斗员。要向学生讲清楚举国同心、众志成城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阐明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激发青年学子的青春担当,引领广大学生厚植爱国之情、砥砺报国之行。
(二)讲透重大抗疫经验
首先,讲好制度优势的抗疫经验。“分则力散,专则力全。”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次大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展现出的超强整合力、强大动员力和高效执行力,在重大危机面前迅速凝聚起广泛共识,托举起众志成城的精神堡垒,才能够高度集中物质力量、人员力量、精神力量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中。从火速开建隔离医院、方舱医院,到举国之力生产应急医疗物资、研发生产疫苗,以及医护力量、军队力量、社会力量援鄂援沪大集结,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具有无比优越性的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要结合中国抗疫实践、抗疫故事,理直气壮地讲透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坚定的信心自觉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其次,讲好统筹兼顾的抗疫经验。疫情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早在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就提出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统筹。这实质就是发展和安全的关系问题,要向学生讲好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疫情防控中最为生动的方法论。“统筹”二字决定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疫情防控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发展是安全的目的,决不能因为疫情防控就忽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更不可因此懒政怠政。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如期、安全、精彩举办更是向世界昭示,只要团结一心、精准施策,完全能够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两件大事。疫情以来,我国着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千方百计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显示了中国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7]。要站在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新考验的历史维度,引导学生在“两个大局”与“两个百年”目标的交织方位中,审视中国抗疫的非凡实践和重大成果,提振对我国强大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的高度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
(三)讲透伟大抗疫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其中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均应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体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展现出的精神伟力。要注重从比较的维度讲透伟大抗疫精神,疫情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一方面无视自身抗疫的失败无力;另一方面却通过各种途径发动舆论战抹黑我国抗疫的成功实践,妖魔化我国“动态清零”的科学方略。现阶段向学生讲好伟大抗疫精神,要从人民性和科学性的高度阐释“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不犹豫的合理性,着重从生命至上、尊重科学两方面阐释“动态清零”是最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策略。
首先,要讲透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面旗帜一直被中国共产党人高高举起,成为党的立党之本、兴党之基、强党之魂。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人民”是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最多的一个词语。两年多来,病毒频繁变异,形势不断演变。对于疫情防控,变的是不同阶段的具体防控策略,不变的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题,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一个生命,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8]这是党中央对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鲜明态度。要向学生讲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引导青年学子在与人民并肩战斗中厚植爱国情怀。
其次,要讲透尊重科学、动态清零的科学内涵和科学态度。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冠病毒,党中央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9]从国情来看,我国是超过14亿的人口大国,在老龄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同时,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防疫一旦选择“躺平”,必将对部分地区的医疗资源产生挤兑,必将牺牲一部分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小孩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后果不堪设想。抗疫实践证明,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的“动态清零”总方针,提升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公共卫生危机”的科学选择和最佳路径。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舆论,“大思政课”要阐述好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的理论基础和重大意义,提高新时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辨别、摈弃错误思潮的能力,拥护党中央制定的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方针政策。
三、善用“大”优势,讲活首都高校疫情防控“大思政课”
如何讲好具有首都高校疫情防控特点的“大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用之”的“善”一词体现其讲述方法之维。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立足首都思政教育创新高地优势、首都宣传文化建设矩阵优势、首都首善标准治理实践优势,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疫情防控“大思政课”。
(一)善用首都思政教育创新高地优势
一是善用思想理论高地的优势。北京是高水平大学的聚集之城,目前在京高校共拥有5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6所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3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15家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汇聚了众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界泰斗、专家学者,这些高精尖的学科资源和高水平的人才资源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学理支撑和智力保障。讲好疫情防控“大思政课”的基础是做好理论研究和学理阐释,要充分发挥首都高校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上的高地优势,当好“理论研究”的先行者、“宣传阐释”的引领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和育人优势。要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教学,把讲创新理论和讲防控政策、讲深刻道理和讲战疫故事、讲国之大者和讲人民利益结合起来,在研究阐释上力求深刻、宣讲传播上力求生动,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
二是善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领航优势。多年来,北京市坚持高站位高标准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市委常委会专门研究思政课建设、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带头进高校讲思政课,先后出台《北京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关于推进北京高校思政课质量保障工程的若干措施》等纲领性文件,推进实施“数字马院”建设工程、网络引领工程、思政建设工程、思政课质量保障工程、思政课教师培优工程、思政课教法创优工程等“十大工程”,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全国思政课改革创新贡献了北京模式。要充分发挥首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善用“大平台、强教学、新模式”等多重优势,及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论述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的生动实践编写成教学案例和教学指南,综合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方式,通过疫情防控系列公开课、虚拟仿真沉浸式教学、思政课可视化教材等教学新模式以及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打造凸显北京特色的大思政课,做好“战疫史诗的传唱者”。
三是善用首都思政课共建共享的资源优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回信和重大会议精神,组织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百万师生“同上一堂课”,已经成为北京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典型经验。特别是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会同教育部打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一体化教学资源,为全国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研讨平台。要充分利用高精尖创新中心和集体备课平台优势,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打造疫情防控思政“金课”,确保疫情防控形势政策及时、准确、全面地融入课程教学。在集团作战、共建共享的同时,还要积极发挥不同类型高校的特色优势,理工类院校要着重讲好疫苗药物研发等“科技抗疫”的“大思政课”;文史类院校要着重讲好伟大抗疫精神、中国共产党防治重大疫病历史与经验的“大思政课”;财经类院校要着重讲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政课”;艺术类院校要创新形式推出“文艺+抗疫”的“大思政课”;医学类院校要讲好抗疫一线的“大思政课”等,以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内容凝聚共识、鼓舞人心。
(二)善用首都宣传文化建设矩阵优势
一是善用首都宣传媒体的融合优势。疫情防控中,宣传文化系统既肩负着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光荣使命,也肩负着与错误言论展开斗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职责。北京处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前锋地带,宣传政策、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的任务更为繁重。习近平总书记为此特别强调:“要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10]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首都中央媒体、地方媒体、社会媒体、自媒体数量多、传播力广,共同构筑了报、刊、台、网、微、端、屏传播矩阵,形成了助力抗疫的“大宣传”格局,这些都是上好“大思政课”的重要支撑。北京市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16个市辖区均成立了区级融媒体中心。为完善首都教育“大宣传”格局,2021年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组建成立,推动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打造了教育宣传和新闻舆论的新高地。
各级各类宣传媒体要坚持以正面宣传引导为主,旗帜鲜明地与错误言行展开斗争,线上线下、纸端指端共同发力,全媒体全方位同频共振,共同唱好疫情防控宣讲和教育的“大合唱”。要特别关注思维活跃开放的首都高校学生群体,用好高校微信公众号“小”平台,做好思政育人“大”文章。发挥全国高校重点建设优质思政类公众号的优势,如北大团委、清华小研在线、岐黄青年汇、青春矿大、神马中财、BNU思享者等官微粉丝数量庞大、传播力广的作用,使其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讲好首都高校疫情防控故事,特别是学生志愿服务、“智力”抗疫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共同营造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要利用好新闻发布会等媒介,高效权威回应学生学业、就业、生活、就医等方面的痛点问题。
二是善用首都文化资源的禀赋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11]重大历史事件面前,从来都有优秀文艺作品的身影。以“艺”抗疫记录全民抗疫的伟大历史、传递众志成城的勇气信心,是“大思政课”的特殊表现载体。开门办思政,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市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鲜明理念,尤其注重发挥艺术类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并先后邀请濮存昕、冯远征、郭磊等艺术名家为全市学生开设市级思政课。[12]
要利用好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资源能量以及文艺战线创作传播成熟高效的优势,紧密结合首都抗疫历程,通过影视、文学、歌曲、舞蹈、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策划展示系列优秀抗疫主题文艺作品,讲述抗疫一线的点点滴滴,以“艺”抗疫凝心铸魂,汇聚强大精神力量。校园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学生们通过自媒体平台制作发布的校园学习生活、志愿服务、封控隔离等故事,以及特殊毕业季的云合诵、云舞蹈、云合唱、云演奏等艺术形式,都为上好“大思政课”提供了难忘的鲜活素材,要运用好这种“全民+互联网+记录”的形式,让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入耳、入脑,更入心。
(三)善用首都首善标准治理实践优势
一是善用首都基层治理强大势能的实践教材。疫情防控既是医疗技术与病毒的较量,也是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水平的考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仅是疫情防控等应急管理的中坚力量,也是超大城市常态运行的关键基石。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到无疫社区(村)创建活动,两年多来,无论是封管控区生活物资的充分保障,抑或是特殊重点人群的上门服务和就医保障,以及下沉干部和社区志愿者们的踊跃参与,首都街乡社区基层组织在面对疫情的高效应对和组织动员,都让人们见证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和多方共治的基层治理强大势能,这些首都高校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感受的抗疫实践都是讲好疫情防控“大思政课”中不可或缺的北京篇章。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的要求,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要向学生着重讲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正是得益于多年来北京党员单位社区“双报到”的成熟机制,首都疫情防控基层力量始终充实有序,“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了流传在首都疫情防控第一线的高频语句,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最前线。要以生动实践阐释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用切实成效讲清楚抗疫斗争重大成果所彰显的“中国优势”“北京优势”,引导学生体悟首都基层治理创新成就和强大势能。同时,要向学生讲好“个人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的深刻内涵,教育学生以知促行,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争当起而行之的实干家,与“小巷管家”“西城大妈”“朝阳群众”一道,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踊跃投身首都疫情防控斗争和志愿服务的第一线。
二是善用首都“接诉即办”治理改革的生动案例。北京市“接诉即办”是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样板品牌,已成为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新范式、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机制。在疫情防控中,北京将“接诉即办”机制与新冠疫情防控机制对接起来,推动了疫情防控和基层治理的精准、有机结合。疫情防控期间的协调就医、疫苗接种、核酸检测、隔离管控……全市各部门以“接诉即办”主渠道“12345”为突破口,统筹联动合力破解市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让首都市民“说话有人听、困难有人帮、事情办得快”。
要在“大思政课”中讲好“接诉即办”作为北京市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讲活党委政府与群众“连心桥”的故事、紧急诉求“生命线”的瞬间、社会情绪“减压阀”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就在身边,持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北京市首个市级思政课案例教学基地已于2020年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挂牌成立,要依托思政课案例教学基地,推动北京实践与思政课教材、课程紧密结合,提升真实案例对思政课的服务支撑能力。同时,将案例编写、案例教学与加强社会实践一体推进,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区接诉即办志愿服务岗,引导学生在参与群众诉求办理的基层实践中,进一步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定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1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N].人民日报,2021-03-07(01).
[2]董城,张景华.“有咖有味”入脑入心——北京高校推出一批战疫思政课[N].光明日报,2022-05-04(03).
[3]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
[5]谌贻琴.在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当代贵州,2021(02).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0.
[7][8]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9]申少铁.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二十一[J].奋斗,2022(07).
[10]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N].人民日报,2022-05-06(01).
[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
[12]狄涛.牢牢抓住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纲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20(03).
[13]李祺瑶.以首善标准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N].北京日报,2022-03-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