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王海威
【摘要】大历史观是一种观察历史和社会的思维、视野和科学方法,包括长远史观、世界史观和整体史观。把大历史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实践,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把握历史大势和历史规律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大历史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从纵向长视角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横向宽视野讲深“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整体史的脉络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学生更好把握中华民族发展大势、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和社会主义发展大势。
【关键词】大历史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作者简介】王海威,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2.5.103~109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四个一批”人才培养项目新时代意识形态制度化治理的经验研究(LNSGYP20070)和2019年东北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名课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的说明中指出:“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1](P7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2]全面、辩证地把握历史、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等内容。大历史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相互关联,把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历史逻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衔接,有助于从新时代的战略高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建设和内在要求,对于引导学生以纵深而宽广的大历史观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历史观的深刻意蕴
大历史观“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3]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看作一个整体的大过程,强调“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4]习近平要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2]是“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4]的思维方法。大历史观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包括长远史观、世界史观和整体史观。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演进的整体规律时,以大历史视野把握社会基本矛盾,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预见以及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机制的理论等,都是以大历史视野为建构基础,将所有事物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得出的科学结论。毛泽东从大历史层面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5](P534)邓小平也高度重视学习历史和以史为鉴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时代主题论、初级阶段论等,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6](P20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及“大历史”或“大历史观”,并站在人类文明史、世界历史发展高度,多次强调运用大历史观来分析问题。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7]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8](P32)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善于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探究历史规律,分析演变机理,提出应对策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9]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10]习近平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在时间跨度上以数十年、数百年或更长时段作为审视历史事件的标尺,在空间跨度上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去把握中国与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历史方法的科学运用,开启了用大历史观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范式,为新时代如何运用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历史观以纵向长时段和横向宽视野认识历史本质、把握历史规律,基于整体视域研判历史发展大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从时间上看,大历史观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分析和把握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是以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全程视角贯通古今的长远史观。二是从空间上看,大历史观从横向的空间视野来审视和把握该历史事件和与之相联系的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以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全球视野联通中外的世界史观。三是从辩证角度看,大历史观从总体的视角来研究和把握历史,是以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全局观念把握主流的整体史观。总之,大历史观把历史放在总体坐标上进行长时段、宽视野的研究,要求把握历史发展的源流、方位、走向和内在联系,以长远史观、世界史观、整体史观将历史和现实贯通起来,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二、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理论的素材,理论是实践的向导。把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用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空视野和实践半径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把握历史大势和历史规律中坚定理想信念
历史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前提。习近平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11](P11)大历史观是把握历史规律和大势的历史观,将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把握历史规律中坚定理想信念。恩格斯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12](P302)大历史观本质上是分析历史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的规律史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古今之维纵览建党百年的历史脉络,以中西之交阐释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历史进程的纵深逻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全面认识上,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塑造和意识引领,提升大学生对国家历史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把历史自信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把握历史大势中增强历史主动。把握历史大势是大历史观的实践要求。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认识“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时代方位,更好把握“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演变趋势,更好应对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
2.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13]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把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大历史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识历史趋势、分析历史环境、总结历史经验的认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大历史观融入其中,有利于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把握问题,正确对待失误和挫折、经验与教训,把握历史规律,明辨历史真相。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大历史观通过回顾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从历史逻辑中归纳出理论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体现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的课程,把大历史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从长时段、宽视野中,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知行合一。
3.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大历史观是用历史主题把历史片段、历史细节和历史碎片统领起来的整体史观。针对党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一度盛行、虚假历史言论混淆视听的现象,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3]用整体史观审视历史事实,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把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大历史观以全程视角贯通古今,既反对割断历史,也反对虚无历史,为讲清历史事实提供了指南。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大历史观,坚持以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运用中提升历史自觉,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历史人物,分清主流和支流,以整体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14](P21)当前,大变局中崛起与遏制并存,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深层较量和博弈不断深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的发展,正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或“棒杀”或“捧杀”,炮制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历史终结论”等妄图诋毁遏制我国发展的外源性风险依然存在,需要引导大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全球视野中把握,通过科学的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三、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着力点
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5]大历史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知识教育,而是以历史题材为基础的贯通过去、现实和未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历史思维能力塑造,因此要统筹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历史观教育的递进与衔接。按照主线明确、逻辑清晰的原则,根据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特点,各有侧重地深耕教学内容,确定融合重点,着力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横向的空间视野和整体史的视角三方面,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发展大势、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和社会主义发展大势。
1.以纵向的时间维度,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大历史观是一种长远史观,强调历史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是大历史观的重要内涵。正是这种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也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鲜活素材,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中华民族发展大势。
第一,在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中,阐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从历史长时段中把握历史是大历史观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重大论断,是大历史观视角下对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审视。重大政治论断融入课程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既要聚焦理论本身,也要抓住教材、课程和内容这几个关键环节,找到融入教学的结合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结合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把百年党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把握,从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和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历史,分析党在成立之初就确立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引导学生认识到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才找到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深入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和伟大实践,讲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历史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的社会条件、制度基础、物质条件和精神力量等,引导学生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
第二,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中,阐明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历史是由前后相续的时间链条构成的,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将新内容简单添加到原有知识体系之中,而是要分析新内容与原有教学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教师应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伟大实践,分析原有“三个时期”和新提出的“四个时期”的关系,运用大历史观总结和评价不同阶段的特征与贡献,并通过阶段性数据,把党的百年成就讲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四个伟大成就”的内在逻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郑重写入《决议》,[1](P64)“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结合“中国精神”内容,站在党的百年奋斗史、理论创新史的角度,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等,重点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以党在各个时期创造出来的伟大精神为分支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受到教育与鼓舞。
2.以横向的空间视野,讲深“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大历史观是一种世界史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②把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重从全球现代化进程、国际格局演变横向的空间视野进行考察,用大历史观来解读中国道路的历史选择,在全球风云中讲好“中国方案”,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
第一,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中讲出“道路自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重大历史论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准确把握教材对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阐释及其转化问题。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可以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纵向梳理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到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深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持续做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规划,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和执政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可以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对比分析中西方现代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是“串联式”的过程,用了200多年时间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中国发展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思维定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第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风云中讲好“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从大历史视野解读国际格局的演变,既在全球化坐标系中解读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艰辛探索,又考察中国在历史演进中对世界的贡献,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生动素材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结合“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比分析“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分析其背后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西方国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催生政治极化、民粹主义、种族冲突等问题。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凸显出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国际体系的严重弊端,使国际格局“东升西降”的趋势更加显著,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看到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大势和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3.以整体史的视角,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大历史观是一种总体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从大历史观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学生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大势。
第一,在全面把握“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宏阔的历史视角全面总结了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十个坚持”宝贵历史经验,为全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注入强大思想动力。“十个坚持”是一个有机整体,贯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阐释好其核心要义,引导学生把握其内在逻辑,明确其实践要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可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讲清“十个坚持”的深刻内涵,并通过叙事教学讲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引导学生把握“十个坚持”中蕴含的丰富经验和成功密码,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围绕“坚持中国道路”,针对刻意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加以割裂和对立的错误,应从整体史观出发,把历史片段贯穿起来,引导学生全面理性地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时期进行正确评价,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总之,引导学生在深刻把握“十个坚持”历史经验中,明白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进而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在“中国抗疫”这堂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大历史观既强调整体视角,又关注宏观视野中的微观历史事件。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将抗疫斗争的生动实践充分融入教学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可以结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人民立场,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体系的建立来讲解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结合钟南山、陈薇以及各阶层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来讲解伟大抗疫精神和当代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同时,善用国内外抗疫期间丰厚的案例、素材和数据,通过抗疫大考下的中西之比,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历史为教材讲透科学规律,以实践为素材讲活创新理论,以时代为题材讲好使命责任,在纵横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关联国内与国际中,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培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3]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微镜头“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N].人民日报,2019-03-26(1).
[4]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19-04-21(1).
[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9]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强调以主题教育为新的起点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N].人民日报,2020-01-09(1).
[10]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N].人民日报,2021-12-15(1).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N].人民日报,2013-06-27(1).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