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的思考
王维国
【摘要】新时代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应深刻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的功能特征,充分认识其战略地位和价值,解决“重视不重视”的问题;科学理解“形势与政策”课“讲道理”的课程本质,不断适应时代、适应学生、适应社会,更好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解决“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统筹规范与发展,以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建设格局等为重点,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解决“做得好不好”的问题,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创新与改革探索,切实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王维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2.5.89~9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研究”(19JDSZK076)和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一流大学‘科教深度融合型’思政课的整体构建及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旨在通过开展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第一时间引导青年学生科学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第一时间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进课堂武装学生头脑,课程要求高、内容变化快、教学难度大,建设好这门课程对于切实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形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育人合力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①这一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切中了当前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害与关键,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指导性与针对性,为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实践遵循。新时代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必须准确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时代内涵与根本要求,提高认识、把握规律、守正创新,着力解决好“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这三个关键问题,切实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抬头率、点头率与获得感,将其打造成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金课。
一、深刻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特征,解决“重视不重视”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形势与政策”课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这一地位是由其与其他思政课所不同的课程特征决定的,是在“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更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中得到进一步凸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看,注重通过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来验证真理的科学性、人民性、革命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并使科学理论为人们所接受进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始终坚守的一条基本原则。列宁认为现实教育比“政治空谈”更能为人民所接受,他强调应“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意些极平凡的但是生动的、来自生活并经过生活检验的共产主义建设方面的事情”。②(P9)思政课具有理论武装、释疑解惑、教育引导的功能,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干渠道与关键课程,相较于思政课的其他课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发挥理论武装、释疑解惑、教育引导功能,有其自身特色。《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③(P1489)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的特征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1.从理论武装功能看,“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时效性强的特征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应及时跟进一步。理论武装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体现着思政课的责任担当,承载着思政课战线的初心使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③(P1530)对思政课的理论武装功能进行了明确规定。理论武装的根本在于彻底性,党的创新理论只有彻底才能真正掌握群众;理论武装的关键在于时效性,理论武装只有做到时间上、视野上、思想上、认识上、情感上、行动上及时跟进、快速响应,才能真正达到育人效果。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并没有国家统一审定的教材,其较为权威的授课依据是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因此,可以根据党的理论武装的需要,及时更新授课专题与授课内容,从而成为第一时间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进课堂武装学生头脑的重要渠道,成为第一时间引导青年学生准确理解、科学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关键课程,对于及时、准确、深入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及时、准确、深入地在校园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以理论武装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从释疑解惑功能看,“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针对性强的特征
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新时代的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但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惑,表现为一系列的思想矛盾与价值冲突,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应及时回应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及时做好解疑释惑工作。释疑解惑只有具有针对性,才能收到成效。《意见》提出“要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③(P1490)对“形势与政策”课释疑解惑的针对性提出明确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应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实践问题以及青年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特别是不容易讲深讲透而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说服力的回答。比如,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针对性地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解决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讲授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自我革命的新形势、新理念、新突破与新成效,解决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讲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论述、新决策、新部署和新作为,解决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讲授当前国际形势与政策的热点、焦点问题,讲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理念、新内涵、新实践与新贡献,通过历史对比与国际比较,解决青年学生对“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困惑。
3.从教育引导功能看,“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综合性强的特征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引导综合性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育人过程、育人领域和育人目标三个方面。从育人过程看,本科思政课的其他课程均在大学的前两个学年完成教学任务,而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要保证青年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更新、全学段不断线,从而实现了教育引导的持续性。从育人领域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育人重点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育人重点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育人重点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重点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坚定的法治信仰。而《意见》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需要讲授的几个专题领域,这就为结合国内外形势以及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及时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提供了空间,也为实现“形势与政策”课育人领域的全覆盖提供了空间。从育人目标看,“形势与政策”课根据青年学生身心特点与发展需求,形成了知识、价值、情感、能力、行动有机结合的育人目标体系。在知识引导方面,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科学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正确理解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在价值引导方面,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情感引导方面,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在能力引导方面,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科学分析世界大势与中国前途、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与青年使命,理性把握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与社情;在行动引导方面,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知行合一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①切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把青春奋斗贯穿学业发展全过程,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成为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青春力量。
二、科学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本质,解决“适应不适应”的问题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①“讲道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价值,恩格斯在回顾马克思与他的革命活动时指出:“我们有义务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但是,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争取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争取德国无产阶级拥护我们的信念”。④(P233)他还进一步指出,革命事业发展迅速的地方,当然是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并且受过理论教育的地方。“讲道理”是思政课的本质,思政课是“讲道理”的主渠道,就“形势与政策”课而言,这门课程并不是简单地介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其最根本的是讲授形势与政策背后的本质、规律和道理,特别是讲清楚进程与立场之理、自信与力量之理、精神与信仰之理、实践与方法之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1.适应党和国家的战略需要,解决“讲道理”的内容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在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形势与政策”课都随着国家中心工作的转换而确定教学选题、更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重点,所讲的具体内容都有所不同,但无论哪个历史时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都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需要,把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③(P1443)作为这门课程“讲道理”的核心目标、战略需要,从纵横交错的理论、历史、现实与实践中确定“理”的内容,抓住“理”的本质。具体而言,《意见》锚准新时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战略需要,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聚焦为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形势与政策等专题,这是落实“形势与政策”课“四为”战略目标的具体展开,起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这些专题内容都是为“四为”目标服务的。《意见》确定的授课专题之间既聚焦聚力又相互贯通、彼此衔接,专题内容融知识传授、理论阐释与思想引领于一体,并通过充分的学理依据、可靠的事实分析、深入本质的说理方式,对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及其背后的“道理”作出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回答,形成“形势与政策”课“讲道理”的育人合力,既令人信服,又十分解渴,体现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术深度与理论高度。
2.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解决“讲道理”的方法问题
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从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知识素养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积极主动四方面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进行“画像”,可以看出,“玩得酷、靠得住”是他们的鲜明形象与时代特征。“形势与政策”课“讲道理”也要适应青年学生这样的身心特点、话语体系与理论需求,围绕青年学生、关照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将授课要求、授课内容与授课方法、授课对象等结合起来,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是用学术“讲道理”。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努力推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提升课程的理论深度,用学术的内容、学术的框架、学术的思维来支撑“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避免流于“形势”、空谈“政策”。二是用逻辑“讲道理”。符合逻辑的东西往往更容易“俘获”青年学生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体现的逻辑力量为后学所称道,列宁演说的逻辑力量被称为“万能的触角”。“形势与政策”课应切实增强教学的科学性、逻辑性与严谨性,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避免简单的文件堆砌、案例拼凑与视频展示,善用逻辑、严守逻辑,充分运用抽象概括、论证反驳、理解识别、形式推理、比较类比等,让青年学生在不断受到启发中水到渠成地得出正确结论。三是用艺术“讲道理”。“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使青年学生愿意听并且相信我们讲的道理,必须做到“目中有人”,紧密联系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实际和理论诉求,钻研授课艺术、创新授课方法,不断推动政治语言向学术语言、学术语言向教材语言、教材语言向教案语言、教案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积极进行授课风格、授课语言、授课工具、授课形式、授课载体的改革创新,善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讲道理”,做到尽可能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既体现真理的力量,也展现教学的魅力。
3.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解决“讲道理”的载体问题
当前,青年学生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网络化学习、网络化生活、网络化娱乐已成为青年学生的新常态。新时代我们应随着互联网创新的大趋势,变网络这一最大“变量”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最大优势。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迅速便利、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借助“新文科”建设东风,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用正确的思想、可靠的案例、准确的事实、翔实的数据等,解读形势、阐释政策,利用网络平台积极打造基于专门性的“专递课堂”、基于共享性的“名师课堂”和基于开放性的“网络课堂”,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的多渠道传输、多屏幕传播、多终端推送,不断增强教学的智能化、共享性与互动性,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激发正能量的坚强阵地。习近平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③(P1594)这为拓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载体提供了基本遵循。一是领域“拓展”。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形势与政策”课走出教室,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构建“全员化参与+课程化改革+项目化管理+精品化推动+制度化保障+社会化运作”的实践教学长效机制,让校园内外处处都成为生动的课堂。二是实践“体验”。让理论走出教材,让思想变得鲜活生动,让青年学生可感、可见、可学。三是载体“融合”。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发各的令”,发挥好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日常管理的育人功能,巩固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育人成果,推动青年学生的认知认同。
三、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创新,解决“做得好不好”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③(P1593)新时代更好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立德树人作用,应统筹规范与发展,充分考虑“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要求高、内容变化快、教学难度大的特点,提高认识、把握规律、守正创新,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创新与改革探索,切实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育人质量。
1.建设要求上,统筹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
由于重视程度、课程性质、建设历史等原因,相较于其他思政课,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确实存在规范性不强的问题,应统筹规范与发展,以规范为基础、高质量发展为旨归,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一方面,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思政课统一管理体系,由学校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统一管理师资、统一组织开课;规范教学实施,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政课整体教学计划,严格落实学分学时,通过过程管理、制度建设等,对教学专题、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重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等进行统一要求与规范。另一方面,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的高质量发展。始终站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全局高度,把建好“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主责主业,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根本,以深厚学识、高阶能力与情感价值协同培养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综合创新,体现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把质量意识贯穿“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坚持用学术语言讲授形势政策,用透彻学理提升育人效果,从课程、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价、教学推广等方面,系统推进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产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网络推广资源等。
2.师资队伍上,统筹好专职与兼职的关系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①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队伍建设是关键,应着眼于解决课程综合性与师资薄弱性的矛盾,建设一支政治业务双强、梯队衔接有序,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学科研队伍。一方面,坚持把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放在首位,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选配“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把“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培训培养纳入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构建以遴选发现、培训交流、职业发展、评价监管和动态调控为关键环节的专职教师全链条培养机制。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国防、外交、党建等治国理政的诸多方面和多学科领域,受学科背景、知识储备、成长经历的制约,单纯依靠专职教师难以更好地完成课程育人任务。应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分层分类建设“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队伍,选聘学校党政干部、团学干部、专业课教师等校内师资,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科学家、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行业先进模范等校外师资,担任“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努力做到让熟悉天下形势的人讲形势、让制定国家政策的人讲政策,为学生深刻揭示形势与政策背后的本质、逻辑、规律与价值,力求达到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的双重效果。加强“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形成教师行为规范、师德教育途径、激励培养措施、考核奖惩手段四位一体的师德师风熔铸体系,引导他们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人格魅力呵护青年学生的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青年学生的智慧,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青年学生,让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3.教育教学上,统筹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自1987年10月,《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首次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纳入高校思政课体系以来,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形势与政策”课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建设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仍具有指导性适用性,应长期坚持、一以贯之,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形势与政策”课既要坚持理论武装、释疑解惑、教育引导,又要适应时代、适应学生、适应社会,本身就是技术含量高、难度系数大的工作,加之当前外部环境、育人条件、教育对象不断变化,这门课程的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我们应在尊重以往建设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学生诉求及身心特征,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思路创新、体系创新与政策举措创新。在教学思路上,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既要坚持基本专题、基本内容的稳定性、规范性,又应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课程创新,积极挖掘其他学科专业的育人资源,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的选修课课程群。在教学体系上,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专题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现场体验教学法、虚拟实践教学法等,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将先进思想、科学理论、正确价值有效传递给青年学生,让“有意义”的事情更加“有意思”。
4.建设格局上,统筹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⑤(P23)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创新,一方面,应整体考虑、统筹推进,从教、学、评、管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传统教学手段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传统课堂到网络课堂,从教学分析、设计到教学方法的推介,从纸质资源到数字化资源,在课程、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价、教学推广等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形势与政策”课整体建设体系。另一方面,坚持“重点论”,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科教融合、教学反思、教育评价、课程治理等难点焦点,在如下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一是解决该课程教学与科研分离,优质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以科教深度融合为基本方略,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形成高水平科研创新支撑“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的长效机制,从整体上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的“精装修”与优质资源供给。在“形势与政策”课的科教深度融合基本方略中,“科”代表的是用学术内容、学术框架、学术思维来支撑“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教”代表的是以高超授课艺术与方法吸引、亲近、教育青年学生,“融合”是“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的理念与途径,“深度”体现的是“形势与政策”课科教融合的程度、广度,是课程、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示范、支持保障等全方面、全领域、全层次的融合。二是解决该课程教学知识性与思想性融合不够,教学方法反思不足的问题。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常呈现一种照本宣科式的政策解读,缺乏前沿问题的教授与反思,应在价值引领的同时,注重通过对话交流、诘问辩难、自主反思等方式,训练青年学生的辨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武器,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三是解决该课程教学评价重静态评价、轻发展性增值评价的问题。把考试和学习有效对接,重点考核青年学生对最新理论成果的掌握水平。强调增值评价,突出空间的增值评价,将评价延展到课堂之外;突出时间的增值评价,八个学期评价不断线,强调发展性评价指标;四是解决该课程建设资源分割等问题。对课程、教师、教学、评价、管理、推广等课程内部治理体系和资源统筹、社会合力等课程外部治理体系进行整体谋划、系统安排,让青年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有更多、更大的“获得感”。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