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问题与策略
石书臣 韩笑
【摘要】“大思政课”建设涉及多元主体、多种资源,需要构建协同机制来推动。加强协同机制建设是善用“大思政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效能的有效途径。当前,加强“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主要存在协同要求落实不够、制度协同有待完善、合作共建存在难度、协同效能需要提升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以做好统筹规划,改进制度安排以完善制度体系,搭建合作平台以促进协同联动,强化实践导向以优化评估机制等策略加以推进,更好地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开展。
【关键词】大思政课;协同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简介】石书臣,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笑,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2.6.71~76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上海市教委立德树人人文社科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批准号:2022基2-1-37)。
“大思政课”建设涉及多元主体、多种资源,需要构建协同机制来推动。协同的含义主要包括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沟通合作等,机制指的是“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大思政课”协同机制是“大思政课”格局中有关主体和资源协同配合、共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的运作过程和作用方式。善用“大思政课”,不能仅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全党全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因此,加强“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成为实施“大思政课”的重要环节。
一、加强“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不仅要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特点和要求,也要重视协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是善用“大思政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效能的有效途径。
1.加强协同机制建设是“大思政课”思维理念的内在要求
“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必须围绕“大思政课”的理念要求来进行。“大思政课”首先是思政课,“大思政课”区别于思政课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如何理解“大思政课”之“大”,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2019年3月,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1]的要求,这实际上就已经从思政课建设的纵向衔接和横向协同方面蕴含了“大思政课”的指向。2021年3月,他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又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明确提出了“大思政课”概念和“善用‘大思政课’”的要求,其要义是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到,“大思政课”体现了大视野、大融入、大协同的“大思政”思维,是面向全党全社会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大思政课’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借助社会资源把思政课课堂空间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全域,倡导构筑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3]只有加强协同机制建设,才能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政课资源,增强育人合力,真正实现“大思政课”的意义和价值。
2.加强协同机制建设是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的客观需要
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大思政”思维是一致的。2016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的要求,推动形成了“课程思政”理念和高校“大思政”格局。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健全地方党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坚持和完善党委定期研究、领导干部联系高校等制度,建立部门协作常态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思政课的工作格局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5]办好思政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而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多方主体密切合作,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育人合力,这就必须建立健全思政课协同机制。
3.加强协同机制建设是获取“大思政课”素材的重要条件
丰富、鲜活、富有时代感的思政课素材,蕴含于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之中,有助于提高“大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获取、利用、丰富思政课教学素材,同样需要加强协同机制建设,必须在课程设计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有利于拓展思政课教学素材的协同机制。首先,“大思政课”需要面向时代,善于用好现实素材。当前的时代背景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善用‘大思政课’”时指出:“这次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两个方面给人们的影响。”[6]这是全社会面临的大背景,从社会大背景中挖掘思政课素材,需要加强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育人制度与机制的衔接和贯通。其次,“大思政课”需要重视历史资源,积极挖掘历史素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具有丰富的育人素材。丰富的历史素材涉及多个学科、部门、机构的管理,将其转化为“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同样离不开协同机制。再次,“大思政课”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不断丰富生活素材。“大思政课”强调要把思政课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跟现实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在社会生活中获取鲜活素材和案例,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也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感悟所学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坚定“四个自信”。这些都需要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上的协同对接。
4.加强协同机制建设是提升“大思政课”质量的有力保障
“大思政课”不仅在于视野之大,更追求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来展开。强调“大思政课”,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的质量和实效。而协同机制具有系统性、整合性、协同性等特点和优势,这些都是提高“大思政课”质量和效能的重要条件。首先,建立协同机制,可以从系统性方面为“大思政课”提供质量保障。“大思政课”协同机制体现了对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历史与现实、线上与线下思政课教学资源的系统思考和综合利用。比如,“大思政课”注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学生从社会生活和现实素材中加深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在社会实践中体悟真理魅力、锤炼意志品质,更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建立协同机制,可以从整合性方面为“大思政课”提供质量保障。“大思政课”协同机制有利于把分散在校内外的各种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有效利用,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提供丰富、足够的思想营养和精神食粮,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再次,建立协同机制,可以从协同性方面为“大思政课”提供质量保障。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大思政课”协同机制的效能发挥关键在于各类主体的协同合作。同时,也只有加强协同机制建设,才能促进“大思政课”多元主体的协同与配合。而多元主体在“大思政课”方面各有独特的角色和优势。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有利于学生从多方位、多视角加深对思政课的学习和理解,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当前,“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中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只有充分认识这些问题,才能找准应对的策略和着力点。
1.协同要求落实不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了一些与“大思政课”相关的协同育人要求。比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统筹规划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等;在课程建设方面,强调了思政课程与高校课程思政、中小学学科德育的协同效应;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明确提出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严格落实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的要求;在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方面,提出了设立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等等。但从“善用‘大思政课’”的新要求来看,有些学校仍然存在一些欠缺。从“大思政课”多元主体的协同要求来看,主要存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机制有待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等问题,相互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还比较松散,没有形成积极互动的“‘大思政课’共同体”。从“大思政课”育人过程的协同要求来看,主要表现为“大思政课”内容上的教材与现实、方法上的理论与实践、场域上的课堂与社会、学段上的大中小学等有待进一步加强衔接。从“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协同要求来看,主要表现为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机制不强、平台创新不够等。有的学校对“大思政课”实践要求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思政课实践学分的落实、教师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等在相关制度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
2.制度协同有待完善
机制与制度密不可分。一般来说,制度是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规则,机制是规则的具体实施方略,机制从属于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制度之间缺乏协同,就不会有高效的协同机制。加强“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需要构建有利于落实“大思政课”协同机制的制度体系。思政课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思政课的组织领导制度、课程建设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材编写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内容。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但“大思政课”的制度协同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思政课”意义上的制度协同,既包括思政课各种制度要素间的协同,也包括多元主体间相关制度的协同。因而,其中的问题也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体现“大思政课”要求的制度体系本身还不够完善。自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党和国家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系列文件,对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进行了一些制度性安排,但是从“大思政课”的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把“大思政课”要求进一步贯彻在思政课的具体制度之中,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地方的思政课教学资源特色和优势,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其次,思政课多元主体间体现“大思政课”要求的制度体系还比较松散,缺乏协同联动。再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大思政课”制度体系衔接不够。近几年,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关制度、政策相继出台,取得明显成效,但“善用‘大思政课’”的制度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并体现各学段之间的统筹推进、有机衔接。
3.合作共建存在难度
“大思政课”的实质在于开门办思政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育人。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当前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引入现实素材、贴近社会生活。然而,与之相关的协同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学单位与校内各部门的分工合作存在体制梗阻。“大思政课”实施的关键主体是思政课教学单位和思政课教师,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具体落实还涉及学校负责课程管理的教务部门,负责学生活动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负责学生安全的保卫部门等。毫无疑问,“大思政课”必然要求这些相关部门在共建思政课方面实现协同创新。但是,由于各自职责所限和人员、经费、安全等因素制约,因而在部门协同合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大中小学“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衔接难度。由于各学段学生成长特点和思政课要求存在差异,因而在“大思政课”的具体落实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固化思维,缺乏一体化的纵向衔接。但是,无论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角度,还是从“大思政课”的要求来说,都需要加强实践育人的衔接。现在,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关文件中,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学分也有了明确规定,但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机制还不完善。三是学校思政课与社会育人场馆的合作共建还存在实施难度。“大思政课”要实现“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就要跨出校门、走近社会生活。现在,各类学校普遍与一些社会育人场馆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许多红色场馆、革命遗址等成为思政课的现场教育教学基地。但由于这些场所场馆与学校的组织属性、社会职能、管理方式、运行安排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在协调配合上存在一定难度。而且,由于接待人数所限、学生外出不便等因素,在场馆惠及更多学生方面也有难度。
4.协同效能需要提升
近年来,有些地方和高校在“大思政课”协同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如建立思政课教育教学基地、开展思政课育人结对共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建共享思政课网络资源、建立一批全国和省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等,对于形成“大思政课”格局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大思政课”协同机制的效能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大思政课”协同主体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由于“大思政课”格局的制度安排尚处在规划和探索阶段,所以往往形式上的协同比较多,而具体操作方面的协同比较少。比如,思政课教师“大思政课”教学的绩效还未纳入职称评定等考核体系,以至于教师对开展“大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不够高;由于职能分工、经费、效益等因素的制约,社会机构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的程度还不够理想。二是“大思政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比如,虽然建立健全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政策体系,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具体措施不多、实质进展不大,衔接贯通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政策制度的执行落实力度不强,协同机制的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互动互补优势发挥不够。四是“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合力尚未形成。学校与社会的“大思政课”协同合作不够紧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大思政课”的思想认识和深刻理解没有到位,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具体落实还没有跟上。社会系统也囿于自身的职能未能与学校思政课系统建立紧密联系,协同育人合力不强。
三、加强“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的推进策略
针对“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提高“大思政课”育人效能,需要着重从以下方面发力:
1.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
“大思政课”是“集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领域鲜活思政教育素材,构建起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横向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课”,[7]也是贯彻“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要求的具体体现,需要多部门协同和多方面资源整合,因而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大思政课”本质上是思政课,强调“大思政课”主要是将“大思政课”理念贯彻到思政课中去,而不是在思政课以外另外构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育人体系。所以,“善用‘大思政课’”说到底还是为了上好思政课。国家颁布的有关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系列文件中已经蕴含了一些“大思政课”的要求,加强“大思政课”的顶层设计,要在已有的思政课体系基础上进行强化和完善。首先,建立健全协调统一的领导体制和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要坚持党对“大思政课”的领导。党的领导不仅是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领导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出台支持办好“大思政课”的具体政策,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其次,教育部和各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大思政课”的分类、统筹指导。在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师资培训、教学评估等方面,加大落实“大思政课”要求的力度。再次,学校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大思政课”建设的政策。把“大思政课”要求体现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教师考核、结对共建等环节之中,以政策导向激励和推动思政课教学走出校门、贴近生活、结合现实,把社会资源利用好。
2.改进制度安排,完善制度体系
要根据“大思政课”要求,通过改进制度安排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协同配合,更好地发挥制度对实施“大思政课”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根据“大思政课”的制度协同要求,需要重点抓好三个环节:首先,推进“大思政课”的制度贯通与衔接。在横向上,把“大思政课”的要求体现到“大思政课”的组织领导、课程改革、教师考核、实践教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环节的制度设计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加强配合,形成协同效应。在纵向上,把“大思政课”的要求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进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制度安排,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比如,将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求向中小学延伸,对大中小学各学段实践教学的内容结构、组织形式、考核评价、学分认定等作出明确规定,协同推进实践育人安排等。其次,完善学校与社会、政府的协同育人制度。“大思政课”建设不能光靠学校和教师,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利用好全社会资源。要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互动的“大思政课”协同制度。进一步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制度,拓展现场教学途径,落实“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的要求。完善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制度,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同时,思政课既可以到社会生活中讲,也应让社会资源走进课堂。通过实行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制度,鼓励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进学校、上思政课。再次,建立“大思政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是思政课育人的内在要求,因而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长期不懈地坚持抓好抓实。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大思政课”协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执行落实的责任制,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另一方面,要完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督导督查制度,克服工作中的形式化、标签化倾向。
3.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协同联动
不断搭建和创新“大思政课”合作平台,有利于打通各种主体和资源之间存在的壁垒,加强思政课的协同联动,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合力。根据“大思政课”的理念和要求,在协同联动方面需要重点推动以下合作平台建设:一是实践教学共建平台。在学校层面,不仅要在制度安排上对思政课教学单位与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党团组织等部门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统一部署,加强领导,而且要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与相关部门的结对合作,在“大思政课”的时间安排、实践形式、大中小学一体化等方面创造性地推进实践教学。在社会层面,进一步完善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举措,用好社会大课堂,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学途径和载体。二是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社会生活是大思政课最丰富的资源、最鲜活的素材、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中国共产党10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8]为了增强“大思政课”内容的现实性、生活性、丰富性和素材的鲜活性,要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和在线示范课程库等资源库建设。在突出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教材、教案和课件。三是网络教学合作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推动“大思政课”向网络拓展,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机制。积极建设网络云课堂,打造“云上‘大思政课’”,开展“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开设线上直播“云课堂”等活动。同时,要发挥新媒体、新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创新的重要作用。
4.强化实践导向,优化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是“大思政课”的质量保证和改进动力,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完善协同机制。“大思政课”理念强调的是开门办思政课,加强实践育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因而,实施“大思政课”必须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评估机制,出台相关激励制度文件。从协同机制的角度讲,“大思政课”的评估机制涉及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实施主体,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综合、协同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把实践导向落实到“大思政课”评价的各个环节。在评价对象方面,不仅要评价教师教学情况,而且要包括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落实情况、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和参与情况等内容;在评价指标方面,侧重评价思政课在融入现实内容、开展实践教学、大中小学一体化、与社会资源协同共建等方面的成效,特别是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作为职称评聘与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汲取全新力量”;[9]在评价原则上,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观照、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纵向衔接与横向联动相呼应等原则;在评价主体方面,要加强学校和教师的自评与互评,同时要秉持多元一体综合评价理念,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把学生、家庭、社会的评价纳入其中,通过多方综合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6]“‘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3]杨增岽,赵月.善用“大思政课”:深刻内涵、时代价值与建设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5).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7]曾令辉.科学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N].中国教育报,2022-03-17.
[8]林忠钦.与时代同频共振构建大思政格局[N].光明日报,2022-02-18.
[9]徐蓉,周璇.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