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问题辨析是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方式
李江静
【摘要】以“问题辨析”贯穿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方式。这一教学方式强调将课堂教学“讲好道理”与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相结合,通过立足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环节和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环节,一方面增强思政课教师讲道理的学理性、思想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真听、真想和真参与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进而自觉确立认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处理好形式创新与内容为王的关系、多元多样与主流主导的关系、批判与建构的关系,同时,运用好多环节过程性评价体系这一“指挥棒”,全方位保障教学的价值和效果得以显现。
【关键词】思政课;思想困惑;问题辨析;讲道理
【作者简介】李江静,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2.8.125~132
【基金项目】本文系清华大学思政课课程与教材建设项目“辨析式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DX02_26)和清华大学理论教学类教改研究“‘问题引导’式教学在‘基础’课堂中的深化应用探索”(ZY01_01)的阶段性成果。
2022年4月25日,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观察总结,我们采取以“问题辨析”贯穿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旨在不断深化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推进课堂教学“讲好道理”与解决学生“思想困惑”深度结合,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参与课程实践中把握透彻的理论,从而自觉确立认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通过“问题辨析”讲道理需要直面学生的思想困惑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P6)这里明确了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属性。思政课讲道理,包括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所指导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各种内容”。[3]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问题辨析”式教学,立足学生的思想困惑,把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环节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①环节结合起来,旨在增强思政课教师讲道理的学理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1.以学生困惑为出发点,增强思政课讲道理的学理性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强调“: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4](P11)从当前的授课内容看,思政课传授的课堂知识很多都是学生接触过的,这是学生认为课程“乏味”的重要原因。然而“知其然”并不等于“知其所以然”,“认识”并不等于“认同”,因此,有必要切中学生思想疑惑挖掘真问题,以此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讲好道理的重要抓手。以“问题辨析”贯穿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强调教师要深耕教学内容并结合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挖掘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困惑、质疑的地方,将其整合、提炼为具体问题,以指向学生的思想需求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困惑和兴趣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对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理解进行再认识,真正弄懂弄清自己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当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之道的过程中发现已有知识和理论难以支撑问题解决时,教师再及时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能够起到更好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效果。也就是说,当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学习知识、完成课程要求,而是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疑惑、对问题进行深层追问和反思时,就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此状态下,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能够帮助学生将思想困惑和思政课中讲的道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促使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2.以辨析活动为着力点,增强思政课讲道理的思想性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2](P14)如果说将知识整合、提炼为具体的问题,是教师在学生思想困惑和教材重点难点问题基础上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环节,那么,在基于学生认知需求设置具体问题后,通过辨析活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是教师给予学生方法启迪和价值引领、增强思政课讲道理的思想性的必要举措。
从当下一般情况看,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日益增强,但整合、比较能力还需要培养,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也相对不足,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加需要的是方法的领会、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贯穿其中的价值引领。如果仅仅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提供现成答案,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接受和认同,甚至会误解思政课“灌输”原则的实际含义,认为教师是强制性地填充正确的“大道理”,难免因此产生抵触心理。以辨析活动为着力点,一方面,由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提供相关文献阅读材料,在凸显思政课思想性的同时,帮助学生确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助教协作发挥引导学生的作用,促使学生通过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活动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实现价值塑造。总的来看,辨析环节的引入能够弥补当前学生知识面宽广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深、理解不透等方面的不足,促进学生自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以解答思想困惑为落脚点,增强思政课讲道理的针对性
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2](P22)事实上,以“问题辨析”贯穿思政课就是一种积极应用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式。在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环节中,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出水到渠成的结论,而且能够帮助教师把握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有思想困惑的点,增强思政课讲道理的针对性。
需要明确的是,增强思政课讲道理的针对性,并非来源于迎合学生兴趣的时髦语言或幽默话语,也不是仅靠吸引学生“抬头”所能实现的,而是要讲清楚理论、回应好疑惑。在“问题辨析”为主线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真问题”、提供课堂教学环节的方法指导、引入拓展阅读资料、在合作探究活动前组织助教开展的问题研讨备课会,帮助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并为合作探究活动做好内容储备;学生在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活动中,需要基于课堂学习和自主思考参与研讨,将问题辨析成果在课堂汇报环节展示出来;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讲授击破遗留问题和重点难点,并通过作业考评环节实现问题的回溯。从辨析问题的设置到问题辨析结果的展示和总结,这一动态过程始终以解答学生思想困惑为落脚点,一方面,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充分参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层层深入,对原来的模糊认识和错误看法逐步澄清;另一方面,教师课堂讲授过程中扎实的理论、缜密的逻辑和鞭辟入里的分析,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从“似是而非”到“豁然开朗”,真正实现课程获得感的提升。
二、通过“问题辨析”讲道理需要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主导性
通过“问题辨析”讲道理,需要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教师要在深耕教材、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思想困惑的基础上,实现由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要在紧扣问题辨析、引导学生辨析方向的基础上,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要在开展辨析活动的基础上,澄清困惑、回应问题,实现讲好道理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1.深耕教材,提炼问题,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把握和融会贯通是教师发挥主导性的基础。思政课统编教材浓缩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凝结着学科知识精华,富有政治性和思想性,是确保思政课政治方向、思想高度和理论水平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由于“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2](P21)正因为如此,教师有必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明确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把握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为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完整、有机的知识脉络做准备。当然,要实现思政课讲好道理的目的,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还要以学生的问题困惑为出发点。
当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困惑主要来源于三重矛盾。一是理论知识习得与对现实生活复杂性无所适从之间的矛盾。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学生可能会产生“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怎样才能真正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等困惑。二是主流价值观的树立与对现实社会多元价值立场辨别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例如,在讲授价值观相关知识时,学生可能会产生“同样包含民主自由等价值理念,如何看待共同价值和西方‘普世价值’”等问题。三是理论知识的深刻性与学生朴素的思想认知之间的矛盾,例如在讲授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相关问题时,如果对“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理解不深刻,可能会产生“为什么不可以只爱国、只爱这片土地”等疑问。找到教材重点难点与学生思想困惑的交汇点后,结合教学实际设置合适数量的问题,尽可能做到通过3~5个问题打通本章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核心内容,以实现教材体系向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教学体系的转换。
2.紧扣辨析,引导方向,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教师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精心设置了具体问题并形成问题体系,为“问题辨析”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前提。为保障辨析活动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为学生提供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讲清楚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的目的,使学生明确这一教学环节需要做的是到结论的背后去探究为什么,到知识的深处去探究怎么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厘清解决问题的深层逻辑,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并以此作为自主解决思想困惑的重要方式。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在问题辨析过程中加以运用,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在“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问题上,教师有必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将爱国主义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成功实现了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目的;讲清楚在一个积贫积弱、饱受压迫的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是如何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使爱国主义有了具体社会制度的承载;讲清楚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如何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中。进而基于课堂讲授的内容,提出“如何理解‘登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层楼”“如何看待‘爱国不等于爱社会主义’这一观点”等需要学生辨析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再次,要结合以往教学经历、学情调研、与学生的交流以及与助教的沟通,依据需要辨析的问题和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接受程度引入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补充相关文献材料供学生阅读,作为其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参考资料。这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据可循,避免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随意搜索资料,获取到或肤浅或片面或偏激的资料观点,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3.回应困惑,澄清问题,实现讲好道理和价值塑造的统一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进行问题辨析,往往能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并在自主性的合作探究活动中形成解题方案,从而得到能力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课程设计的问题往往触及现实且具有一定深度,甚至尖锐敏感,因此即便有教师的引导和助教的帮扶,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解决之道的过程中也难免存在思想盲点和认识误区,对所涉及的知识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总结和具有学理性的理论升华。因此,教师需要将合作探究环节中发现的新问题整合融入课堂教学,并对整个辨析过程加以总结和反思,以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要通过助教对辨析活动的全程“跟踪式”参与,搜集学生没有解决或自行跳过的“疑点”、被忽视的“重点”,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展示活动、个人作业,了解学生对思想理论问题的认识程度,及时捕捉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仍需深化的问题和理解有误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补充、修改和完善,通过理论的透彻讲解,拨开仍然笼罩在学生思想上的迷雾,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帮助学生实现对教学重点难点从认识、理解到认同的提升,为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提供基础。
三、通过“问题辨析”讲道理需要发挥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的主体性
一般教学理论表明,学生参与学习的不同方式对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存在显著差距,团队学习、参与式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以“问题辨析”贯穿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方式,强调发挥学生在接受知识与建构知识体系时的主体性,能够帮助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影响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使他们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展示、追问反思等环节充分参与问题辨析的全过程,从而在有“破”有“立”的思维训练中实现对教师所讲理论、观点和结论的认同。
1.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合作探究,深入辨析具体问题
在“问题辨析”式教学中,除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问题引导、教授学生辨析问题的方法和进行问题回应,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即课外开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活动。这一教学环节采用分组选题、小组研讨的形式,既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又能够确保教学的横向覆盖率和纵向深度,还能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讨论的平台。
根据这样的教学设计,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参与一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小组数量和各组人数根据课堂容量来安排,并结合课程进度和学生兴趣将学生分到对应的小组中,这样既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合作探究中,又能够使各章节的问题都得到充分探讨和辨析。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是联结教师讲授和学生合作探究的重要纽带。在选择对应小组后,学生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师提供的参考阅读书目及资料对所选章节的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对于问题的分析思路,并将自主思考的结果以课下作业的方式提交。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为后续合作探究做准备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充分参与合作探究,做到有的放矢;提交的作业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解题思路的途径,能够帮助教师在后续课堂教学环节中讲授思想理论、进行学理分析时更具针对性。
2.在助教引导带领下充分交流,研讨问题解决之道
合作探究活动是辨析问题的关键一步。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充分融入小组讨论,以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和辨析,研讨问题解决之道。在此过程中,学生基于感性认识和材料分析阐明自身观点,在小组内部各抒己见,深入交流,实现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拓展。为确保这一活动顺利进行,需要在做准备工作时,选拔认真负责的助教,旨在对学生的研讨起到方向把握、学理强化等重要作用。在合作探究活动开展前,教师和助教通过召开备课会共同设计合作探究方案,确定问题解读思路和合作探究的目标、流程、形式等。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要在助教的引导下初步明晰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的意义和思路,并在助教的参与陪伴下充分讨论、逐步深入,确保合作探究不偏离主题地高效进行。
合作探究活动共设计两次,在第一次研讨时,助教带领学生对本组需要探究的问题和补充材料进行梳理,引导学生明确本组探究问题的目标和思路,此后由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解题方案、设计展示方案及思路,通过合作解决难题。需要注意的是,助教应在不给出现成答案的前提下进行“有限指导”,重在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视角、理论和方法,促使探究学习活动更具深刻性、学理性。在第二次研讨时,各小组应形成本组的解题方案,勾勒出解题方案的逻辑框架,并由助教给予适当的修改建议,帮助小组完善成果汇报思路。
3.在合作探究活动后进行成果汇报,检验小组研讨学习成效
讲道理,不仅教师讲,还要组织学生自己讲。成果汇报是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主体性的重要环节,旨在将问题辨析的结果以理论讲解的形式呈现给教师和同学,使学生实现对问题的认识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
在汇报活动开展前,小组成员有机分工、通力合作,设计讲解的方式和内容,这一过程中助教要引导学生侧重对解题思路和观点的阐释,鼓励形式创新但也要避免内容和形式的“本末倒置”。在汇报活动开展中,每一小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呈现合作探究成果,尽力讲透本组所选择的问题,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展示课堂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成效,而且能够锻炼学生讲解问题和话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在汇报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提出问题或不同意见,由本组成员进行回答或补充,也可以以随堂小作业的形式请每位学生对本次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并阐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此形成展示小组成员与其他学生的互动,这一互动过程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只关注本组需要辨析的问题和理论而忽视了对其他问题和理论进行思考,最大程度调动全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此外,教师应及时进行点评、补充和总结,并布置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对辨析问题的整个过程加以梳理和总结,提炼观点和结论,以便学生对问题和需要掌握的理论进行回溯和再认识。
四、通过“问题辨析”讲道理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将“问题辨析”贯穿思政课教学,有几对关系特别需要处理好,包括形式创新与“内容为王”的关系、多元多样与主流主导的关系、批判与建构的关系。惟其如此,才能保障应用这一教学方式讲好道理的效果得以充分显现。
1.处理好“形式创新”与“内容为王”的关系
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已成为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但创新是手段而非目的,“内容为王”始终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和基石。在以“问题辨析”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中,问题设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更要起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作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心设置与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思想困惑同频共振的“真问题”“好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和辨析,得到困惑的解答、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升乃至价值的塑造。对于合作探究的设计,要明确以小组进行的合作探究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二者不可脱节,亦不可偏废。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既不能被形式创新“绑架”,也不能因形式创新而完全“放手”。一方面,教师要避免理论深度不足、教学流于形式,进而导致教学活动变成看似热闹、实则无意义的喧闹,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以“内容为王”,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辨析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不能打着形式创新和“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旗号,让学生“代替教师上课”,将形式创新作为教师“转嫁任务”的借口,让合作探究成为教师疏于备课、疲于应付的理由。2021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仍将“无挪用或减少课时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可见,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和用好课堂教学这一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无论形式如何创新,都要以“内容为王”为根本。
2.处理好多元多样和主流主导的关系
处理好多元多样和主流主导的关系,指在引导和开展问题辨析的过程中既要允许多样化思想的交流交锋,又要注重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具体而言,在问题辨析的过程中,既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开放交流空间,又要有适当的边界,即合作探究过程中应当允许不同意见的碰撞,但不能放任自流,要确保交流研讨始终不偏离主题和正轨。对于问题辨析过程中产生的多样观点要予以理解和包容,同时要认识到“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2](P6)大学生尚未在社会中独立生存,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对于社会信息的辨别能力还有待提升,易受到复杂社会环境因素的消极影响,因而要注重避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主流价值、失去判断力而被“带节奏”,导致错误思想观点发酵。对此,一是要由教师和助教仔细筛选、定夺相关辅助阅读资料,为学生提供“彻底的理论”来参考;二是要确保助教紧跟讨论流程、全程参与指导,当讨论偏离主题或出现方向性错误时及时予以引导。对于触及原则、底线的问题要及时纠偏,对于学生把握不好的地方要及时“接招”,在关键之处给予回应;三是在课堂展示和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把关并做好总结,及时指出问题,不避讳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不惧怕尖锐敏感的问题,把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讲清楚讲透彻,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强化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
3.把握好批判与建构的关系
以“问题辨析”贯穿思政课教学需要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否定一切接触到的现象、观点、理论等,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批判中有建构,对固有认知的批判和扬弃就包含着新知的建构和确立。例如,教学中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对错误认知的澄清,同时包含着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蕴。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一章中,讲授共同价值的显著特征、价值立场以及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时,我们以民主作为切入点,通过“如何看待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有哪些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制度是普世的吗”等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辨析何谓民主。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根植中国土壤的深厚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这一制度的精确表达,包含“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核心要义,是能够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全面真实有效的民主,与西方的“自由民主”有着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学生将民主等同于西方“自由民主”的错误观念予以纠正,进而以这一视角为出发点厘清共同价值与所谓“普世价值”的区别,避免学生将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奉为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圭臬。
总的来看,以“问题辨析”贯穿思政课教学,旨在将课堂教学与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相结合,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用好考核评价体系这一“指挥棒”,使公正合理、指向明确、细致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在落实教学设计和引导学生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在课堂学习方面,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随堂测试,以督促学生认真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在课后学习方面,通过探究性报告和论文检验学生深度思考的成果;在合作探究环节,重视助教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的反馈和评分。上述考核评价体系摒弃了以知识记背为导向的评价方式,通过多环节、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赋分,引导学生真学、真听、真感受,促进学生在深度参与思政课的教学环节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注释:
①即将学生分成研讨小组,小组内同学合作进行问题分析并探究问题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刘建军.如何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20(4).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