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种关系
郭方天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具有逻辑关联的关键性的几种关系需要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如此才能真正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魅力,也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这些关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全员教育的关系,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关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郭方天,男,江苏溧阳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江苏 南京210028)。
【原文出处】《云梦学刊》(岳阳),2022.5.109~113
近年来,习近平多次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教育部下发了系列相关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了有针对性的部署,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注入了强大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才能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伟目标和独特魅力,也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全员教育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目标上有其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换句话说,高校立德树人不能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今天,该课程起着思想引领、夯实青年学生德才基石的作用,并进而影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所以,作为主干课程的教师,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二)坚持全流程管理,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三)坚持规范化建设,不断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制度;(四)坚持增强获得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2]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唱独角戏,而是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课堂上讲得好,不一定能产生最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为,学校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就是社会,学生在学校要接触到除老师以外的行政、后勤等多工种人员,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他们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将直接验证课堂上听到的授课内容,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假如不能以身作则,甚至损人利己,坑害他人、社会或国家,或不能以生为本,仅仅把学生当作谋生的对象和手段,那么,学生将怀疑并难以认同和接受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校上下“同向”“同行”,齐心协力。[3]每一位教职工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性质,联系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平台,以实际行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这就要求高校所有教职工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要成为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的行家里手,尤其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展示和宣传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由是观之,所有高校教职工都应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员,每一部门和工作领域都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平台。
当然,要想全员教育切切实实产生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还必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和系统保障机制:一要系统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全体教职员工,促使他们既懂理论,又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二要结合工作内容、性质和平台,在明确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使全体教职员工既各负其责,又相互协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三要实行网格化督促与管理,确保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死角”;四要有考核和奖惩机制,在全员育人举措上没有漏洞。[4]
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也的确获得了一定的好效果,但是,课堂教学毕竟是在象牙塔里的教学活动,与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的教学效果不能同日而语。换句话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产生最佳效果即实现育人最佳目的,必须密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课堂教学毕竟只是停留在课本和较为抽象的理论阐释上,师生的思想交流也只能是观念层面为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往往是碎片化的和似懂非懂的,如果受到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他们就可能会对社会的负面现象和课堂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两者的不协调、不一致感到茫然。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自觉地接受课堂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实践,将课堂与社会密切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兴趣,并逐步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信念。
现在的问题,一是有的高校还没有真正树立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续和加强的理念,因此,对学生社会实践顶层设计的理念和目标缺乏系统的战略思路,更没有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系统、高效的实践方案。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高校全体学生,且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与此相适应,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全体学生全过程参与。但面对面广量大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的高校举措不力,一些保障措施还没有真正落实,甚至有的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三是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和分散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学校组织和自由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授课期间和节假日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而有的高校尚缺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学生社会实践方案。同时,就大学生来说,他们大多缺乏在学期间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很少利用节假日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一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更没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性,这势必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
以上问题需要引起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是要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列入日常教学计划,并且,计划的制订要联系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作关联性考虑,既要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要有利于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理性思考和认知。二是要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密切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提升适应社会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毕业时实现“零距离”融入社会,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在校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加强社会实践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5]三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在邀请社会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关的代表性人物来校讲课、作报告的同时,着力建设好较为固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确保学生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四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的作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等活动资源,真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社会意义和生活价值。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这里明确指出了高校所有课程都肩负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事实上,只有高校各门课程坚持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向同行,高校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集中阐释学生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为学生走上社会培养应有的德性和处事能力等等。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学科各专业独立设置,往往被有的人错误地认为仅仅是“洗脑”的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等。不必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就是人才培养必须要有的内容,就是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也少不了理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思维。说到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人生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如果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渗透在各门课程中,从专业课程引申出贴切而科学的思想理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那么,这不仅会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而且会更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其实,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相互关联的两个抓手,也是全员育人的重要平台。在这里,“‘思政课程’重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属于显性教育;而‘课程思政’重专业知识传播与情怀感染,属于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7]。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之专门教学,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理论之“配位”传授。可以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中相得益彰。现实问题是:(一)课程思政没有引起相关高校的重视,尤其是尚未进入一部分老师的视野,甚至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专业课与思政课没有关系,因此,仍然我行我素,只教知识,不谈思想政治教育。(二)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没有真正把握,因而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没有真正弄清楚,对“思政元素”随意选择,从而弱化了课程思政的学理支撑,削弱了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8](三)在普及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学校培训引导不够;教师对专业教材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关联性研究分析不够,经常出现生搬硬套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要真正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结合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目前情况下,高校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课程思政研究机构,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各自内容的衔接以及各门专业课程所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专门研究,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理有据、循循善诱、润物无声。二是修订和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所要讲授的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诸如物理学的作用与反作用、化学的化合和分解、医学和人体科学等内含的联系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唯物辩证法思想;历史学、社会学等内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等生动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等等。同时,围绕教学大纲进行集体备课,坚持教师在各门课课堂协调一致地发声。三是要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尤其要注重提升教师充分理解和利用本专业、本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四是需要加强师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灌输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提升他们批判和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能力。
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并引导争做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模范。同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然而,社会是复杂的有机体,学生融入社会必需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否则,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甚至偏激。因此,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人文教育。当然,人文教育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人文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狭义的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历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等等,而这里所说的人文教育是从狭义讲的。
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全面过硬的素质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人文教育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一要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从制度入手,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瞄准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联系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在不影响专业教学的同时,多开并开好历史学、心理学等相关人文课程,使学生在扩大人文知识的同时,从人文视角进一步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二要充分利用学校人文资源,全方位开展人文教育。高校人文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应该广泛开展诸如专家讲座、名人事迹宣传、红色故事传颂、道德模范张扬等活动。同时,要打造浓郁的人文环境,在校园雕塑设计和布局、标语的选用、食堂和宿舍等公共场所人文关怀设施的设置等方面用心筹划、精心设计。三要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与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相关的有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五、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程,理所当然地要讲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讲好社会安宁和人民幸福,等等。然而,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因为具备国际视野,不仅有助于在比较中认清中外思想政治理论的谁是谁非,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胸怀世界,成为有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并不是两张皮,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在国际视野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又要在中国特色上展示国际视野。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深讲透中国特色之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充分展示中国精神,才能体现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和世界情怀。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清楚“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9]。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10]。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带领学生放眼世界,回看中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成功和骄傲;立足中国看世界发展大势,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的热情。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Z].2018-04-12.
[3]张怡,张志雄.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内涵、问题和出路探寻[J].创业与创新教育,2019(6).
[4]郭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机制[J].教育观察,2019(26).
[5]胡晶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三大关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
[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7]梁宇,梁罡“.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提升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2).
[8]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
[9][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