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启智润心
王梦瑶
【摘要】“启智润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讲好思政课,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的应有之义。启智润心要求思政课启迪学生智慧,浸润学生心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启智润心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打造思政金课,塑造时代新人。进一步推进思政课达到启智润心要在问题辨析中加强启发教育,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深化情感认同,在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中实现铸魂育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启智润心;教学方法;价值观;实效性
【作者简介】王梦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京),2022.5.70~7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项目号:22XN?LG06)的阶段性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对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①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讲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达到启智润心,需要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在教学相长、互相启发中实现师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其中“启智”侧重启发式引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在启发式学习中用心思考,“润心”侧重循序渐进滋养渗透,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感召学生,以教师真挚情怀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浸润心田的感动中领悟人生追求、坚定理想信念,勇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路先锋、事业闯将。启智润心作为教育目标有机统一在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启智润心的基本要义
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传授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讲授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政治要求、道德规范、形势政策等内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走正路行大道。启智润心是思政课教育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启迪智慧,浸润心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使学生加深理性认识,用真挚的情感浸润学生心田,形成情感认同,以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知升华情感认同,以真挚而深切的情感认同强化理性认知,在情理交融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一)启迪学生智慧
启迪智慧是培养学生“德”“才”兼备,启迪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并使之领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深学生对理想、品德和价值等问题的认识能力和评判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②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包括感知力、理解力、记忆力、联想力、判断力、分析力等,它与智力不同,是智力器官的综合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常体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课程,给予学生的不只是抽象的概念,还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慧和方法,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启迪学生智慧,给予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使学生能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触类旁通、一通百通。一是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概念和规律的讲授中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性思考,用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而不是静止的片面的割裂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二是要讲清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在历史事实和经验的传授中启发学生以史为鉴、鉴往知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三是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中启发学生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批判错误思潮的能力等。四是要讲清楚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历史意义,启发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民族复兴伟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帮助学生汲取人生智慧和奋进力量。
(二)浸润学生心田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浸润是浸染熏陶、逐渐渗透,不只是滋润使之不干枯,更重要的是持久的呵护和营养的滴灌,使之茁壮成长。青少年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思维活跃、心智逐渐健全,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政治课,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够强;思政课是公共课,面临着众口难调的困境;思政课是理论课,教与学都有相当的难度;思政课是信仰课,有更高的要求和更难的任务。”③正因如此,要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不仅仅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传授,还需要发挥情感的作用,实现教育教学的情感目标。浸润学生心田,首先要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要用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爱心滋养学生心灵之花,只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其次是精准滴灌,思政课要根据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和以往的经历有针对性的讲道理,在遵循学生学习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引导规律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内容。再次是丰富内容,要以教材为根本,融入更多鲜活的素材,将思政之盐溶于水,让学生好消化易吸收,用老师的学识阅历和经验点燃学生对理想的向往,用正确的价值观浸润学生们的心田,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最后还要循序渐进,人的心理生理智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在原有知识结构、经验储备之上添加和叠放新的事实、经验或思想,而是思维过程质的变化和飞跃。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价值观会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教育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形成稳定性倾向,突发事件或重大变故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认知产生巨大的冲击,更需要有针对性的用心引导。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接续接力、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夯实巩固教育效果。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启智润心是思政课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启智润心的目标指向和重要内涵。首先,从时代背景和育人目标的要求出发,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从主体发展的角度对人发展的三大形式进行论述,实际上也是对从人的片面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轨迹的概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离不开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公平正义,也需要遵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规律,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二,培育时代新人要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实现。达到启智润心是满足学生自身成长需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④其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的演进,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不断同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⑤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体现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启智润心要发挥完善学生人格、开发学生智慧、培育创新人才的作用,培养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通过启智润心更好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爱劳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启智润心的价值意蕴
启智润心效果呈现为在教与学的场域中,坚持学理性与情感性相统一,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巩固和跃升,并在学生心中形成持久稳固的情感记忆,筑牢信仰之基,厚植爱国情怀,培根铸魂塑造时代新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蕴含的价值意蕴,对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有机统一在人的心理变化和品德养成的内化过程之中,情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要素,发挥着重要作用。达到启智润心有利于思政课给学生留下持久深刻的情感记忆,有助于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根植学生内心深处,筑牢信仰根基、培育民族魂。人的记忆曲线有自身规律性,青少年时期记忆能力最强,进入中年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记忆能力逐渐下降。同一阶段的学习和记忆如果不定期复习强化,短期内会大量遗忘,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进程并不均匀,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之后逐渐缓慢。但是被激发的情感、触动的情感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即使没有复习和强化也不会轻易忘记。因为情感有一种特有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例如人通常会对故乡特别眷恋,也会对某个场景或者某个气味时隔多年仍记忆犹新。一旦激发了人的情感要素,形成了情感层面的共鸣,特定时空下的记忆和思想会融于情感伴随人的一生。习近平总书记谈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是因为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当时听了很受震撼。发乎情、源于情才能传递真情,真情才能打动人、感动人。思政课不是生硬的简单的灌输,而是通过启发点燃学生的智慧,通过情感浸润学生的心田,使得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内心情感得到激活,使学生由内而外的开悟并坚定信念,塑造高尚的灵魂。
(二)有利于打造思政金课
达到启智润心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应有之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建设更多思政金课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使命。思政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高阶性是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科学思维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创新性是指授课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在学习结果上具有探究性;挑战性是指思政课学习目标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花时间花精力备课,学生要付出较多时间思考。打造思政金课,应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统一,让学生人到心到。首先,启智润心有效强化了思想交锋。传统教学模式手段比较单一,老师规规矩矩讲,学生老老实实听,很多课堂知识也是学生听过的,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到课率底、抬头率低,没有互动。启智润心重点在于师生之间有情感和内容的交流,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或争论,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批评、敢于质疑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次,启智润心有效营造了课堂气氛。教育是一门艺术,课堂是一方舞台,思政课不再是教师一人独角戏,而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演绎,传播价值的同时还有情感的共鸣,在探讨学术问题中实现思想碰撞的艺术境界。最后,启智润心有效提升了价值引导。思政金课要“如盐入水”,启智润心不是简单的政治宣教,教师要讲出透彻的道理,讲出真理的味道,讲出时代的自信,要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要让学生不仅听课,还要点头,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思想的启发和智慧的洗礼。
(三)有利于塑造时代新人
启智润心旨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培养国家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教育和学习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核心目标就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起点上,站在中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塑造时代新人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提振奋斗精神。启智润心有助于学生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思政课本质是讲道理,如果“道理”只是停留在背诵复述的阶段是无法入脑入心的,只有使学生真正的领悟才是实现了真正的教学。教师以情辅理、以理导情,学生思想上的堵点疑点受到点拨和启发,在一瞬间实现理解的深化、思想的跃升,从自为阶段进入到自觉阶段。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强化、理解、练习、迁移等,会有曲折反复,会受到学习者年龄、智力发展和成长环境以及社会阅历的限制,启发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辨精神,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把握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养成科学思维方式。三是有助于实现认知到认同、内化到外化。在不同发展阶段学习相应的知识、道理和技能等目标都有具体的掌握标准和测量体系,但是人生道理的习得不能仅靠书面测试,还需要通过行动、甚至是考验来衡量。让学生经过主动思考接受信息,领悟道理、哲理、真理,经过内心反复矛盾斗争最终达到自我说服,实现发自内心的认同,意志坚定斗志昂扬,明白中国青少年为何奋斗、何为奋斗、如何奋斗,真正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启智润心的实践路径
思政课要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关键在于达到启智润心。要达到启智润心,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用心用情用力,花心思下功夫,既要说理又要动情,在问题辨析中加强启发式教育,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深化情感认同,不断优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促进学生在深度参与教学中体验批判与建构的过程,掌握科学思维方法。要注意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处理好形式创新和内容为王的关系,主要精力聚焦在问题辨析和理论阐释上,同时积极探索掌握线上课堂的信息技术手段,不仅面对面还要键对键,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
(一)在问题辨析中加强启发教育
问题辨析是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方式。道理一般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或抽象化表达的哲理,学生阅历有限、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思政课传授的道理更多是关乎人、社会、国家以及人类命运前途发展的大道理,包括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崇高理想、民族理想等,而学生普遍关注的更多是个人问题、近期问题、现实问题、具体问题,学生接触社会较少,难以一下子引起学生兴趣和深入思考。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并非没有困惑,而是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发现自己的困惑,经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不一定认同。因此,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困惑,通过发问、追问帮助学生澄清困惑,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困惑,将问题辨析与启发教育相结合贯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启智、解惑的效果。首先要建立联结,唤醒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真学、好学、乐学。将远大理想、崇高理想融入关注学生自身发展问题之中,扩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高站位观察世界变化、考量人生价值、思考现实问题。其次是抛出问题不断追问,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提前准备好“真问题”,在讲授课程重点难点时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表达观点,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探索兴趣,在追问的过程中注意把握时、效、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有一个思考过程之后再去启发他,在学生组织语言表达观点之后再去点拨他,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最后是点评总结,帮助学生提升认识,进行反思。学生掌握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较强,但是全面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不足,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点拨,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延伸、留下课后思考题,让学生继续探究。另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解剖自己对理论问题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掌握难点问题。例如面对新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应该如何去理解和阐释,教师可以扮演向导的角色,向学生讲述自己解剖观点的思维过程,带动学生一同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紧紧跟随老师一同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观点科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真懂真信。
(二)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深化情感认同
思政课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课程,是有温度的课程,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故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故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故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故事,深化学生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达到启智润心。这其中思政课教师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一是选好故事,处理好历史视野和聚焦当代的关系,处理好中国故事和中外文明比较的关系,在历史当中探寻当代启示,在中外比较中讲出中国特色。二是把故事讲完整,注重故事链条完整性,讲出鲜活个性、事情始末、时代背景、故事真谛,讲出精神品格。三是讲故事一定要有感情,发自内心的传递真挚情感和信念,特别是英雄模范的故事、革命先烈的故事、伟大领袖人物的故事,避免干巴巴的陈述,表达要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四是讲出故事中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核。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它的最后成果是集体人格,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思政课教师在讲述新时代故事时,例如脱贫攻坚故事、伟大抗疫故事、北京冬奥故事等,应注重挖掘其中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五是不仅老师讲,还要组织学生自己讲。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依照中宣部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的伟大精神,结合地方历史和学校历史,选取自己最想深入了解学习的内容,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再集中进行宣讲展示,把感动自己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把自己领悟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强化阐释,通过学生自己讲、用心讲,使教育内容深度内化为思想自觉、外化为行动自觉。
(三)在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中实现铸魂育人
达到启智润心是思政课教学层面应实现的目标,思政课达到启智润心是为了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两者同向同行、有机统一。先进的思想理论需要“灌输”,灌输的效果取决于“接受”的程度,即在强调教师“教授”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接受”。向工人传播先进的思想理论要用工人听得懂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方法,向学生讲授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应该注重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提高实效性,使学生从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到主动接受,自觉跟随党的号召,无悔坚守崇高价值的选择,实现铸魂育人。采用情景体验式教学强化效果,调动学生身体各类感官机能去感知学习,基于行动和实践加深理解记忆,将教学重点难点巧妙融入课堂活动和竞赛,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体验、分享、反馈、总结,获得深刻感悟和思考,也可利用VR技术使学生穿越回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在战争炮火的考验中根植家国情怀、树立伟大理想,理解认同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强大生命力。采用案例式教学提升针对性,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在历史和现实中精选案例,引发学生充分讨论,以一个经典案例为点,引导学生延伸思考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次问题,在自我灵魂的不断拷问中直击人生价值与信仰的终极命题,理解认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坚定跟党走的道路选择。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实践能力,直面学生思想困惑,关注社会新闻、突发事件以及流行观点,聚焦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设定研讨主题,例如为什么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如何看待摆烂、躺平和内卷化,什么是真正的民主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调研中观察社会、关心国计民生,建立小我与大我的情感纽带和观念联结,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王沪宁陪同考察》,《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
②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2页。
③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和教学难度》,《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人民日报》2016年9月10日。
⑤张政文、王维国:《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哲学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