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沟通心灵
倪圣茗
【摘要】达到沟通心灵,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提出的重要要求。思政课所要达到沟通心灵的效果,是通过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实现沟通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心灵,最终达到沟通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心灵。其内在机理表现为敞开心扉、化解心结、拓展心胸、涵养心性、凝聚心力等。达到沟通心灵的效果需要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做到情理交融;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做到有效互动;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知行贯通。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沟通心灵
【作者简介】倪圣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京),2022.5.63~69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长效化研究”(项目号:22XNH125)的阶段性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灵魂的课程,是呵护心灵的事业,也是赢得人心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心灵”在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要“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对新时代思政课更有“心作为”寄予殷切期望。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观摩思政课现场教学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①“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一最新论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明确要求,是对“这个课要求高”重要论述的深入揭示,对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如同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一样,思政课教育也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修的一门“心学”。理解和把握好思政课要“达到沟通心灵”的深刻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沟通心灵的基本要义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一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灵魂课程,对思政课提出“达到沟通心灵”的要求,既是针对思政课的特殊课程性质所提出的高阶要求,也是从思政课所归属的广义上的教育活动所承担的价值使命出发做出的科学论断。从思政课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般属性而言,思政课所要达到的沟通心灵的效果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②“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③从思政课的课程性质的特殊性而言,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实现沟通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学生的心灵,最终达到沟通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心灵。
(一)思政课要达到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谈道:“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从思政课这一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来看,达到沟通心灵的双方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是要实现两者的心灵契合、情感相通、思想共鸣。首先,这体现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是以信任为前提的,倘若师生之间相互防备、冷漠敷衍,沟通心灵就无从谈起。心灵的沟通是建立在师生融洽和谐关系基础上的“双向奔赴”,是既“交流”又“交心”、既“走心”又“贴心”。其次,这体现为师生深度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超越工具性交往,实现满足需要的交往。在这种状态下,师生之间打破“我讲你听”的窠臼,彼此能够打破心灵隔阂、展开有效的双向互动,实现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再次,体现为触动学生灵魂的教学效果。“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④,思政课达到“沟通心灵”是实现上课时学生既“人到”又“心到”、授课中学生既“抬头”又“点头”、下课后学生既“口服”又“心服”,是在“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⑤,做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二)思政课要达到沟通马克思主义真理与理论武装对象的心灵
思政课是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学生头脑的主要渠道。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思政课承担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思政课教师通过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沟通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灵与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神相匹配,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成为能够“神交”的朋友,做到“心有灵犀”,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一方面,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贯注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学生头脑。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观察时代、认识世界。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自觉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另一方面,做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进而引领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将其转化为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精神动力。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找准结合点和聚焦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思政课要达到沟通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心灵
一门课程,上连党心,下接学心。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提升到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⑥思政课达到沟通心灵,最终是实现沟通党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心灵。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一样,也要做好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心学”教育,让“学心”与“党心”相通,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一方面,体现为发挥思政课为党育人的特殊作用,坚持思政课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以优秀的文化鼓舞学生,守好党的这块意识形态阵地,把师生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另一方面,搭建好党和广大学生的连心桥,把学生的温度如实告诉党,也把党的温暖充分传递给学生。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习近平总书记与学生朋友们的故事,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爱滋养学生心田,塑造党在广大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情感根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沟通心灵的内在机理
思政课达到沟通心灵的内在机理是指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沟通心灵效果所需要具备的、具有规律性的要素和环节,包括敞开心扉、化解心结、拓展心胸、涵养心性、凝聚心力等。
(一)敞开心扉
敞开心扉是指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表现出来,打开心灵之门,拉近距离,实现坦诚深入的交流。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首先要为学生敞开一扇心门,俯下身子,变“说教者”为“对话者”。其次,端正态度、卸下负担、消除心灵隔阂。现实中“有的教师怵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担心祸从口出,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⑦。有的思政课教师担心学生会提一些比较尖锐敏感的棘手问题,怕“被挂在讲台上”。这种心理状态下,思政课教师处于“内在紧张”,是难以和学生实现良好沟通的。思政课教师“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不能见学生提问就发怵”⑧,能够以透彻的学理为学生解疑释惑,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具有思想穿透力和理论说服力的解答,“只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就不用担心在政治上出问题”。⑨再次是投入精力,倾注情感,用心用情讲授思政课。用情是共情的前提,思政课要掌握学生情感需要和情感交往的内在规律,在深层次的心灵交往中构建心灵共同体。
对于学生来说,敞开心扉的关键就是要正确认识和看待思政课,消除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减少工具思维和功利心态。学生只有充分认识思政课的价值和作用,真正参与到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去,才能与思政课亲近起来。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观点,乐于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语言和文字是心灵沟通的基本载体,脱离了师生之间的有效的话语交流、问题研讨和观点碰撞,沟通心灵就难以实现。
(二)化解心结
心结是指学生思想和情感深处的疑点和堵点。由于还没有真正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常常会出现思想的困惑、价值的追问、情感的迷惘等,这就是思政课教师需要用心用情的努力方向。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实际上也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是为学生拨开思想迷雾、澄清价值误区的过程,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
首先是打通思想的堵点。“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⑩,把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讲清楚讲透彻了,给学生解疑释惑了,思政课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实现了。思政课“问题域”的宽广决定了学生的思想堵点可能存在不同方面,可能是政治性、理论性的,也可能是价值性的、情感性的。思政课教师要做“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的“知心人”,掌握沟通的艺术,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推己及人。其次是开解理论的难点。“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⑾。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厚植深厚的学养基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化解学生在理论上的困惑。再次是纠正错误的观点。对于学生的各种错误观点,思政课教师要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和纠错能力。面对层出不穷的错误社会思潮和青年亚文化对学生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思政课教师要能够通过揭露其核心本质、内在机理和影响作用,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和防范能力,做学生的“诤友”,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三)拓展心胸
思政课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胸怀天下的大学问,自觉以全人类的解放为崇高追求,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⑿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向“两个大局”、把脉时代风云、富有政治智慧,不断彰显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沟通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学生的心灵,不仅是知识上的传授,更多的是要打开格局、提高站位、拓展胸襟,使师生在心灵上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相匹配、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气度相契合。
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思政课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格局胸襟,引导学生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做“伟大事业的旁观者”,“跳出自己的小小悲欢”,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追求崇高、仰望星空。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平视世界”中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青年智慧。
(四)涵养心性
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还应该具备成熟的心智、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这也要求思政课承担价值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也就是传统文化中讲的“涵养心性”的作用。传统文化认为,人的心性修为离不开后天的养成,做到诚意、正心、修身,其重要方式就是涵养。思政课达到沟通心灵的过程,也是涵养学生心性的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涵养学生积极健康理性平和心态的过程。
一方面,做到德润人心。“没有价值体系的状态就是一种心理病态”⒀,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化人育人,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另一方面,加强人文关怀,优化和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外部世界的变化迷雾,妥善应对精神世界的复杂多样,避免在思想和精神上走入歧路。针对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精神内耗”“内卷”“佛系”“躺平摆烂”等新现象,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和价值观引导,增强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的甄别能力。让思政课成为照亮学生人生道路的一束光,涵养学生积极健康理性平和的心态,引导学生成为心境澄澈、心力茁壮、身心和谐的人。
(五)凝聚心力
“人之力莫大于心”,“志者,心力者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⒁思政课达到沟通心灵,最终体现在实现凝聚学生心力上,体现在学生把对中国共产党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认同转化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志气、骨气、底气上。一方面,通过讲清楚党的历史和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正确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我国发展的强大韧性。更好的强信心、聚人心、筑同心,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青春力量。另一方面,引导广大学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通过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培育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和昂扬奋进斗志,不信邪、不怕鬼、不做软骨头,为解决“卡脖子”等问题培养更多栋梁之材,引导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沟通心灵的实践路径
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把握和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做到情理交融,赋予思政课以心灵的温度和理论的深度;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做到有效互动,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教学空间和精神空间;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知行贯通,既要课堂上来讲,又要在生活中来讲,实现“达到沟通心灵”的效果和要求。
(一)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做到情理交融
思政课是情理交融的艺术,从思政课的授课内容来看,是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是严谨而理性的。但从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来说,又要善于把握非理性因素,学会用感性因素来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他初中一年级时上政治课的情景:“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⒂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情理交融才能直抵灵魂。一方面,要阐扬彻底的理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注重感性因素,把思政课讲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习近平总书记说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而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要把握好“放盐”的艺术和技术。要善于抓住触动人心的细节,“很多事情都是在细节……细节感人,细节要真实,而真实要去挖掘”⒄。在情理交融中,思政课才能既有棱有角又有声有色,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又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做到有效互动
有效的互动和对话是沟通心灵的基本前提,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相对平等的关系,而不是绝对平等的关系。“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⒅。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理论武装和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政课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当具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话语权,掌握适当的话语权和权威性是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但话语权不是被放大的“话语霸权”,权威性也不体现为“照本宣科”“唱独角戏”,思政课教师更不是“颐指气使的教师爷”。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和研究“0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认知习惯和接受方式,以平等的视角来展开思政课教育教学,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教学空间和精神空间。贴近学生实际,注重通过学生反馈调整教育方式方法,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作为重要检验标准。为了实现有效互动,思政课教师和学生都要找寻“被需要”的价值,“被需要”可以很好地帮助个体获得存在感、提升主体感、产生价值感、激发责任感⒆,进而实现同频共振。
(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知行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不能仅仅坐而论道,要做到知行贯通。思政课的道理也需要通过融入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学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方面抱有更大的期待,认为当前的思政课或多或少还存在理论说教过多、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思政课达到沟通心灵,要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重视网络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提供有力支撑,依托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遗址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会移动的思政大课堂,在知行贯通中沟通心灵、启迪心智。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王沪宁陪同考察》,《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
②《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页。
③《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王沪宁陪同考察》,《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
④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3页。
⑤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2页。
⑥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9页。
⑦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6页。
⑧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0页。
⑨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6页。
⑩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5页。
⑾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1页。
⑩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页。
⒀[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浪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03页。
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1页。
⒂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3页。
⒃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5页。
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5页。
⒅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1页。
⒆参见邵献平、高琳:《论“被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