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
李寒梅
【摘要】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遵循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探寻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向和路径,以四史教育唤起历史意识,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力量和精神价值转化为行动力量,自觉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原则,在明确以事实性内容的融入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以原理性内容的融入提升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以价值性内容的融入塑造稳固的态度与观念等目标和任务基础上,拓展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研究等的路径和方式,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逻辑理路
【作者简介】李寒梅,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京),2022.4.110~116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构建过程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8YJA710022]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VSZ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作用,近两年更是加大了对四史教育的重视程度。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高校要“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2月,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①这些重要思想为高校加强四史教育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②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统一。遵循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探寻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向和路径,以四史教育唤起历史意识,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力量和精神价值转化为行动力量,自觉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融入的原则与要求
高校思政课的宗旨是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并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因此,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首先要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明确融入的原则、目标与任务。
(一)坚持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不是对原有思想与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条件新任务,做到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四史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四史教育内容与功能的创新性思考。习近平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③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深刻认识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意义,不断加深对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把握,是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必然要求。④
具体来看,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突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间奇迹的重大实践与意义,突出这些创造性奇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关联等;新中国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突出对新中国史的逻辑起点和进程的把握,对新中国史的连续性与宏观性的关系处理等;改革开放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及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改革开放史的主题主线及其阶段性和延续性、改革开放史专题研究与个案研究等;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突出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的重大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艰辛与成就等。
(二)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更好地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要求直面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加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核心内容的融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内容融入的针对性,以有效消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同时,遵循思政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要求,重视思政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基础性、学科逻辑与成长逻辑的关系,直面课程内容的新与旧、难与易、繁与简、僵与活等问题。
坚持目标导向是指始终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要求作为四史教育融入内容与方式的衡量标准,使融入目标指向融入效果,通过融入促进思政课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持目标导向,要求紧紧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与任务,始终将四史的内容开发、教学实施等置于思政课教学的认知、能力与价值观培育目标要求之下,界定好融入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好融入内容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匹配程度,并通过对融入内容的筛选和组织,分类别、分层次地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三)坚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立足点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因此,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从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出发,与思政课原有教学内容和方式相互协调和支持,以保障融入效果的稳定和持久。从课程功能角度看,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是将课程置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传承和发展中的教学改革活动。其中的教育对象——当今的大学生,在接受四史教育中承载着新的使命与任务,其受教育的过程是立志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付诸行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目标的四史教育能够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结起来,引导学生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联结起来。也就是说,大学生学习四史,同时也是在追寻理想信念过程中对新的时代要求的顺应和把握。由此,四史教育必然会成为新时代促进大学生实现理想、坚定信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廓清人生的价值秩序。也就是说,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参照新时代的人生坐标体系,来把握自我在“他人”“国家”“社会”中的位置,以此建立起稳定的心性,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时能够保持坚定的内心、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要关注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培育何以可能的问题,以一种生命孕育的整体性思维,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身份认同,培养时代坐标中的方向感,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视域之中,更好地解决人生动力、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结合的完整性,重视四史教育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与责任感,固本培元,避免因一味强调独立意识和个体自我而导致虚无主义。
二、融入的目标与内容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融入过程都要接受融入目标和任务的指导与支配。因此,融入目标和任务的制定与遵循是融入工程的关键环节。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认知基础、能力培育和观念建构等方面,界定好四史教育融入的目标和内容。
(一)基于储存和记忆的事实性内容融入,以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
四史中涵盖的事实性内容是准确认识四史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也可称为陈述性知识(或缄默性知识),其中包括四史专有术语、具体事件和人物事迹等要素,以文字、符号、数字和情节等可以直观表征的形式存在,具有可被直接接受的特征。这类内容能够将四史人物、事件、会议、文件等要素置于历时态或主题式内容序列中,以四史特定的叙事结构和既定体系,帮助大学生获取关于四史的描述性信息,构建起四史“是什么”层面的知识网络。
四史教育的融入首先是一种历史知识的融入。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必须建立在严谨且宏阔的历史事实之上,从而引领大学生形成较为宽广而深刻的认识,塑造正确的历史意识。这是四史教育区别于思政课原有历史教学内容的关键。其次,不同于纯客观的“叙述性知识”,四史是见证新中国诞生和发展的真实性存在,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这个纽带是由人物、情节等符号及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构成的渐次递进的系统,其中最基本的是承载党和国家往事的具象化支撑符号和情节。最后,四史教育内容应与思政课原有内容相协调、互促进,从而赋予思政课教学内容深刻的目的性。正是在对事实的识记、理解、再识和再现中,叙述中的时序逻辑才得以储存和保持,进而形成对历史材料的加工、概括,最终获得“具有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⑤。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原理性内容融入,以提升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四史教育的意义关联是四史史实合成与共享的结果,不仅需要经验层面的零星记忆和叙事,更需要联结各部分的整体性知识。相对于符号和情节的储存和记忆,基于深度思维的原理性内容(也可称为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能够使四史认知建立在理解基础上,从符号或叙事中构建并传达意义,赋予事实判断更加核心的价值。这一层次的知识属于四史史实背后“为什么”的内容,主要是以理性知识和理性思维创造价值关联,使之成为一个结构化的内容体系。如有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集合,是揭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与同时代其他领域发生的事件以及后来发生的事件的联系的知识解读⑥,等等。
这类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大量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进程和特点等复杂史料及各种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判断;以历史思维和批判精神,理清四史中的宝贵经验、伟大成就、光荣传统等;把握四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独特规律,对体现国家和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形成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感悟与价值判断。因此,原理性内容的融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使历史活动、典型事件与人物等超出原有的文本意义,帮助学生跨越时代鸿沟,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三)基于元认知的价值性内容融入,以塑造稳固的态度与观念
从根本上来看,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目的不是提供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学习,而是要引导大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内容的新理解,培养坚定理想信念。因此,第三层次的融入内容应该是对四史内容的意义性解读与价值性诠释,以元认知的学习思维对四史教育内容进行意义评价与创造,并最终指向“怎么办”,在坚定信念中将历史观念转换为行为,达成观念与行为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具体来说,首先,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塑造政治认同。对四史教育内容的意义理解、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是一个互构共生的过程。“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只有追本溯源才能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智慧,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准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只有掌握好历史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积淀下来的深刻洞察力与价值判断力,才能克服思想上的矛盾和冲突。其次,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基于元认知的内容融入指向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一种强烈的价值涉入活动。四史教育中的意义性与价值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内省性特征,能够帮助学生置身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空中,认识自我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关联,以对历史的认知来解读现实社会并反省自身,催生跨越时空洞察人生、社会和世界的主体意识,在联结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形成“纪念碑式历史意识”,确立主体思维,认识到四史学习与自身发展的同一性,在未来的社会与政治生活中明确身份归属,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三、融入路径与方式
遵循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等原则和要求,将上述不同层次的四史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需要依托教学文本和活动载体,以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其中的关键是将四史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教材,以此发挥四史教育的刚性融入力量。同时,要重视四史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直接融入,并借助对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研究,增进融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融入课程教材
课程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依托。近年来,党和国家颁布的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文件较为明确地规定了四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如《实施方案》中的“课程体系”部分指出,各高校要结合实际,“统筹校内通识类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一门选择性必修课程”等。在实践中,各高校也根据课程建设实际及时进行了探索。无论是作为独立课程的融入,还是作为已有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融入,融入教材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方式。
1.遵循学科逻辑,促进学理性融入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⑦这启发我们,四史教育融入教材首先要遵循学科逻辑,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全面、清晰地把握四史内容及其与原有教材之间的学理结构。
遵循学科逻辑促进学理性融入的第一要义,是要明确四史各部分的内容特点及结构,把握融入的重点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分为党的奋斗历程、理论创新和自身建设等内容,是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必要基础;新中国史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在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及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奋斗历程;改革开放史主要包括改革开放40多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发展史主要是深刻理解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把握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发展性。其中的重点内容是以党史学习为主体,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因而,四史教育的融入要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从历史规律中探寻现实问题的答案,并根据时代需要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对于那些反映四史进程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如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原理,以及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概念、意义等内容,则要从逻辑性与规范性上观照其与思政课教材已有概念、原理的关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其中,知识类型、逻辑形式和价值旨趣是四史融入的基本依据。其中,知识类型是融入内容的基本载体,逻辑形式是融入内容的脉络支撑,价值旨趣是融入内容的最终指向。由此,四史教育融入内容与原有教材内容在结构上呈现出一致性,并与原有思政课教材在政治、文化、历史等领域相互补充。
2.遵循实践特性,推进针对性融入
遵循实践特性是指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特点,来对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与编制。四史教育最终要经过学生的内化过程,才能使其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因此,四史教育的融入一定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特征相一致,将四史内容作为学生“展现自我真实思想、实现思想交锋与纠偏”⑧的重要载体。
遵循实践特性要求融入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样,融入的视野要通达宽广。如通过生动案例和丰富题材的融入来实现英雄热血、家国情怀的时空链接,在历史与现实的纵向整合和横向交汇中,激荡大学生的现实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从当前各高校思政课教材使用的经验来看,主题式融入是被普遍采纳的方式。如党史中的英雄教育主题,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苦卓绝故事为载体,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言行和个性分析,生动感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就的来之不易;新中国史中的民族复兴等主题,帮助学生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流和主线;改革开放史中的创新主题,突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实践中检验出的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信仰主题,突出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必然性,等等。
无论是案例式融入还是主题式融入,抑或是其他形式的内容融入,都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融入内容的时代性问题。学习四史更重要的是探究四史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深入挖掘四史中的人物、事件的时代意义,在坚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同时,要关注历史事实的时代价值。对四史的理解是一种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理解,需要在准确理解的前提下超越原有文本思想,形成对新的时代使命的诠释、对未来社会的追求,最终引领实践行为。二是融入内容的连续性与变迁性问题。融入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依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处理好主题的典型性与历史的节奏之间的关系,突出融入内容在关键时刻或转变过程中对中国道路的意义,以一定的历史深度构建起现在与过去的联结,在历史的连续与变迁、遮蔽与澄明之间处理好关键事件或人物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一种特殊现象发展出较清晰、一致的解释”⑨。
(二)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基于一定时空背景的四史发展逻辑,必然会以“时、空、人”的三维形态融入思政课教学。因此,四史内容与观念的融入需要借助辨析、探究等方式,运用特定的话语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引领大学生形成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理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品质。
1.融入课堂教学
第一,融入课堂教学以提高辨析效果。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时,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及“两个中国”之命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环境,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树立“四个正确认识”;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状况,帮助学生理解党的理论创新的意义,坚定“四个自信”;在对比不同国家抗疫的态度、举措和成就中,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理解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等。
第二,融入课堂教学以强化探究过程。以探究为主的教与学方式,旨在引领学生自主体验、感悟和理解,最终将四史教育的价值观念内化,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具体来说,可以按照任务驱动与项目实施的模式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如围绕革命精神、“两个务必”等,进行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其中要注意,在明确任务、激发热情、唤醒认知、建构意义、养成观念等探究环节中,要处理好“置身情境之中”与“独立情境之外”的关系。一方面,教学需要借助情境设置,使学生置身于四史事件与过程之中,帮助学生从前后相继的动态关系中获得整体性理解。另一方面,对四史的理解还要独立于历史情境之外,使历史性的“时、空、人”获得时代性阐释。依据伽达默尔“只有从某种历史距离出发,才可能达到客观的认识”⑩的诠释学理解,四史教育需要立足新时代,使“时、空、人”脱离当时的时代环境,以一定的历史距离提供真正思考的可能性,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视域中的时代意识。
第三,融入课堂教学以转换话语方式。思政课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互动式的思想性存在,其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性内容以何种语言方式被解释到现实的教学。在这里,教学话语是传授和构建知识并引领思想的重要方式。当前,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如何更好地实现由文件话语和宣传话语向教育话语转换的问题。四史教育融入要通过话语的转换,将丰富的意义世界呈现并传达给学生,在彰显情感与价值中表达教育意图。
一是广泛运用生动鲜活的媒体话语。如在引导学生领会百年大党创造“两大奇迹”的奋斗历程和经验启示时,可以借助具体的新闻数据、生动的媒体报道,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范畴和新表述,使该部分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二是重视以认同为导向的民族话语的运用。对于历史符号和文件语言,民族话语是最为直接和有意义的表述,特别是那些具有特殊的情景与风格的语言,其叙述能够达到再现历史场景的作用。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内容时,可以更多运用“民本”“仁爱”“大同”“小康”等传统文化的话语,并依据时代需要,不断形成新解读,以话语过滤史料,以史料凝练话语,赋予教学更加自信的特质,使教学话语成为统摄内容的媒介。三是注重运用学术话语,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把讲道理与讲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力求政治性、学理性与生动性的统一。⑾如用学术话语为波澜壮阔的四史进程提供学理支撑,增强叙述的逻辑性和品味,提高理论说服力。特别是学术语言的运用可以引领学生重建符号背后的意义,以更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学术阐释,界定四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启迪智慧、稳固情感,从而形成具有思政课教学特点的严谨用语风格。
2.融入实践教学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四史教育要以实践支撑理论,在“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进程。
第一,融入实践教学的策略。融入实践教学是对融入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对四史不同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可以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创设中,进行规范化的学习和实践。一是创设融入实践教学的情境。通过实践情境创设能够增强学生与典型事件、人物踪迹的互动,使文本融入立体化、使事迹学习鲜活化,升华学生对四史原理和观念的感悟。二是规范融入实践教学的过程。通过对四史实践内容的精心策划,使教师的实践教学操作更加规范,在寓教于行中,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促进学生对活动主题的深度提炼,在理论与实践的融通中内化人物、事件的教育意义。
第二,融入实践教学的资源。“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⑿,是活的、有温度的教育载体。在诸如党组织孕育地、诞生地等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中,在革命先辈、英雄人物家乡等红色实物实景中,流淌着的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这些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够构建起强大的共鸣场域。四史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要协同各方教育平台与载体,遵循“立足现实—回顾历史—指导实践”的学习路径,不断挖掘上述资源蕴含的革命智慧和使命精神,激发学生在历史足迹中探寻现实问题的根源,在联结理论与现实中,将四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看出,在四史教育资源的开发中,通过实践行为作用于心理变化,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明道知责,在自主构建中激发对历史探究的好奇和兴趣,最终拓宽了思政课教学隐性教育资源开发的路径与方式,有效弥补了知识融入的不足。
(三)融入教学研究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求思政课教学要以丰富而深厚的研究成果作为学理支撑,通过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因此,四史教育融入教学研究是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经之路。根据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四史教育融入教学研究一般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及其内在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第一,对教学目标的研究。以国家颁布的关于思政课教学的文件为依托,可以对四史教育的目的、原则、任务等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四史教育的方向与任务。第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可以从一般理论、课程模块、教材等层面,探究四史教育融入的“内容组成—逻辑结构—价值旨趣”,如对四史内容本身的内在特质及其对思政课教学的适应性研究,对如何把握好四史发展脉络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等。第三,对教学实施的研究。如对学生学习四史的心理、行为表现及能力的研究,对“云课程”“金课”“学习强国”等平台和资源开发中的教育方式的研究等,可以帮助反思四史融入的过程,并及时调整融入的方式和方法。第四,对教学评价的研究,如对四史教育对于理想信念培养的实效性的研究、学生对四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适应程度等问题的研究等。
综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立足于新时代,明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要求,在吸纳思政课研究新成果中规范四史融入的原则、目标、内容与方法,这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逻辑。四史教育在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设者努力为既有课程与教学之外的“鲜活客体”争取一定的表达权,通过不懈努力去发掘四史教育的丰富内涵和积极意义,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进程。
注释:
①《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载《人民日报》2021年2月23日。
②参见翁铁慧:《加强历史学习 坚定理想信念》,载《人民日报》2020年9月18日。
③《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1年9月1日。
④参见翁铁慧:《加强历史学习 坚定理想信念》,载《人民日报》2020年9月18日。
⑤蒋大椿、陈启能主编:《史学理论大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7页。
⑥参见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载《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⑧杨玉霞:《坚持“八个统一”上好思政理论课》,载人民网2019年4月18日。
⑨[美]肯德里克等:《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王辛慧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⑩[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82页。
⑾参见王炳林、刘奎:《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8期。
⑿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