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关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
韩庆祥 王学智
【摘要】“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命题,从习近平正式提出到现在已经七年多。前几年学术界对这一重大命题很少探究,更谈不上从学理上给予深入阐述。从2020年开始,我国理论界才从学理上对此展开探讨,也能就其中一些基础性问题发表看法。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依然存在诸多模糊认识,从学理上给不出明确理解和阐释。本文以大历史观为解释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框架,试就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探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四个之间”的关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哲学范式变革的关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问题。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
【作者简介】韩庆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北京  100091);王学智,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32)。
【原文出处】《教学与研究》(京),2023.3.5~15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础性问题研究”(项目号:17ZDA002)的核心成果。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命题,从习近平正式提出到现在已经七年多。前几年学术界对这一重大命题还不大理解,很少探究,也谈不上从学理上给予深入阐述。从2020年开始,我国理论界才真正从学理上对此展开探讨,也能就其中一些基础性问题发表看法,达成某些基本共识。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依然存在诸多模糊认识,从学理上给不出明确的理解和阐释。本文以大历史观为解释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框架,试就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谈些看法。
一、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21世纪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有它发源的明确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明确来讲,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应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何以如此?
提出这一重大命题最早的时间,从一定意义上可以为此提供依据。最早正式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命题,是2015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提出:“希望党校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努力。”①虽然“提出”时间和“发源”时间不尽完全一致,但不会相差甚远,时间应大体一致。“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命题,是与“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时代节点直接相关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②这一重要论断。它表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进入了新时代,到2022年正好十年。与“新时代”相关,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确定为具有历史转折和标识意义的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是有文献依据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部分所讲的“三个意味着”,更是确定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根本依据和直接依据。“三个意味着”,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历史性地转移到新时代中国的根本标志,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走向世界与创新发展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③这是第一个“意味着”,其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讲实现强起来的“叙事”,是第二、第三个“意味着”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第三个“意味着”是从第一个“意味着”延展出来的,讲的是“第一个意味着”的世界意义;第二个“意味着”的主题是世界社会主义,是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历史性地转移到21世纪中国的“叙事”;第三个“意味着”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走向世界且具有世界意义的“叙事”,正由于第二、第三个“意味着”,才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世界意义。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蕴含一条规律,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哪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就转移到哪里。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已历史性地转移到新时代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引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源与中心重镇也随之转移到新时代中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④
二、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时代化概念,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时代化新境界直接相关。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即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放眼世界的新要求,也是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21世纪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新境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与“时”俱进,就不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我曾提出现在依然认为,这里的“21世纪”,不是数学上某一精确时间,不宜精准理解为哪一年,而是与时代精神、时代特征、时代主题相关的一个时代形态、一个历史阶段,它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对接时代主题转换,以“时代”为标识。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反映21世纪的时代特征,也具有21世纪的时代性主题。与20世纪的时代特征、时代性主题不同,21世纪的时代特征与“两个大局”交织、“两制并存”格局直接相关。“两个大局”,一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制并存”,是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并存。“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两制并存”格局相互较量,使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的动荡变革期,导致整个世界“不稳定不确定”,也面临系统性的风险挑战。显然“动荡、变革和重构”,构成21世纪的“时代特征”。基于这一时代特征,21世纪的时代性主题,就直接涉及中国和西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具体来说,基于21世纪的时代特征,可以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时代性主题确定为:新时代的中国在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坚持胸怀天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不断发展的优势更好地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为人类对更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如果说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主题,主要是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马克思、恩格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主题,主要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选择“何种道路”(毛泽东)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话,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主题,主要就是“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如何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并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而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理论、智慧和方案,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方向并展现光明前景。因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提升到21世纪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新阶段新境界,也致力于开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新境界,二者都直面新时代,回答“时代之问”,共同指向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新境界,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三、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两个“主义”、两种“理论形态”,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需要彼此相互理解。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并提,有其深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在于都立足“当代中国”,都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达;其区别在于二者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时空、功能上相对不同的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创立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集大成,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升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集大成”的高度,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着眼于“引领中国”,关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质且实际上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它坚持一脉相承,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进行整合,因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它围绕“实现强起来”,进一步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立足新时代中国,更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是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世界向度,且以天下情怀观察、把握、引领时代而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新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维度新走向新境界,主要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大历史观全面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开启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向度。这个世界向度,主要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表达且向21世纪的时代和世界飞跃的提升:既是在历史时间维度上面向未来,聚焦解决重大时代课题和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所创立的科学思想体系;又是在历史空间上放眼世界,侧重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世界化,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走向、世界意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与世界交织互动中,为解决“世界向何处去”问题,从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所贡献的智慧和指明的方向。
四、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需要按照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来理解和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即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同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坚持和与时俱进发展的关系。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总体上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原理、方法论、方向、理想、原则、道路,具有本源意义。他们关于人民的立场,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关于坚持历史发展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统一的方法论,关于人类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和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预见,等等,至今依然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在20世纪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本国具体实际而创立的。20世纪所创立的列宁主义,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又结合俄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经济文化落后俄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⑤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实质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具体实践。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那时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具体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及其发展历程,亦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首先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既表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为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立场、方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原则、开辟了道路,也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实际和本土优秀文化,因为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具有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进而才能根深叶茂,发挥其行动指南的指导作用。我们所讲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种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我们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解决问题、创造奇迹、走向成功。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⑦要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了成功。
过去我认为现在更加强调,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具有连续性,都是马克思主义“家族”的,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原理、价值追求、方法原则、理想信念;将三者割裂和依次替代,看作三个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同时,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概念,具有历史“阶段性”,它是对19世纪创立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它把马克思主义提升到21世纪时代和实践发展所要求的新阶段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具有强大解释力和引领力。在不同时代破解不同时代性主题,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呈现方式。把三者完全划等号,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结合具体实际而与时俱进的发展,那就容易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这同样也是错误的。
五、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是当今国外学者对现代化、全球化实践的深刻反思和理论提升,体现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超越,对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但它属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或在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然而,我们所谓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则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具有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
不能否认世界其他地方也存在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发展源,不能否认其他国家一些学者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也不否认当今世界一些专家学者也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主体。⑧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性缺陷和结构性矛盾的揭露,对新自由主义与金融资本主义的批判,对数字资本主义与替代性选择、新帝国主义与国际新秩序的分析,关于新社会主义与新共产主义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他们提出的关于现代性、治理、主体间性、公共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等理论,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关注。⑨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已成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表达”⑩。
然而,我们所讲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体和主体形态。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的主要提出者,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推动者,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建构者和诠释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世界意义,它不仅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让世界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新的途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还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某种参考和借鉴。它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提出的“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为解释21世纪的世界提供了思想理论,为21世纪世界政党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为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正是这样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主导和引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又是世界上具有长远视野、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使命担当的政党,其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融入并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领导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这一变局前途和走向的关键变量,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也改变着世界现代化进程,它所积极推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11)
六、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四个之问”的关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四个之问”具有内在本质联系,它就是为直面并解答“四个之问”发展起来的。
“四个之问”,是“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直面并解答的“中国之问”,核心问题是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实质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直面并解答的“世界之问”,核心是回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背景下中国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它为积极解决“世界向何处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其实质是为世界谋大同;直面并解答“人民之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其实质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直面并解答的“时代之问”的核心问题,就是在“两制并存”背景下,在“动荡、变革和重构”的时代,如何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提供新的创新理论,进而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实质就是为人类谋进步,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谋生机。
如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谋生机,正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迫切需要解答的时代性课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五部分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其中所讲的“历史意义”就是基于大历史观,放在历史长远和整个世界来讲的;这种“历史意义”,是聚焦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世界历史、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来讲的。其实质,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谋生机。(12)
七、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基石。这一见解和观点,我在相关研究和发表的成果中有所阐释,现在依然认为有继续深入分析研究的必要。(13)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要超越以资本至上为主导逻辑的西方式现代化及其资本主义道路话语,更要书写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社会主义道路新版本。”(14)马克思主义发展始终与现代化发展道路直接相关,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超越资本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中,构建其学说的。道路探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主线。(15)十月革命后,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16)习近平强调: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17)。“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18)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逻辑上一脉相承,在历史逻辑上与时俱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立足点,把道路问题看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根本问题,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必由之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它还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这就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发展从来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新的文明范式,它超越西方式那种“主客二分”“主统治客”的传统文明范式,致力于建构“主主平等普惠”这样一种新的文明范式。显然,它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根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并存”的格局中,中国为解决“世界向何处去”问题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提供的相处之道,它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基础。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就是在分析和解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问题中创立和发展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它就是为“两制并存”格局中如何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提供的科学理论。
八、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掌握解释21世纪世界话语权的关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与解释和引领世界相关的概念,是为解释21世纪的世界并掌握理论话语权所贡献的科学理论体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遇到了一系列新的深层次、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关乎世界走向,其整体性、变革性、不确定性和重构性日趋突出,迫切需要理论解释。谁能给出合理解释21世纪之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谁就能掌握解释21世纪之世界的理论话语权。
我曾认为现在依然认为,一段时间,在解释世界问题上,自由主义拥有话语权,我国的学术理论却往往失语,有的人却依附于“西方理论”,缺乏“理论自我”,往往用西方理论范式剪裁中国具体现实,“耕了西方地、荒了中国田”,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中国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研究,对21世纪世界的发展逻辑与世界问题给不出合理解释。当今,面对百年变局中的世界“动荡、变革和重构”“不稳定不确定”及其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世界,自由主义出现了解释困境。因为自由主义奉行的是个人至上,注重的是个体力量,当个体面对整体,个体力量面对系统力量,追求个人自由面对动荡变革、不确定的世界,显得力不从心。(19)
一个强大的国家既是经济、科技、军事、金融的强大,也是思想理论及其话语权的强大。中国在走向世界强国进程中须谋求理论思想的强大。因此,当代中国也应从“原材料供应国”向“理论供应国”提升,构建“学术中国”“理论中国”,为解释世界提供“中国理论”,掌握解释当今世界的话语权。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快构建“理论中国”,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思想的时代。这实质上是倡导要确立中华民族“学术自我”“理论自我”“思想自主”“理论主体”。(20)
由于这里所谈的问题的重要,我曾认为现在这里继续强调,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对解释优势,能提供一种解释体系。第一,新时代中国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策源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能以系统应对系统,以整体应对整体。面对百年变局、新的动荡变革和不确定的世界,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需要集体力量、人民力量,需要团结合作、携手克难,需要个体服从整体和大局。从哲学上讲,它既需要“我”的个性与主体性,更需要“人类”与“群体”的协同性与主体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主体性”和“群体协同性”,注重系统整体,注重依靠人类力量、集体力量与团结合作力量,尤其是人民力量,注重个体服从整体和大局,注重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能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掌握历史主动。它注重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注重运用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理解和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本质、大势和规律,破解当今世界根本矛盾和人类重大问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注重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论体系,能为百年变局中动荡变革及其不确定的世界提供解释逻辑。(21)
九、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哲学范式变革的关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之哲学基础、哲学范式,是“主主平等普惠”。
西方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哲学范式,是“主客二分”。它以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的单向度发展、掠夺自然资源、殖民主义扩张为本质特征,其底层逻辑就是“主客二分”的哲学范式。两极分化,就是资本家把自己(或资本)当作“主”,把工人(或劳动)当作“客”,“主统治客”,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主要就是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整个社会的逻辑;物质主义膨胀的单向度发展,就是资本主导经济社会,资本是“主”,其他皆为“客”,即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整个社会,这自然乃必然导致整个社会属于物质主义膨胀的单向度发展,亦如马尔库塞所讲的“单向度的人”,如弗洛姆所讲的以利润为导向的社会而产生的“占有式”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导致“囤积、剥削、侵略、自私”的精神病症、病态;(22)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其深层逻辑就是它把人类当作“主”,把自然界当作人类掠夺、征服、改造的“客”(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客”关系,是人类统治、征服自然的关系;殖民主义扩张,其实质就是把西方世界当作“主”,把非西方世界当作“客”,要求“客随主便”,西方世界统治非西方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力求超越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整个社会的“资本至上”逻辑,致力于建构一个人类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构建“真正的共同体”或“自由人联合体”。其哲学理念、范式,就是都作为“主体”的“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得到自由发展、平等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人平等”发展的哲学理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3)其哲学基础或深层逻辑,就是以“主主平等普惠”为哲学范式。它摒弃“主客二分”(主统治客)的哲学范式,注重并强调主体之间的、主体平等性的“普惠”性。比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意味着人人都是平等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主体,在享受中国式现代化成果上具有平等性和普惠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意味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平等发展,在发展理念、安排和机会上具有平等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相处、平等交换能量的主体,是平等关系、共生关系,而不是人类掠夺、征服、战胜自然的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意味着世界各国不论大小强弱,在主权、规则和机会上都应当是平等的,都是平等享有国家主权的“主体”,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关系,因而应平等相待,而不应实施霸凌主义、霸权主义。
十、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的主要提出者和推进者。我在《江海学刊》(2022年第2期)发文指出,据相关权威文献统计,迄今为止,习近平提出的“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命题,主要有9次左右。如前所述第一次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是2015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说:“希望党校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努力。”(24)第二次是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5)第三次是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指出: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26)。第四次是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27)第五次是2018年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28)第六次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指出:“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9)第七次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30)第八次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又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31)第九次是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32)
上述表述的关键词,是“作出努力”“继续发展”“开辟新境界”“历史责任”“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是”。“作出努力”同“历史责任”基本同义;“继续发展”与“开辟新境界”大致同理;“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有两个含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讲的是“如何发展”,引领时代讲的是“功能意义”。所以,习近平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重大命题的推进脉络就是:“历史责任—继续发展—如何发展—引领时代—‘是’的判定”。显而易见,习近平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的主要提出者和推动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历史发展维度,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新时代中国(前有所述);从理论创新维度,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地和理论策源地自然也在新时代中国。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肩负起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职责。这不仅体现在它每当在最关键的时刻、最重要的场合,都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系列重要论述,而且体现在它直面“两个大局”,注重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也如前所述),既高瞻远瞩,又胸怀天下,进而引领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引领21世纪人类现代化、人类文明的发展,它具有世界意义。
新时代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其最新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而推进理论创新所提出的一个标志性论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的新维度新走向,就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定义并引领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走向,也定义并引领着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它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就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它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原创性贡献,具体体现在:它以“民本逻辑”超越了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的逻辑;以找到正确的“中国道路”来解决如何全面治理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以“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了“两制并存”格局中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弊端,以及“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向”。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页。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8页。
④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6页。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8页。
⑥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
⑦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92-93页。
⑧⑨⑩参见王凤才:《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10期。
(11)(12)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92-93、91-94页。
(13)参见韩庆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14)韩庆祥:《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内涵》,《学习时报》2021年8月30日。
(15)参见韩庆祥:《论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2期。
(16)参见《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56页。
(1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458页。
(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
(19)参见韩庆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础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20)(21)参见韩庆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础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22)参见[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97页。
(23)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23页。
(24)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页。
(2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10页。
(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页。
(27)(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83、76页。
(28)《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情况为主题进行对照检查》,《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7日。
(3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
(3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8页。
(32)《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