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探析
陈静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价值引领目标、理论创新发展和贯穿主题主线的要求,促使中国式现代化融入其中。在坚持比较原则、史论结合原则和历史主义原则的前提下,授课教师需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具体理路:问题意识引导课堂,在解惑答疑中理清中国式现代化的角色地位;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在讨论探究中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义;研学活动拓展课堂,在调研实践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陈静,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京),2023.1.82~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思政课程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政课程建设”(项目号:13400109552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在导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取代的地位的肯定。所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融入“纲要”课,促使“纲要”课更加清晰明了地展示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成为“纲要”课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融入“纲要”课的必要性
在“纲要”课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帮助学生更加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明晰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角色和地位,能够进一步推动“纲要”课教学目的的达成。
1.“纲要”课价值引领目标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仅是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的重要内容,更是改革开放史的重中之重,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更决定了其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课承担着“四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必须将中国式现代化有机融入课程建设。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讲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寻求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更帮助学生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走向成功的根本保证;帮助学生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走向成功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走向成功的实践基础,从而更好地践行“纲要”课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④。
2.“纲要”课理论创新发展的要求
当前学界主要采用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来阐释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线索。革命史范式认为阶级斗争是近代中国的主题,并由此指出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历次变革和革命,都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取得社会进步,并提出“若干次革命高潮”的论断。⑤改革开放之后,现代化范式在中国兴起,在革命史范式之外为阐释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在阶级斗争之外的更多面相。现代化范式将资本主义的近代化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并认为近代中国的所有革命和变革都是围绕对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探索而展开的。⑥为突破西方现代化理论阐释中国近代化的局限,罗荣渠、章开沅等学者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跳脱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理论的桎梏,却仍未建立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⑦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是在中国史学界探讨近代以来的历史分期问题和主要线索时产生的历史理论,但是两种范式对当下“纲要”课教材体系的阐释逐渐凸显出缺陷和不足。第一,从时间范畴来说,“纲要”课将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划定为中国近代史,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划定为中国现代史,但是革命史范式的阐释主要集中于1919年之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现代化范式的时间范畴主要在1949年之前。所以,从时间跨度上来说,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都无法完全涵盖“纲要”课对中国近现代史划定的时间界限。第二,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来说,革命史范式将阶级斗争作为主线,现代化范式将资本主义近代化作为主线,而这与“纲要”课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主线的划定不再相符。所以,寻求新的理论以更好地涵盖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界定,更好地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是“纲要”课面临的理论创新挑战,而不断丰富完善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阐释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个可尝试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不同层面完整且系统地纳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叙事体系,从而推动“纲要”课在全面论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地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
3.“纲要”课贯穿主题主线的要求
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纲要”课的主题主线,意味着“纲要”课的内容都要围绕这个主题主线展开,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融入“纲要”课,不仅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助力学生建立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决心和信心。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完善丰富。从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这一过程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推进。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都得益于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格局的长足发展。应该说,能够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助力和保障;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求的“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⑧,正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有力的保障。
二、中国式现代化融入“纲要”课的原则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地融入“纲要”课,帮助学生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容,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比较原则、史论结合原则和历史主义原则能够帮助授课教师更加行之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1.坚持比较的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近代中国早期的现代化,通过比较可以使得“纲要”课更加清晰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突出特征。领导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14多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是西方现代化不曾面临的极富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挑战,中国必须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前提下寻求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中国式现代化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式现代化解决14多亿人贫困问题的中国方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已经彻底解决了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第二,贫富分化的西方式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西方现代化发展至今,贫富分化和两极差距仍旧是欧美国家突出的社会问题。与此不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从毛泽东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⑩,到邓小平时期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2),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实践中,始终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
第三,西方式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弊端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西方现代化推动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但泛滥的自由主义和种族主义却成为西方现代化的精神桎梏。与此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志气、骨气和底气。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完善,从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不断提高,文化自信的建立不断完善丰富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格局。
第四,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西方式现代化对生态的破坏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便开始了,“雾都”伦敦的烟煤污染危机、莱恩河与泰晤士河的河道污染和生物灭绝都是对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发展之路的控诉。但是,对当今世界生态问题负有主要责任的西方国家却没有承担起全球性环境问题解决的重任。相对于西方国家将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和在全球生态保护中的推诿态度,中国做出了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的选择,将绿色发展融入工业、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共赢。同时,推动生态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方向迈进,并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碳达峰和碳中和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更是中国对世界生态保护做出的庄严承诺。
第五,对外扩张的西方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从鸦片战争开始,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华民族在租界、租借地、通商口岸、势力范围的裹挟下变得支离破碎,中国民众在连年的战争中流离失所、在数亿两战争赔款的重压下背负起无休止的苛捐杂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外侵略之路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民众造成的苦难是不争的事实。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对外扩张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寻求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国强必霸”的西方政治逻辑,走出了一条不进行殖民扩张和霸权主义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即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张,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后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并向世界做出永不称霸的承诺。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寻求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开拓自身发展与造福世界同步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宣告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积极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诚意和努力。
2.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
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性质和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纲要”课在教材呈现和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更需要通过重要会议的理论创新和领导人重要讲话的学习深化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理解与领悟。
第一,梳理重要会议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引领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覆盖面认识的深化。新中国成立后,从“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到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3),再到周恩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向全国宣告“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4);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现代化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现代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现代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不断深入和丰富。
第二,整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规划,引领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安排到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并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推进和落实;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的战略规划,到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依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对现代化建设时间、路线和目标的适时调整。
第三,学习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判断,引领学生领悟领导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和战略的指引。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5)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初设想。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16)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小康之家”(17)。正是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在充分考虑人口规模巨大的前提下,在对比中西方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的状况之下,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理论,也制定了更加务实有效的现代化目标。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特征、本质要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和坚持的原则。(18)从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突破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
3.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
历史主义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纲要”课教学时,坚持以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具体的历史条件为依据来分析具体事件,不能苛求古人,更不能以现在的标准评判过去。
第一,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否定近代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努力。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近代知识分子的现代化探索都归于失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社会力量不同程度地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妥协,试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并且从未联合广大群众推动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在明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略,从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现代化提供政治前提和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应该说,尽管探索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尝试皆走向失败,这些失败却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可规避的教训。
第二,不能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否定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尝试。对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评价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的观点,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9)。这一判断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同样适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积极探索,尽管在建国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和对国情认识的偏差,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道路上遭受了苦难和挫折,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改革开放前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提供了理论基础、制度条件、物质根基和历史经验。
三、中国式现代化融入“纲要”课的具体理路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纲要”课,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同方面和环节寻求妥当适宜的载体和路径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入。
1.问题意识引导课堂:在解惑答疑中理清中国式现代化的角色地位
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考积极性,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带着疑问倾听老师的解答,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同向而行的关系。
第一章,以“中国开启现代化的缘由是什么?”来引导学生探讨近代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牺牲品的处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主题的形成。近代以来一系列的对华侵略战争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更打破了自誉为天朝上国的中国所维护的朝贡体系,野蛮且强硬地将中国拽入由帝国主义国家创立的条约体系之中,并使得中国沦落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秩序的末端,数百上千起的教案和抗捐起义直白明了地展现出民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的不满与抗争、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期望,更催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主题。
第二、三章,以“为什么不同社会力量对现代化的探索没有成功”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化需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从宗教、科技、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学习西方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甚至在一次又一次学习西方失败之后,从未怀疑西方资本主义的不足和对中国社会的适用度,反而开始自我怀疑,甚至否定自身的传统思想与文化。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资本主义世界矛盾的激化和十月革命的爆发,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开始反思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性,正如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中讲到的:“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20)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放弃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效仿,总结之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可借鉴的经验和可规避的教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第四至七章,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坚定不移地反帝反封建”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怎样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扭转了延续数十年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程,提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与其他探索中国出路的社会力量之间彻底且鲜明的区别。这一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和社会的动荡,中国的近代化进入松散的发展阶段,但是中国共产党用了28年时间推动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八至十章,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始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富起来的重要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创始阶段推行的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成为重要的推动力。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从重点发展重工业转变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按照中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做出的战略调整,更是从学习苏联到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转变时期;1979-2012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富起来的征程中阔步前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推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这一阶段,从四个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探索逐渐明晰;新时代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阶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重要保障,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推动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全面创新,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在讨论探究中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义
加大对课程平台和教学视频的运用,引领学生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内容,将疑问带入课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教师可以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不同方面设置分组,每组学生就一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社会不同方面的影响,然后由每组代表分别阐述本组的观点,并在讨论中帮助学生领会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增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对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引领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第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对学生自身和家庭的改变。教师可以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支付方式的演变来引导学生讨论,将学生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三组,不同分组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支付方式采访各自家庭成员,然后按照组别分别汇报。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粮票、布票、邮票等进入大众生活的票证时代,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现代化模式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中国由票证支付转变为现金支付,并逐渐演变为银行卡支付和网上银行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的重要表现;新时代,移动支付技术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微信、支付宝成为大众支付的重要媒介,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的重要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格局。
第三,将更多的科技和社会元素引入课堂教学。VR虚拟体验场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对“纲要”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通过VR虚拟体验场景技术,将中国式现代化不同历史时段的典型场景进行编辑,引领学生切实走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场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辉煌历程。比如,可以创作新中国成立以来航拍中国的VR虚拟体验场景,每间隔十年划定一个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面貌的改变。此外,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历史剧、朗诵等方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切身体验中国式现代化带给新中国的改变。比如,可以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个家庭四代人童年玩具变迁的历史剧来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在玩具制造业的具体体现和对普通家庭育儿观念的影响,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体会中国式现代化对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改变。
3.研学活动拓展课堂:在调研实践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纲要”课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除课堂教学之外,更需要借助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国企业、中国民众生活的影响。
第一,组织参观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主题展览。现阶段,部分博物馆和展览馆已包含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内容。如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第一次提出“中国梦”,并在之后逐渐完善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体系,而《复兴之路》展览不仅是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2021年,正式对外开放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同时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2022年,“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对外开放,该展览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中以省为单位的“地方展区”,分别展示了每个省份在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和成就,从而方便任课教师按照本省份的实际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民日常沟通的重要媒介,而《复兴之路》的展览和“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都建立了网上展馆,不能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的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进行“云端”的沉浸式参观。
第二,组织参观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典型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创时期,在备战备荒的号召下,小三线建设启动,很多省份建立了自己的军工企业。现在,大部分小三线的军工企业已经停产,被改建为小三线纪念馆和文化产业园。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本省的情况,自行选择可以参观的地点和路线,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历史场域,了解当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艰辛历程,感受先辈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奉献精神。除了小三线,大型重工业的改造、发展、重组、转型等无一不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型重工业发展的跌宕起伏,而首都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首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19年,首钢的前身“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在段祺瑞执掌的北洋政府的推动下在北京石景山落成并投入生产,这是洋务运动以来近代中国军事工业发展的延续。只是,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石景山炼厂的近代工业发展举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推动下,石景山钢铁厂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更名为首钢。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包括首钢在内的众多重工业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抉择。2005年,为了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首钢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搬迁工程,成为第一个由中心城市向沿海城市搬迁的钢铁企业,同时首钢化挑战为机遇,积极进行企业转型。2022年冬奥会的首钢大跳台,以自信昂扬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了首钢的绿色转型,更以最直观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特色。
结语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于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智慧和方案。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探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构建全面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这是“纲要”课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1)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从战火纷飞年代的舍身救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无私奉献,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奋力拼搏,青年人用实际行动向国家和人民证明了他们的担当和努力。新时代,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我们已经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华民族更需要青年人的努力和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2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任务,同样为新时代的青年提出了时代的使命。新时代、新任务,当下的青年应该更加自觉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自己的青春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在新时代的滚滚洪流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1页。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页。
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
④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11页。
⑤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戚其章:《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9页;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
⑥夏东元:《110年中国近代史应以戊戌变法为分段线——兼论中国近代史体系问题》,《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⑦罗荣渠:《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马敏:《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史理论体系——新中国史学发展70年的一个侧面》,《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
⑧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24页。
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2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7页。
(1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84页。
(1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83页。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1页。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4页。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页。
(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24页。
(19)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20)《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0页。
(21)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46页。
(22)习近平:《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