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
秦慧 罗杰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要在高度把握本课程“为什么教”“为什么学”以及“教什么”“学什么”问题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并从加强顶层设计、打磨教学内容、激发主体能量、创新教学形式等方面扎实推进课程实施,实现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三者统一,切实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
【作者简介】秦慧,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杰,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2.12.108~113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YJC710055)阶段成果。
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开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新境界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该课程的自身特点,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三者统一的视角对提升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探讨,以期对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共同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问题导向:厘清“为什么”“做什么”是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在“实”,应坚持问题导向,抓住该课程质的规定性,解决好“为什么教”“为什么学”以及“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一)“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问题
只有认识事物的“质”,才能有效地把握事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要回应“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问题,首先要清晰认识本课程质的规定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既具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的规定性,又具有其特殊的规定性。所谓一般的规定性,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概论性。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了“理论”二字。质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应坚持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不仅要讲知识、讲思想性、讲政治性,也要讲出学理性,对大学生普遍关注、亟待解答的社会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层次的阐释。另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特定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对该思想的理论脉络、根本立场、主要内容、精神实质、方法体系、重大贡献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特殊的规定性,即该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育人三方面。一是在课程内容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该理论在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实时更新、不断发展,实时性以及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涉度是该课程的重要特点。二是在课程教学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宏大,但目前该课程没有统一的专门教材,在教学中容易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重复,因而要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体系搭建该课程的基本逻辑框架,在此基本逻辑框架内,抓住重点问题传道解惑。三是在课程育人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切入焦点,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门课程,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直接关键课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什么教”“为什么学”正是源于其课程质的规定,源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时代要求。一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增强理论素养,即要求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理解理论的能力、有认同理论的底气、有创新理论的自信。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重点就是要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清楚这一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意涵。二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增强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习近平一直倡导和身体力行的科学思想方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强调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树立整体性思维,把社会现实置于历史发展大背景中进行思考,看到历史事件发生的联系性,从而做到深刻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规律。三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认识新时代伟大实践成果,增强运用科学真理分析和指引具体行动的实践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强调紧密结合党中央最新决策部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新实践成果,引导学生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彰显中国价值宗旨,帮助大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向。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立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二)“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中要回应的根本问题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基础在教学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应坚持内容为王,凸显理论的根本特质和整体特征,进而推动课程内涵式发展。把握和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体系,是凸显理论根本特质和整体特征的应有之义,也是达到课程育人本质要求的内在之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实践、历史、价值辩证统一的逻辑整体,它揭示了这一思想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等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从理论的生成逻辑来看,它是基于“两个结合”形成的理论形态;从理论的发展主旨来看,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进路中,回应如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一核心主旨凝结而成的理论成果;从理论的创新逻辑来看,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体现出历时性的动态发展和共时性的规范体系双重创新逻辑特征。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2]436,历史维度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的重要方面,它包括传承历史文化、担当历史使命、总结历史进程和把握历史规律的四个层面,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自觉运用和当代发展。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逻辑。“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3]23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立足解决新时代问题的伟大实践创新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4]114,实践创新推动这一思想的实践逻辑内在生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坚定的开放性和高度的人民性三者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统摄下的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等实践方法论体系。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逻辑。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成了科学理性而明确的价值构建,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意蕴。
就宏观层面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条件、根本立场、主要内容、思想特质、基本方法、重大贡献等构成这一思想的理论整体、逻辑整体,这些思想要素内在地体现为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从内容体系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强军、经济、生态文明、外交、法治以及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脱贫攻坚、民族宗教、党校工作、教育等方面,这些内容各自内含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同时又构成一个思想整体。只有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结构完整、逻辑体系严密、逻辑叙事全面的逻辑整体,才能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以此作为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基本前提。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思考“什么目标”“怎样教”“怎么学”等,直面课程教学中阻碍教学实效性提升的一系列因素,包括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教学实施的有效推进。
二、目标定位:精准设置课程教学目标是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在“准”,应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精准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系统,彰显理论的独特魅力;逻辑清晰,展现思想的逻辑整体;“情”“理”结合,实现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协同建设,提升课程群整体合力。
(一)内容系统,彰显理论的独特魅力
相比中小学而言,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看重理论的深度和厚度,正如习近平所言,“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也“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5]因此,必须着重引导大学生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重逻辑及其统一,满足大学生理论期待,帮助大学生增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能力,将掌握的理论转化成“思想武器”,有效指导学习工作实践。
(二)逻辑清晰,展现思想的逻辑整体
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逻辑整体,搭建课程的整体教学框架,既从宏观整体上讲清楚“四重逻辑及其统一”,又在专题教学内容中具体阐发“四重逻辑及其统一”,使课程形成主题鲜明、主旨明确、逻辑清晰、结构缜密的教学设计,既讲清楚是什么,又讲清楚为什么、怎么样。
讲好“四重逻辑及其统一”,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贯穿百年党史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意蕴,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实践进展、实践要求、实践方法、未来方向,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中,形成实践自觉。具言之,讲好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用逻辑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征服学生”[6],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该思想的整体性、科学性、人民性、世界性、真理性,进而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形成理论理性。讲好这一思想的历史逻辑,一方面必然要讲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另一方面必须讲清“传承历史文化、担当历史使命、总结历史进程和把握历史规律”四个层面,在知“五史”、明逻辑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讲好这一思想的实践逻辑,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实践进展、实践要求、实践方法、未来方向,不断回答“我应该做什么”,使大学生形成实践自觉。讲好这一思想的价值逻辑,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该思想的三重价值意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三)“情”“理”结合,实现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
“情”“理”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课程亲和力针对性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之“理”即前文所强调的课程内在之质,包括思想的学理性揭示、课程的理论框架建构和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养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之“情”,既包括通过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情感密码,也包括推进情感教学,通过阐释思想的情感之维和运用多样化的情感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对中国理论和中国道路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亲和力针对性,必须以“理”化“情”,以“情”促“理”,“情”“理”结合,实现大学生理论理性和情感理性的统一。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四重逻辑及其统一以及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理性、情感理性,厚植大学生的国家情怀。
(四)协同建设,提升课程群整体合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建设过程,既要有专业的研究,也要有深度的协同。如前所述,该课程有其特殊规定性,应当基于“四重逻辑及其统一”这一整体性视域,厘清该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专业课之间的内在关联,做好教学分工和协调配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的大思政体系建设,提高协同育人效果。一方面,讲好“四重逻辑及其统一”,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逻辑关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并提高协同育人效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提供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提供依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提供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则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课程。换言之,讲好“四重逻辑及其统一”,有助于深入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推动课程科学合理安排。另一方面,讲好“四重逻辑及其统一”,为各类课程更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整体和核心要义提供理论支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与各类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并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
三、效果导向:扎实推进课程实施是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做”,应坚持效果导向,从顶层设计、内容安排、主体作用、方法创新四个方面构建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方案,切实推动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设课程体系,发挥课程的领航作用
在充分认识该课程特殊性的基础上,对该课程加强顶层设计,在教学研究、资源建设、多主体共建等层面做好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该课程的领航作用。
第一,要树立课程的研究型教学导向。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求研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教学设计本身,还要求研究课程、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一是研究课程,即要研究大中小学、本硕博不同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时、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二是研究教材,参照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不仅要研究大中小学、本硕博不同阶段相关课程教材编排的基本逻辑和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即时更新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内容、最新论断这一“动态”教材;三是研究学生,即做好学情研究,包括学生思想状况、专业背景、学习习惯等,动态开展教学反馈和效果评估,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内容。
第二,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内容资源、方法资源、评价资源等。推进资源共享,落实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课程一体化建设;合理化资源分配,协调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与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其他思政课程的教学安排;优化资源整合,实现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资源协同建设。
第三,加强课程多主体共建,推进实现该课程建设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各高校党委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建设好该课程以及构建以该课程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使命推动课程建设,在经费支持、师资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例如,学校应推进各高校之间、校内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马克思主义学院内部和各该课程组内部,形成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集体备课模式,实现内容更新、问题沟通、资源共享、经验分享、共同推进的备课效果;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主要负责人要带头参加该课程教师集体备课,带头走进课堂,带动全校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出实效。
(二)做好专题设计,打磨教学内容,凸显课程现实关涉性
“课程设计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课程的真正实施有赖于教师在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再设计。”[7]从课程内容本身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体系庞大,且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发展,只有采用专题教学,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把握其理论整体性、内在逻辑、核心要义、理论特质、重大意义等。从课程开设情况来看,目前各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但具体教学安排不同、教学效果不一。因此,应按照教育部关于本课程专题设计的内容逻辑、教学逻辑,根据各高校教学实际,进一步做好相关教学专题设计和具体内容打磨。专题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应包括逻辑框架、具体问题两个方面。一是专题设计的逻辑架构应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即一方面设计“总论”专题,并在总论中体现“四重逻辑及其统一”,另一方面在各个其他专题中以理论、历史、实践、价值为内在维度贯穿内容设计。二是在专题设计的具体问题方面,应在协调与其他课程教学关系和做好课时安排的基础上,设计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主线、主要内容的“问题群”,建构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链”,并设计总结专题,从而形成“总论一各个专题一总结”的整体逻辑架构。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专题内容打磨、更新,使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专题学习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转变教学范式,激发双主体能量,同步提升双向“获得感”
第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即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前、教学活动中和教学活动后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活动前,教师应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活动,实现备课程、备方案、备原著、备学情、备方法五者统一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基于准备充分的教学设计,从每个专题的重点“问题”出发,精心安排教学活动,推进课堂内涵式教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内容讲解、教学重点呈现、教学难点剖析等方面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和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应“问题”的过程中,应创新方式方法,让学生高效参与教学活动。
第二,要积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主体性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一环。学生的主体性,指学生是学习主体、反思主体、获知主体、评价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即要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地学、思考着学、享受中学,并通过理性评价“自身学”与“教师教”,最终形成理论理性和实践自觉。在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发挥主体性,积极思考课程基于“四重逻辑及其统一”形成的整体架构、专题间的逻辑关联以及各专题内容设计的基本要点,总结课程内在规律,推动理解课程、认同课程、参与课程进而掌握课程的目标实现。
第三,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真正体现应是教师“教有所获”、学生“学有所成”,教师和学生双向获得感同步提升。这就要求激发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能量,实现“双向奔赴”。这既需要教师的主动引导,通过设计专题讨论问题、布置经典阅读分享、安排实践调研及展示等,让学生有机会成为课堂主体,也需要学生积极的行动配合,通过对“问题链”回应的“我”说、“我”讲、“我”答等各种形式,与教师展开对话。在课后,教师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即时接受学生的各种反馈,解决学生困惑多样性与课上时间有限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不断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建立起师生高效交流“互动链”。
(四)坚持辨证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多维度提升教学实效
第一,要坚持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坚持建设内容体系和批判错误思潮相统一,实现该课程教学“破”与“立”、“正”与“反”相统一;坚持理论讲解和实践调研相统一,运用最新实践案例融入教学、通过实地调研及成果展示推进教学,实现该课程教学理论深度和现实厚度相统一;坚持核心主旨一致和实现方式多样相统一,有效处理该课程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特殊性;坚持灌输和思维启发相统一,提高该课程教学的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有效实现。
第二,要优化方法策略。综合运用包括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正面灌输、价值澄清、思考讨论、情景模拟、影像教学、实践课堂等,寻找理论话语、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特别是学生话语的契合点,构建课程教学立体化的互动模式,营造师生互动氛围,推动师生之间实现和谐的思想交流与沟通。
第三,要坚持多维度施策,培养学生全过程学习理念。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应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和网络学习社区平台,促进网络育人常态化、实效化。引导学生课下积极开展自我学习提升,结合当前时政热点,主动阅读相关文献、积极学习相关在线课程资源,培养理论问题意识和实践问题意识,做到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参考文献:
[1]陈金龙.提高教学实效须坚持“内容为王”[N].人民日报,2019-01-2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6]田鹏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J].中国高等教育,2019,(9).
[7]李蕉,王博伟.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