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立足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担负以史鉴今、以史育人重要使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纲要”课更好实现立德树人育人使命。“纲要”课富含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具有以史育人的独特优势,可深入挖掘,具体应紧密围绕五大核心素养的系统整体性和内在关联性,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梳理、串联和整合,推进历史核心素养导向的专题化教学。其中,唯物史观是“纲要”课以史育人的理论基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是“纲要”课以史育人的重要抓手;家国情怀是“纲要”课以史育人的落脚点。“纲要”课培育历史核心素养应基于以下三个方面:树立大历史观,培育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工作;基于时空史料,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重点任务;加强价值引领,强化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历史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盛林,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津),2025.12.86~96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一门立足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旨在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和实现立德树人育人使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是高校培养青年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其承载的历史教学具有以史育人的独特优势,是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育人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历史核心素养是青年大学生必备的通识知识储备和能力要求,对其核心价值观形成和专业能力提升均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路径三个维度,探析“纲要”课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重点任务和实践路径,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实效性和推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双重效应。
一、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推动“纲要”课实现立德树人育人使命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历史核心素养是青年大学生必备的通识知识储备和能力要求,对其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术科研、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升,均需要历史核心素养作为基础。这一层面,历史学具有显著的社会正效应。“历史学总是承担着重大的社会义务”,“能在教学、科研和传播方面得到所需要的手段”。①“过去解释现时”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效用,“为了认识现时,必须研究迄今以来的全部历史”。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价值观,这是不同学段历史学科教学的共同目标。在这一点上,高中和大学历史教学具有高度一致性。一直以来,历史教育始终是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学科领域。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和育人优势,重视对历史的学习,注意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借鉴、汲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青年学生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助于帮助其正确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规律和增强历史自信。
“纲要”课富含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生动素材,具有以史育人的独特优势。历史教学可以“增强普通民众的历史人文素养”,可以发挥“资政育人的功能”。④“纲要”课是以中国近现代史讲授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不同于其他思政课,也不同于一般历史专业课的特殊性,其基本教学任务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深刻认识“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纲要”课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涵盖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包括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中国近代史,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史。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需要明确:“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⑤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的屈辱史。从那时起,中国各个阶级阶层不断探索国家出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纵观“纲要”课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一个基本历史主线就是: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到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开设“纲要”课重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史育人,而非简单回顾历史。“纲要”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⑥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备历史核心素养,以正确的历史认知增进历史认同,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担负起建设国家的责任。依托“纲要”课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有助于在青年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可以更有效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⑦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前辈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仆后继的接续奋斗历程,是当代青年学生汲取强大精神力量的宝贵财富。
二、历史核心素养视角下“纲要”课教学内容分析
“纲要”课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重要目标,推进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纲要”课教学内容包含着培育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丰富资源。教学内容层面,应紧密围绕五大核心素养的系统整体性和内在关联性,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梳理、串联和整合,推进历史核心素养导向的专题化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提升高校学生的历史认知和历史思维能力。
(一)唯物史观是“纲要”课以史育人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理论指引,是其他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纲要”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于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历史和人民做出“四个选择”的深刻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四个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其一,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准确把握主题主线。“纲要”课教学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基础上。例如,在讲授“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扩展和融入三个“历史决议”。1945年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创了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先河,厘清了路线问题,为建立新中国、实现“站起来”历史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撑;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客观评价,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并实现了“富起来”的历史飞跃;2021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立足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走向“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其二,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唯物史观为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⑧“纲要”课的教学环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树牢唯物史观”,从而,“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并且,要“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⑨历史虚无主义经常性地碎片化、断章取义地歪曲历史,甚至基于假设主观臆造历史。例如,无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美化侵略和殖民扩张;无视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主线,竭力宣扬改良优于革命,主张中国应“告别革命”;从批判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残余,进而全盘否定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体系。“纲要”课教学要坚持正确历史观,多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声。例如,“纲要”课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专题下,要准确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性质,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现今的国际舆论场域中,依然存在歪曲历史、否认甚至美化这一侵略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针对这些别有用心、歪曲事实的丑化与污蔑,“纲要”课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认清错误观点、言论本质,树牢正确历史观。
(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是“纲要”课以史育人的重要抓手
任何历史都是特定事件和人物在特定历史时空条件下的产物。“纲要”课教学内容设计需要体现特定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联系,通过教学内容的专题化整合,基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力要求,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其一,时空观念视角下的历史脉络与历史评价。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最本质的体现,是其他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基础条件。“纲要”课教学要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进程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和分析,厘清历史脉络,并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一方面,要从纵、横两个维度厘清中国近现代史脉络。“纲要”课教材的编写是按照特定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联系进行的。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注重点线结合,利用历史时间轴、历史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串联和梳理重要事件和人物等,清晰呈现历史脉络。在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专题时,需要从纵向维度讲述从1931年至1945年这14年的抗战历史,可以通过抗战时间轴、抗战大事年表等,更好地向学生呈现抗日战争的阶段性特征,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亡旗帜、促成和维护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等中流砥柱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要在特定历史时空下评价近现代史事件与人物。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时间、历史空间。“纲要”课教学中,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早期不同阶级阶层、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时,要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比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毛泽东1956年所写《纪念孙中山先生》,其中有他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方面,“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另一方面,“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⑩
其二,史料实证视角下的历史事实与辨伪存真。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重视用历史史实支撑课程教学,是“纲要”课教学的一个内在要求和突出特色。一方面,要用历史事实,重现历史真实。“纲要”课教材编写和历次修订均是基于客观历史事实进行的。为了进一步阐释清楚相关历史问题,教材扩充了大量数据等史实资料。教材每次修订都会在多个章节补充统计图表,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名录、抗日战场的战绩、阶段性发展成就等。教材在每一章文末所列的“必读文献”和“延伸阅读文献”,也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教材2021年修订时增补了60个二维码链接,其拓展内容包括经典文献、史料原文、观点辨析、统计资料、英烈故事、新闻报道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前、课中和课后阅读资料,初步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另一方面,要用严谨考证进行辨伪存真。“纲要”课教学内容的撰写,要确保史料的准确、可靠。特别是对于教材以外补充的史实资料,更要确定有可信的史料来源。教学内容扩充时,应重视使用权威文献和回忆录、信件等第一手文献。例如教材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的第一节,需要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最大的努力,而国民党方面则是假意和谈、实则一心想发动内战。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补充“双十协定”发布仅仅三天后,蒋介石向各个战区发出的剿共密电:“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11)这一史料揭穿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假“和”真“战”的反动本质。关于抗日战争,另一处需要辨伪存真的是,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方面蓄意散布的中共“游而不击”的不实谣言。这一谣言的源头是当时第十八集团军的一名叛徒李法卿的供词,他恶意杜撰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
其三,历史解释视角下的历史逻辑和史论结合。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其他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纲要”课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剖析其内在的历史逻辑,通过史论结合,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一方面,要体现历史逻辑。“纲要”课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应能呈现历史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专题时,要正确阐释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本质上,前后两个时期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二者不能彼此割裂、彼此否定,前一时期为后一时期的探索积累了条件,而后一时期是对前一时期的坚持和发展。同时,要让学生从历史脉络上清晰地把握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幕,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再到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用鲜活事例阐释改革开放的历史演进逻辑。另一方面,要坚持史论结合原则。“纲要”课教学必须以史料为依据,坚持史论结合,客观地认识和评判中国近现代史的事件、人物和进程。具体阐释环节,要注重政治性和学理性的有机统一。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正面回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教学设计中,可以鼓励学生在课程预习环节,围绕设定好的讨论题目,设计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学生的学前认知、自我构建的学习方式”。(12)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导图呈现了不同的认知和观点。例如第三章“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学生基于“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的设问,用思维导图可以更清晰地梳理对立双方的主要观点。
(三)家国情怀是“纲要”课以史育人的落脚点
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独有的情感价值,也是“纲要”课以史育人的重要目标。俗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纲要”课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英雄事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等,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向心力,引导他们立志把“小我”融入中华民族的“大我”。
其一,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如林则徐以诗明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邓世昌誓与致远舰同沉于海的“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孙中山为救亡图存率先喊出“振兴中华”,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处处传递着家国一体的情感共识。“纲要”课所涵盖的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无数仁人志士不甘屈服,为探索国家出路,不断奋起抗争,在写下不朽历史篇章的同时,也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其二,注重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融入。“纲要”课讲述的历史进程,蕴含着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伟大历史和铸就的伟大精神,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从灵魂深处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在不同章节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以及英雄和模范人物事迹。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正式发布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中锻造的伟大奋斗精神和爱党爱国情怀。“纲要”课可以通过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拓展第二课堂,也可以将凝结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视频、照片、革命故事等,融入课堂教学。
三、“纲要”课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路径思考
如何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涵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提升立德树人的思政育人实效性,是“纲要”课教学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教学路径方面,应围绕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培育目标,以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为牵引,推进教学内容的结构优化和历史情境化,构建和完善专题化教学体系,促进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养成。
(一)树立大历史观,培育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工作
在“纲要”课教学中,唯物史观是重要的指导策略和基本观点,也是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的基本立足点。“纲要”课教学中,要用唯物史观统领和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运用唯物史观深入阐释中国近现代史进程和规律,可以帮助学生科学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深刻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其一,注重历史学科理论素养培育,树牢唯物史观基本立场。唯物史观是科学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唯物史观,帮助学生树牢人民立场,厘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科学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内在规律,深入把握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其二,注重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科学阐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纲要”课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去阐释各章节配置的历史材料。例如,在阐释巩固新政权的斗争部分,要讲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内容,可运用历史纪录片的片段、真实历史战争照片、口述史视频资料等,真实再现这一艰苦卓绝、威武雄壮的伟业。也可以部分融入学生观看过的《长津湖》影片资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用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以及毛岸英等青年的英雄事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史本质的理解,科学把握复杂历史现象的背后规律,避免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其三,注重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强化唯物史观运用能力。思政课教师可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收集和分析史料,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规律,强化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在讲授“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章时,通过设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有何历史启示?”“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新在哪里?”等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从社会矛盾、经济发展、政治局势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和规律,在历史问题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唯物史观。
(二)基于时空史料,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点任务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和培育重点。学生只有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念,具备获取可信史料的史料实证能力,并能够清晰地进行历史解释,才能真正准确认知和把握历史。
其一,贯通古今中外,提升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将其毕生修史历程总结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3)汤因比指出:“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历史研究都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受到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的控制。”(14)“纲要”课教学要坚持科学的时空观念,贯通古今中外,将过去、现在与将来贯通,将本国与世界打通,帮助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过程等,从“纵深的及横亘的两个层面”实现“全景式的掌握”。(15)一方面,要古今贯通。“历史与现实世界之间,既有延续,也有变化,这些延续和变化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历史过程。”(16)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如何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纲要”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制作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到1895年《马关条约》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再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诚如司马迁所言:“述往事,思来者。”(17)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开创未来。另一方面,要中外贯通。中国近现代史是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在西方工业革命发生前,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水平,是居于世界前列的。“纲要”课教学可以从空间维度,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向学生清晰展示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晚期的衰落期,而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向外进行殖民扩张,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被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中华民族探寻伟大复兴之路,以及党成立之后的百余年探索,都是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其二,重视史实支撑,提升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历史学是一门尤其注重史料推理和论证的学科,史料实证是解释历史和应用历史的关键能力素养。“纲要”课教学要重视各章节和跨章节史料的遴选和运用,运用典型史料支撑课堂教学,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史料的科学方法,强化史实证据意识。一方面,要重视培养探寻史实证据的求真能力。“纲要”课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以获取的可信史料为依托,用史实“说话”,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进程。要严格禁止将道听途说的所谓“小道消息”讲成“历史真相”,要坚决避免无凭无据的随意推理。傅斯年认为:某种意义上,“史学只是史料学”,要恪守“一分材料出一分货”,(18)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在教学环节,“纲要”课教师要向学生阐明史料的突出重要性,系统讲授史料的不同类型、史料的权威出处。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史料观,强化证据意识,学会使用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定史实进行推理和论证。另一方面,要重视培育求证史实的辨析能力。“纲要”课史料实证是探寻证据和求证史实的过程。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说:“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19)“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均是过去已经发生的史实,史料的“求真”具有较大难度,但由于“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因而,“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20)符合史实的材料,不仅是形成正确历史认知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求证史实的过程,要进行反复求证。“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21)
其三,坚持历史思维,提升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单纯的史料是彼此割裂的,它们并不能天然地生成史学。“纲要”课教学要通过合理的历史思维,阐释过去的历史。历史思维是指个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在想问题和作决策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遵循历史发展规律”。(22)一方面,要客观评判和描述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是一门立足解释的学科,是对客观史实的主观解释。某种意义上,一切历史叙述都是历史解释。而且对同一历史事物会存在不同的历史解释。“纲要”课要立足阐释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辨析和历史判断能力,更好地还原或接近历史史实。例如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专题下,要用详尽的客观史实阐释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旗帜鲜明地揭露“侵略有功论”错误思想的本质。尽管外国资本家在沿海等地兴办的一些近代工业和设施,客观上推动了这些地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但不应片面夸大这种正效应。另一方面,要注重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在中西文明比较互鉴的视域下,通过阐释中国近现代史进程,构建中国史学自身独特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是“纲要”课培育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又一重要任务。例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从丧权辱国,到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历程中,探索和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纲要”课教学既要科学阐释这些话语体系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又要阐明其对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共性追求与特有贡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中国史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
(三)加强价值引领,强化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目标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是学生在历史学科知识学习中形成和具备的基本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目标。家国情怀可以帮助学生在内心深处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感。
其一,培育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史料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支撑。“纲要”课教学要注重挖掘和充分利用史料资源,选取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史料素材,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升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中国近现代史包含着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不同社会力量,先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和顽强奋斗,可以帮助学生懂得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来之不易,使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反侵略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以及青年学生所在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纲要”课要注重挖掘中国近现代史的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
其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纲要”课教学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纲要”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通过“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在学习“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一节时,通过开展“重走长征路”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长征的艰辛坎坷,感悟长征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同时,也可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切身感受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变革成就,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注释:
①勒高夫、诺拉、夏蒂埃、勒韦尔:《新史学》,姚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34页。
②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21页。
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页。
④黄兴涛:《当代中国历史学的时代使命》,《历史研究》2019年第1期。
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1页。
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第11页。
⑦张静如、王炳林:《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对话》,《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4期。
⑧王伟光:《恩格斯最大的理论贡献:与马克思共同创立并捍卫和丰富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期。
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第12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4页。
(11)孙琴安:《毛泽东与国民党著名将领》,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年,第152页。
(12)郑林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89页。
(13)班固:《汉书》卷62,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14)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6页。
(15)王汎森:《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第30页。
(16)赵世瑜:《古今相通,心灵对话》,《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1年第9期。
(17)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00页。
(18)参见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10页。
(19)R.G.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6页。
(20)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刘北成、周立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21)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8页。
(22)徐绯璐:《以历史思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人民论坛》2024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