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徐蓉 周璇
【摘要】“大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系统工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形态,是对思政课建设经验和建设规律长期认知的凝结,将在思政课培根铸魂的导向功能中占据新方位。善用“大思政课”,必须明确“大思政课”在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育人格局和教学目标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加强“大思政课”在运用历史题材、参与社会实践和回应理论问题等方面的探索,持续推进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改进与创新,并以此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更好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徐蓉,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璇,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1.10.60~65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7JZD055)。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比以往面临更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提升空间。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提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进一步探索思政课新方法、推进思政课新改革、提升思政课新成效、升华思政课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理解“大思政课”的丰富内涵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大思政课”的提出,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才培养的国家需求、战略格局、基本目标等方面的认识。深刻理解“大思政课”的丰富内涵,推进“大思政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将成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探索。
1.大使命: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思政课是国家课程,承载的是国家使命。作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门课程,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构建的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始终是我国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渠道,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不断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养国家发展和建设可靠人才的重要保障。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优秀人才,更加迫切需要优秀人才肩负起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使命担当。思政课教学则是以不断拓展原有格局、提升自身能级的方式来实现对这一使命的承载与转化,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使优秀人才站稳国家立场来呈现思政课之“大”。
因此,“大思政课”首先是课程建设的使命之大,思政课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3]“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4]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的历史责任,也是思政课的时代责任。由此,思政课所承担的大使命就是在高校密切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一方面,是在内涵上推动教学内容及时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经济社会发展中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及时在课堂教学中为促进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国家战略目标做好宣传普及与理论阐释;另一方面,是在外延上推动教学资源的不断筛选与及时拓展,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及时寻找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兴趣与需求的各类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自身所处时代的历史方位与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从而找准发挥自身优势与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结合点,构建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的内在动力机制,使思政课具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广的社会视野、更强的现实观照。
2.大格局:多维时空协同育人
构建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打破长期以来思政课与学校其他课程相互隔离的“孤岛效应”,一方面要以立德树人为纽带打通育人各环节,另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牵引推动整个育人系统的协调运行。围绕“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大思政课”要回答的就是,如何更加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好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网络等各类型教育阵地,以及历史场馆与现实场景、人财物等各方面教学资源,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相互协同的育人格局;如何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时空要素的延续性与拓展性,合理调用多维时空,不仅在时间维度上实现课前、课内、课后的接续递进,而且在空间维度上实现课堂、网络、校园、社会的全面覆盖。
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思政课教学也需要在传统的课堂内外探索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拓展途径,为教学寻找深入浅出的实践之源、浅入深出的理论之基。“大思政课”,是通过空间与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来延展思政课教学的渠道与阵地,由此呈现了思政课格局之“大”。从空间展开的角度来看,就是思政课教学场域的拓展,将传统的思政课课堂延伸至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之中,推进思政课教学过程实现“在课堂上讲”与“在社会中讲”的紧密结合,特别是通过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所取得成就与面临挑战的切实体悟,既提升学生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认同与自信,也由此不断增强学生对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应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的网络空间,推进思政课教学体系从扁平走向立体,实现线上线下的即时联动。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需要寻求全社会的力量,要重视协调校内外多方面的人力、物力,充分挖掘和运用好社会领域的各类资源,不仅现实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是大课堂,而且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进程、展示中国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各类场馆也是大课堂;要充分开发推动思政课建设与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各类主体资源,不仅要激励和激发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工作动能,而且要善于推动让最合适的人来讲授其最擅长的内容,劳动模范、行业标兵、企业家、党政干部等都可以兼职讲授相关主题,以其亲身经历带动思政课课堂春风化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不断涌现出新事物、新人物、新成就,也不断遇到新现象、新问题、新挑战,要密切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国际格局变化态势,引导青年学生以全球视野和辩证思维正确看待中国与世界,促进其对历史、理论与现实形成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也是思政课应有的视野。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以大历史观和时代发展的大逻辑为指导,“大思政课”将在多维时空协同育人中彰显出引导青年学生不断认识与反思自我、主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功能。
3.大目标:知识能力素养并重
“培养什么人”关乎教育发展的根本,也是“大思政课”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时代的发展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将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思政课”的根本目标。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目标后,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于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5]“大思政课”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层面彰显新的理念:其一,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拓展其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主题,“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6]其二,要在开展知识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价值引领,推进思政课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青年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知识结构更加完善、知识的更新与迭代更加系统。不仅要推动学生提高知识素养、促进知识更新、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体系,更要以真理的力量塑造健康人格,要通过先进典型和榜样示范锤炼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导学生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不仅要推动学生在自觉开展道德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判断力与选择力,而且要在自觉参与公共生活中提升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与政治执行力。其三,要通过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不断建构,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为破解社会难题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断在实践中磨炼奋斗意志和锻造强硬本领,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事业中,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
二、深入探索“大思政课”的应用场景
以“大思政课”理念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就要深入探索“大思政课”的应用场景,通过善用重大历史题材、参与重大社会实践、回应重大理论问题,着力提升“大思政课”的历史厚度、实践广度和理论深度。
1.善用重大历史题材彰显思政课之厚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思政课”不仅要面向未来,还应回望过去,必须在秉持严谨的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的基础上,发挥历史题材的资政育人作用,有效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大思政课”的历史厚度,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8]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以恢宏的历史场景、生动的历史故事、深刻的历史哲理展示思政课之“大”。“四史”之间虽然各有侧重,但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以贯之的,每一个阶段的历史都是“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要结合党史引导学生学习党的光荣传统和先进经验,使其成为党的绝对忠诚者;新中国历史反映了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程,要结合新中国史引导学生认识党领导人民在走向强国的道路上所经历的艰难曲折,使其学深悟透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逻辑理路;改革开放史记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要结合改革开放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史,要结合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仰。运用重大历史题材讲好“大思政课”必须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要在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使用可靠全面的史料,善于讲透重大历史事件、解读重要历史文件和会议精神,学会抓住关键和重点,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9]国内外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非一帆风顺,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大思政课”要善用纵横对比,借用历史经验和教训来讲授现实问题,使青年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在对比中发现短板与不足,从而在提升历史认知水平的同时自觉进行历史反思,并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2.参与重大社会实践培育学生责任担当
“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0]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大思政课”的最显著特征,社会现实与社会实践是“大思政课”最鲜活的教学题材。要转变传统思政课留给学生的刻板印象,使青年学生对课程形成更加强烈的参与感、代入感和获得感,就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不断拓展思政课的实践广度,在参与重大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社会实践与单纯的课堂教学相比更加具体生动,善用“大思政课”,不仅要创新校园实践,更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历史遗址、纪念场馆、博物馆等相关主题场所,使学生在认知性实践中直观感受社会历史的生动性,能更好地增强对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认同;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交往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协作和交往技能,培养自身的奉献和担当精神;通过开展校际、校企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劳动和专业实习,在生产性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自觉投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1]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只有自觉践行青春梦想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在实践育人领域的重要作用,带领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思想理论认知,深入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在体悟党和人民的奋斗成就中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在感受身边变化的同时把握时代脉搏,进一步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担当和时代责任,从而汇聚成应有的奋斗力量。
3.回应重大理论问题解决学生思想困惑
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会存在各式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对国际国内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具有较高的关注度,然而,由于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各种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海量碎片化信息随手可得,青年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由于自身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不足,往往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为此,教学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和价值引导,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以切实增强理论深度来体现思政课之“大”。
“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12]只有在了解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疑惑,触及学生思想深处,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思政课才能真正入脑入心。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要敢于面对难题,从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成长需求入手,透过深入的学理分析及时主动回应学生的追问。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困惑点相结合,通过设置专题教学板块有针对性地加以回应,在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分析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提高其对思想理论的领悟能力,自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例如,要使学生领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就要讲清楚“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所走现代化道路之间的区别,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反对霸权、战争、掠夺与转嫁污染的价值立场,讲清楚超大规模人口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难度及其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确立全新发展理念、构建全新发展格局、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引领。“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13]善用“大思政课”,就需要将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收集、归纳、分类和研究,把握本质问题,善于在举一反三中有效回应,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使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独立思考并自主解决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三、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要将“大思政课”理念落到实处,就要坚持“大思政”观,在拓展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技术和卓越的教学水平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
1.拓展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资源是支撑教学内容的重要保障,思政课不能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4]而应当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只有致力于开拓种类多样的教学资源,不断充实并丰富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成效,使青年学生在更加广泛和丰富的教学熏陶中汲取精华和养分。首先,要善于丰富课堂资源。思政课教学内容须基于教材且因时而进,要将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的新思想新观点融入教学,在挖掘时代性资源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内容。要善于从中国故事中寻找教学资源,特别是要搜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鲜活事例,并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把蕴藏其中的生动实践与深刻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滋养,在不断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情感共鸣中增强其对思想理论的认同。其次,要善于开发环境资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能够推动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进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要充分挖掘理论资源,用好专家资源,营造良好的研学氛围。还要充分利用校园节日和国家重要纪念日举办相关主题活动,以强烈的仪式感营造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再次,要善于挖掘实践资源。“大思政课”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实践要资源,由此就需要推动校内外各部门在实践教学中相互支持,通过长效合作建立各类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地利用企业、社区、纪念场馆等开展实践活动,打造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要划分拓展教学资源与滥用各类资源之间的界限,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提高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须遵循的要义。
2.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更加先进
运用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要举措。当代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网络、自媒体和各类电子产品,我们必须善于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15]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拥有更多亲近感、愉悦感和幸福感。首先,要善于运用网络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样态,可以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视频,选取某个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教与学共同引向活跃。其次,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借助QQ、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学生使用率较高的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设置讨论议题,通过群组交流、评论留言、弹幕表达等形式与学生开展探讨,推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把教与学共同引向深入。再次,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在尊重学生知情权的前提下,寻求院际、校际、校企在技术方面的合作与支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精准画像,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转化为具体数据,通过整理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向,在了解学生总体特征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安排,依据学生特点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把教与学共同引向系统。最后,要善于使用VR技术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场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开发具有体验感的学习情境,通过沉浸式和交互式体验将理论知识可视化、具象化、生动化,使师生足不出户就能在虚拟环境中得到实践式体验和互动,从而使教学历程更具震撼性,成为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使教与学共同走向生动。当然,不论如何改进技术和教学方法,都不能消解“大思政课”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必须致力于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先进教学技术的优势互补,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与能级。
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更加卓越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6]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只有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保障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首先,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形成“大思政”的格局和视野,充分认识自身的角色定位与使命担当,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用真实的情感和优秀的品质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厚植思想理论根基,建构起更加系统的知识结构,既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又善于用理论阐释历史、指引实践,“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理论底蕴是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学理性与科学性、提升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法宝。再次,教师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开阔的学科视野培育学生的理性思考与逻辑判断能力,善于以整体性认识、系统性思维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惯性,努力建构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大思政课”的实践特性还要求教师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教师要善于设计、指导并与学生共同参与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师生共同参与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掌握社会发展第一手鲜活素材的过程,也是近距离观察学生思想与行动特点的良机,在共同实践中既能探知对学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又能不断增进师生情感。学校和学院要为思政课教师创造多种挂职锻炼机会,与社会团体、社区、企业等相关机构建立合作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支教、扶贫、咨询服务等公益性实践活动,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作为职称评聘与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汲取全新力量。“大思政课”呼唤教师形成综合教学能力和卓越教学技能,唯有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内外各类资源与要素,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与提升。
参考文献:
[1][14]“‘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2][4][9][10][12][13][1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在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强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20-09-10.
[5]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7][8]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
[11]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0.

2022年 第二期

2022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构建研究——基于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的研究
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师生四同”模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政课“五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提升的三重基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概念教学方法论探析
以教育逻辑为遵循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
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探析
运用问题链教学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力的探索与实践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
科学把握《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括新表述
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着力点
着力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治(2021年版)》第六章重点难点解析
高校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效应探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打造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升级版”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新发展阶段“大思政课”的现实语境、价值意蕴及建设思路
教学要素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试论关于“大思政课”的几对范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