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师生四同”模式
马梦菲
【摘要】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团队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来推进教学改革。在专题式教学与融入式教学的经验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师生四同”教学育人模式:以读书交流会等方式“同学”经典原著、前沿理论、系列讲话;以集体备课会等方式“同研”社会热点、思想疑点;以课堂展示、理论宣讲、教学竞赛等方式开展“同讲”;以基地教学、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实现“同行”,切实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并且,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究这一改革模式的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发展路径,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贡献经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师生四同
【作者简介】马梦菲,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1.10.96~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内容与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GH-ZD-GJ-Y-01)的阶段性成果。
在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占据基础性地位。这门课程既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又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1](P20)为指导原则,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的同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把经典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南开大学“原理”课教学团队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创新路径,有针对性地实行了“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以下简称“师生四同”)改革举措,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联结、教师与学生相促进,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逐步形成了具有品牌特色的“原理”课教学育人模式。
一、“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师生四同”的改革理念
近年来,高校“原理”课的建设与改革在总体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还存在着如下问题亟待解决。第一是对课程使命的认识不到位。“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有些教师只重教、不重育,只注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不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与实践意义,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学生“学马”“懂马”却不一定“信马”“用马”的现象。第二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严谨。有些教师受制于自身的学科背景与研究专长,将“原理”课讲成了西方哲学课、经济学课,不仅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课程中被边缘化的现象,也容易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不适合东方”等错误观点。另外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喜好,过度讲授娱乐性、生活化的内容,造成了课程理论空心化现象,容易使学生产生“马克思主义无用、过时”等错误观点。第三是对教学方式的探索有局限。不少教师仍旧以单一的“漫灌”式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开展不足、流于形式,学生在“原理”课的整体获得感较弱。
为解决上述问题,南开大学“原理”课教学团队在“原理”课中推行了“师生四同”的改革举措,以“构建师生共同体,打好教学组合拳”为核心理念,基于长期以来的专题式教学与融入式教学经验依照每个原理知识点的具体特征设计合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案。围绕教学专题,以读书交流分享会、集体备课研讨会等方式开展师生同学、同研,一方面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来悟透原理;另一方面聚焦社会现实,使教师能够在准确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完善课堂讲授环节,以此来提升“原理”课的思想性与理论性。围绕着实践性强、现实感强的教学专题,以课堂论辩、理论宣讲等方式与学生同讲,以基地教学、社会调研等方式与学生同行,在激发学生实践热情的同时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层思考与体悟,以此来提升“原理”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打好这套组合拳,将有利于实现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的统一,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以“师生四同”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以“师生四同”推进“原理”课改革,关键是要确保师生共同开展的一切理论与实践活动都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与学;基本前提是厘清“原理”课自身的知识系统及其内在逻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进而推动教学体系向育人体系升华,在螺旋式上升的课程框架中探寻可供师生共同学习、研究、讲授、实践的知识生长点,实现“原理”课的守正与创新。
1.完善“原理”课的专题式教学体系
专题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围绕着“原理”课的具体知识点来搜集学界普遍关注、社会中确有体现的重要理论或现实问题,再以问题为中心来编排教学思路、筛选文献案例、探究合适教法,使学生在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点。这不仅是促进“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关键举措,也是以“师生四同”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南开大学“原理”课教学团队以“马克思主义是它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论的统一,与此相联系,马克思主义又是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2](P5)为线索,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研究与再创造,形成了19个教学专题。首先是课程的导入:专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接下来从哲学基本问题入手,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本质及其革命性意义来设计第一模块的教学专题,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包括专题2—10:物质范畴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科学实践观与唯物辩证法的相互阐释;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核心、两个特征、三条规律、四种思维方法、五对范畴;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认识的本质、过程;在实践中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与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与动力;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进而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分析与批判中,据此设计第二模块的教学专题,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与方法论,包括专题11—14: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功能与现代阐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剩余价值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最后,延续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预见,围绕社会主义的进程与前景来设计第三模块的教学专题,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包括专题15—19:正确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上述专题覆盖了统编教材的全部重要知识点,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教学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2.构建“原理”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体系
建立起专题式教学体系后,还要将该体系与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发展相对接,与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相对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典范。在“原理”课中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有效推动“原理”课的教学体系向育人体系升华。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南开大学“原理”课教学团队积极编写并不断修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指导方案》,将习近平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的重要讲话内容分门别类地融入“原理”课的教学专题。例如,在唯物论相关专题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P10)“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等重大政治论断;在辩证法相关专题中融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统筹推进“五体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现实内容;在认识论相关专题中融入实践第一、坚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等重要观点;在历史观相关专题中融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重要思想。
这一融入式教学方案系统地呈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发展与原创性贡献。
三、以“师生四同”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有教学育人体系作为前提和载体,还必须深入思考以“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来推进“原理”课改革,究竟要学什么、怎样学,研什么、怎样研等一系列问题。因为只有明确了具体的内容与方法,这项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在“原理”课中“同学”:学经典原著、学前沿理论、学系列讲话
“师生四同”中的“同学”是指针对学理性较强、理解难度较大的教学专题开展线上线下的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交流会等,师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国内外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进行研习与交流,凸显“原理”课的理论性。
例如,针对与唯物史观相关的教学专题,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三部文本作为学习材料,与学生共同梳理马克思、恩格斯从提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一基本前提到勾画出“物质生产方式—市民社会—社会意识”的社会基本结构,再到准确概括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整个思想形成脉络,帮助学生建构起完备的知识体系。针对具有总论性质的教学专题,与学生共同学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文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意义。
2.在“原理”课中“同研”:研社会热点、研思想疑点
“师生四同”中的“同研”是指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或学生的思想疑惑、认知难题等,从“原理”课的角度及时给予阐释和回应。通过主题研讨会、师生集体备课会等方式促进观点、思想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增强课程的思想性、针对性。
例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这一热点问题,师生从不同角度、结合不同教学专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具体包括结合专题5分析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辩证法逻辑;结合专题13的群众史观内容解读我们党和国家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5](P12)所蕴藏的价值内涵;结合专题14中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与西方社会的防疫乱象,透视资本主义民主观、人权观的虚伪性。通过类似的主题研讨会,师生实现了由学习原理到应用原理的积极转变。再如,面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共产主义能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是否还需要劳动”,结合专题18、19组织师生集体备课会,共同研究课堂讲授方案: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现实发展三个方面讲清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从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产生、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中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三个方面讲清未来社会中“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6](P174)
3.在“原理”课中“同讲”:课堂讨论交流、课外理论宣讲
“师生四同”中的“同讲”是指引导学生围绕着与自身成长和现实生活关联紧密的教学专题进行自主设计,变听课为讲课,在课堂上预留时间给学生进行情景展示、小组辩论、对话分享,或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讲课比赛、理论宣讲等,以师生换位体验促进教学相长,增强课程的亲和力。
例如,针对专题7中的价值观内容,组织以“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最美中国梦”为主题的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活动,[7]教师给予学生选材、构思、讲授方面的指导,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听课、点评,选拔学生代表与教师同讲一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针对专题10中涉及的群众路线教学内容,开展题为“以民主协商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我对‘原理’课有话说”的协商民意测试,组织学生围绕“原理”课教学的一系列具体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分组讨论,进而凝聚共识、形成课程改革提案,通过协商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关系性思维方式与责任意识。针对科学社会主义相关专题15、16,师生共同开展“深入学习‘四史’,坚守初心使命”的理论宣讲活动,以“原理”课知识点为基础,结合现实案例设计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讲授方案,师生一同走出课堂,走入中小学、企业、社区等地进行义务宣讲,以讲促学、以讲促教。
4.在“原理”课中“同行”:基地现场教学、社会实践服务
“师生四同”中的“同行”是指围绕着主体行为性、现实操作性更强的专题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师生共赴思政课实训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沉浸式教学,或共同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活动等,以此增强“原理”课的实践性和感染力。
例如,结合专题9中有关改革、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共赴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在VR互动、与机器人对话、改革开放成就展等情境下进行现场教学,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使学生体悟深刻理论;结合专题17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内容,开展“共和国摇篮——全国苏区大巡礼”暑期社会实践,由思政课教师带队与学生共赴井冈山、遵义等革命圣地,同学苏区历史、同讲苏区精神,在同行中“强化了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和爱国报国的坚定信念”。[8]
总的来说,“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是在坚持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相统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形成的一套教学改革创新组合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了学生在“原理”课中的获得感。
四、关于巩固和推广“原理”课的“师生四同”改革模式的思考
实践没有止境,“原理”课改革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以巩固和提升教学育人实际效果为导向持续思考“师生四同”模式在“原理”课中的创新应用与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发展路径,为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建设提供参考。
1.推进各类课程之间的联动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课程也是如此。基于这一点,首先要以“师生四同”为抓手推动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一体化建设,明确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教学内容,探索能够凸显高校“原理”课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教学方式,避免重复教学。其次要强化高校各门思政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原理”课的基础性、核心性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宏观主题下的“师生四同”教学活动,辐射带动其他几门思政课进行协同创新改革,避免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或相互掣肘的现象。最后是推进“原理”课与专业课教学同向同行,邀请相关专业教师一同参与课程同学、同研,让教育者也受教育;鼓励青年教师带队同行、深入基层,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以专业知识服务当地发展,将理想信念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中来。如此,就将以“原理”课为基点逐步建构起一个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马克思主义育人体系。
2.加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要牢牢把握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机遇,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与“师生四同”教学育人模式相结合,探索“原理”课教学的新方法。
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线上智慧课堂建设,借助专业教学管理软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献、视频学习资源,并通过线上测试、讨论等方式追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实时交流软件搭建起师生在课堂外持续交流的平台,为读书会、研讨会、备课会等同学、同研活动的常态化进行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充线下实践教学资源,借助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力量,广泛挖掘蕴藏在校园文化、城市展馆、革命遗址、工厂企业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同讲、同行积累现实素材。此外,还应当通过慕课、微课、直播等方式持续加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协同发展,打破“原理”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空壁垒,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学生生活,营造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育人氛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育人效果。
3.深化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当前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中还存在着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等顽瘴痼疾,如同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引用的观点,“我们十分惊异,在古代,一个人既是杰出的哲学家,同时又是杰出的诗人、演说家、历史学家、牧师、执政者和军事家。这样多方面的活动使我们吃惊。现在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筑起一道藩篱……这样一来,人是缩小了”。[9](P630)从这个角度来讲,进一步深化“原理”课的“师生四同”教学改革,以此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最高目标,就离不开对课程评估标准、教师评价体系、学生考核方式的革新与完善。对此,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出台了《南开大学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实施办法》,强调加快建设关于“师生四同”的协调保障机制:对积极参与、研究“师生四同”教学改革的教师给予立项支持,加大对于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培训和考察力度,引导教师将精力投入教书育人之中;针对学生推行“公能”素质评价机制,将与“师生四同”相关的理论宣讲、社会实践等作为加分项纳入其中,扭转学生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学习观念,引导学生将精力投入锻炼能力、培养素质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课教学研究组以“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多维一体化改革方式来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与行动自觉,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生动体现,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途径,是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贡献的经验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陈先达,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看看高校思政课的全新“打开方式”——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综述[N].光明日报,2018-01-16(4).
[8]南开大学:百年风雨报国路逐梦扬帆再启航[N].光明日报,2019-10-17(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22年 第二期

2022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构建研究——基于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的研究
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师生四同”模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政课“五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提升的三重基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概念教学方法论探析
以教育逻辑为遵循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
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探析
运用问题链教学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力的探索与实践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
科学把握《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括新表述
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着力点
着力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治(2021年版)》第六章重点难点解析
高校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效应探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打造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升级版”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新发展阶段“大思政课”的现实语境、价值意蕴及建设思路
教学要素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试论关于“大思政课”的几对范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