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徐先艳
【摘要】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以更充分地反映思政课本质属性、彰显思政课本质功能为目的,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驱动,以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更好地满足“四为”要求为追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手段,以体系的整体优化以及充分开发体系内诸要素的效能为路径,以深化教学内容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模式。在具体落实内涵式发展的新理念时,首先要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在认识上厘清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任务,避免对思政课本质属性的认识只停留在抽象的层次;其次要抓住思政课供给侧改革这条主线,在教学内容高质量供给上着力,切实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实践要求
【作者简介】徐先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21.23.33~3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教师科研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问题研究”(课题编号1820603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级课题“2021年度青年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与引导建议”(课题编号6661703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改进加强,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方向性、时代性和开创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改革部署。其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事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成为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和实践探索主题。
一、深刻理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
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思政课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新发展模式。习近平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发展目的上看,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充分反映和实现的发展模式。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所以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为了让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本质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包括:政治性、学理性、建设性、批判性、实践性等,其中政治性是它的第一属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灵魂课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渠道。”[1](P260)近些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在泛娱乐化的冲击下,一些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削弱,影响了思政课功能的充分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加强改进思政课的必由之路。
第二,从发展主题上看,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更加关注教学水平、育人质量及效益提高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是相对外延式发展而言的,外延式发展关注教育教学的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内涵式发展关注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之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变革仅仅依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加强课程建设的外延拓展式、粗放式发展模式,更加努力形成把教学质量、育人效果放在课程建设突出位置的内涵提升式、集约式的发展模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思想理论支撑、精神文化支撑、人才智力资源支撑。
第三,从发展动力来看,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思政课的建设还需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聚焦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力、促进人的可能性充分生成。高校思政课是基于师生互动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中蕴含着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深层力量,激发和释放师生这一深层力量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发展的关键”[2]。应通过改革创新,加大对教师的支持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更加重视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提高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把讲好、学好思政课由外在要求变为内在主动的需要。
第四,从发展路径来看,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通过体系的整体优化以及充分开发体系内诸要素的效能来实现提质增效的发展模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布局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秉持“治理”思维,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建构和治理效能的优化,具体体现为坚持“大思政”理念,构建“大思政”格局,建立健全运转高效的领导体系、结构合理的队伍体系以及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话语体系等。其中,深化教学内容供给侧改革是这次改革的主线。
第五,从发展的外部性来看,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确立和增强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政治和思想保障。当前,我们的重要工作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必须适应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以更充分地反映思政课本质属性、彰显思政课本质功能为目的,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驱动,以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更好地满足“四为”要求为追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手段,以体系的整体优化以及充分开发体系内诸要素的效能为路径,以深化教学内容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模式。新时代新征程不仅给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出了要求,而且提供了条件。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时代任务
内涵式发展是使一事物内在本质特征更充分地实现的发展模式。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事物的本质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后者是前者的历史化和具体化表现。作为一种独特的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展开的,有具体的时代任务和要求。所以,必须看到不同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一般本质表现的特殊性和具体性。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既要符合和反映思政课的一般性本质要求,努力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也要符合和反映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本质要求,努力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因此,高校和思政课教师在具体落实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理念时,要根据历史坐标,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在认识上厘清思政课的时代任务,避免对思政课职责的认识只停留在抽象的层次。
第一,新时代意味着我国进入强国时代,我们面临抓住历史机遇期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相应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年学生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是时代新人这一规范性概念所指向的现实主体。相较于“四有新人”,“时代新人”除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性要求之外,还突出以下两个要求:一是“有担当”。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青年出现未富先懒、未强先怠的现象,激励、动员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极做中国梦的追梦人而不是历史的旁观者和懈怠者,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时代任务。二是“有本领”。当代青年不仅要做追梦人,更要做圆梦者。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要实现强国梦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跃升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轨道。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育青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时代任务。
第二,新时代意味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阶段,我们面临乘势而上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相应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凝心聚力、表达社会主义制度利益的时代任务。成长成才中的青年学生是未来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力量,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参与社会治理的强烈需求和主动意识,这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实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释放了国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却没有相应地提高国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在政治民主化过程中未能引导国民政治行为的道德化和规范化,结果出现了民主乱象。西方国家的民主治理危机也日益严重,表现为政治行为极端激进、意识形态分歧加深、政治极化现象突出等等。可见,政治参与的能力不是人的自然禀赋,需要接受培育,政治参与行为需要引导。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需要提高政治教育的质量,完成凝聚共识、凝心聚力的历史使命,并结合对错误思潮的剖析批判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守正确的政治原则,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和思潮对我国改革事业的干扰。此外,要通过高质量的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保持政治行为的规范化和道德化,维护安定团结又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概言之,如果说学生通过政治参与表达的是个人利益,那么高校思政课代表着制度利益,通过为学生指引方向把个人利益和制度利益统一起来,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事业行稳致远。
第三,新时代意味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当前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应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责任。首先,大变局带来大挑战。随着“东升西降”趋势的日益显化,西方敌对势力为了维系在国际治理格局中的既得利益,必然加紧节奏、加大力度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和渗透,它们西化和分化我国的企图从未改变,相反行动更加隐蔽。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职责。其次,大变局也带来大机遇。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攻击一直都存在。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曾说过:“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3](P251)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使得我们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任务。
三、切实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要求
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内容的高质量供给推进思政课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探讨上好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要求。这一实践要求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提出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构成了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特征。
第一,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使之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金课”,着力于对理想信念的引导。思想性和理论性这两个概念常被放在一起说,二者紧密相关。如果做一个细致区分的话,可以说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的要求更加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过一种精神生活,而不仅仅是学术生活。要培养学生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意识,而非沉湎于对个人成就的狭隘关切。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即让人成为真正的类存在物。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各种理论、各种概念,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尊重他的工作,却不尊敬他,理由只有一个:这项劳神费力但难度不大的工作,缺乏思想含量。”[4](P328)如果只是教书,而不育人,只是教会学生过学术生活,而不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就会变成兜售专业知识的商人,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做有思想的教育者,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含量。而且,只有课堂教学提高思想含量,才能让学生的精神本性从单纯的感觉和享受的生活中提升出来,激发他们探索真理的热情,促使他们相信精神的力量,追求远大的理想,培养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这是时代的严肃性提出的深刻要求,这种要求本身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固有特质。
第二,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使之成为“说理课”,着力于对科学思维的培塑。习近平指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相较于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本专科阶段应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突出培养学生的理论认同。也就是说,从一体化建设的规律来讲,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要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思想认同、理论认同问题。因为大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产生了发展自身高阶思维的强烈需求。如一位学生所说,如果教师授课讲的是他都能看懂的知识,那么他对教师的授课水平评价不会太高。这就会产生前面说的“尊重”他(她)的工作,但不会“尊敬”他(她)。
突出“讲理”,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酵素,是一个民族想要站到科学的最高峰必不可少的思维能力。当前提高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有三个具体的实践思路:一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二是要充分挖掘、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三是要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体现思政课的专业性。
第三,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使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优秀课程。如果一种哲学不关心人,那么它就不会被人所关注和选择。同理,高校思政课如果不关心“现实的个人”,作为现实的个人的学生就不会真心喜欢思政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着力增强思政课内容的亲和力:一是贴近学生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缩短学生理解、体验的心理距离。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而“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5]。二是要尊重当代青年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减少视域融合的壁垒。思政课不仅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要尊重不同世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
第四,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使之成为“实课”,着力于学生获得感的提高。如果一种哲学不关心时代,那么它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同理,高校思政课如果不关心时代,那么它就会成为学生眼中的“虚课”。高校思政课必须遵循理论发展和传播的规律,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和期待为起点和落脚点,把课讲实、讲深、讲透、讲活。为此,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下更大功夫,将相对抽象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一是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我们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教条主义话语体系,应从实践中发现案例、进行阐释,尤其要及时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经验,用概念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阐释好概念,在二者的结合中讲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重要问题。二是要回答好时代性问题。教师能在何种程度上捕捉到时代性问题,并在何种程度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时代性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回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时代问题实质上是某个时代人的存在问题,时代问题在青年身上得到鲜明体现,青年的发展问题本身也构成时代问题”[6],所以思政课回答时代问题,本质上是满足学生精神文化的内生需求。三是要回应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而造成学生疑惑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各种社会思潮的众声喧哗。思政课教师要落实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及时跟踪了解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动向并对其进行透彻的批判性分析,培养学生敏锐的思潮辨别力、准确的政治判断力、坚定的政治定力。
高校思政课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也是一门不好上的课。实际上,内涵式发展还应该是一种凸显民族特色、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发展模式。我们要有雄心壮志,“在这青春化和强有力的实体性基础上”(黑格尔语)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成为一门高质量发展的“金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世界领先性。
参考文献:
[1]冯刚,张晓平,苏洁,主编.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冯刚.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深层力量[J].学术论坛,2020,(2).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英]以赛亚·伯林.观念的力量[M].胡自信,魏凌钊,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N].人民日报,2015-10-15(2).
[6]徐先艳.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制度认同的理论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

2022年 第二期

2022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构建研究——基于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的研究
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师生四同”模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政课“五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提升的三重基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概念教学方法论探析
以教育逻辑为遵循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
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探析
运用问题链教学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力的探索与实践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
科学把握《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括新表述
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着力点
着力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治(2021年版)》第六章重点难点解析
高校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效应探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打造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升级版”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新发展阶段“大思政课”的现实语境、价值意蕴及建设思路
教学要素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试论关于“大思政课”的几对范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