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着力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治(2021年版)》第六章重点难点解析
陈大文 栗孟杰
【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教材已在全国高校投入使用,其中第六章承载着在课堂主渠道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引导大学生提升法治素养的任务。讲好第六章,需要我们在弄清教材修订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在如何讲清社会主义法律及其作用、如何讲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指导意义、如何讲清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的措施和如何讲清提升法治素养的路径等问题上下功夫,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质量。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陈大文,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栗孟杰,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1.11.98~1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9VSZ048)阶段成果。
为了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的任务,结合近年来一线教师的意见,我们对本章修订思路和框架作适当调整。从讲“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第一节)开始,帮助学生从法律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法律运行中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作用;接着讲“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二节),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指导意义,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展开,却不简单重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内容,避免与其他相关教材重复;进而讲“维护宪法权威”(第三节),帮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宪法的产生、发展、地位、基本原则和宪法实施与监督,提高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的认识,增强维护宪法权威的自觉性;最后讲“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四节)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努力提升法治素养。可见,寻找本章重点难点的基本线索是:法律——法治——宪法——守法。教师要在理解教材修订意图的基础上,着力讲清重点难点问题,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一、如何讲清社会主义法律及其作用
认识法律的含义及其发展历史,是学习法治理论、增强法治观念的基础。但是,讲法律的概念不必从法的词源和词义讲起,这些在中学就讲过了。教材讲了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即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接着给出一个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种表达方式,从2006年教材第一版开始就是这样。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的权威性,有的中学教师上大学时听教师这么讲,当了教师以后也这样给中学生讲,这些中学生上了大学,自然不希望教师还是这么讲。
如何讲出新意?建议从引用习近平的讲话开始:“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1]这句话言简意赅,既讲清了法律和法治两个概念,又阐明了法律和法治的关系,同时突出了法律的作用。这里,需要提醒一下,讲法的概念最好不要从古体“灋”字讲起,因为中学教师,甚至小学教师早就讲过了。如果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先讲“准绳”的词源和引申义: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2]3046准,水平。亦指水准器。绳,量直度的墨线。同时引用《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3]22《新语·道基》:“故圣人防乱以经艺,工正曲以准绳。”[4]34《史记·夏本纪》:“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5]7等等。说明法律是判断是非曲直、评价行为性质的标准,接着讲法律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制裁等规范作用就顺理成章了。再从静态的法律讲到动态的法治,归纳法的社会作用就有了厚实的法理基础。
如何讲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呢?教材是在讲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时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6]186,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法律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我们可以根据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这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法律作用和法治功能作出的重大论断。我们可以围绕“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九个字、三方面讲法治何以有这样的作用,如何发挥其作用来展开,这样就有新意了。当然,为了更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我们可以在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基础上,讲法治建设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二、如何讲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指导意义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并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是这次教材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要在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的基础上,着重讲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指导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或基本内涵,集中概括为“十一个坚持”。但是,讲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不能简单罗列“十一个坚持”,而是要根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学界权威观点,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作必要的学理阐释。限于篇幅,教材只是就这几个方面作了高度概括,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将“十一个坚持”分别置于这个框架内作适当展开。可以参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的文章[7],从理论逻辑上归纳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战略地位、工作布局、主要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等六个方面。讲“政治方向”,要着重讲清全面依法治国由谁领导、为了谁、依靠谁、走什么路等根本性问题,尤其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清楚为什么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讲“重要地位”,要着重讲清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定位,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法治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讲“工作布局”,要着重讲清全面依法治国如何谋篇布局问题,讲清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和总抓手。讲“重点任务”,要着重讲清如何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如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讲“重大关系”,要着重讲清认识与处理政治和法治、民主和专政、改革和法治、发展和安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等关系的辩证思维,厘清这些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讲“重要保障”,要着重讲清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他们的关键作用。
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意义,用一句话概括: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教材第六章第二节第三目先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再讲“共同推进”和“一体建设”,接着讲“坚持全面推进依宪执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样,从目标到方法再到措施,力图勾勒法治中国的蓝图和施工图。我们要基于教材着重讲清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等方面的指导意义。同时,结合《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的“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目标,讲习近平指出的:“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8]4的科学方法。
三、如何讲清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的措施
第六章第三节由原第二节“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修改而成,删除了实体法律部门和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部分内容,以“维护宪法权威”为题,集中加强宪法教育,体现“宪法教育不断线”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要求。本节设有三目,第一、二目“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由原教材内容扩充改写而成,第三目“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是新增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难点。这一节的重要性,可以用习近平重要讲话来说明:“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9]从引言中把握本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着力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宪法的形成与发展,正确理解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宪法意识,忠实履行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讲宪法的实施与监督,首先要讲清楚为什么。建议引用习近平的讲话:“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10]88强调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全面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接着用我国宪法发展的历程说明,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与党和国家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命运攸关,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
讲如何加强宪法实施,首先引用宪法第5条,并解读该条款的核心要义就是宪法至上,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在宪法之下,而不是宪法之外,更不是宪法之上。加强宪法实施,我们党首先要坚持依法执政,国家权力机关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严格执行法律,维护宪法法律尊严。教材讲了“三个坚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依法立法、坚持严格执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严格执法”不同于新十六字方针里“严格执法”,这是广义的执法,包括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宪法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执行宪法和法律的活动。一般来说,行政执法是狭义的执法,学生比较熟悉。国家监察机关是根据2018年宪法修正案新设立的一个国家机构,它在党的领导下,以宪法为根本准则,履行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的法定职责。我们要适当解释一下它和纪委、检察院的关系,拓展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的决定》的有关内容,适当讲讲司法机关如何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确保司法权公正高效权威,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
讲如何完善宪法监督,首先解读宪法的力量不仅因其地位崇高,更源于其有效的监督,接着根据教材“健全四个机制”讲如何完善宪法监督问题。要深入学习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关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完善宪法相关法律制度,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原则、规则得到全面实施,要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11]的讲话精神,结合学生关注点,重点讲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如何依照宪法精神对宪法规定的内容、含义和界限作出解释,积极回应涉及宪法有关问题的关切;如何建立健全党委、人大、政府、军队间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如何对拟出台的法规规章、重要政策和重大举措进行合宪性审查。
此外,还可以讲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等与宪法实施有关的制度设计和有关活动,如何体现全社会对树立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的高度共识与自信,如何更好发挥宪法的价值引领作用,共同构建基于宪法的社会共识,通过宪法不断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可以联系人大代表换届选举讲如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依法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宪法的阳光照耀下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四、如何讲清提升法治素养的路径
这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第六章第四节的全部内容。提升法治素养,思想上要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最后提出的具体路径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因此,要讲清这个重点难点问题,需要弄清第一目和第二目的内容要点。
首先,要讲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教材先给出定义,接着讲法治思维包含的正当性思维、规范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四点含义,最后归纳了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五点内容。这是教材原有的内容,这次把“正当程序”改为“程序正当”,在语法上与前四个保持一致。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原教材从依据、方式、价值、标准四方面讲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这次在最后定稿阶段按权威专家意见,替换成习近平的论述,强调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是对立的思想方法,是基于对法律的尊崇和对法治的信念判断是非、权衡利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关键是守规则、重程序、谋平等、护人权、受监督。保留了原有的几句话:对公民而言,法治思维就是当自己的理想目标、思想感情、行为方式、权利诉求和利益关系等与法律的价值、规则或要求发生冲突时,能够服从法律,作出符合法律的选择,按照法律的指引实施自己的行为。这几句话的核心要义就是在思想冲突时,要依法作出行为抉择,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这是我们讲法治思维,培育法治思维的终极目的,也是衡量公民法治素养的最高标准。换言之,法治思维的价值不能停留在意识形态,关键是要体现在行动上。
其次,要讲清如何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教材讲了三个要点:什么是法律权利与义务,我国公民有哪些法定权利和义务,如何对待权利和义务。实际上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中学就讲过,小学初中和高中都讲,为了保持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这次还保留了“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这部分内容,但重点应该是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权利义务关系,懂得如何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因为这是合格公民的基本标准。教材关于依法行使权利,讲了目的、限度、方式和程序四个要点。但是如何依法履行法定义务,教材主要讲宪法规定的五大义务,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履行义务的原则与方法。
再次,要着重讲清如何提升法治素养。教材的这部分文字主要从原第五节第二目“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修改而来。教材从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四方面,提炼了尊重法律权威、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和提高用法能力四个提升法治素养的路径。我们首先要阐明这四者的关系,讲清楚为什么要把尊法放在第一位。建议引用习近平的讲话,“高级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之前,我们通常提的是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在准备这次讲话时,我反复考虑,觉得应该把尊法放在第一位,因为领导干部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首先要解决好尊法问题。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12]据此,我们可以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关系概括为:尊法是守法的前提,学法是用法的基础,守法是尊法的要求,用法是学法的目的,学法守法用法都是尊法的表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也是提升法治素养的基本路径。讲尊法,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着重讲为什么要信仰法律?可以联系第四章关于信仰的含义,从信仰讲到法律信仰。再联系实际解读习近平的重要论述,“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13]72进一步基于法学原理,阐明法律虽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但国家强制力不是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法律只有被信仰时,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法律的实施不仅靠公民守法,而且需要对法律的价值认同。只有内心对法律信仰、对法律心悦诚服,才能真正敬畏法律、尊重法律,用法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正如美国学者伯尔曼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4]3讲学法,重点不在讲为什么要守法,因为这个道理学生从小听到大,在全面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学生对学法的意义都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可以侧重讲一些学法的方法,介绍一些适合通识教育的学习资源,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法小组活动,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增强获得感。讲守法,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科学的守法概念,强调守法不仅是依法履行义务,而且首先是依法行使权利,是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有机统一。然后联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讲守法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讲用法,不能泛泛而论,要着重围绕学生受教育权、贷款借款、宿舍使用和校外兼职、交通物流、以及消费者权利等方面涉及法律法规的运用问题讲方法论。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没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既不要讲得很空洞,又无法讲得太具体,最好多讲一些先进的法治生活理念。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是主管部门推动的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举措,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种方式,旨在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2019年和2021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都要求以专题教学指南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专题教学意味着改变传统的按教材章节系统讲授的方式,而是依据统编教材及其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和社会现实,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拓展,设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列专题,并围绕专题组织实施教学活动。[15]但是,实施专题教学绝不能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所谓的教学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为专题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基本遵循。“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法治部分专题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则,整体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指导意义,正确理解宪法的地位、基本原则和实施路径,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基于此,可以设计四个专题,即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自觉维护宪法权威,努力提升法治素养,分别对应教材第六章的四节内容。无论是写教案还是课堂教学,都要体现教材的编写思路,注意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保持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24.
[2]夏征龙,陈至立.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管子[M].[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王利器.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7]王晨.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J].中国法学,2021,(2).
[8]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4,(21).
[10]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展全过程人民民主[N].人民日报,2021-10-15.
[1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03.
[13]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15]陈大文,程娟.论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难点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

2022年 第二期

2022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构建研究——基于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的研究
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师生四同”模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政课“五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提升的三重基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概念教学方法论探析
以教育逻辑为遵循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
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探析
运用问题链教学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力的探索与实践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
科学把握《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括新表述
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着力点
着力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治(2021年版)》第六章重点难点解析
高校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效应探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打造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升级版”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新发展阶段“大思政课”的现实语境、价值意蕴及建设思路
教学要素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试论关于“大思政课”的几对范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