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概念教学方法论探析
刘佳
【摘要】全面准确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话语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任何忽视或矮化概念教学的思想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高校思政课概念教学不等同于中学政治课中的概念记忆,坚持理论、历史与实践相统一是“概论”课开展概念教学的方法论遵循,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理论逻辑中揭示概念的演进路线和变迁历程,在社会变迁的历史逻辑中阐释概念的原初语境与当代意涵,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逻辑中阐发概念的时代性内涵与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教学;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作者简介】刘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91)。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21.11.64~6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以政策概念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1年度研究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创新研究”(JG20212831)的阶段性成果。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新特征和实践发展新任务,提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和新术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入新境界。2021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材紧跟实践发展步伐和理论创新进程,“把2018年版教材出版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的内容全面体现到教材中。”[1]概念是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必须在概念教学上下更大功夫,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开展概念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概念的能力和本领。
一、高校思政课概念教学的基本内涵与方法论原则
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以界定和阐释概念为基础的,概念教学是各门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时,越是具有普遍性的事物,越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检视已有学术文献和教学创新案例,关于高校思政课如何开展概念教学这一问题,在学理上研究得不充分,在实践上也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客观地讲,当前一些教师对高校思政课开展概念教学存在认识误区、不解甚至偏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概念教学等同于识文断字。一些教师认为高校思政课没有必要开展概念教学,因为这些概念经常见诸媒体报端,很好理解,一看就懂,学生并不感到陌生。这种认识把概念教学理解为语言文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有的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看就懂,没什么好学的。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2]155 二是把概念教学等同于对概念的机械记忆。一些教师认为,概念教学无非是让学生识记概念,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准确默写概念及其内涵而已。这种认识没有看到高校思政课概念教学与中小学政治课概念教学的差异性,识记概念并不是高校思政课概念教学的全部内容和最终目的。三是把概念教学等同于对概念进行抽象演绎。这种认识尽管看到了通过深入概念内部揭示概念背后的理论逻辑与知识要素的重要性,但概念教学绝不是“空对空”的抽象言说,如果没有历史与实践的支撑、缺少时间与空间的比较,无视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概念教学是难以达到预期的。四是把概念教学等同于对概念任意作出学科性定义。概念教学需要以学科理论、学科方法为支撑。同样一个概念可能分布于不同的学科门类与知识体系。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加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知识构成和学科背景日益多元化。个别高校思政课教师看似“言马”,实则“非马”,喜欢用西方理论范式、学科话语来重新定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以学理性之名遮蔽高校思政课概念教学的政治性,以批判性之名在思政课堂上兜售西方思想。概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如何阐释和解读概念绝对不是小问题,“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2]230本文认为,高校思政课概念教学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以教材为依据,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向学生全面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概念范畴和话语元素,使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运用概念,特别是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概念、新话语、新范畴背后的问题意识、思想内涵、理论方法和价值立场。
高校思政课开展概念教学具有坚固的理论基础、强烈的问题导向、扎实的实践依据。首先,这是由高校思政课概念、话语、范畴的难度所决定的。学生对思政课中的某些重要概念往往存在“熟知而非真知”的问题,熟知是指能够恰当表达概念的名称,真知是指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如“新时代”这个概念,一些学生认为“新时代”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想当然地将“新时代”的时间起点定为2017年党的十九大,没有看到“新时代”这个概念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性”概念。其次,这是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技术革新、手段翻新、模式创新固然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内容,思政课改革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全面、彻底讲清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概念、新话语、新范畴。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改革,不仅不能满足思想育人需要,反而容易造成高校思政课娱乐化、形式化倾向。再次,这是推进高校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3]概念教学就是诸多“创造性工作”之一。最后,这是动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的题中之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反映实践发展新变化、破解问题新方法、引领发展新理念的概念术语层出不穷,高校思政课只有结合实践发展的新形势和理论创新的新进展,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守正与创新,才能使学生真切感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厚度、时代亮度和战略高度。
对教师来说,概念教学不是对教材中某一概念的简单重复;对学生来说,概念教学也不是对某一概念的机械记忆。概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其教学实践要求和内在规定性,这一实践原则和内在规定性可以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讲好新概念、新话语的系列重要论述中获得启示。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内涵及其理论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4]21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历史与实践相统一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范畴的宏大视野,同时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概念教学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二、在理论逻辑中开展“概论”课概念教学
概念是构成理论体系的基石,没有概念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命题和理论。从形式上看,理论体系是由一个又一个具体概念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组合而成的“概念群”。“概念”是贯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连接理论体系与社会实践的“中介”和“桥梁”。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深刻阐释了实践-概念-理论三者的关系,“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的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5]概念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感觉直观反复出现并在人脑中“复写”的结果,是人们对事物内在本质与普遍联系的抽象和概括。概念的形成意味着人的认识活动实现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质的飞跃,理论体系随着概念的提出和确立而渐次展开。由此可见,在理论逻辑中开展概念教学是“实践孕育概念,概念建构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题中之意。
在理论逻辑中开展概念教学,可以沿着两条路径展开:第一条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逻辑,第二条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本逻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思想环节和理论扭结,“概论”课中的概念范畴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演进的形式呈现出来,都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思想资源或理论依据。“共产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共产主义具有三重面向:一是作为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有组织的社会化协作劳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社会形态。二是作为现实运动,共产主义不是某种教义,而是不断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三是作为理想信念,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主要是从理想信念维度来阐释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我们现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但不能忘记初衷,不能忘了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含糊其词,语焉不详。”[6]168
“概论”课的概念范畴除了可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予以定位外,还可以在中国共产党政策文本体系中找到概念范畴意涵变迁的基本轨迹。以“新发展理念”为例,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7]39-40新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如此一来,新发展理念便由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上升为指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发展任务的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必须坚持的重大政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7]479综上可见,“新发展理念”经历了由“经济工作指导方针”向“重大政治原则”的演变,由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向治国理政各方面、各领域的拓展。
在理论逻辑中开展概念教学应当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占有理论与文献资料。理论与文献资料的占有程度决定了概念教学的彻底程度,资料占有越丰富,对概念演进变迁轨迹的勾画也就越清晰。在资料占有基础上,教师应当把握同一概念范畴在不同资料中的存在形式和表达方式,分析研究概念演进的基本脉络、内在逻辑与基本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在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8]另一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概念范畴,尽管在思想史、学术史中能够找到相似或完全一样的概念,但“彼概念”非此概念,特别是不能用西方思想史中的概念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做任意解读和剪裁。在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有本质区别,不能用供给学派的理论与话语来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9]
三、在历史逻辑中开展“概论”课概念教学
这里的历史逻辑不是指“思想史逻辑”,而是社会历史背景与概念建构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概念存在于思想史中,同时也存在于社会史中。作为思想历程中的概念,它是被理论工作者所记录下的;而作为社会历史中的概念,它有可能作为社会共同的集体记忆而传承至今,也可能因为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而被历史遗忘。概念只有还原到社会历史情境中才会更加真实具体,社会历史运动是推动概念演进变迁的深层动力。
以“中国梦”为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中国梦”首次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的讲话。这次讲话具有极强的政治象征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传递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4]36这一重要讲话向外界传递了三层信息:一是何谓“中国梦”,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理论表达。三是作为一个指代中华民族复兴的规范性概念。“中国梦”并不是一个新话语,它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也就是说“中国梦”这个概念很早就存在于中国社会历史之中了。从目前“概论”课教学实践来看,思政课教师普遍注重向学生讲解中国梦的内容、本质与理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是开展“中国梦”概念教学的主要依据。把历史引入概念教学中,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还原“中国梦”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出场语境”与“问题指向”,阐释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久以来为之不懈追求的梦想。实际上,中国梦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老话语。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表达了对元军南下、国将不国的深刻忧思。
到了近代,一场关于中国梦想的思想大讨论再次把人们的关注点引向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问题上。1904年,《东方杂志》举行了一场关于中国梦的主题征文,可惜无人投稿。28年后的1932年,《东方杂志》再次征文,主题是“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有两个选题供参考:一是先生梦想的未来中国是什么样?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10]这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知识界关于中国前途命运的一次思想大讨论。策划这次征文的《东方杂志》主编胡愈之说,在这昏暗的年头里,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沦陷在苦海中,但梦想是我们所有人的神圣权利。通知发出后,收到征文160多篇,1933年第一期《东方杂志》刊发了其中144篇。谢冰莹说,我梦见一个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没有阶级区别的大同世界,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工作,这个工作是为他们自己。柳亚子说,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要有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应该先有梦想中的未来世界。我梦想中的未来世界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全世界成为一个大联邦,这大联邦内没有金钱、没有铁血、没有家庭、没有监狱,也没有宗教。我国现代漫画事业的先驱丰子恺先生以一组漫画表达了对未来中国的期待:建筑师希望盖房子像种树那么容易;教师希望能把知识像营养液一样注射到学生身体里;黄包车夫希望有四条腿,跑得更快一些;投稿者希望有三头六臂,多写文章;科学家希望有绕地卫星、机器人,甚至能到其他星球探险。在中华民族危急时刻,《东方杂志》组织专题征文,动员社会有识之士开展中国梦的思想大讨论,给处在黑暗中的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梦”具有政治动员、利益整合、价值表达功能。首先,遭遇巨大不幸的民族,真正懂得梦想的意义。其次,国家的整体利益与个人的利益是内在一致的,个体梦想的实现必须以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前提,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最后,中华民族饱经磨难,即便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也没有放弃对梦想的憧憬,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向上生长的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四、在实践逻辑中开展“概论”课概念教学
实践是理论之源,“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孕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概念、新术语,丰富的实践创造、鲜活的实践经验是“概论”课开展概念教学的宝贵资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概念教学。
第一,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逻辑中阐释概念背后的问题意识、思想内涵、理论思维和价值立场。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时代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守人民立场,把解决时代性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讲了很多过去没有讲过的新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等等,这都是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2]232要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新发展、在理论上的新概括,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推进概念创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进一步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视野、战略思维、国际眼界、政治品格、政治担当,为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对“八个明确”的新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12]。
第二,在实践比较中阐释概念的意义转型及其变迁逻辑。同样一个概念,在历史上可能存在一种解释,随着实践的发展会拓展出对于这一概念的新的理解维度,从而形成同一种概念两种阐释逻辑的现象。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社会实践发展的脉络中把握概念的内涵所指及其变迁历程。如“党政分开”这一概念,在改革开放初期,“党政分开”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效率不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作风拖拉等问题。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当时我们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都不够,对如何解决好我们面临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是探索性的。”[13]230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对一些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进行合并重组,比如国家公务员局从由人社部管理的国家局划归为中央组织部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学态度看待党政机关的合并和分工,“不能简单讲党政分开或党政合一,而是要适应不同领域特点和基础条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3]231不能用改革开放初期的“党政分开”来否定十九大以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以概念为方法,深入阐释概念的实践理性与方法论意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概念不是一个悬空的抽象概念,它源于实践,同时也要指导实践。新概念蕴含着想问题、办事情的新思维和新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某一概念同其他相关性概念联系起来,在比较与分析中展现概念背后的政策思维和政治战略。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例。伟大建党精神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要条件,是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方法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注重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分析,也要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功能和实践理性。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建构精神图腾、构造精神家园、培育精神力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6]159如果把伟大建党精神还原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建实践中,不难看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建党战略,把强党与强国统一起来,从“八项规定”入手重构党的制度体系,以从严发展和管理党员为切入点重塑党的组织体系,以强化理想信念和群众观念为支撑,筑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体系。随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组织-价值”三位一体的强党方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为党领导人民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需要指出的是,概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概论”课教学实践中应当遵循“两个统一”。一方面,概念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在思想变迁、社会转型与实践发展进程中阐述概念的出场与发展、原义与现义、理论与方法、立场与价值。另一方面,概念教学与案例教学、例证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相统一。概念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其他教学方法中都可以运用概念教学的范式和技术。做到“两个统一”是避免概念教学机械化,防止概念教学抽象化,增强概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本教材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9).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85.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7]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2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8.
[10]汪谦干.“中国梦”一词的由来[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6):110-116.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2]洪向华.“十个明确”对“八个明确”的发展[N].北京日报,2021-11-29-⒀.
[13]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022年 第二期

2022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构建研究——基于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的研究
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师生四同”模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政课“五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提升的三重基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概念教学方法论探析
以教育逻辑为遵循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
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探析
运用问题链教学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力的探索与实践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
科学把握《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括新表述
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着力点
着力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治(2021年版)》第六章重点难点解析
高校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效应探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打造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升级版”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新发展阶段“大思政课”的现实语境、价值意蕴及建设思路
教学要素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试论关于“大思政课”的几对范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