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构建研究——基于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的研究
郑敬斌 吕宁
【摘要】基于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的公开数据,运用定量分析与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获得特等奖的51名教师的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经过信息编码挖掘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的五大维度,其中内部维度为道德引领力、教学领导力、科研驱动力和自我发展力,外部维度为组织支持力,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为精准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应确保思想力量与人格魅力相辅相成、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相得益彰、自我发展与团队成长并驾齐驱、内部建构与外部支持协同并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成长力;扎根理论;模型构建
【作者简介】郑敬斌、吕宁,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1.10.88~95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目前,各级教育部门举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和教学展示活动已成为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效、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透视课程整体发展样态的重要窗口。本文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来自23个省(区、市)获得特等奖的51名教师作为研究样本,从内外双重视角下构建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力模型,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有益借鉴和重要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充分展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建设成果,教育部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旨在表彰一批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激发广大教师认真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一次覆盖广、层次高、导向强的教学大比拼。本文研究数据来自教育部公布的51位特等奖获奖教师的相关数据,网络公开的访谈材料、事迹风采录等研究文本,中国知网收录的教师发表论文数据及相关基金项目等,数据丰富翔实,能准确、客观、全面、立体的反映获奖者的真实情况,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本研究主要从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就职学校层次、学历、职称、所在地域等方面呈现51位特等奖获得者的人口学信息,如下页表1所示。
+++++++++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面,借助Cite Space5.7.R2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的文献计量法对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热点分析,运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的交叉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对获奖教师所在学校、地区分布等进行归纳统计,获得可观准确的一手实证数据。质性研究方面,采用扎根理论作为基本方法,究其原因,扎根理论不以人的主观经验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为转移,而是坚持从原始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中去归纳演绎,进而将庞大的数据进行数据缩减、转化、抽象化成为概念,让译码中的主要范畴以及范畴间的关系得以呈现,研究过程客观严谨,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的构建
扎根理论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遵循“原始数据资料—贴标签—形成概念—确定范畴”的流程,主要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阶段,在编码的同时创建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运用价值。因此,本文基于研究对象的适切性,选择扎根理论这一研究方法和手段,试图从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这一研究样本出发,归纳、构建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力模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有益借鉴和重要参考。
1.数据分析
(1)开放性编码:挖掘概念和范畴。在这一阶段,通过对收集到的51位特等奖获得者的信息资料进行阅读和思考,找出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方面能力的相关语句,逐字逐句进行编码,以提炼出较为精确的概念。如在原始访谈记录中的描述“有些时候他是在上满8节课后来不及吃一口饭往返于学校两个校区,走向‘青马工程’的讲坛论道”提炼为概念“全心付出”;“为了讲好课,她加大了阅读量。经典著作晦涩难懂,她就读几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她还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大量收集资料,分析整理之后用于教学,使课上的每个环节都能恰当和精炼”提炼为概念“脚踏实地”;“紧扣时代脉搏意味着每年都要重新整理资料和制作课件,工作量大大增加”提炼为概念“工作量大”;“他经常来得早,离的晚。最近连续三年,每年的寒假最多就是过年的时候,在家休息三天。在他的眼中看不见疲惫,而是理想和热爱填满的”提炼为概念“热爱岗位”;“1986年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他直接到上海大学做了老师,至今有30多年了,可以说他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高等教育事业”提炼为概念“无私奉献”等。通过这一过程,共形成95个不同概念。
通过对概念的界定和内涵挖掘,经过梳理将相似的概念分类合并成概括性更强的范畴。如“全心付出”“脚踏实地”“工作量大”“热爱岗位”“无私奉献”这5个概念都是从敬业奉献这一范畴进行考察,故可以将此范畴化为“敬业奉献”。通过这一过程,95个不同概念共形成18个范畴。
(2)主轴性编码:提炼主范畴。主轴性编码用于建立范畴之间的联系并提炼出主范畴。重新审视通过开放性编码得到的18个范畴,分别是敬业奉献、政治坚定、人格感召、关心关爱、教学决策、教学组织、教学反思、教学创新、科研前沿、科研创新、科研反哺、科研意志、自我反思、职业规划、职业认同、学科平台定位、评价考核机制、文化环境影响,对其进行合并归纳,最终提炼出5个能涵盖这18个范畴的主范畴,分别是道德引领力、教学领导力、科研驱动力、自我发展力和组织支持力。
(3)选择性编码:归纳核心范畴。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整合与凝练,在所有主范畴中挖掘出一个核心范畴。在完成主轴性编码后共归纳出5个主范畴,分别是道德引领力、教学领导力、科研驱动力、自我发展力和组织支持力。其中道德引领力包括敬业奉献、政治坚定、人格感召、关心关爱;教学领导力包括教学决策、教学组织、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科研驱动力包括科研前沿、科研创新、科研反哺和科研意志;自我发展力包括职业认同、职业规划和自我反思;组织支持力包括学科平台定位、评价考核机制和文化环境影响。由此可见,5个主范畴和18个范畴从不同维度都围绕一个核心服务,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力,其中道德引领力、教学领导力、科研驱动力和自我发展力是从教师成长力的内部维度考量,组织支持力是从平台、机制等外部维度审视,故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来统领主范畴,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
2.构成要素
(1)道德引领力。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一名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是一名“在马言马”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信、真学、真懂、真用,讲政治,有情怀,敢于向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亮剑。正如有位获得者所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战士,面对错误的思想言论,必须立刻进入战斗状态,一刻也不能迟疑,一点也不能放松”。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信不疑的同时,助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体系向学生认知、认同和信仰价值体系的有效转化,用学术思想阐释信仰之真。但值得注意的是,理想、信念等信仰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更需要的是超越具体知识层面的人格感召力,“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2](p6)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有高度、心中有温度、德行有厚度。因为有敬业和奉献精神,才能坚守岗位多年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因为有仁爱和责任之心,才能由始至终行仁爱之道。真正关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创造性和独特性,既有教学相长的相互促进,亦有亦师亦友的真情以待。因为有勤奋努力、脚踏实地等优秀品质,才能形成辐射和带动效应,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誓言。
(2)教学领导力。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领导力是衡量一名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决策力、组织力、反思力和创新力。教学决策力体现为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信念、拥有的知识和资源、长期积累的教学实践智慧等,把握学生学情和各种现实问题,研判教学情境,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切的教学手段的能力。正如有位获得者总结出的教学结论“思想理论是课堂教学的坚强内核,时代问题则如丰满血肉,青年发展是整个教学设计的问题导向,三者合一,才能形成内涵丰富又生机勃勃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力主要体现为教师通过维系课堂秩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能动性,消解课堂问题,有针对性地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能力。有位获得者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课开在了汽车生产车间中,让学生恍然大悟。教学反思力则是指教师以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调整的能力,它立足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其对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调试,达到对落后理念、不良行为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教育教学要求。有位获得者针对学生对课堂兴趣不高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课堂抽象,不是因为课程设计理论化强,而是理论没有走入学生的内心。因此,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仅不能拋弃理论,恰恰相反,真正能抓住学生内心的就是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决不能拋弃理论的深度与思想的高度,这是安身立命之本,如果丢掉理论,就不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力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数字化时代,数据驱动教学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沿课题,慕课、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破传统课堂“一位老师”“一本教材”“一间教室”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学习范围,让远程学习、自适应学习更便捷高效。有的获得者将“兴奋点式”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的提出“理论学习+素质拓展”的创新课程模式,有的积极将MOOC、SPOC等形式引入课程实践中,主动实现在线课程与现有教学方式的整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研驱动力。科研驱动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构成要素中是更体现职业特点的一个维度,除了教书育人,高校教师还肩负着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法,借助CiteSpace5.7.R2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截止到2021年3月的51位特等奖教师收录在中国知网的881篇论文(2003-2021年)进行研究热点、作者共引等分析。根据分析软件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按照频数将排名前10的关键词排序如表2所示。
+++++++++
从表2中可以看出,获特等奖的51位教师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以外,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等。
使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分析形成的关键词共引网络可以看出,51位获特等奖教师的共引关键词具有明显聚类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三个聚类之间重合交叉并行,反映了教师们最关注的领域。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也是研究样本内教师关注的领域。由此可见,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很强的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能力,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本领,在“教学内容的科研性”与“科研反哺教学”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领导力。
CiteSpace的时间图谱反映了不同时间点学者的研究焦点。分析图谱可以发现,自2003年“思想政治教育”即为教师研究的热点,到了2007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成了教师研究的热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热点表现出很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比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其文化理念和文化观,自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成为研究热点;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是颠覆性的,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大数据”“慕课”成为研究热点,且研究热度不减,一直持续到近几年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载体的研究;近几年,“疫情防控”“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等主题始终引领着研究方向。
使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将2003年到2021年3月的发文量进行排序统计,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为119篇,每年平均发表论文6篇,可见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无畏困难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这是推动他们不断取得研究成果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源泉。
(4)自我发展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内在动力。自我发展动力表现为教师内在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具体体现为职业认同力、职业规划力和自我反思力。从爱业到乐业,是一个教师将自己的工作从视为职业到视为事业的飞跃,对职业的认同是一个教师履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原动力。教师通过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计划为自己的发展铺就航道,通过自我反思以能“自知己短”,从而不断的弥补缺漏、提善自我。通过对51位特等奖获得者在年龄分布结构、政治信仰、学历层次和职称情况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从年龄结构来看,51%的获得者年龄在40—49岁之间,这体现了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需要一定的积累过程。但同时,45.1%的获得者年龄在30—39岁之间,与40—49岁之间的获得者比例基本持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身的成长具有清晰的规划,发展速度正在逐步加快。从政治信仰来看,特等奖获得者全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政治属性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获得者对自己的政治身份有很强的认同,对政治身份的认同恰恰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的基础。从学历层次来看,特等奖获得者中9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54.9%的获得者具有博士学历,这说明良好的教育背景是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保障。从职称情况来看,72.5%的获得者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这足以说明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术造诣。25.5%的获得者具有讲师职称,他们虽然在科研积累上有待继续提高,但却已经在教学展示活动中崭露头角。
(5)组织支持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除了依靠内部的自我建构,也离不开外部的组织支持。学科平台定位、评价考核机制、文化环境影响等都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从就职学校层次来看,72.6%的获得者来自全国重点马院,博士、硕士学科点,公办本科等以上高校,其中,来自全国重点马院的获得者占比达到17.6%,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强劲的学科支撑、平台支持和机制影响。从特等奖获得者的所在地域来看,东部省份占比56.9%,中部省份占比19.6%,西部省份占比23.5%,东部具有显著优势。由于参加教学展示活动的教师都经过学校、省份的多级遴选,基本能够代表各地的最优教学水平,因此,东、中、西部教师在获奖数量方面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梯度,间接表现出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的影响。虽然外部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但与内部因素相比,外部因素还是处于辅助地位。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的路径建议
通过对首届教学展示活动中51位特等奖获得者的质性研究,明晰了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的五大维度,建构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我们应结合影响因素、聚焦现存问题,在思想力量与人格魅力、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自我发展与团队成长、内部建构与外部支持等方面精准施策,促进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自我发展等协同并进。
1.思想力量与人格魅力相辅相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思想力量才能“以理服人”,有人格魅力才能“以情动人”。马克思明确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P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力量的核心是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所谓真学,就是要学原文、读原著,强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学深一层、学透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的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思想魅力和价值追求。所谓真懂,就是要成为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深刻总结自身实践经验,克服在学习研究中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的问题。所谓真信,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积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用坚定的信仰铸魂育人。所谓真用,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剖析和有力回应现实问题,着力用理论精髓指导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践,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路和举措。真学才能真懂,真懂才能真信,真信才能真用,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才能不断增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力量。
教师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责任,更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使命。一名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高尚的师德、醇厚的教风、崇高的师品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表征。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形而强大的,能够引导青年学生规范言行、提升自我。因此,“教书者必先修己,育人者必先律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自觉增强师德自律意识,明德任责、克己修为、树立风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其思想力量所支撑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
2.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相得益彰
大学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中心,高校教师也兼具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岗双责的重任。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教学与科研构成了其“教育生态”。教学与科研的逻辑关系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新时代结合新阶段新特征,探究二者的辩证互动关系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的当务之急。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等“八个统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以深厚的学术基础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在课堂教学中以缜密的学术思维回应学生的现实之问,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协同一体化发展。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科研的实践过程,而科研是教学的深入探索,这既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逻辑,也符合高校教师的成长规律。[4]
科研支撑教学,教学助推科研。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把教学和科研割裂开来,而应以教学为要、科研为基,两者之间并驱前行方能充分彰显教育教学的实践价值。首先,正确认识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科研与教学的价值取向,有效发挥科研与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作用。将在科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得出的新结论在教学中进行运用和检验,也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程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研究对象。不能仅在一般意义上重视科研,而要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把研究焦点置于对具体教学问题的阐发上,弥补教师在研究学生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模式上的缺位问题。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也明确指出:坚持以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开展科研,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科研与教学同步,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满足不断发展着的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合理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投入,避免“一强一弱”或“忽强忽弱”等不良循环,既要做好教书先生,也要当好研究学生。
3.自我发展与团队成长并驾齐驱
自我发展在职业生涯的语境中即为职业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问题,也是关系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发展以教师的思想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等为基础。新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教师自身的“职业自觉”,一种“职业认同”的高阶状态。首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内容和价值等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和认同,确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培养浓厚的职业情感。其次,进行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规划,夯实理论基础、拓展理论视野、增强理论定力。最后,注重职业反思,一方面是以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专业反思,另一方面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为核心的工作反思。基于职业自觉的发展动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这种动力源自教师自身崇高而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因而是强大而持续的;这种动力又产生于自我的专业反思,所以是内生而稳定的,不会轻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弱化和动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确立高度的职业自觉,才能不断促进职业发展。
在通过职业自觉推动自我发展的同时,在数字和信息化时代,在团队中成长已成为一种新的自我发展方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6](P571)这一论断揭示了团队对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经突破了作为教师个人的角色和行为,更强调作为团队成员的集体责任与共享协作能力。依据课程性质、研究方向,以科研课题和项目为载体,以改革发展为导向和动力,以团队中人的成长为根本遵循组建团队,开展教学科研重点难点攻关,实现经验交流与知识共享,充分整合资源,发挥集体智慧,有效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团队成长的过程中促进个人的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是团队成长的基础,个人在团队中成长,团队也因个人的成长而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保持自我发展与团队成长并驾齐驱、双向互动,才能把握时代机遇,化解压力挑战。
4.内部建构与外部支持协同并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部的四个成长力维度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在坚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其中,道德引领力是核心,自我发展力是基础,教学领导力是重点,科研驱动力是支撑。任何一个维度成长力的提升都会对其他维度成长力的发展起到正向作用,四个维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领导力、科研驱动力、自我发展力都包含着道德引领力的政治属性。教师在课堂教学、学术研究方面的相辅相成,自我发展力在教师各个维度成长中的动力性作用等都从不同层面印证了这四个成长力维度之间的密切联系。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意在四个维度的内部建构中找到适合自身成长的平衡点,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充分发挥不同维度之间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断在内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力。
内部建构是基础,外部支持是保障。一名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外部政策环境的导向,离不开完善和规范的体制机制作保障。首先,在建设评价导向中求突破。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科建设导向、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研评价导向、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团队协作导向。实现资源配置“纵向精准、横向倾斜”,发挥学科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支撑作用,促进资源投入高效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激发研究动能,坚持问题导向型成果转化。建立体制机制打造合作格局、拓宽交流平台构建教学共同体,促进不同省份、学校、团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其次,在促进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力上下功夫。打破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高校在制定职称评聘制度时,不能仅以科研论英雄,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类成果作为职称晋升、课题申报等竞争性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对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评价标准和考核条件上有所优化,阻滞高校科研功利化和教学荒废化的趋势,用心打造教学“金课”和科研“名牌”。最后,在绩效考评和奖励制度上下工夫。高校在制定考核指标体系时,应充分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上的双重导向作用,结合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有突出点、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奖惩制度,让“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典范和榜样,激发起教师心中强烈的职业自尊和职业激情,厚植职业情感,提升职业认同,建设一支真正“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1]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韩美群,周小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综合能力提升:逻辑、问题和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22年 第二期

2022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构建研究——基于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的研究
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师生四同”模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政课“五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提升的三重基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概念教学方法论探析
以教育逻辑为遵循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
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探析
运用问题链教学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力的探索与实践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
科学把握《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括新表述
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着力点
着力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治(2021年版)》第六章重点难点解析
高校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效应探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打造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升级版”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新发展阶段“大思政课”的现实语境、价值意蕴及建设思路
教学要素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试论关于“大思政课”的几对范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