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以教育逻辑为遵循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
徐秦法 赖远妮
【摘要】教学是落实特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过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建构,必须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逻辑进路,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明确“服务国家建设—增强使命担当—提升政治素养—筑牢思想基础—培养道德情感”的大中小学课程目标,以“探究性—理论性—常识性—体验性—启蒙性”学习为重点设置大中小学课程内容,运用“领域建构—实践创造—知识建构—关系互动—具体形象”为主导的大中小学教学方法,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匹配”。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作者简介】徐秦法,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赖远妮,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中国大学教学》(京),2021.12.40~4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20JDSZKZ04)阶段性成果。
教育实践的规则来自目标、课程与教学的“匹配”[1]。“匹配”即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耦合性、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的适配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3]。可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教学方法的处置直接指向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是落实特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过程和途径,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共生的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应在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原则的基础上,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一体化设计,明确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对照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和内容正确选择、合理搭配教学方法,实现三者相互匹配、相得益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
一、小学: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启蒙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小学思政课教学运用故事讲述法、游戏活动法、角色扮演法等具体形象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渗透到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中,以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方式开展启蒙性学习,有益于将系统性的课程目标糅合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生活本身获得道德发展,萌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达到“培养道德情感”的课程目标。
1.明确小学阶段“培养道德情感”的课程目标
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重在培养道德情感,具体包括:知晓我国基本国情,尊重、爱护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晓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知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思想,牢记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养成和法治素养的“金句”,知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初步形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道宪法基本常识,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辨别是与非、对与错,初步形成“讲礼貌、守纪律、知对错”的道德观念;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埋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种子。
2.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设计“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
小学阶段“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主要讲授学生与自我、家庭、班级、社会、国家、世界、自然等的关系”[4],以此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力。课程内容具体包括:关注自我健康发展,学会尊重、理解、宽容他人。形成和谐相处、携手成长的同伴关系。了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懂得未成年人有专门的法律保护自身的健康成长;懂得公共生活中的行为方式等。知道我国拥有富饶的资源和灿烂的文化;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了解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初步了解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帮助小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会尊重和接纳世界各国文化差异;知道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等。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等。总体而言,小学课程较好地完成了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5],为后续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启蒙基础。
3.以“具体形象”为主导的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法
总体而言,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往往不加分析思考,尚处于一个直观形象反映的阶段,且生性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应选取和使用以故事讲述法、游戏活动法、角色扮演法等“具体形象”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以生动直观的体验教育代替深刻系统的说理教育。
(1)故事讲述法。故事讲述法是将深刻的道理融入故事中,以实现学生认识、认同、践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口语表达相比文字书写来得更容易些,因此,教师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可增强教学内容的可感性、情境性,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有助于小学生通过感知印象、形象思维的形式来实现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进而培养情感认同。为确保故事讲授法对小学生情感培养发挥实际效果,故事的选取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故事的选择、设计和编排上下功夫,甚至需要将一些小学生难以理解的故事进行改编,转换成小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2)游戏活动法。“如果讲故事的方法是在利用小学生具体形象性认知的特点,那么游戏活动的方法则是对这种认知特点更为直接的正面运用。”[6]游戏活动法是一种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将思政课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方法。游戏活动法主要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通过引导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及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同理心,实现开发娱乐天性与提高认知、陶冶情感相统一。教师应注重加强游戏活动的预设性,即善于将特定的课程内容融入相应的游戏活动中,使内容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同时,要特别注重游戏设定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发展进行设计。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典型人物事件的直接呈现和模拟示范,以改变教育对象心理结构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取相应的人物角色,使小学生置身于上述社会角色,并引导其针对这一角色的行事方式和情感态度进行情景模拟或仿真表演,通过具体的、直接的、真实情感的参与,增进学生对他人处境、内心情感、品德行为的体验和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培养道德情感、养成良好品德。教师在故事和角色选取的过程中,应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对达到扮演效果的程度,即应确保素材的选取可模仿、易感染,不能超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要让小学生通过“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达到启蒙引导的课程目标。
二、初中:以关系互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体验性学习,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
初中思政课教学运用任务驱动法、合作法、情境讨论法等关系互动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渗透到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中,将有益于打通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价值链接,实现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帮助学生反思、调整和扩展现有的个体经验,引导其将课程内容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有效发挥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实现“打牢思想基础”的课程目标。
1.明确初中阶段“筑牢思想基础”的课程目标
初中阶段的课程目标重在筑牢思想基础,具体包括:在知晓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增进了解,增强国家意识和国情观念,通过进行初步理性思考,确立正确的政治判断和政治观点;初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理论品格,体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的伟大奇迹,初步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初步形成“宪法至上”的宪法意识、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形成规则意识,锻造“明是非、讲规则、辨善恶”的品质;培养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逐步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4]。
2.初中阶段的课程内容设计“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
初中阶段思政课“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主要讲授个人和集体、自我和时代、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宪法和法律、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中国和世界等内容”[4],知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法治国、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论述”[7]。以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关系处理,关注学生的教学体验为课程教学的探究方向,七年级以学校生活为主,八年级以社会公共生活为主,九年级则以国家政治生活为主,同时使法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不同内容领域得以落实,很好地体现法治教育与德育并重。课程内容具体包括:注重生命教育。以学生生活中遭遇的冲突和困境作为探讨与对话的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并从正确认识和定位自我出发,体会自身在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和世界等各种关系中的发展。注重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公民身份教育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注重法治教育。讲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对法治生活的体验,在体验中渗透法治思想、法治精神。
3.以“关系互动”为主导的初中思政课教学方法
初中生在经历迅猛的生理发育期后,普遍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具体表现在内心世界日益丰富,对外界情感体验能力和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对自我认同感的需求逐渐增强。通过任务驱动法、合作法、情境讨论法等“关系互动”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加强初中生自身与外界关系的互动与协调,“尤其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强化思想认识”[4],有助于增强其对社会规则规范的认同感、塑造乐观健康的心态以及提高实现自我的积极性。
(1)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指教育对象在任务的驱动下,在讨论和互动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应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为基础,同时兼具趣味性、创新性,能激发学生完成特定任务、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兴趣;应以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作为任务的主要参与者、问题的主要发现者和成果的主要受益者等多重身份的统一;应避免将“任务”当作“目的”,任务只是实现“打牢学生思想基础”这一课程目标的手段,任务设计得再完美,也不能偏离课程目标;任务的难点设置不宜过多,应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使学生在对原有经验的重构和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体验获得感和成就感。
(2)合作法。合作法是指教师预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共同参与合作学习,最终由教师结合各小组合作成果给予鉴定和评价的教学方法。合作法有助于学生体验自己是被需要的,同时自己也需要他人,进而学会与人合作,在各种关系互动中进行初步理性思考,形成基本政治判断和政治观点。教师在运用合作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进行特定的分工,必要情况下可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铺垫,以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与合作热情,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此外,还应该对学生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在感性体验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3)情境讨论法。情境讨论法是以故事为语言情境,通过组织教育对象展开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引导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与情境讨论法同属移情训练法,但是针对不同认知能力的教育对象实施的效果则略有不同。情境讨论法是以讨论的方式展开,对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呈现主观动作思维的特点,还不能完全理解故事内容,更无法展开有效的讨论。而随着初中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能够完全准确地描述人物角色的情感和态度,因此,针对初中生采用情境讨论法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感染力和代入感。
三、高中:以知识建构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常识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高中思政课教学运用比较鉴别法、热点问题讨论法、虚拟仿真教学法等知识建构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渗透到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中,通过问题的引入、情境的创设、小组的合作探究,开启常识性学习,有益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辨析和反思,增强社会理解和辨别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达到“提升政治素养”的课程目标。
1.明确高中阶段“提升政治素养”的课程目标
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应聚焦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具体包括: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了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必然性,提升政治认同素养;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理论意义的理解,提升科学精神素养;树立“宪法至上”的宪法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提升法治意识素养;形成责任意识,增强公德意识和参与能力,锻造“明方向、遵法纪、知荣辱”的品质,提升公共参与素养;在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意识的基础上,“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4]。
2.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设计“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
高中阶段课程内容总体讲授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重要论述;讲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以及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基本内涵、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意义和要求;阐释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以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通过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经济与社会发展、国家和社会治理、文化发展与文化成就的讲授,澄清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呈现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的重要价值,高扬我国古人治国安邦的智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以“知识建构”为主导的高中思政课教学方法
教育对象进入高中阶段,摆脱了对具体形象类事物的依赖和关系排斥式的成长阶段,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应对这一学段的教育对象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生活等领域的知识建构,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增强师生互动,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获取思想知识[5]。
(1)比较鉴别法。比较鉴别法是指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对事物进行对照和鉴别,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比较鉴别法有助于帮助高中生对中西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等进行理性辨别,加深其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认同;有助于引导学生将自身初步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国家和社会要求的思想观点进行比较,反思自我认知的局限性,提高自我思想认识向党和国家要求的思想观点靠拢的自觉性。比较鉴别法发挥教学效果的前提在于教育对象认知能力和自我反思调节能力必须发展到一定程度,因而其更适用于高中及以上学段的学生,且不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广泛应用。
(2)热点问题讨论法。热点问题讨论法是以政治问题为主线,通过设问导疑、探究分析、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凝练结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科学讨论,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和交往动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意见表达能力,增强政治认同。热点问题的选取,必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突出针对性、启发性,要避免浮于表面、就事论事、重知识讲授而轻价值引领;应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增强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注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突出案例的生活性、趣味性;应以近期发生的、受到普遍关注且存在一定争议的问题为着眼点,突出问题的时代性和教育的实效性。
(3)虚拟仿真教学法。虚拟仿真教学法是以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平台,以课程内容为主题,通过学生与故事人物身份切换,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体验中掌握学科理论、增强认知的一种教学方法。虚拟仿真教学实现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生可通过虚拟仿真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一体化虚拟环境体验历史事件及现实世界,既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拓宽思政课教学的空间和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又推动了主流价值观的隐性传播,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取代满堂漫灌的抵触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教育”。教师在运用虚拟仿真教学法时应及时组织学生在模拟活动结束后分享感悟、总结收获、提升认知,达到“在实践中学”的目的。
四、本专科:以实践创造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理论性学习,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
本专科思政课教学运用论辩式讨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经验思维过渡到理论思维,从学理认知升华为理想信念,进而正确认识和主动接续时代责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担当。
1.明确本专科阶段“增强使命担当”的课程目标
大学阶段的课程目标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具体包括: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对照,国际与国内相比较的方式“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4];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是作为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通过纵横比较,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4],解决“知而不信”的问题;在强化政治认同的基础上,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知而不行”和“信而不行”的问题;在不断增强法治意识的基础上,自觉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
2.本专科阶段的课程内容设计“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
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重点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科学体系、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重点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建设、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7]。“形势与政策”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国家安全观,习近平最新讲话精神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3.以“实践创造”为主导的本专科思政课教学方法
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随着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即将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加之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及内容的设定,决定了本专科阶段的思政课应构建以实践创造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衔接。
(1)论辩式讨论法。论辩式讨论法是指学生围绕同一主题分别陈述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在揭露对方的矛盾和谬误的同时论证自己见解或看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并达成对该问题一致的意见或认识,最终实现科学理论内化和升华的教学方法。通过论辩,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论证和体验中增强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以及承担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意识。整个论辩过程要符合“生动的直观——抽象的思维——落地的实践”的认知规律,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应增强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善于捕捉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大学生认知能力进行理论创新,从而体现教学方法的主体性、针对性、批判性和启发性。
(2)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以调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内容确定调查课题,锁定调查对象,制定调查计划,开展调查研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法利用鲜活的时代话题深化抽象的理论知识,拓宽了思政课的教学空间,实现了理论课堂与现实课堂的有效衔接,增强了思政课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同时,社会调查的全程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作精神。为避免调查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应做好调查前的指导,使学生明确社会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的考核标准;加强调查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及时跟踪学生调研的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认真阅读学生的调查报告,依据主题的代表性、计划的可行性、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完整性等指标进行成绩评定。
(3)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指学生以分散或团队合作的形式,到基层社区、政府机关、学校、企业等机构开展服务性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经验巩固理论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校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实现了个人的认知、感悟与践行的有机统一,真正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然而,目前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侧重于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公益性服务,对学生公民意识和理论素养提升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重实践锻炼轻理论提升的倾向。教师应结合思政课课程目标、学生具体需求和社会实际需要确定志愿服务内容,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需要接轨,实现资源优势整合。
五、研究生:以领域建构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服务国家建设
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将专题教学、原著导读、田野调查等教学方法运用到以领域建构为主的探究性学习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4],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坚定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达到“服务国家建设”的课程目标。
1.明确研究生阶段“服务国家建设”的课程目标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目标重在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建设”,具体包括: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审慎评估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科学研判国内国际发展态势;系统掌握“四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深入思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价值取向、理论品格和思想方法[7],激发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掌握科研方法,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阐释、宣传理论的素质和能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崇和敬畏宪法法律权威,捍卫法治精神;扩视野、崇法治、系家国;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坚定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8],提升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9],积极投身民族复兴和世界文明进步的伟大事业。
2.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内容设计“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内容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分析当代世界重大社会问题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全球治理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等[4]。
3.以“领域建构”为主导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法
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法应实现以“建构”取代传统教学中的“反映”,在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中赋予教育对象能动选择的权利,从而增强其创新能力,厚植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某一知识领域的主动建构者。
(1)专题教学法。专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课程内容形成“知识点+案例”式的特定专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展开专门性讨论和探究,解决研究生理论与现实困惑的一种教学方法。专题教学法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按章节顺序讲授造成的延迟性、滞后性,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构,结合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疑点、难点形成教学专题,突出教学的实效性,体现思政课的时代性、层次性。教师在开展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其与问题式教学区别开来。问题式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两种教学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而前者的主题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学任务在于对问题的解答;就讨论的范围和深度而言,后者要较前者范围更广且更具理论深度。
(2)原著导读法。“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10]原著导读法是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原著展开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鉴别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11]通过原著导读,可以使学生深刻领悟原著蕴含的丰富内涵、深邃思想、鲜明主题、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直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中识其真伪,辨其正误,并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指学生深入调查实地进行观察、访谈、座谈、口述,以达到对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理论阐释和规律揭示的一种教学方法。田野调查法有助于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12]。田野调查法要求调查者具备扎实的理论根基和专业水平,因此,更适用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对象。田野调查法与社会调查法相比较,前者更注重将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思考,而并非简单的数据罗列;前者一定要深入到“田野”中,并进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观察。
参考文献:
[1]西尔,戴克斯特拉.教学设计中课程、规划和进程的国际观[M].任友群,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0.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Z].2021-12-22.
[5]肖贵清.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思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2):34-41.
[6]吴林龙.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164.
[7]国家教材委员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Z].2021-07-23.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Z].2018-01-18.
[9]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Z].2020-09-21.
[10]习近平.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03-02(0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
[12]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01).

2022年 第二期

2022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构建研究——基于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的研究
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师生四同”模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政课“五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提升的三重基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概念教学方法论探析
以教育逻辑为遵循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
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探析
运用问题链教学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力的探索与实践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
科学把握《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括新表述
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着力点
着力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治(2021年版)》第六章重点难点解析
高校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效应探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打造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升级版”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新发展阶段“大思政课”的现实语境、价值意蕴及建设思路
教学要素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试论关于“大思政课”的几对范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