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政课“五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叶立国
【摘要】基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建设“两性一度”思政金课的重要途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构成了思政课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三位一体、四步走”的“翻转课堂”为思政课研究性教学提供理论模型;“一基础、三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程内容体系展现了思政课研究性教学“内容为王”的宗旨;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和思维层面有机统一教学环境的培育在研究性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结合”的形成性考核体系有效保障思政课研究性教学落到实处。“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得思政课研究性教学落到实处,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研究性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简介】叶立国,哲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京),2021.3.140~147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思政专项“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项目批准号:15CSZJ43)、山东省教改项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理念下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探索”(项目批准号:SDS2020B41)、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批准号:16JDSZK108)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两性一度”金课建设,“翻转课堂”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中最为典型的教学模式被重点推荐。[1]研究性教学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有效实现“两性一度”标准的重要路径。在思政课教学目标中,比知识性学习更重要的是理论思维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是价值观的养成等“认知过程维度”[2]能力的培养,实施研究性教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育时代,研究性教学理念难以得到有效贯彻。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在这一背景下,笔者领导的教学团队基于“翻转课堂”技术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性教学探索,经多年实践,完成了思政课“五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原理”课程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考核评价五个方面,系统探讨思政课研究性教学问题,供学界批评讨论。
一、教学理念的“研究性”: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先进的、适合的教学理念是思政课教学方法得以有效运用的根基。“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3]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论述,构成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探索适应当前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思政课独特的课程性质决定其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作用,思政课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性学习,还涉及更为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环境培育、教学模式构建等方面,这可以保障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思政课教学还必须坚持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树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变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显得尤为紧迫。[4]
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源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思政课教学必须在“教师主导”引领下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一直以来,我国教师比较重视如何教好,相对忽视学生如何学好。“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的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学生“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5]。教师不断从“教书匠”向高水平“导师”转变,担当“指导者”和“促进者”角色,真正形成“教学相长、能者为师”的新型师生关系图景。“以学习者为中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政课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状态,实现“真正的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认识其思想的合理性,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坚持学习者“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认识论基础。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学习”不再是教师向学生线性地“传递”知识,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基于其原有经验背景主动“建构”的过程。[6]用布鲁纳的话讲,教某人学习某一学科,并不是要让学习者记住那些成果,而是要让他“参与可能构建知识的过程”。[7]“建构主义”不仅强调自主性学习,更加强调在展示、合作与研讨中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念,在思政课研究性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求教师从学习的“主体”地位中退让出来,发挥课程设计师、学习辅导者即“主导者”的角色,尽可能实现学习者自主性学习,这是把“三观”教育落到实处的前提;其次,在教学设计及课程运行中,要充分地进行展示、合作与研讨式教学,这是提升思政课研究性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依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针对“原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团队从教学模式建构、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环境培育以及考察办法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下文作具体讨论。
二、教学模式的“研究性”:“三位一体、四步走”的“翻转课堂”
美国教育家约翰·布兰斯福特把“教学模式”比喻为连接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之间的“桥梁”,[8]只有合适的教学模式才可以使教学内容进入学习主体的内在世界,建构论的“学习”才能真正发生。自萨尔曼·可汗在他的表妹纳迪娅身上,以及伯格曼和萨姆两人在他们教授的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以来,这一古老而又弥新的教学模式得到迅速发展。笔者称其为“古老”,是因为这种模式自古有之,类似于通常讲的“课前预习”,只有课前做足功课,课堂效率才会更高;称其为“弥新”,是由于该模式在信息技术驱动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随着“慕课元年”开启,基于MOOC或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入大学课堂,掀起了一场深度的课堂革命。在思政课教学领域,各大教学平台上涌现了一批国家级精品慕课,为全国高校思政课开展研究性“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优质资源。“翻转课堂”“网络视频学习先行、课堂答疑讨论后置”的教学模式,可以最为充分地提升课堂面对面教学质量,与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的“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精神相一致,也充分体现总书记强调的,通过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思政教育时代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指示精神。[9]在教学理念、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翻转课堂”模式与研究性教学强调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者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探索知识,尤其是创新能力等方面[10]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说,“翻转课堂”模式就是研究性教学的一种典型方案。
教学团队基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针对“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完成了一套“三位一体、四步走”的“SPOC翻转课堂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三位一体”有机统一:视频理论学习、经典研读展示和主题问题研讨。教学平台上进行的“视频理论学习”模块,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经典研读展示”模块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让学生体验“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主题问题研讨”模块,通过理论与现实问题研讨,提升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每一讲教学有“四步走”流程:第一步,课前知识学习阶段,学生进行视频学习,完成在线测试和课程作业,为课堂研讨做理论储备;第二步,课前小组准备阶段,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进行经典文本研读、主题问题解析,筹划小组课堂展示形式;第三步,课堂展示研讨阶段,教师答疑、各小组主持经典展示和问题研讨,通过课堂研讨的研究性学习,实现课前知识学习的内化,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步,课后拓展提升阶段,进行经典展示和问题研讨总结,参与网络讨论,对相关理论问题做进一步提升。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研究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习者从传统教学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探究。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主要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思考;“翻转课堂”强调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学生将成为课堂主角。学习者“主体”地位得以彰显,使其更能切实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体验其思想魅力。第二,学习者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合作研讨”。学校学习的本质,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11]在深入的交流研讨中,教师帮助学习者构建更加完整的“理论形象”。第三,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三观”养成为主。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更加注重知识内化,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反思、合作研讨,养成科学合理的“三观”。基于MOOC或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合了当代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有助于满足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时代诉求,为未来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三、教学内容的“研究性”:“一基础、三结合”的内容体系
思政课一定要遵循“内容为本”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学内容发生偏离,再好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必然会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根本所在,研究性教学第一特征就是“基于教材而跳出教材”[12]252。“原理”课程的核心内在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这一核心出发,笔者在实践中构建“一基础、三结合”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体系:视频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经典文本研读、主题问题研讨及学术论文交流三者有机统一,构筑起“原理”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的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温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13]张雷声教授认为,“读经典”就是与思想家对话,思想家的深刻和洞察力将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和丰富的精神食粮。[14]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通过马恩“经典文本”的研读,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回到文本诞生的历史时代,可以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基于每一章内容选取对应文本,采取课前阅读、小组研讨、课堂合作,进行经典研读。依据每章教学内容的不同,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依次选择了以下经典: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或《反杜林论》节选、毛泽东的《实践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的《资本论》节选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通过经典研读,“原原本本学,熟读静思、学深悟透”,帮助学习者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研究性教学强调问题导向,以具体理论或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和组织教学是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最佳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5]。张雷声教授认为,应该注重“把‘答案’变成‘问题’,进而在对‘问题’的追问中建构教学的方法”[16]。教师需要“在学生关注点和教材重难点结合点上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引导教学、激活学生、点燃课堂”。[17]通过主题问题研讨,帮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抽象、虚幻理论,而是一种直面现实的立场和方法。基于每一单元教学内容,教学团队都选取了对应的问题进行研讨。比如,在“绪论”中研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成为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以及在中国生根、发展壮大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一章中研讨“经济危机是否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和“社会主义是否有经济危机”,让学生领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在最后一章有关共产主义的讨论中,研讨“共产主义是科学还是信仰”“共产主义能否实现”,帮助学生领会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性及其趋势,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总之,通过问题研讨切实提升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政课“八个统一”之“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性和发展性,我们会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设置两次论文研讨环节。针对课程内容给学生推荐多篇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优秀论文。前半学期围绕唯物辩证法,后半学期围绕唯物史观选择学术论文。在每次研讨中,选四位同学进行课堂展示并回答大家提问。该部分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的理论素养,培育“研究性”思维。
四、教学环境的“研究性”:“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无论是在传统教学还是在“互联网+”教学中,学习环境的塑造都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学环境的培育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研究性教学的本质可简单概括为教师创造一种合作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性学习的认知策略。[18]正像泰利·道尔所说:“创设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教师可以为优化学生学习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19]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也向我们揭示出,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效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讨式、合作式学习环境远比“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效果更好。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求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从“主体”转向“主导”,把“学习”这件事交还到学习者手中。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着重在三方面培育研究性教学环境:个体层面的“自主学习”、社会层面的“合作研讨”、思维方式层面的“理论与实践统一”。
首先,在研究性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学环境的培育应该占据基础性地位。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是课堂研讨得以有效开展的现实保障。正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那样,学习者只有把自身经验和认识带入到课堂讨论中,才可能切实提升学习效率。在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不再是‘满堂灌’,而是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课堂”[20]。在参与课堂研讨前,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本章节的视频理论学习、在线测试和课程作业,认真参与网络研讨,提出学习中的疑问和困惑。课堂教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教师反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效率。学生参与课堂研讨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也决定堂课学习的效率,从而让学习者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教学环境培育自主学习能力,也将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
其次,“合作研讨”学习环境的构建是研究性教学的突出体现。“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需要通过深入研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或提升理解问题的深度。恩格斯在19世纪就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1]“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可能通过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和灌输实现的,学生们结合现实案例合作研讨才应该是更为合理的学习路径,能够帮助学习者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合作研讨主要在三个层面展开:小组内部研讨、教学班级研讨,以及教学平台研讨。每个教学班分为若干小组,组成单独的“学习共同体”,小组共同完成课前准备、课堂展示和课后总结;在课堂教学研讨中,要求全班同学在主持小组引领下共同完成经典文本研读和主题问题研讨两个教学环节;所有学习者和教师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超越时空的“网络研讨”,是“翻转课堂”教学的首要优势。基于建构主义观点,每位学习者背景不同、观点不同,在交互研讨中相互学习。研究性学习就是在师生、生生之间合作研讨中实现的。
第三,培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研讨环境,直接决定“原理”课程的学习实效。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即使有些教师通过举例方式讲解理论,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经验背景,也难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基本理论的掌握而言,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更为重要。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培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习环境。在宏观教学设计方面,视频理论学习和经典研读展示两个环节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主题问题研讨环节的重点,在于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微观实践操作层面,当学生观点偏向于实践而缺乏理论深度时,教师经常会追问:“你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何在?”当学生观点偏向于理论而缺乏实践内容时,教师会追问:“实践中有何证据支持你的理论或观点?”在一次次引导中,学习者慢慢学会了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另外,教师的“权力分享”也可以有效促进研究性教学环境的培养。美国学者韦默指出:“权力分享创造了一种更为积极的和建构性的课堂环境”。[22]教师必须从课堂“主宰”的位置上“退”下来,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合作者”[12]252,让学习者成为课堂主角,学生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法国思想家雅克·卢梭在其著名的代表作《爱弥儿》中说过:“一名老师……应该有自己的尊严,但他必须让学生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尊严。”[23]在这样的课堂上,貌似教师把课堂主导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实则不然;教师通过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考核方式的设置等方面,发挥着“实际”的主导作用。
五、考核办法的“研究性”:“三结合”的形成性考核体系
考核办法是学习的指挥棒,只有“适合”的考核办法才能保证思政课研究性教学的实效性。在“原理”课程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内容,更要注重“三观”的养成,考核方式必须从以考察知识掌握情况为主的“终结性考核”转变为价值观养成的“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有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也被认为是落实研究性教学的关键。[24]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构建了以“考试学习化”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考试结构模型,包括考试创作化、考试个性化、考试团队化、考试智能化和考试资源化。[25]笔者把这一理念运用于“原理”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取消一次性、终结性考核,构建了线上与线下、团队与个体、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三结合”研究性的形成性考核体系,有效保障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运行与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
首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学与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依据“考试学习化”原则,学生将在每一讲学习中完成线上考核内容,包括视频学习、在线测试、课程作业和网络研讨。每一讲线下考核内容包括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与研讨,以及课堂出勤等。在整个学期,每一讲内容的学习都以考核相伴,课程结束之日就是考核完成之时,从而实现完全的形成性考核。其次,为了提升学习者团队合作的意识与技能,设计了“团队与个体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教学实践中设置了30%的小组分数,主要包括:合作研读经典与展示、主持问题研讨与总结,以及全程参与课堂讨论情况。个人分数主要涉及在线测试、课程作业、网络讨论和课堂出勤等情况。第三,“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构成了研究性教学考核方式的基本要求。课堂展示环节由教师打分;单元作业采取学生互评方式,学生可以站在教师角度评判作业,从而有效扩展学生视野,提升对问题理解的深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体意识,正如韦默所言,越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他们越会更加认真地评价自己和他人。[22]同时,还可以把教师从判作业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只需要对不合理的打分进行一定调整即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三结合”的考核办法,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符合研究性教学的精神实质,可以切实保障思政课教学每一教学环节高效运行和课程目标准确实现。
六、结语:“教师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6]。笔者进一步认为,关键中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以及研究性“教学技能”的提升。思政课教师需要彻底转变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聚焦于“教师如何教好”,转向“以学为中心”、聚焦于“学生如何学好”。观念转变之后,研究性教学技能将成为必须。本文给出的SPOC“翻转课堂”研究性教学方案,实现了“教学观念”与“教学技能”的有机统一,有效突破了教师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束缚,切实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模式、转换教学内容、培育教学环境、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等研究性教学设计,发挥课程“主导”作用,把学习的主体地位交还到“学习者”手中,激发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运用理论深入分析现实问题,实现合理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真正使得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
总之,在研究性教学时代,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除了需要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外,还需要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用前沿的教育技术武装“身体”。教师不仅要承担传统教书先生的职能,更应该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承担起教学“设计师”的角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照本宣科”,但在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成为课程设计师和学生学习问题解决专家”[27]。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28]的思政课,最终实现思政课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31](2019-12-10).http://www.moe.gov.cn/src site/A08/s705 6/2019 10/t20191031_406269.html.
[2]洛林·安德森,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
[3]本报评论员.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21(2).
[4]王炳林.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4-18.
[5]桑新民.学习者为中心的全媒体课程文字教材如何创新[J].现代教育技术,2016(8):5-13.
[6]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学习能力的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78.
[7]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55.
[8]布兰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9.
[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0]顾沛.把握研究性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1-34.
[1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1.
[12]佘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探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3]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是,2019(22):4-11.
[14]张雷声.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遵循[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2): 14-22.
[1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6]张雷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境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62-163.
[17]冯秀军.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22-24.
[18]薛小平.教学过程基本要素研究框架下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132-135.
[19]道尔.如何培养终身学习者: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M].周建新,译.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前言.
[20]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7-20.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8.
[22]WEIMER M.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Five key changes to practice[M].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13: 97, 194.
[23]卢梭.爱弥儿[M].孟繁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307.
[24]王秀华.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8):69-72.
[25]桑新民.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创造全球化时代的学习文化与教育智慧[J].教育方针研究,2009(23):58-65.
[2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7]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8):36-40.
[28]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EB/OL][2019-1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2022年 第二期

2022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构建研究——基于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的研究
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师生四同”模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政课“五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提升的三重基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概念教学方法论探析
以教育逻辑为遵循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
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探析
运用问题链教学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力的探索与实践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
科学把握《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括新表述
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着力点
着力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治(2021年版)》第六章重点难点解析
高校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效应探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打造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升级版”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新发展阶段“大思政课”的现实语境、价值意蕴及建设思路
教学要素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试论关于“大思政课”的几对范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