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效应探析
谭振义 江峰
【摘要】通过思政示范课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效应,是促进思政课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思政课教师的示范课由于耗费时间精力过多、一味追求华丽时髦、过于依赖现代高科技、迎合教学对象猎奇心理以及仅仅考虑教学竞赛或听课评课的目的,往往脱离教学实际,导致难以施用于常态化教学。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正确把握示范课与常态课的辩证逻辑,提升教师的师德情怀、人格魅力、教学心态、职业素养、教学技能、信息素养等综合素质,把思政示范课真正转化为常态课,把常态课真正当作示范课,形成示范教学与常态教学质量双向提升的叠加效应。
【关键词】思政示范课;常态化;教学素质
【作者简介】谭振义,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江峰,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湖北  黄石  435002)。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21.23.56~57,9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六批)(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新课程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堂教学‘常态化’研究”(19ZD117)、湖北省教育规划重点项目“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究”(2020GA054)、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学生主体视角下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15Y129)、湖北省教研项目“在线开放课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耦合式教学研究”(20173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示范课是渗透教学理念、破解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载体,是推广优秀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本文在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价值意义基础上,分析影响示范课“示范效应”的因素,着力探讨如何正确把握示范课与常态课的辩证逻辑,突破其现实困境,使思政示范课教学真正实现常态课教学的价值功效,使常态课教学努力达到示范课教学的更高要求,形成示范教学与常态教学质量双向提升的叠加效应,以便能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有所裨益。
一、多维价值: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意义
思政示范课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其对于思政常态课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只有通过教师在常态课的教学态度、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全面、深刻地反映出来,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1.基于教学态度的示范引领意义。良好的教学态度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讲思政示范课的教师教案准备是否充分合理、教学内容是否精心选择,在课堂教学中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仪表是否端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是否有效调控教学节奏等因素,都对思政常态课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2.基于教学过程的示范引领意义。思政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知情意的传递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规律。思政示范课的教学过程都是精心设计的,一般都能充分考量到授课对象的认知特点,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有序的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和顺畅的教学衔接是优质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是思政课示范课堂不可或缺的指标。因此,一堂思政示范课就是优质高效常态课的标本样板,对常态思政课教学过程的优化具有引领价值。
3.基于教学效果的示范引领意义。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最终落脚于对常态课教学效果的示范引领。具体而言,就是借助这种教学效果的示范引领,在思政课的课程教学中,使思政示范课的先进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技术和手段在常态课的教学效果之中得到充分呈现;使思政示范课生动的教学内容、独特新颖的教学形式、创造性的教学方法等在常态课的教学效果之中得到全面彰显;使思政示范课教师的师德情怀、价值取向、人格魅力、教学心态、教学艺术、教学技能、信息素养等在常态课的教学效果之中得到点亮和升华;使思政示范课教学的学时安排困境、内容安排困境、技术安排困境等在常态课的教学效果之中被不断破解;使思政示范课教学所取得的示范引领效应为常态课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
二、价值转化: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亟待强化
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教师的思政示范课教学往往脱离教学现实,无法运用于常态化教学中,未能实现实质性的教学示范引领效应。
1.思政示范课备课耗时费力,难以施用于学时有限的常态化教学。思政示范课同常态课的根本区别在于授课教师须在有限时间内把自己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教学技能呈现给观摩者或检查者,因此必须进行充分准备、精心构思和反复打磨。一堂高质量的思政示范课从教学构思、资料收集,到教案撰写、课件制作,再到教学模拟、调整,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为了让思政示范课达到理想效果,有的教师只选择浅显易懂的知识点,避开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在思政示范课结束之后,便又回到平时上课的非示范状态。因此,这种思政示范课难以向常态课转化。尤其是在教学科研压力之下,常态化的思政课教学根本不可能花费如此之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因而这种思政示范课也就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2.思政示范课华丽失真,难以施用于明德晓理的常态化教学。高质量的思政示范课能为常态课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以更有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培养大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能力。思政示范课往往经过精心雕琢,在教学过程的处理、教学环节的搭配、教学形式的呈现、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追求华美。在思政示范课上,每一位教师都会尽可能创新教学方式,打磨出精彩的课堂,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能够使学生有较强的收获感,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但有时表演性太浓,问题浅层,课堂华丽而失“真”。这种过于追求表层华丽的思政示范课,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忽视了理论讲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有价值,因而难以施用于需要做到情韵自在、朴实自然的常态化教学。
3.思政示范课趋于功利,难以施用于立德树人的常态化教学。常态课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它最能体现与考验教师的真情实感、真才实学,最能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重点在常态课,把常态课讲明白的“明师”远比名气大的“名师”重要。因此,改进评价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导向是激励思政课教师上好常态课的首要要求。然而,思政示范课“功利色彩浓厚”几乎是所有学生和教师的看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实效性愈加重视,各学校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纷纷加大了对思政课教学的考核和奖励力度。尤其在评优表模和职称评定上,把公开课、竞赛课等示范课获奖结果作为前置条件,使得公开课、展示课“含金量”倍增,常态课的重要作用却不够彰显。
4.教师综合素养是制约思政示范课引领常态化教学的瓶颈。思政示范课对常态化教学的示范引领效果,主要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其次是恰当的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思政示范课的评价标准、评价机制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课堂评价机制的认识理解有所偏误,对思政示范课向常态课的价值转化认知模糊,缺乏将常态课教学当作示范课教学的自觉性,在教学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和调控能力也不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自身的综合教学素养和能力,正是目前制约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瓶颈。
三、价值提升:增强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示范引领效应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要提高思政示范课的示范引领效应,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科学把握思政示范课和常态课的辩证关系。首先,思政示范课不同于常态课。示范课是教师培训的大舞台,其目的在于展示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常态课是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其目的在于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力和觉悟。其次,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常态课是示范课的基础,示范课常态化是目的。教师必须以教材为本、以课程计划为据、以学生学情为基,确定思政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教法与学法。上好思政常态课是上好思政示范课的先决条件,只有正确把握二者的内在逻辑,才能明确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效应。
2.构建有利于思政示范课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P330)因此,必须构建有利于思政示范课常态化的运行机制。第一,要建立示范引领机制。学校可以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给年轻教师树立榜样,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教学风气,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以此来激励教师的成长。第二,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要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相结合,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从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充分发挥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三,要完善激励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思政课教师将常态课示范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思政示范课常态化的激励机制,对教学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评优表模、待遇发放、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考虑,以吸引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示范课常态化的教学实践中。
3.借助网络和数字资源实现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教学的示范引领。网络的发展为思政示范课常态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和资源开展思政示范课和常态课的教学,实现相互转化,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媒介拓展教学渠道,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相融合,将手机变成教具,利用好互联网技术,提高常态课的教学实效;另一方面,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示范课堂,提供不同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观摩众多的示范课,不断拓宽视野,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褚宏启.上好每节常态课[J].中小学管理,202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022年 第二期

2022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力模型构建研究——基于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的研究
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师生四同”模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政课“五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提升的三重基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概念教学方法论探析
以教育逻辑为遵循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
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探析
运用问题链教学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力的探索与实践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
科学把握《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括新表述
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着力点
着力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治(2021年版)》第六章重点难点解析
高校思政示范课对常态课的示范引领效应探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打造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升级版”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新发展阶段“大思政课”的现实语境、价值意蕴及建设思路
教学要素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试论关于“大思政课”的几对范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