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温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王新生 朱雪微
【摘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向更高水平发展,要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将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守正创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锻造一支信念坚定、知识丰富、理论扎实,富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传授真经、启智润心,指引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王新生,南开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雪微,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  300350)。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22.3.111~120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综合类高校‘大马克思主义’通识课程群建设”(2021070022)阶段性成果。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新格局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如今恰逢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回溯学界关于讲话重要精神的研究状况,正如有学者所言:“呈现出专题研究多而总体和本身研究相对较少”[2]的局面。为此我们需要更进一步从总体而不仅从专题、从全局而不仅从局部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思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最重要的问题在哪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从根本上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应当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之后,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通过深入调查也可以看到,一些人对思政课持有的误解和偏见并未完全消除,今天仍然需要澄清。
一方面,存在对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的现象。一些人认为,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而思政课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妨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认识在一些人的思想上或隐或显、或暗或明,但却是长期存在的。在这些人看来,思政课是一门“务虚课”,不能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实际效益,也不能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与其让学生把时间花在“务虚”的思政课上,不如把时间用在务实的专业课上。这种认识的错误和肤浅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认识没有看到“以什么理论为指导、走什么路”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没有看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3]其中要义在这个“人”字。以高等教育为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高质量人才”呢?只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人就是高质量人才吗?当然不是!不正之木,无以为材。“人才”的基础是“人”,其后才是“才”,因此“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是“高素质的人”。青年学生在学校一方面学习专业知识,以便将来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使他们成为“某种人”;另一方面,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就会以怎样的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即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他们想走什么样的路、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后者往往决定着他们成长的方向。
另一方面,存在对思政课“全过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的情况。在有些人看来,开设思政课是必要的,但在某个学段开设就行了,不必大学中学小学全过程开设。我们知道,在一个人的教育历程中,每上升一个阶段都不仅是知识层级的跃迁,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水平的跃迁。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价值观的“断裂期”,因而也是价值观重塑的“窗口期”,我们常常看到的青春期现象便是最明显的表现。如果在价值观断裂期缺失了价值观塑造,价值观的扭曲便会发生。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思政课的引导和疏通就是最重要的价值塑造途径,因此在大中小学教育中,全过程开设思政课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要根据学生成长期的特点和需要,探索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差异化开设路径。如果将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比作人才培养的育苗期,那么这一阶段的思政课就应当紧紧围绕青少年思想初步形成的特点进行内容设计,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奠定根基。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过程。高校思政课与中小学思政课有很大差别,在整个思政课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学思政课主要是对中小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其内容是基础性的,主要回答“是什么”,以提升感性认识为主。研究表明,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阶段,学生价值观相对稳定,变化甚至不易察觉。从高中到大学阶段则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变化剧烈的时期,刚结束高考进入大学的新生常有奋斗目标不明确的表现。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可能发生断裂和需要重塑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正确地引导和疏通,就会有学生丧失理想信念,失去人生方向,质疑生命的意义。同时,在这个阶段,学生身心走向成熟,理性思考的能力大大增强,更加关注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因此大学思政课的内容应当注重的是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在回答“是什么”的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让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理论,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以提升学生理性认识为目标,系统地设置整个思政课程,将原来初步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系统化、稳定化,帮助学生掌握认识世界和人生的正确方法、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格与提升法治素养。
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守正创新开好思政课,首先是要“守正”,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守马克思主义之“正”。习近平指出:“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1]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从科学性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性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4]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从价值性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4]是我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其价值底色。哲学家宾克莱说道:“凡能阅读马克思著作的人几乎无人不为他对十九世纪不幸的工人命运所表示的深切同情所感动。他看到当时存在于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非正义现象感到义愤填膺,以致他不仅为一个有自由与正义的较好的日子而呐喊,并且提出了一项实现他为人类所抱的理想的纲领。”[5](P95-96)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价值追求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南。从实践性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随着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与以往从观念与思辨领域来建构思想体系的理论不同,它强调意识到的观念只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反映,要想改变现实世界,单靠改变观念解决不了问题,而是必须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4]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它不断随着时代实践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自身,这同时也就是它的时代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又在每一个时代引领实践,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崇高价值和时代实践有机统一的理论,为思政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时代的思政课不仅要从学理上清楚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大道理,而且要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辉煌历史成就为经纬,立足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切入时代问题、切入中国问题、切入世界问题,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建设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只有这样,才能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为什么社会主义好、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行,从而起到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
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思政课解决的是“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第一,思政课指引学生“立大志”“明大德”。“小志”“私德”只关乎个人发展与荣辱,“大志”“大德”则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青年没有远大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国家就丧失前进的动力和走向未来的能力,“立大志”“明大德”就是要求思政课帮助青年人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德”有三种不同境界:其一,正直,即自觉自愿地遵守与践行一切合乎道德的行为规范,但履行义务的目的是享有与义务相对的权利。其二,美德,“义以为上”,在履行义务的时候不计较权利的得失,德便上升了一层境界。其三,崇高,“崇高德性的特点就是超越权利义务的关系而具有奉献精神”,[6](P157)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通过思政课“明大德”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锤炼学生崇高的道德品格。第二,思政课指引学生“成大才”“担大任”。“成大才”是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担大任”是勇担民族复兴大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辅相成,培养学生树大理想、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握真技能,既孜孜不倦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韬光养晦提升道德品行,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深刻理解思政课的战略定位。思政课的战略定位是“关键课程”,关于如何理解这个“关键”,学者们已经作了一些深入阐释。第一,“关键”首先在于青少年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特殊群体。成长就意味着变化,变化是有方向性的,因而就有了向哪个方向引导的问题。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对世界并没有足够的认知,价值观也还没有成型,加之互联网时代可能会接收到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信息,因而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以引导。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不仅会在同辈间相互传递、相互影响,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子女,甚至会反向影响他们的先辈,因而对青年进行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第二,“关键”还在于思政课的特殊性。专业课的受众只是某一专业的学生,而思政课的受众更广。更为重要的是,专业课教授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从而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四会”要求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求知,其中“学会做人”排第一位。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求知,才能学会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第三,“关键”还在于思政课的反渗防变性。“反渗,即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防变,即防范‘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7]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是一些西方国家的惯用手法,历史上,一些国家和政权的瓦解与崩溃多由意识形态领域被攻占而发生。如今各种文化思潮涌入我国,一些思潮甚至试图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思政课当然要成为应对意识形态渗透的关键阵地。第四,“关键”还在于思政课的高阶性和全面性。思政课究竟是什么课?是政治课、理论课、品德课、人生哲理课、历史教育课。这些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知识积累最顶层的内容,也是一个人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确立的最高阶价值。思政课是融科学性、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价值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既有科学的理论,又有鲜明的政治、深邃的思想、深刻的实践,“是包含专业教育、知识教育、理论教育、信仰教育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的铸魂育人课程”,[8]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新时代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与主渠道的作用,就要在守正创新基础上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
二、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在面临着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一,必须进行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疑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前,“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很快也会成为研究生的主体。网络信息丰富、庞杂、有趣,对青年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00后”大学生不仅更善于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也更容易受到充斥于网络的各种价值观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也要讲究课程设计的技巧和方法,不仅要保证课程内容的正确和准确,也要考虑讲课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第二,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的思政课大多采取单纯的灌输方法,缺乏交互性,“00后”群体成长于互联网交互时代,习惯于平等主体间的交互式学习。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将学生看作平等的教育主体,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开发适应新一代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创造出“人人有话筒”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第三,必须打破说教话语体系的制约。思政课教师应当适应在与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他们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想法,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第四,必须直面多样文化思潮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多样性的文化催生价值观的多样性存在和发展,这无疑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因世界的变化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第五,必须避免“教”与“学”的脱节。要使“教”与“学”真正贯通一体,一切教学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接受课程的内容。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坚持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分调研,从学生的疑问出发考虑课程线路,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想知,以此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第六,必须避免将严肃的理论内容娱乐化、庸俗化的伪创新。思政课的创新要在坚持基本原则、讲清深刻道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创新,要坚决避免以创新之名将思政课变成脱口秀节目,绝不能将思政课变成以娱乐化为基调的讲段子、讲故事。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第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的不同之处在于,思政课不仅要从学理性角度来传授知识,而且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政课的“讲政治”不是直接宣讲政治,而是要用“理论”讲“政治”,因此要求理论性与政治性相融合,既不能重政治而轻理论,也不能重理论而轻政治。只有做到政治性与理论性的辩证统一、有机统一,才能在面对学生一些尖锐犀利的提问时“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第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知识积累为发现真理提供基础,价值塑造为分辨是非奠定根基。其他专业课教师上课的目的主要是传授特定的理论知识,而思政课教师传授知识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明辨是非与善恶、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即“在知识传授中注重发掘其中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内涵,将价值观引导和塑造渗透于知识传授之中”。[9]当然,这也是对“课程思政”的要求。第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在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多样的今天,思政课要敢于对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进行批判,与一切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潮做斗争。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因此在批判中建设、传播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政课应有的功能。第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旨在培养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因此要将理论育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者相互为用,产生共鸣效应。第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既要保持统一的政治方向,又要以多样化的形式去深化、挖掘教学方式与育人方式,即习近平强调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多样化的探索,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第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需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方法,这并不是说取消教师的“主”地位,而是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双主”教学模式,将“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第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为了确保政治思想的统一性,意识形态教育不能没有灌输,但仅仅靠灌输是难以达到好的育人效果的,“灌输”须通过启发而实现思想灌输,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使其在思考中理解和接受理论。同时,要转变话语体系,用引导性、启发性话语代替命令性话语,提高学生的接受度。第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当同向同行。这就要求学校总体规划,采取多学科交叉等方式,充分挖掘非思政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善加运用。将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合力推进。
三、建设一支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因此,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富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课教师队伍。如何调动和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如何建设一支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给出了答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来说,要以“六要”为标尺选拔和培养思政课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对于广大思政课教师来说,要把“六要”作为思想准则和行为准则贯彻到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既坚守“为人治学其道一也”的教书育人理念,又将其落在学马、信马、讲马、用马的实际上。坚守“为人治学其道一也”的理念,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将“为人”与“治学”作为一个“道”践行,不能治学是一个道,为人又是另一个道。将这一理念落在实处,就是要在做人和做学问中将学马、信马、讲马、用马贯彻到底。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是做到了“真学、真信、真讲、真用”,才能实现习近平提出的“六要”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坚定落实习近平“政治要强”的要求。要落实“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就必须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第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明确了学习和研究的方向与内容: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人民民主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社会建设的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第二,要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揭示事物的矛盾和规律,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各种疑惑,要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将辩证法作为随意套用在任何问题上的万能公式,要强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方法,强调运用辩证法具体地分析问题。第三,要深入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品格。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批判性等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特点与品格。思政课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品格陶冶和锤炼自身的精神品格,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深切体悟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关系,厚植马克思主义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坚定高举马克思主义真理旗帜,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落实习近平“情怀要深”的要求。情怀来自信仰,人无信仰则不立,学无信仰则离道。思政课教师如果缺失了情怀和信仰,最多只能成为知识的传授者,难以成为信仰的传道者。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情怀要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是对自己所传之道的真正信仰者。第一,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马克思从事的是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幸福的工作,他胸怀的理想是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他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所致力建成的社会主义是为全人类谋幸福的事业,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比任何其他理想都值得我们坚守。第二,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真理告诉我们,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的遐想,不是一经完成便达到完满的终极社会状态,而是人类“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态和有效的原则”。[10](P90)在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我们仍然要以历史的态度看待资本主义;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后,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第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套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不是照搬苏联或其他的社会主义模式,不是效仿西方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这就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
再次,思政课教师要落实习近平“视野要广”与“思维要新”的要求。这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不断学习各方面新知识,使自己能够深入、生动、形象地把课程内容说清楚、讲明白。第一,有理讲理。针对学生的一些疑问与困惑,思政课教师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问题掰开揉碎,有理有据地讲清楚。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是否过时是学生疑问最多的问题。这一问题关联于整个课程的其他问题,必须向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否则一堵百堵,其他一切理论都难有说服力。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出发讲清原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P3)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有历史主义的视野和对当代世界的清醒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总体上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设有走到尽头,马克思主义就仍待检验,但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理论的真理性,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成功和它所展现出的辉煌前景也在为这种科学性提供实践依据。回答这样的问题,既需要讲清楚原理,又需要讲清楚历史,还需要讲清楚现实,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敏锐的创新思维。同时,要将问题讲清楚,仅仅教师理解了问题还不够,还要求教师既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来讲马克思主义,又要善于锤炼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话来讲马克思主义,要善于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基础上对这些思想进行知识重组,用自己的话语将其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思政课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创新自己的思维,才能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与授课技能。
最后,思政课教师要落实习近平“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的要求,成为有人格魅力的“大先生”,要把思政课所讲的道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身教胜于言教,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在学校这个“师生共同体”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置于学生视野之内。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互联和高速互联打破了旧有联系方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人们的言行瞬间就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教师或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当今利益分化明显的社会环境里,总会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矛盾,需要处理得比别人更好。个人理想是在“大我”与“小我”的统一中实现的,思政课教师教育学生“大我”与“小我”的统一,自己首先要把它作为处理问题的原则,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与正能量。习近平说:“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12]思政课教师教育学生要走出小我、拥抱大我、实现自我,自己更是要不断提升修养,锻造人格,成为能够用真理的力量说服学生、用自律的行为影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的“大先生”。
总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守正创新,明确思政课在立德树人育人事业中的战略定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要求,围绕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任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培养一支富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师队伍,落实习近平提出的六点要求,使广大思政课教师做“学马”“信马”“讲马”“用马”的典范,做新时代教育的“大先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佘双好,张琪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研究透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
[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上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2).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5][美]L.G.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骆郁廷,李俊贤.思政课何以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1).
[8]王学俭.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几个重点问题[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
[9]吴家华.“八个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J].红旗文稿,2019,(7).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一项历史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纪实[N].人民日报,2019-01-20(1)

2022年 第四期

2022年 第四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谈谈我对怎样上好思政课的认识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大理论”与“小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化讲解的探索——基于“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的讲解
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路径探析
论“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基础
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论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与提升路径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基于2021年版教材的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原则遵循与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义力量探析——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研学
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研究
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
试论新时代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逻辑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温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