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张磊
【摘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是思政课必须担负的重要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思政课要紧紧围绕《决议》文本,讲清主要内容、解答思想疑惑,把历史内容与理论内容结合好,使广大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清楚“为什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理化、教学化,形成适合教学需要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点,深化和完善思政课教材,以利于学习者掌握和运用,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扎实落地。
【关键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思政课;关键课程;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张磊,经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原文出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京),2022.2.89~9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党的发展史上又一个总结过去、开拓未来的历史性文献,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解读、宣传和贯彻党中央精神的重要渠道,必须完成好、发挥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
一、必须深刻认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决议》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深厚的理论内涵,对于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对于指导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深刻认识和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是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科学准确地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全过程的重要思想前提。
1.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的重要文件。《决议》总结党的新经验和理论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植根当代中国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人民美好愿望,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党的理论、路线和战略部署见于实践必须经过的思想传播和认识接受过程,是理论掌握群众、群众认同理论并付诸实践的必经过程。我们必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思政课教学活动全过程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决议》的根本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讲清楚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基本理念、基本方略,引导广大学生以更加昂扬的精神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2.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深远历史意义
《决议》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的奋斗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强调“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1]72,这对于我们把握历史大势、牢记初心使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1]72,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重大历史经验总结,都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推动了全党思想统一,增进了党的团结,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创造了条件,为赢得解放战争胜利、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提供了有力思想保障。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澄清了历史是非,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推动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两个历史决议,对于当时和后来党的理论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1945年作出第一个决议到1981年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时间跨度为36年;从1981年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到2021年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时间跨度为40年。前两个历史决议从其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判断是非的基本依据和基本遵循。第三个历史决议作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要历史性文件,也将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展和教学活动展开的政治依据、理论依据和历史依据。因此,深刻认识党的历史、党的主张和党的事业,把握《决议》的历史分量和理论分量,帮助学生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其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和搏击者,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3.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于迎接党的二十大的深刻政治意义
当今时代风云激荡,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持续深刻调整,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奋斗。中国的强大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从来没有如此密切地同世界的未来、人类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面对如此大动荡、大变革、大挑战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新的力量凝聚、新的战略引领、新的理论武装。2022年下半年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这是凝聚力量、引领未来、创新理论的重要战略性会议,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度期盼、世界各国人民高度关注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的重要会议,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会议。正像第一个历史决议之于党的七大、第二个历史决议之于党的十二大一样,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做好理论准备、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这是当前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讲解好、阐释好、贯彻好,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准确、透彻地融入思政课各门课程和整个学科体系中去,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自觉发挥好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
二、深入阐明《决议》内容,切实回答理论问题
贯彻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关键要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把握《决议》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回答《决议》涉及的理论问题。要深入研读《决议》文本,把握重要观点和科学论断,把历史内容与理论内容结合好,做好解疑释惑的工作,不仅讲清楚“是什么”,更要讲清楚“为什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决议》基本精神,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1.深入学习《决议》原文,深刻领会文件精神
针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这一要求,当前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讲活”不注意“讲准”,看起来似乎讲得很有吸引力,但对《决议》本身需要讲清楚的内容没有完全讲到位,甚至断章取义、一知半解。有的教师比较多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解读,甚至介绍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结果却反客为主、喧宾夺主。上述现象违背了“八个相统一”①的要求,没有处理好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 全会精神,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非常强的任务,必须牢牢把握“八个相统一”要求。首先要花大力气研读《决议》原文,真正学进去、弄明白,学深悟透《决议》中的基本观点,要着眼于把这些基本观点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搞清楚,真正掌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要抓住这些基本观点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掌握其中蕴含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领会其中的理论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寻求心灵深处的共鸣,不断深化理解,真正理解和掌握《决议》的精神要义。
2.聚焦于《决议》阐明的重要理论观点和科学论断
《决议》深刻阐明了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和科学论断,思政课教学贯彻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把这些观点和论断讲清楚。
一要深入讲清楚“两个确立”的科学论断。要紧紧围绕《决议》关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26的重要论断,讲清楚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讲清楚要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仅要从政治上讲清楚,而且要从历史上、理论上、实践上、规律上讲清楚,切实增强广大学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二要深入讲清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的新概括。要紧紧围绕《决议》阐明的“十个明确”的核心内容,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讲清楚习近平对这些重大课题的深邃思考、提出的原创性理论观点,引领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要深入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相互关系。深入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讲清楚三次历史性飞跃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坚持以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要深入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继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守正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21世纪的新水平。要通过这些深入阐述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要深入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入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五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形成的“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等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懈奋斗史、开拓创新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当代学生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坚定强国有我、奉献光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决议》还阐明了其他一些重要论述,也需要全面学习,深刻把握,透彻讲解。
3.将阐明历史内容与阐明理论内容相结合
《决议》是一个历史文件,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文件,其中许多重要历史论断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前两个历史决议也都有这一特点。第一个历史决议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党的历史作出重要结论,从理论上分析了错误路线的危害和原因,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杰出贡献特别是理论贡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认识的成熟。第二个历史决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作出重要结论,充分肯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总结了社会主义探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澄清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是非,阐明了社会主义探索的重要理论问题,为开拓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提供了重要理论准备。历史证明,总结和研究党的历史经验,澄清理论是非、搞清楚重大理论问题至关重要。所以,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到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从理论角度看历史、同时从历史角度看理论的基本原则。
4.把《决议》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讲透彻、讲深入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彻底性是理论说服人的前提和根据。坚持理论上的彻底性,就是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始终,不能在根本问题上搞机会主义,或者牺牲原则性搞实用主义。例如,在讲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关系时,不能只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没有阶级性、没有意识形态属性,而不讲它的历史进步性、与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一致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因此,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方向与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是一致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推进人类进步的重要主张,而人类进步本身就是朝着自由人联合体这个共产主义社会方向前进的。又如,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要讲中国道路具有世界普适性,更应该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密码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要刻意去淡化社会主义色彩。再如,讲共同富裕问题,既要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来讲,也要从生产力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要来讲,不能仅仅讲成一个社会政策问题或“均富”问题、道义问题。马克思主义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说还是从生产力发展需要出发,从人类社会进步需要出发提出来的。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实现社会公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时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决议》的内容非常丰富,把这些内容更好地贯彻到思政课教学中,必须自觉聚焦于重大问题,不回避重大问题,以问题为引领推进理论深化。要通过对重大问题的深入回答,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讲好讲清,帮助学生真正学深悟透。
三、深入思考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教材长期建设的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建设、思政课建设的长远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决议都对党的长期思想理论建设、意识形态建设、思政课建设起到长期指导性、理论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奠基起到了重要作用。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全面完成拨乱反正以及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新时期的思政课建设都具有方向性、依据性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决议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始终具有重要地位。我们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深入思考如何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好贯彻到教材中去。
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向学理体系、教材体系转化,这是思政课教学实践、教学规律的要求,也是党的理论事业发展的要求。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 指出:“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3]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的密切关系。思政课作为党的思想理论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的主要渠道,也需要将理论内容学理化、教学化,使之具有适合教学需要的知识形态,形成符合认知规律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点,以利于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理化、教材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有待于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通过长期的教材建设来逐步落实。目前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1.要大力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和教材化建设
200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教材化取得了巨大成绩,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体系较为严密、学理性较强、适合于教学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材。但是,这项工作还需要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学理化、教材化就应当推进一步。《决议》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新的重大概括,党的二十大肯定还会作出进一步新的概括。这些概括不断丰富、发展和深化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我们必须加深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的领悟、把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学理化、教材化工作,完善教学逻辑体系,凝练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创新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是邓小平曾经说的,需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4],需要我们作出长期努力。
2.要大力推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理论的学理化和教材化建设
《决议》指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1]27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概括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1]8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的三个时代课题,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问题。因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长期执政,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基本问题。虽然这个重大问题思政课一直在讲,但更多是从政治要求、历史选择和实践证明来讲的,将它学术化、学理化和教材化,这是必须做的工作。实际上,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关系国家政权基础的理论历来都是国家法定教材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与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教材有着密切关系的。这个重大问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优势,涉及我国的国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重大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性重大问题,也是思政课教材学理化的重要任务。
3.要大力推进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学理化和教材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决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阐述,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共13个方面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方针,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理论内涵、政策要求和实践意义非常重大,一直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涉及领域广、学科归属多、专业综合性强,全面准确把握难度很大,因而教学中也很难深化。有必要将这些内容加以体系化、学理化,按照学科建设的要求,形成符合认知逻辑、知识点清晰、学科归属明确的教材体系,以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掌握。
4.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理化和教材化建设
《决议》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要理论观点,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1]66-67。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毛泽东有很多这方面的重要论述。他说过: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5]习近平也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6]但是,长期以来,思政课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时,对第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讲得多,而对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讲得少,即使讲也不够深入。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第二个结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介绍,特别是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这方面内容也是需要大力推进学理化、教材化的。
5.要大力推进建党精神和中国精神理论的学理化和教材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也形成了丰富的精神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重视弘扬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深刻阐述了中 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内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概括了32字的伟大建党精神,强调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决议》分别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决议》总结语三处讲到了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中宣部梳理公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个伟大精神。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非常重视革命精神教育,但是大多是一个精神、一个精神地讲,缺少体系化、学理化的深度阐述,因而理论概括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如何从中国共产党人的角度讲清楚中国人的精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对于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学理化和教材化研究,从政治上、文化上、历史上、理论上、实践上讲清楚这些伟大精神,推动学生继承和弘扬伟大精神,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注释:
①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参见: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0.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25.

2022年 第四期

2022年 第四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谈谈我对怎样上好思政课的认识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大理论”与“小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化讲解的探索——基于“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的讲解
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路径探析
论“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基础
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论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与提升路径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基于2021年版教材的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原则遵循与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义力量探析——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研学
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研究
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
试论新时代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逻辑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温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